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俄罗斯单兵武器
步枪/冲锋枪
chongfongqian.jpg  

  步枪分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和卡宾枪。步枪的最早起源,是中国发明的突火枪和火铳,后经过火绳枪、燧发枪的演变,才逐步发展成为现代步枪。

  从滑膛枪到线膛枪──古代的火枪大都是从枪口装填弹药,枪膛内无膛线的前装式滑膛枪。最早的枪膛内带有膛线的火枪诞生于15世纪初的德国。但当时还只是直线形的沟槽,这是为了更方便是从枪口装填弹丸。

  从前装式步枪到后装式步枪──在使用前装式步枪时,要先从枪口装入发射药,再填入弹丸,还要用通条将弹、药冲压填实,然后才能瞄准射击。

  现代步枪的诞生──德国人P.P.毛瑟于1865年发明了“毛瑟枪”,这是最早的机柄式步枪,后来又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毛瑟枪”的主要特点是:有螺旋形膛线,采用金属壳定装式枪弹,使用无烟火药,弹头为被甲式,提高了弹头强度,由射手操纵枪机机柄,就可实现开锁、退壳、装弹和闭锁的过程。改进后的毛瑟枪安装了可容8发子弹的弹头仓,实现了一次装弹、多次射击。毛瑟枪还缩小了枪械的口径,并提高了弹头的初速、射击精度、射程和杀伤威力。毛瑟枪完成了从古代火枪到现代步枪的发展演变过程,具备了现代步枪的基本结构。

  自动步枪──自动步枪是指借助于火药气体压力及弹簧的作用力完成推弹、闭锁、击发、退壳和供弹等一系列动作的连发步枪,又称突击步枪。

  非自动步枪只能单发,而且装弹和退壳都要手工操作,射速低、使用不便。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连发的步枪由美国人克里斯托夫?斯潘塞于1860年发明的。这支枪枪托内有一直通枪膛的洞,洞内即弹仓,容弹10发,侗口有弹簧,以簧力推子弹入膛。

  第一支真正的自动步枪是1883年由美国工程师H?S?马克沁发明的。步枪射击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除了将子弹射出枪管外,同时还使枪产生后坐力。马克沁就是利用部分火药气体的动力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和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的,从而实现了步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支对射手撞击的后坐力。马克沁将“9温切斯特步枪”进行改装和试验。终于在1883年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

  半自动步枪──半自动步枪不需象非自动步枪那样打一枪拉一次枪栓,但扣动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子弹。半自动步枪运用的也是H?S?马克沁所发明的导气式自动原理。1886年俄国人鲁德尼由墨西哥将军蒙德拉贡设计发明的,并于1907年首先正式装备了墨西哥军队。半自动步枪诞生后,曾在本世纪中期的各国军队中普遍装备使用,60年代后逐渐被淘汰。美国1936年生产的“伽德兰”M1式半自动步枪和中国的56式半自动步枪都是其中典型代表。

  卡宾枪即马枪、骑枪。它是枪管比普通步枪短,子弹初速略低,射程略近的轻便步枪。

  卡宾枪源于15世纪西班牙骑兵所使用的一种短步枪。当时西班牙把骑兵枪由此而得名。其实,俄国在14世纪末制造的一种:”短小型”火绳枪,就已具有滑膛卡宾枪的雏型。在许多的情况下,卡宾枪只是同型普通步枪的缩短型。原先卡宾枪主要是供骑兵和炮兵装备使用。在骑兵渐被淘汰后,它也曾作为特种部队、军士和下级军官的基本武器。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轻型自动步枪和微型冲锋枪的发展,卡宾枪已失去其作为独立种类武器装备存在的必要。

机枪
jiqian.jpg  

  机枪是带有枪架或枪座,能实现连发射击的自动枪械。

  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马克沁重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

  轻机枪──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

  轻重两用机枪─轻重两用机枪又称通用机枪,它既可以成为轻机枪,因便灵活,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又可以成为重机枪,发挥射程远,连续射击时间长的威力。如今,轻重两用机枪已经是基本取代了重机枪的地位。

手枪
shouqian.jpg  

  手枪是一种可随身携带,并由单手射击的袖珍武器,它用于近战和自卫。现代手枪主要有左轮手枪、自动手枪(实际是半自动手枪)、全自动手枪三种类型。

  手枪经过了约500年的漫长发展、改进、演变的过程,逐渐具备了现代手枪的结构和原理,现代手枪诞生的标志是左轮手枪和自动手枪的发明。

  左枪手枪──左枪手枪是转轮手枪的俗称,它是一种个人使用的多发装填非自动枪械。其主要特征是枪上装有一个转鼓式弹仓,内有5─7个弹巢(大多为6个),枪弹装在巢中,转动转轮,枪弹可逐发对准枪管。由于常见的转轮手枪在装弹时转轮抽左摆出,因而又称左轮手枪。

