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美国亲手造就的“新俄罗斯”
周楚卿 来源:2014年04月25日 新华国际 2014年04月26日

    最近2个多月来,在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下台后,大半个地球都在谈论着所谓的“西移”的“新乌克兰”,而随着克里米亚“脱乌入俄”,1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国民进行电视连线时提出“新俄罗斯”这一概念,并成为当前人们议论焦点。

    从 “新乌克兰”到“新俄罗斯”,产生这一现象是同美国“不想一直在乌克兰事务上有过多纠缠”的态度息息相关的。一些外交人士认为,普京及俄罗斯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西方尤其是美国,在克里米亚危机以及乌克兰事件中的反映过于软弱而导致的。

    美国“管乱不管治”的惯常做法对乌克兰动荡局势负有责任。美国一直希望乌克兰投入西方的怀抱,因此,2013年末,乌克兰爆发的街头运动始终遵循着“橙色革命”的逻辑,用“柔性政权更迭”方式来推动所谓的西方民主化,利用西方媒体支持以及跨国活动分子使乌克兰成为西方的一员。但是,当美国认为在乌克兰已得手,成功把亚努科维奇赶下台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没有对乌克兰给予大量的“输血”,从而使乌克兰局势发生动荡,而在这个空档,克里米亚公投并回归了俄罗斯,乌克兰“西移”进程“戛然而止”。

    在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不痛不痒的制裁,遭来俄罗斯的嘲讽,甚至美国国内对于本国总统奥巴马处理乌克兰事件也心存不满。

    美国共和党参议员约翰·麦凯恩指责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应该为克里米亚“脱乌入俄”承担责任。他认为,正是由于奥巴马政府的“软弱”,导致了俄罗斯对克里米亚“采取行动”。美国智库企业研究所的亚太问题专家迈克尔·奥斯林则直截了当地指出,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已失去了克里米亚,美国在克里米亚问题上已无太多选择,而正是美国自己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事态发展至此,还只仅仅是个开始。

    美国副总统拜登于22日访问了乌克兰,与其高调访问不太相称的,是他带来“数量甚微”的援助,这其中包括5000万美元的新一揽子援助以及800万美元的非致命性军事援助。以至于俄罗斯多名专家认为,拜登之行的目的就是“明确美国是否可以在不丢脸的情况下从乌克兰事件中抽身”。而美国军方23日派遣超过600名军人前往波兰进行军演也是被解读为“安抚美国的盟友和伙伴的方法”,并旨在传递“美国在欧洲安全问题上是负责任的”信息。

    欧洲似乎也意识到在乌克兰问题上与美国存在着分歧,对于美国向来“肆意妄为,不管不顾”的做事方法,发生在自己家门口的危机,欧盟不得不多一个心眼儿。因此,18日凌晨,即在四方(俄罗斯、乌克兰、美国、欧盟)会谈结束的第二天,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致信普京,称欧盟有意很快启动一次三方会谈,让俄罗斯和乌克兰消解各自的担忧。

    美国在乌克兰事件中表现出的非战的态度,让其盟友警醒,美国是靠不住的,同时也让俄罗斯明了,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投入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在拜登离开基辅后,23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明确指出,如果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利益受到侵犯,俄罗斯将像2008年介入南奥赛梯战事那样,向乌克兰发动军事打击。(文/周楚卿)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