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新西伯利亚:并非荒凉和寒冷
来源:2006-5-10 来源:山东建筑大学 2010年05月11日

2006-5-10 来源:山东建筑大学

  新西伯利亚城,是我们访俄的最后一站,也是我们进行科学考察的重点城市,在那里我们停留了差不多一周时间。

  中国与西伯利亚似乎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就像人与人一样,一提起他的名字,就有一种亲密感,这大概就是缘分吧。的确,中国与西伯利亚有着特殊的历史因缘。尽人皆知的苏武牧羊的故事,就在两国人民中间久远地流传着。在贝加尔湖畔,苏武度过了19年漫长的岁月,风餐露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成吉思汗西征,也是穿过这片辽阔的土地,许多将士曾在这里血洒疆场。到了近代,从1547年起,沙皇向东扩张,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以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瑷珲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很多都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由于中国与西伯利亚有漫长的边界,鸡犬之声相闻,两国人民有着密切交往的悠久历史,探亲访友、经商通婚,来往人员络绎不绝。西伯利亚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这里的冷暖阴晴,对中国大陆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在中国,只要气象预报一提到西伯利亚的寒流来了,人们就要立即做好迎接它的各种准备。总之,西伯利亚在中国人的心中打下的烙印,的确是太深太深了。

  新西伯利亚,还是列宁等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被流放的地方。1897年,列宁被沙皇政府判处流放新西伯利亚,在叶尼塞河畔的舒申斯科耶村,度过了三年的流放生活。他曾在给妹妹的信中这样描写:“村子很大,几条街都很脏,尘土很多。它坐落在草原上,没有果木,可以说是一片不毛之地。”列宁住在一间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在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撰写了300多篇(部)著作。他在西伯利亚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对俄国的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西伯利亚,还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和新西伯利亚科学中心所在地,管辖100个左右的研究所、观测站和9个科学中心,管辖面积达900万平方公里,有5万多科技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万多人,博士1400名,副博士5000名,俄科学院院士63名,通讯院士67名,科研实力雄厚,在俄科技发展中举足轻重。1957年建院以来,涌现了许多成就卓著的在国际上有很高威望的优秀科学家,在许多科研领域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大概是上述这样一些原因吧,我急切地希望访问新西伯利亚。

  深夜11点,我们乘坐的俄罗斯航空公司的班机自莫斯科一号机场起飞。起飞前,俄机场管理人员发现将另一架飞机上的30多个木箱错装在我们乘坐的飞机上,只好卸下来运走,因此延误了半个小时。当飞机呼啸着冲上夜空,我再一次俯瞰莫斯科的万家灯火时,心头涌起一股淡淡的依恋之情:再见了,莫斯科,我还有机会再来吗?

  天边的晚霞铺成了一匹长长的锦缎,渐渐地又被染成了一片火红。飞机东去,舷窗外的天空慢慢地黑了下来,尚余一道白光,似乎仍在与黑夜抗争。我刚刚闭上眼睛想休息片刻,漂亮的空嫂推着餐车出现在我的身边。她身材高大,体态丰健,脸颊红红的,眼圈蓝蓝的,笑容可掬。看上去大概40岁左右的年纪,有一种中年妇女特有的成熟美。由于饥肠辘辘,此时已来不及对空嫂细细打量,便端起饭菜只顾狼吞虎咽地吃起来。饭菜是十分精美丰盛的,尤其是沙丁鱼烧得细嫩可口,有滋有味。加上来俄罗斯后饮食不习惯,常以方便面、饼干充饥,肠胃一直不好,这顿美餐令人心满意足,乐此而不言其他了。

