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春天的17个瞬间》从此定格
杨伟民 来源:2010-1-20 戏剧研究 2010年07月24日
     俄罗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去年125日在莫斯科病逝,享年81
岁。他不仅是亿万观众喜爱的演员,还是前苏联人的理想化身、时代象征,既是偶像派又是实力
派。俄罗斯电影协会主席米哈尔科夫说:吉洪诺夫从不担心观众会不承认、不记得、不关注。
他是幸运的。在俄罗斯任何地方都有认识他的人,由于在《春天的17个瞬间》中出色地扮演深
入虎穴的特工施季里茨,他在苏联和俄情报部门更是广受欢迎,在他的葬礼上,红场礼兵守卫,
对外情报局特工抬灵。有很多情报工作者是因为斯基里茨而走上隐蔽战线的,甚至普京也表示,
他当年投身苏联特工机关并在东德工作多年,就是受到了的《春天的17个瞬间》的影响。   
 害羞的调皮男孩
     这位艺术家直到生命的最后岁月,不管是记者,还是传记作家,都无法进入他的私密空间。
为此,在所有的相关报道中,吉洪诺夫的往事记录总是只有寥寥数语。
     他出生在位于莫斯科州的帕甫洛夫斯克市,父亲是纺织工厂的技师,母亲是幼儿园保育员。
童年时,他很调皮,常和伙伴们一起抽烟、偷摘邻家的苹果,受浪漫主义小说的影响,将
两字文在自己身上。据朋友们回忆,他是个很普通、稍微有点害羞、成天沉迷于梦想的孩
子。他发疯似地喜欢看电影,想当演员,而父母执意要他从事一项男子汉的职业。13岁时,
吉洪诺夫被送入技术学校念书,毕业后当了车工。有一次上班,烧电焊的火花差点没将他的眼睛
烧伤,幸亏及时救治,化险为夷。
 一炮打响的《这事发生在宾科沃》
     1945年,吉洪诺夫决心报考苏联国立电影学院,但招生单位认为他外表形象不适合做演员,
缺少先天优势。幸运的是,当时正值卫国战争刚结束,小伙子们都还没来得及从前线退役、复
员,表演系女生居多,排毕业大戏缺少男角色,他侥幸以试读生名义被录用。 
     年轻导演罗斯托茨基有一次来电影学院实验剧院,偶而看见在台上演出的吉洪诺夫,情不自
禁惊呼起来:我可以把这个人打造成俄罗斯的钱拉菲力普!。罗斯托茨基当即邀请他在
《这事发生在宾科沃》中扮演拖拉机手马特维莫罗科夫。但一切并非那么顺利,吉洪诺夫试镜
后,立即被艺委会否定,原因是他与农村角色毫无相象之处。然而导演对他情有独钟,想出了个
鬼点子,偷偷跑去询问扮演女一号和其他角色的女演员:你们希望明天谁来演爱情戏?大家
不约而同齐声应道: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他太帅了!奇怪的是,这样一位出身于典型
工人家庭的小伙子,却没有丁点当时所崇尚的劳动人民美感,而是充满贵族气质。只是在拍
片时必须通过化装,将他手上的文身图案遮盖,这是他儿时的调皮印记。吉洪诺夫沉稳而颇具魅
力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青年拖拉机手的英俊形象,使其在前苏联影坛迅速走红。
    1948年,电影大师格拉西莫夫执导《青年近卫军》,大部分角色选用电影学院在校生,其中
有以后成为影坛巨星的吉洪诺夫和邦达尔丘克,他们在片中扮演两个配角。有意思的是,最终他
们分别娶走了片中的两位女主角,成为影坛一段佳话。此时,吉洪诺夫刚满20岁。遗憾的是这次
婚姻并不美满,以离婚告终;他们身为演员的儿子,41岁时,因毒瘾发作猝死。吉洪诺夫再婚后
娶了一位教法语的女教师,生有一女。这些事,成了他深埋内心的私人秘密,始终回避外界询
问,尽量不与媒体接触,很少出席公众活动……临去世前几年,传奇式的艺术家吉洪诺夫习惯于
独自一人居住在尼古拉山的别墅里,躲避莫斯科的喧嚣、忙碌,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过着隐士
般的生活。在《春天的17个瞬间》中,潜伏在德国保安局第六处达20年之久,化名为施季里茨的
苏联特工伊萨耶夫,也是这样在柏林的红砖小屋内,暗藏着自己的秘密,单独生活。吉洪诺夫尽
管为自己设计了同样的个人生活环境,但不断追求完美表演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他说:演员
生涯是一场连续不断的考试,能否及格,只有不断地从观众眼睛中看出反应
 并不满意《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鲍尔康斯基公爵一角,是当时的文化部长弗尔采娃点名让他演
的,而这部名著恰好是吉洪诺夫一家人最爱阅读的小说。当年,祖父常常在晚饭后就该书回答孙
子的各种提问,吉洪诺夫对书中的一切,自儿时起已非常熟悉。成年后的吉洪诺夫习惯于隐忍情
感、回避世俗,有时还独处一隅,低声哭泣……无论从外表看,从气质看,吉洪诺夫显然是公爵
角色的最佳人选,然而导演邦达尔丘克自始至终有不同见解,尤其在看见他那双当过车工的手
后,不尽满意:这样一双粗糙的手,怎么会长在公爵身上?随后,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他都
没准许吉洪诺夫脱过手套。据吉洪诺夫回忆,《战争与和平》的拍摄,几乎掏空了他所有的艺术
储备。在片场,他常常自忖:托尔斯泰强迫我去做本不会去做的许多事,比如我不可能像安德
鲍尔康斯基那样每天从战场上给父亲写信,不可能!因为我受的是工人家庭的教育,甚至学
校都没教育我,我的老师是大街、马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影片中,那个谦顺、拘谨、睿智的
他,举手投足间无一不像典型的公爵或骑士,那张瘦削的、如雕刻般精致的脸庞散发着惊人的贵
族魅力!  
