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互为“师傅”互取“真经”--中俄青少年运动会
赵婀娜 来源:2006年07月18日 人民日报 2010年04月27日

  2006年中俄青少年运动会不以胜负论英雄,中俄双方的教练员和小运动员们互为“师傅”,互取“真经”。比赛不记名次,比赛项目和日程也经过特殊设计。参赛双方并不单纯为一较高下,更希望能互相取长补短。

  赛前,中俄双方就项目设置进行了多次协商。最终确定的8个比赛项目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比如花样游泳、摔跤,俄罗斯整体实力很强,而中国还尚待提高;羽毛球、乒乓球则是中国具有强大实力而俄罗斯相对较弱的项目;跳水、排球这两项,两国实力都不容小觑、各有所长。

  主办方对比赛的日程安排也费了不少心思。短短3天比赛,几乎每天都抽出一段时间,供双方教练、运动员在一块场地共同训练、互相观摩、彼此切磋。

  俄罗斯代表团团长科洛尔·谢尔盖说:“来到中国,我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训练方法。”他有感于金字塔结构的培养机制给中国体育带来的益处,一再表示“要把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与教育部合作,从根本上改变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一切从学校抓起,坚持金字塔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

  时下距2008年北京奥运会仅有2年时间了,通过此次比赛备战未来两届奥运会,是两国的共同目的。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副司长郭建军说,虽然本次比赛重在学习、交流、提高,但是在组织、裁判执法上,大赛完全按照国际标准运行。这主要是想让运动员在大赛的环境当中感受氛围、锻炼提高,争取从中选取一些可以参加未来两届奥运会的好苗子。记者 赵婀娜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