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
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 (Valentina Vladimirovna Tereshkova) 俄罗斯政府国际科学和文化合作中心主任、俄罗斯加加林宇航员训练中心高级研究员、俄罗斯空军少将,苏联及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宇航员。
生平经历简介
1937年3月6日生于俄罗斯联邦雅罗斯拉夫尔州图塔耶夫区的马斯连尼科瓦村的工人家庭,俄罗斯族。 1955-1962年在雅罗斯拉夫尔“红渠”纺织联合工厂当粗纺女工,兼任厂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1959年开始在雅罗斯拉夫尔航空俱乐部从事跳伞运动。1960年从纺织技术专科学校(函授)毕业,获纺织工艺师称号。1962年加入共产党,并在宇宙航行学校接受宇航员培训,期间获少尉军衔。1963年6月16日驾驶宇宙飞船“东方6号”升空,作围绕地球48圈的飞行,成为人类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女性,并为此荣获苏联英雄称号。
1966年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68年起任苏联妇女委员会主席。1969年从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同年起任国际民主妇联副主席。1970年晋升为军事工程技术上校。1971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1974年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976年为技术副博士。
1995年9月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4届世界妇女大会。
苏联英雄、上校捷列什科娃本来是一名跳伞运动员。1961年12月加入航天员的训练队伍。次年3月入党。训练期间她刻苦地钻研火箭技术,学习飞船结构方面的理论知识,顽强地锻炼身体。她总是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医生及设计师对她提出的任何学习和训练任务。太空飞行后捷列什科娃也进入了茹科夫斯航空工程学院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领取了毕业证书。后来她与驾驶“东方-3”号飞船飞行的航天员尼古拉耶夫结为伉俪,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之家。
第一位女宇航员
茫茫宇宙,无尽太空,充满了多少未知与神秘,激起了人类无数的幻想,期盼着能有一天可以畅游其间,体会那一片虚空中的真实。随着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的升空,人们朝着幻想终于走出了第一步,迄今为止已有相当多的宇航员乘坐宇宙飞船离开了地球,有的甚至将足迹印上了另一个星球——月球。然而,由于宇宙飞行对体力、智力的严格要求,以及飞行历程中的充满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宇航员”的荣誉只能属于男人。
首次打破男人对宇航员的垄断的为瓦莲金娜·捷列什科娃,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员。
捷列什科娃出生在远离莫斯科的雅罗斯拉夫城,它是全国最美的城市之一,她的母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了遗孀,当时她只有二十六岁,和苏联的两千名寡妇一样,在一家工厂工作,抚养着三个孩子。小捷列什科娃在一家纺织厂于活,晚上则去夜校学习,儿时的梦想是当一名工程师,出于爱好,她还在当地的航空俱乐部练习跳伞。
一九六一年,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名宇航员,捷列什科娃如同所有的苏联姑娘那样,将加加林作为自己心中的偶像。她和航空俱乐部的女友们一起联名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强调男女平等,并呼吁派一位女子登上太空。令她惊喜的是,没过几天,所有在信上署名的姑娘都被邀请去莫斯科。在莫斯科,集合了许多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姑娘,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成为太空第一位女宇航员。
考核是严格的,经过了三个月的各种类型的试验,有医学、体育、还有特殊使命方面的,经过层层筛选,幸运女神降临在了捷列什科娃的身上。当听到自己的名字时,捷列什科娃的心里顿时充满了无比的兴奋以及征服太空的信心。
从被选中到第一次执行太空飞行任务,中间又过去了两年,在这段时间内,捷列什科娃接受了种种宇航员所必需的严酷的训练,终于赢来了决定人心的时刻。
作为第一位女宇航员,捷列什科娃是这样回忆自己的首次太空飞行的:
“我稳坐在宇宙飞船的密封舱内,没有想到自己的家庭,也没有想过是否能返回地球。我脑子里只装着未来二十四小时内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拍照片、拍电影、并且做科学实验。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当我在太空中看到无比壮观的地球时,实在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对它产生深深的眷恋。我向这颗美丽的星星——地球提出延长在太空逗留的时间,领导批准我绕地球运转四十八圈。我飞行七十小时五十分钟,航行约两百万公里,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
“我在宇宙飞船中就象在自己家中一样。我几乎一点也没睡,因为我不想漏掉任何细节。有件事使我奇怪,在地球上我常常梦见许多事情,而在太空中,我却没做过任何梦。也许因为我用皮带紧紧地捆住自己,一点睡意也没有。”(有一种说法是:宇航员在太空中所作的梦居然只是黑白的!!!!)