     《战争与和平》上映后,尽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金像奖,但吉洪诺夫并不满意自己的表
演,甚至一度产生离开影坛的想法。老朋友罗斯托茨基说服了他,在自己执导的《等到星期一》
中扮演梅里尼科夫中学校长,该形象至今仍是俄罗斯教育界人士效仿的榜样。1969年获第6届莫
斯科国际电影节大奖;1970年,吉洪诺夫也因此获前苏联国家奖。《等到星期一》最近仍在上
映,网上依然好评如潮。    
 万人空巷的《春天的17个瞬间》  
     他的下一标志性角色——《春天的17个瞬间》中化名施季里茨的特工伊萨耶夫,让他获得了
几乎能与1930年代夏伯阳齐名的全民性荣誉。最初在片场试镜时,吉洪诺夫穿上军官服装,感觉
很得意,看上去与挺拔的身材十分般配,可当对镜看脸时,发现了不足:潜伏到法西斯德国的侦
察员似乎更像是位俄国知识分子,于是他自说自话地在自己鼻子下面粘上了希特勒式的小胡子。
结果让导演吓了一大跳,命令他赶快恢复施季里茨应有的吉洪诺夫面貌。   
     为拍摄这部电影,很少演员能做到像他这样在摄影棚外还继续沉浸在角色之中。有一次半
夜,吉洪诺夫在自己的住处,感觉心脏不适,亲人赶忙将他就近送入一家军人医院。
名?”——值班医生认真询问,吉洪诺夫”——他答。军衔?”——医生问,——“上校
他答。当大夫猛然认出眼前这位熟悉的大艺术家时,控制不住冲动的眼泪,连声道歉,像所有的
其他观众一样,由衷感谢吉洪诺夫为电影所作的倾心贡献。  
     在播出电视电影《春天的17个瞬间》时,出现了与《等到星期一》同样的万人空巷盛况,甚
至连当时的影院上座率也因此大幅下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斯洛夫看完后,认为该片应禁止
放映,因为它没有表现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的功勋。亏得时任克格勃主席的安德罗波夫袒护了吉洪
诺夫,同意该片只准在电视中播放。据高尔基电影制片厂电影博物馆中的史料记载,《春天的17
个瞬间》由此开创了世界影坛第一个电视连续剧的体裁样式。事后苏联领导层对此片赞赏有
加,特别是勃列日涅夫。他明文下令寻找真正的伊萨耶夫,欲授以苏联英雄称号。文化部很策略
地向他解释,这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勃列日涅夫勃然大怒,仍坚持己见。最后以接受文化部的提
议,将人民演员的称号授予吉洪诺夫,事情方告结束。  
 最看重《白比姆黑耳朵》
      吉洪诺夫并非只是穿军服的角色受到观众的追捧。1977年,罗斯托茨基和吉洪诺夫再度合作
拍摄了《白比姆黑耳朵》,并因此获得了1977年全苏联电影节大奖;1978年卡罗维发利国际电
影节大奖和1980年列宁奖金。这是一个老人和一只小狗比姆的故事,叙事缓慢,基调低沉,人们
看后无不热泪盈眶。吉洪诺夫曾说,这是一部他最看重的影片,或许与他自小爱狗有关,与他和
片中老人十分相似的孤独情感有关。  
     前年,为庆贺他80岁寿辰,媒体想采访他,遭到婉拒。他说:我或许已经对当今一代人无
话可说。我和他们受培育的背景不一样。在人群中我最崇尚的品性是高贵、典雅,与安德烈公爵
很相似,而这已经不符合时代潮流了。他还说:人越多,我越感到孤寂,因为曾经和自己一
起走过生活之路的人,一个个都不在了  
     在吉洪诺夫塑造的艺术人物长廊中,还有如《非常事件》中那个说反话时,把右手食指、中
指作交叉状的机智船员;《海军少尉巴宁》中机智完成列宁交付任务的沙俄海军军官,以及《烈
日灼人》中的康斯坦丁诺夫……米哈尔科夫夸赞道:这是一位擅长将角色外在美和内心美巧妙
融合,具有独特风格的天才演员  
     统计表明,吉洪诺夫参与拍摄了70余部电影。他被人们夸赞为有三个最:最男性、最有涵
养、最贵族化的演员,在苏联电影中没有谁比他更适应于面对特写镜头的表演。在他的细腻眼神
中,我们能察觉出一个经受过艰难生活男子汉的深邃感受。他塑造的人物形象将永远存活在世界
电影史上。  
     吉洪诺夫逝世后,俄罗斯总统梅德维杰夫向吉洪诺夫的亲属表达了慰唁,普京在唁电中称,
一位内心深沉、气度高雅的人去世了,少了他,我们无法完整描述苏联和俄罗斯电影的全部。普
京坦言,当年投身苏联特工机关,并在东德工作多年,与观看《春天的17个瞬间》有直接关联。
俄罗所特工部门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吉洪诺夫的崇拜者。 
(戏剧研究——国内第一家戏剧研究学术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