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正文
苏联“红色大学”培养中国革命中坚
谢荣、刘恺 来源:2011年05月17日 新华国际 2011年05月18日

中山大学主楼依然伫立(摄影:谢荣)

在上世纪20年代之前,中国的进步青年出东洋、走西欧、远赴美利坚,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和救国思想。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将共产主义传到中国之后,中国进步青年寻求拯救中华民族之良方的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首都莫斯科,宛如巨大的磁铁,使他们心驰神往。一大批中国进步青年涌进苏联当年的东方大学、中山大学等学府,在动荡与激情澎湃的岁月里探寻中国前进的方向,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东方大学原址已成广场

东方大学由共产国际于1921年5月创办,专门为东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共产党,以及苏联中亚各民族培训干部。

上世纪20年代的东方大学校址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旁,距离红场不远,原是一座女子修道院的附属建筑。1937年,这个修道院及其附属设施被全部推倒。在修道院原址建起了普希金广场和“俄罗斯电影院”。

今天,记者漫步在普希金广场,想象90年前,一个个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向东方大学的课堂。虽然东方大学的建筑已不存在,但那些红色记忆却永远不会褪色。

从包括刘少奇在内的第一批中国进步青年踏上苏联国土开始,为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留学苏联大潮拉开了序幕。在莫斯科市中心的俄罗斯社会政治历史国家档案馆(苏联时代的列宁学院苏共中央档案馆)里,有一份东方大学的珍贵档案。这是刘少奇等中国留学生1921年8月1日的入学登记表。名单中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龙、肖劲光等人,他们都是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介绍的,先后分三批陆续来到莫斯科。

东方大学除了接收从中国国内派出的留学生之外,还接收了先期赴法国、德国、比利时等西欧国家勤工俭学的进步青年。1923年,中共旅欧支部派送赵世炎、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等12人进入东方大学学习。档案资料显示,到1925年年中,从中共各个渠道派到东方大学学习的中国学生达到112人。

1928年,东方大学中国班转入中山大学,至此东方大学已不再有中国学生学习。

中山大学主楼依然伫立

从克里姆林宫向西南方向步行大约1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沃尔洪卡街16号,这是一栋外墙为黄色的古建筑,这座小楼便是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主楼。

中山大学成立于1925年10月。孙中山先生在1925年去世后,苏联政府为继续实行援助中国革命的政策,决定在莫斯科兴办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学,招收来自中国的进步青年,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

沃尔洪卡街16号在十月革命前是俄国贵族的官邸。楼房中间为四层,两边为三层。记者前去探访的时候,门卫告诉记者,这里现在是一家公司的办公楼,外人到办公楼内参观不方便。

从正面看,这栋楼房不是很大,但整个主楼往后延伸很长。在大楼的正前方,是一个有树木点缀的小型花园,走出花园就是大街。街的对面是俄罗斯救世主大教堂。沿教堂再往前走,就来到了莫斯科河边。当年,中国学员课间经常到花园休息,也有学员在闲暇时散步来到莫斯科河边。

中山大学是上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在海外留学人员最为集中的红色大学,也是为国共两党锻造了大量优秀人才的熔炉。中山大学第一期学生中,就有陈绍禹(王明)、张闻天、王稼祥、秦邦宪(博古)、杨尚昆、伍修权、乌兰夫、廖承志、蒋经国等,以及从西欧国家转赴苏联的勤工俭学学生,如朱德、邓小平、王若飞、聂荣臻、李富春等。

中山大学从1925年成立,到1928年改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至1930年停办,共办了四期、接收约1200名学生,其中包括1928年东方大学中国班转入的一百多人。

档案记录邓小平留苏岁月

在俄罗斯社会政治历史国家档案馆翻阅卷宗时,一张标明莫斯科中山大学学生入学登记表的表格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表格填写的时间是1926年1月29日,学生的名字填的是俄文,翻译成中文叫多佐罗夫;出生日期填的年份是1904年。这位学生会法文,是从法国来俄罗斯的。

看到这样的内容,记者感到这位名叫多佐罗夫的中国学生与邓小平同志的履历十分相似。记者赶紧在卷宗中寻找这期学生的完整名单。在完整名单中记者看到,与多佐罗夫对应的用俄文拼写的中文名字叫邓希贤。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当年进入中山大学的入学登记表。

在一份当年的课程表上,记者看到,中山大学的学员在校主要学习的课程有俄文、俄文读报、东方革命史、西方革命史、俄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中国问题等课程。记者还看到贴在一个作业本上的当年国内革命报纸《民国日报》的剪报。这些贴报都是当年学习中国形势和时事课的教材。

记者在调阅中山大学档案的时候,看到很多用学生作业本记录的党小组会开会的原始记录,虽然有的作业本已经破损,但作业本上的字迹非常工整,每个学员在校各个方面的表现情况,都一一填写在用笔画出的表格上。通过这些原始记录可以知道,当时这些学员在党小组会上讨论各种问题,尤其是讨论每个同志的学习和在学校的表现。

在邓小平的入学登记表的末尾,记者看到有一段由中山大学苏共(布)党支部书记阿戈尔签名的对邓小平的评语。评语写道:邓小平“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党员和团员,是学校共青团组织最优秀的组织者之一”。“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得到良好的党性锻炼”。

这份评语签署的日期是11月5日,但没有写具体年份。记者翻看放在同一叠的类似表格的日期,年份都是1926年。这一评语应该是在邓小平离开中山大学前不久写的,想必是阿戈尔先生在这张表格签名的时候忘了将年份写上。中山大学学制两年,邓小平在这里学习的时间近一年。邓小平留苏时间虽然短暂,但这段经历对邓小平以后的革命道路应该是意义重大的。(驻莫斯科记者 谢荣、刘恺)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