  由左轮手枪射速之低、装弹较慢、容弹量较少,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它在军队中的地位被自动手枪所取代。但由于左轮手枪对瞎火弹的处理十分简便,性能可靠,因此许多国家的警察和个人仍很喜爱使用它。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遇刺时,刺客欣克利使用的就是左轮手枪。

  自动手枪──通常所说的自动手枪,实际上仅指能自动装填弹药的单发手枪(即射手扣动一次扳机,只能发射一发枪弹)。所以严格地说应叫作自动装填手枪或半自动手枪。目前各国军队装备的手枪大多是这类枪,而真正的自动手枪是既能自动装填,又能连发射击的手枪。由于它射击精度差,命中率低,所以仅在本世纪的20─40年代在少数国家得到使用。中国抗日战争中曾广泛使用的“驳壳枪”和“20响”就是毛瑟式半自动,全自动手枪。

 

手雷
shoulai.jpg  

  手榴弹是一种用手投掷的弹药,因17世纪、18世纪欧洲的榴弹外形和碎片有些似石榴和石榴子,故得此名。尽管现代手榴弹的外形有的是柱形,有的还带有手柄,其内部也很少装有石榴子样弹丸,但仍沿用了手榴弹的名称。不带手柄的手榴弹又称手雷。从手榴弹是手掷弹药这一特点来说,它的最早起源在中国。公元1000年,宋朝神卫水唐福向朝廷进献“火球”(又称“火炮”)等火器。“火球”以火药为球心,用多层纸、布等裱糊为壳体,壳外涂敷沥青、松脂、黄蜡等可燃性防潮剂,点燃后用人力或炮抛至敌方,球体爆炸并生成烈焰。还可通过改变药物配合或掺杂铁蒺藜、小纸炮等,达到施毒、布障、发烟、鸣响等多种作用,达到杀伤敌军和破坏战具的效果。在1044年初刊的兵书《武经总要》中,已载有霹雳火球、蔟藜火球、毒药火球、烟球、引火球等多种可用手投掷的弹药,这可以看作是最早的手榴弹雏形。到了13世纪初,中国军队又装备使用了一种铁壳爆炸性火器──掏火炮(又名“震天雷”)。它用生铁铸外壳,形如罐子、合碗等不同样式,内装火药,留有安放引线的小孔。点燃后,火药在密闭的铁壳内燃烧,产生高压气体,使铁壳爆碎伤人。这是当时威力较大的一种火器,可用手抛,也可用炮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铁壳手抛弹药,这与现代手榴弹已颇为相似。

  在欧洲,直到1405年,在意大利的一份手抄本上才有了最早的手抛弹药的图样。到17世纪以后,才出现把火药和铅弹丸或金属碎片装入铁筒内的铁壳手抛弹药。也就是在这时,欧洲出现了“手榴弹”这一各称,并沿用至今。在17世纪和18世纪,手榴弹曾是欧洲军队装备使用很普遍的武器,并出现了专职的“榴弹兵”部队。19世纪,由于枪炮的发展及城堡攻防战的减少,手榴弹一度受冷遇。到了20世纪,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和后来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堑壕战兴起,使手榴弹重又获得了广泛使用。如今,在现代化步兵中,手榴弹仍是重要的武器装备之一。

地雷
dilei.jpg  

  地雷是一种埋入地表下或布设于地面的爆炸性火器,最早的地雷发源于中国。1130年,金军攻打陕州,宋军使用埋设于地面的“火药炮”(即铁壳地雷),给金军以重大杀伤而取胜。

  到了明朝初年(14世纪要),中国出现了采用机械发火装置的真正的地雷。据1413年焦玉所著《火龙经》一收所载:“炸炮制以生铁铸,空腹,放药杵实,入小竹筒,穿火线于内,外用长线穿火槽,择寇必由之路,连连数十埋入坑中,药槽通接钢轮,土掩,使贼不知,踏动发机,震起,铁块如飞,火焰冲天。”可以看出“炸炮”不仅是最早的压发地雷,还与今天的“连环雷”相似,“地雷”一词也由此而出。1580年,中国明朝名将戚继光驻守蓟州时,曾制造一种“钢轮发火”地雷,当敌人踏动机索时,钢轮转动与火石急剧摩擦发火,引爆地雷。钢轮发火装置提高了地雷发火时机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明代文献中,已有多种地雷的详细记载,这说明当时中国的地雷已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欧洲在15世纪的要塞防御战中才开始出现地雷。