“飞船的速度是每小时两万八千公里,我用八十六分钟就绕地球一圈。在地球上难以想象我们的星球是那么美丽壮观,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它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至今我在梦中还常常浮现出它那动人的画面。”
捷列什科娃微笑着回忆起他返回地球时的场景:“我降落在一片空地上,顷刻间、有成千上万的人向我涌来。他们向我献花,赠我礼品。我的女儿和母亲不停地亲吻我。我所需要的正是人们的爱。”
就在这次航天飞行后,捷列什科娃和加加林及其他航天员成了好朋友,并一直保持友谊,不时地聚会。
捷列什科娃回到了本来的生活节奏,并曾经担任过国际妇联副主席,同时也是苏联妇女大会的秘书长。 “我的家庭十分融洽和睦,我只有和全家一起分享幸福才是完全的幸福。”
太空铿锵玫瑰
俄罗斯政府国际科学和文化合作中心主任、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训练中心高级研究员、俄罗斯空军少将,说起她的这些职务,很多人都可能不知道她是何许人;可是只要说前苏联及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女航天员,你就一定知道她是谁——瓦莲京娜·弗拉基米罗夫娜·捷列什科娃。
1937年3月6日,捷列什科娃出生在俄罗斯联邦雅马斯连尼科瓦村的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她从小就喜欢运动,擅长滑雪和游泳,并且多次横渡过伏尔加河,还参加了航空俱乐部的跳伞活动。捷列什科娃曾自豪地说:“我最难忘的跳伞经历是从高空降落到宽阔美丽的伏尔加河上。”
1961年加加林首航太空归来,捷列什科娃同许多姑娘一样,非常羡慕这位“太空骄子”。她与女友一起联名给加加林曾经学习过的航天学校寄了一份申请书,希望航天部门可以培养女航天员。没想到这封信引起了航天部门的高度重视,几天后她们便被邀请去莫斯科座谈。姑娘们兴奋地谈起自己的想法,表达了成为女航天员的渴望。
几个月后,航天学校向她们敞开了大门。经过严格的体检,1962年捷列什科娃被选入首批女航天员队伍,她欣喜若狂。入队后,大名鼎鼎的加加林负责她们的训练。加加林“温和、友好地对待每一个队员,一直训练了约一年左右”。
捷列什科娃曾用“残酷”来形容这一年的训练。大多数女学员都是优秀飞行员或运动员,体能训练对她们来说相对容易,作为普通学员的捷列什科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她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她说:“女性进入太空在准备期绝对要付出几倍于男性的努力。宇宙对我们妇女既不多情,也不宽厚,因此我们要接受与男子完全一样的训练。”
世界第一个女航天员是在飞行前两周才决定的。要在捷列什科娃和索洛维约娃中做选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阶级立场”是重要的标准之一,捷列什科娃出身工人阶级家庭,索洛维约娃则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于是,最终捷列什科娃“捷”足先登。
“海鸥”飞向太空
1963年6月16日,捷列什科娃穿上笨重的太空服前往火箭发射场。“我的太空服虽然很重,超过了90千克,但它很漂亮。胸前的一侧绣了一只美丽的和平鸽,另一侧绣的是一只海鸥,我的飞行代号就是‘海鸥’。”
“根本就没有时间感到孤独,”捷列什科娃回忆在太空时的感受,“工作非常多,从升空到降落,我与地面要不断地进行双边联络,实验项目安排得很紧凑。在地球上难以想象我们的星球是那么美丽壮观,它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光泽。它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至今我梦中还常常浮现出它那动人的画面。”
“我在飞船中就像在自己家一样。我几乎一点也没睡,我不想漏掉任何细节。有件事很奇怪,在地球上我常常梦见许多事情,而在太空中,我却没做过任何梦。也许因为我用皮带紧紧地捆住自己,一点睡意也没有。”
捷列什科娃的原定飞行时间为一天,由于她感觉身体状况很好,于是向地面指挥中心提出延长在太空逗留时间的请求。地面指挥部允许她多飞了2天。
捷列什科娃一共飞行了70小时40分49秒,绕地48圈,航程2×106千米。迄今为止,她仍是世界上唯一一位在太空单独飞行3天的女性。在这次飞行中,她完成了生物医学和科技考察计划,并证明了妇女也能在太空正常生活和工作。
当她随着降落伞飘然而落时,成千上万等候在地面上的人向她涌来,祝贺她勇敢地完成了航天史上的一次壮举。一位前苏联老太太好奇地问:“姑娘,你在天上看见上帝了吗?”她回答说:“没有,也许我的轨道与上帝的轨道不同。”老太太感激地说:“谢谢姑娘,你没有骗我。”
中国行
那次飞行是捷列什科娃一生中唯一的太空之旅。为了更专心地从事挚爱的航天事业,她辞去了俄罗斯政府下属的国际科学和文化合作中心主任的职务,现任俄罗斯加加林航天员培训中心高级研究员。她被誉为“民族英雄”“世纪女性”,获得联合国和平金奖、列宁勋章、齐奥尔科夫斯基奖章等,是世界上十几个城市的荣誉市民,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也以她的名字命名。捷列什科娃感慨地说:“我感到很幸福,因为我曾有幸成为人类最早开拓航天道路的一员。尽管历尽千辛万苦,但看到那么多人踏上我们开辟的道路,真让人欣慰。”
“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后,捷列什科娃来中国参观了中国科技馆和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她说,杨利伟的太空之行是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谈到中国曾有计划选拔女航天员时,捷列什科娃眼睛亮了:“我知道中国有‘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说法。我充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空将迎来美丽的中国姑娘”!
她建议:未来的中国女航天员“做好地面的训练至关重要”,“太空工作是在失重条件下进行的,十分复杂而紧张,随时可能出现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因此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太空不会优待妇女,她们的工作条件与男性完全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