  刚刚吃过夜餐,只见窗外泛起一片白光,忽儿像白绸飘舞,忽儿像白云悠悠,似雪山连绵,如海浪翻卷,忽明忽暗,忽浓忽淡,在乌云的簇拥下犹如群山之巅一朵巨大的盛开的雪莲。如此壮观绮丽,如此变幻莫测,这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恢宏天象。啊,北极光,一定是北极光!如果不是在万米高空的飞机上,我一定会跳起来大声呼喊的。然而转脸看一看周围的乘客,都在酣睡之中,也就只好独饱眼福了。此时正是半夜1点多钟,由于是在高纬度地区飞行,天空已渐渐明亮起来,它使人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白夜》里描写过的景象。硕大的北极星眨眼之间便跳上了天空,白里透红,如一团火焰在云层上游动,仿佛正向飞机飘来,我的心一下子紧缩起来,担心是不是飞碟向夜航机突然袭击。渐渐地,东方泛起了朝霞,窗舷下又是万家灯火,山川、树林、农田、楼舍已历历在目,在薄薄的晨雾中我们的座机平稳地降落在新西伯利亚机场。

  新西伯利亚科学院外事局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前来接机。这是一位很有风度、总是满脸挂着笑容的女士,对中国客人非常热情友好。为了接机,她夜里2点多就起床了,从科学院到机场汽车要跑1个小时。沿路她不停地向我们介绍新西伯利亚的风土人情,使人备感亲切。透过车窗,只见林木葱翠,绿草茵茵,一望无垠的小麦刚刚抽穗,清凉的晨风扑面而来,散发着淡淡的野草的清香。汽车沿着环城公路驶过城区,只见高楼林立,道路纵横,花园遍处,绿树成阴,一派现代化都市的景象。作为新西伯利亚州的首府,新西伯利亚市已拥有200多万人口,是俄罗斯第三大城市。闻名遐迩的科学城坐落在城东南30余公里的鄂毕河河畔,被称为森林中的城市。汽车越过城市入口处的跨河线桥,一幅醒目的大标语牌上写着俄国杰出科学家罗蒙诺索夫的一句名言:“俄罗斯的国力将因新西伯利亚而增强。”穿过鄂毕河大堤,汽车便驶入茫茫的森林之中,幢幢高楼、店舍掩映其中,如果不是事先有所了解,一定会认为进入了巨大的原始森林公园。科学城有三条大街,大街小巷两边都是自然生长的树林绿草,漫步街头,凉风习习,鸟声啾啾,蝴蝶款款,令人心旷神怡。偶尔还会有小松鼠跳到身边,举起前肢,瞪大眼睛,向路人乞讨果实。当我们的汽车戛然停在漂亮的科学城宾馆门前时,我真是难以相信,这就是西伯利亚,这就是被中国人称之为荒凉、寒冷、贫穷的西伯利亚。

  星期天,西伯利亚分院外事局长瓦西里先生带领我们去游览市容。站在红色大街上,只见楼群高耸,绿树成行,宽阔整洁的列宁广场上矗立着巨大的列宁雕像,后面是在俄罗斯都颇负盛名的芭蕾舞剧院。大街两边,剧院、文化宫、商店、学校、机关,规划得井井有条,风格各异。站在城市中心的街头,从任何一个角度望去,都是一幅极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画卷。瓦西里先生告诉我,从十月革命以后,苏维埃政府就重视对西伯利亚的开发,现在这座城市已成为俄罗斯重工业、轻工业、文化、交通的中心。

  西伯利亚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总储量占俄全国储量的70%,有大量的金、金刚石矿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分别占全世界的1/2、1/4和1/3。西伯利亚的木材储量为600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占全俄罗斯的80%,仅贝加尔湖的淡水储量就占全世界淡水湖的20%,水利资源极其丰富。在为我们举行的招待会上,俄研究所的一位所长深有感触地说:“中国了不起,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俄国要想富起来,就必须走中国改革的道路。”当我踏上返回北京的飞机,回想起半个月俄罗斯之行的所见所闻,对照我国20多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俄罗斯朋友那段肺腑之言,一直回荡在我的耳边……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