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高访日记:说说安保那些事
吴黎明 来源:2013年03月25日 新华国际 2013年03月25日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2日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新华社前方记者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在俄罗斯的所见所闻和高访背后的故事。以下是日记全文:

    3月22日 莫斯科 晴

    今天高访报道正式拉开帷幕,我的第一趟活有点辛苦——到机场去接机。

    一大早起来,发现天放晴了。到莫斯科四五天了,这是第一个晴天,好兆头呀!车行在从市中心到机场的大道,阳光洒在路边古色古香建筑的墙壁上,金灿灿的,煞是好看。一边欣赏着金色阳光,一边在想接机的各个环节。做过十年高访的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到机场接机,但我心里依然有些忐忑,我在担心安保的事。要知道,室外温度零下好几度,要是警察一直把我们安排在室外那得多苦呀。

俄罗斯国宾车队开道车队

    印象中,俄罗斯人对安保的高度重视与美国人有得一拼,甚至有些蛮不讲理的感觉。记得2006年圣彼得堡开八国峰会,俄方从安保考虑,竟然把主会场放在芬兰湾的一个岛上,记者前往报道必须要坐官方安排的汽艇前往,非常麻烦。

    车到伏努科沃机场专机楼,门口警卫看到车证,一挥手我们就进去了。在专机楼前,国宾车队的开道摩托与警车一溜排开,整齐划一,很是威风。我赶紧跑过去一阵狂拍,傍边的警卫若无其事,并不干涉。忽然,一名高个帅哥跑到车队前拍照留念,定睛一看,居然是名警卫。我灵机一动,也想与车队合个影,试着让这名警卫帮一下忙,他居然一口应承。

    进到专机楼内,俄方一名警卫在对名单,我们把护照拿给他看一下即可。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俄方居然没让我们安检,印象中这是头一遭。想想也是有道理,俄方提前把工作做得扎实,要来的人早就被中方、俄方有关部门“政审”过了,安检不安检并不重要。让人感到温馨的是,俄方还安排记者们在温暖的接待室等候,无需到寒风朔朔的跑道边久等。机场在郊区,温度明显比市区低,况且机场风大。

克里姆林宫掠影

    耳边忽然传来飞机的轰鸣声,一名警卫进来招招手,我们赶紧出去。记者们刚站好位,习近平主席乘坐的专机就已经缓缓滑行而来。在拉起的红线里,警卫们对记者的管理很松,我可以四处走动找不同位置拍照,凤凰卫视记者甚至有点越界做起了直播,警卫也不言语。一名记者甚至要求警卫帮忙拍照,警卫竟然欣然接过手机,一阵狂拍。

    从2006年的紧张到今天的宽容,我觉得安保作风改变的关键是中俄关系处得好的缘故。两国领导人可以“坦诚相见”,经贸合作蒸蒸日上,人员交流日益密切,俄罗斯的警察们对中国人的态度自然而言友好起来。

    说起安保,美国人的横行霸道最让人诟病。记得我在布鲁塞尔时,一年四季欧盟经常开峰会,一来就是二十多位国家领导人,但布鲁塞尔从不因安保而紧张兮兮。这些领导人下榻的酒店可以随便去,出行也不封路。然而,一旦美国人来了那就不一样,且不说当时的小布什总统来访,就是美国国务卿来访“谱”都很大,到处封路,弄得比利时人怨声载道。在西欧国家,几乎所有外国使馆都无岗哨警卫,但美国使馆除外。柏林的美国大使馆,由于安保需要有一段时间居然把门前一条街给封住不让走。原因很简单,新世纪以来美国打反恐战争越反越恐,在伊拉克、阿富汗的一些做法招人恨,美国人在欧洲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目标。

克里姆林宫掠影

    英国人也好不了多少。记得有一次到英国驻比利时使馆办签证,竟然要经过两道安检,如临大敌。那年八国峰会在苏格兰鹰谷举行时,英国警方层层设岗,让媒体车走了不少冤枉路,明明半个小时的车程,有一次因为绕来绕去,司机开了两个小时才到会场。

    我最糟糕的一次经历是在乌克兰,警察居然搜腰包问我有多少美元、欧元。后来同事告诉我:“他就像讹点钱。”

    安保催生了一门独特生意,那就是保安公司。我在欧洲常驻时经常到各地报道各种峰会,后来发现这些形形色色的峰会都把安保打包给安保公司。记得有一家安保公司做得不错,我经常能在欧洲各地的会议上碰到其主管。久而久之我们就熟了,每次见到面我们俩都乐:“又见面了!”算是打个招呼。 (新华社记者吴黎明)

克里姆林宫掠影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