  19世纪中叶以后,各种烈性炸药和引爆技术的出现,才使地雷向制式化和多样化发展,从而诞生了现代地雷。

  防步兵地雷-1903年前后由俄国研制。这是最早的制式化生产的地雷,在日暮途穷俄战争中首次实战应用,取得了一定效果。

  防坦克地雷-918年由德国人研制。1916年,坦克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这导致了防坦克地雷的诞生。受坦克威胁最大的德国人在1918年道德将炮弹改装成防坦克地雷,随后又研制了两种制式化的防坦克地雷,用于对付英、法军的坦克,获得了一定的战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防坦克地震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在当时被毁伤的坦克中,有20%是坦克地雷的战线。      防步兵跳雷-1938年前后由德国人发明,该雷由绊线绊发,目标触雷后,雷体跳起在距地面0。5米的空中爆炸,它的杀伤威力比在地表或地表下爆炸的同等地雷要大。

  火箭布雷系统-1970年由联邦德国研制成功。为了迅速,大面积地布雷,德军和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非洲道德使用飞机撒布防步兵地雷。60年代,一些国家着手研制用飞机,火炮和火箭撒布反坦克地雷,德国的火箭布雷系统使用“拉尔斯”轻型车载式36管火翻腾炮,一次可发射36枚110毫米火箭布雷弹,每枚弹由装有8个AT-1型炸履带防坦克地雷或多或少个AT-2型聚能破甲防坦克地雷。一门火箭炮在职8秒内可散布288个AT-1型或180个AT2型地雷。一个门制火箭炮连,一次齐射即可构成宽2300米,纵深为300米,面积为6900平方米的雷场。继联邦德国之后,苏,美,中,法等国也相继研制成功了这种火箭布雷系统。

火箭筒
houjiantong.jpg  

  火箭筒是一种发射火箭弹的便携式反坦克武器,主要用于近距离打击坦克、装甲车辆和摧毁工事等目标。

  早在1598年,中国明朝人赵士桢就曾发明过一种叫“火箭溜”的火箭发射装置,它可赋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称是现代军用火箭发射装置的原始雏形。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出现在战场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大量使用坦克。给美、英、苏等反法西斯盟国的军队以巨大威胁,各国都大力研制便携式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国的阿伯丁试验场上,反坦克枪榴弹的发射试验即将开始,这时,两个青年军官带着他们自己研制的另一种反坦克武器,悄悄来到试验场的一侧。当一辆配合枪榴弹试验的坦克靶车返回时,这两个青年军官瞄准靶车射击,随着“咝……轰”的声响,第一发击中目标,接着第二发也准确命中。这一突如其来的情况,使在场观看榴弹试验的将校们大为愕然,一齐把视线转向这两个年轻人。其中,负责美国地面部队武器发展工作的陆军少将巴尼斯,接过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发,命中目标。参谋人员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弹打光为止。这种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现,使为发展坦克武器而焦虑的巴巴斯将军喜出望外,当场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产,并迅速装备部队。而那两位青年军官则更是欣喜若狂,他们没料到,在经历了长期冷遇后,他们的梦想竟会如此奇迹般地得以实现。

  这种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这两个青年军官就是它的发明人,陆军上校斯克纳和他的助手中尉厄尔。

  火箭筒由发射筒和火筒弹两部分组成,发射筒上装有瞄准具和击发机构。射击时,火箭弹飞行,火箭弹后部多半装有稳定尾翼,弹头多为穿甲弹或破甲弹。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为100─400米。

  斯克的和厄尔发明的火箭筒于1942年5月投入生产,6月份就生产了5000只,并交付部队使用。当时,美军第1集团军正在非洲北部的突尼斯与德军“沙漠之狐”隆美尔率领的装甲军团激烈鏖战。第一批利器初试锋芒,便首战告捷,为挫败德军起到了重要作用。火箭筒当时尚未正式定名,而它我外形颇似美国一位著名喜剧演员所使用的长管形乐器“巴祖卡”(Bazooka),因而美军士兵把这种新型武器谑称为“巴祖卡”。直至今天,在美国和西欧,仍把反坦克火箭筒称为“巴祖卡”。

  70年代以后,尽管反坦克导弹得到迅速发展和普遍使用,但火箭仍是近距离主要反坦克武器之一。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埃及军队使用火箭筒和其他反坦克武器相配合,曾给以色列的装甲部队以沉重打击,取得颇为可观的战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