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坎德尔导弹(北约的代号为SS-X-26),是俄罗斯军队装备的最先进的战役战术导弹。从2005年起,俄军开始采购并在陆军中装备“伊斯坎德尔”导弹。到2015年,俄军按计划将装备5个“伊斯坎德尔”导弹旅。
图1 伊斯坎德尔导弹
一、发展历程
从1980年开始,“奥卡”导弹陆续装备前苏联和其他华约国家陆军并很快在阿富汗战场上投入使用。在阿富汗的反游击作战中,“奥卡”取得骇人战果,有时甚至代替战机实施“定点清除”,被阿富汗游击队称为“种族灭绝者”。其巨大威力亦令美国感到震惊,而更令美国及其他北约国家感到恐惧的是,该型导弹采用复合制导方式且配备电子对抗系统,其突防能力令美国当时尚处于研制试验阶段、直至1985年才装备部队的“爱国者”防空导弹自惭形秽,因而能突破拦截、打击美军部署在西欧境内的绝大多数重要目标。
图2 伊斯坎德尔导弹
1985年3月,美、苏重启1983年底中断的欧洲中程核武器谈判。适逢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将以往裁减核武器的矛头从远程核武器转向了中程武器。基于此,在裁减中程导弹问题上,前苏联一再作出令美国和西欧始料未及的重大让步。双方于1987年12月签订《美、苏中导条约》。在整个谈判过程中,美国坚持前苏联必须将射程在500~5500公里的中程和中近程导弹全部销毁。理论上有延伸到500公里空间的“奥卡”导弹也被美国列在销毁导弹之列。
但是销毁“奥卡”导弹受到军方强硬派的极力反对,因为“奥卡”导弹的射程为400公里,实际上在《美、苏中导条约》限制之外。为压制住下面的反对声浪,使“奥卡”导弹的死刑判决显得更合理,戈尔巴乔夫强令卡普斯京亚尔靶场进行“奥卡”导弹的发射试验。然而,要试射“奥卡”导弹必须得到该型导弹的设计者——前苏联机械制造设计局(KBM)总工程师谢尔盖·帕夫洛维奇·涅波别季梅的签字,后者拒绝这样做。可是戈尔巴乔夫仍下令将导弹运到发射场,并在发射场周围部署了一个警卫团。但无论是当时的国防部长亚佐夫,还是总参谋长阿赫罗梅耶夫都不愿意在没有涅波别季梅的签字的情况下试射导弹,所以“奥卡”导弹的超远程发射试验终究没能付诸实施。
如此戏剧性的对抗事件最终没能阻止“奥卡”导弹被销毁的命运,包括106部“奥卡”导弹发射装置、306枚“奥卡”导弹(含出口到华约其他国家的导弹)及其生产线连同大部分设计图纸在美国专家的监督下被彻底销毁。据报道,谢尔盖·帕夫洛维奇·涅波别季梅因受此刺激而住进医院,竟“有一个月不能下床走动”。
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受到美国和北约或明或暗的打压,安全形势日益恶化,1994年,北约更是提出东扩计划,这大大刺激了俄罗斯敏感的神经。时任总统的叶利钦不得不做出反应,支持KBM设计局复活“奥卡”导弹。
颇具戏剧意味的是,“涅波别季梅”在俄语中的意思正是“劫后余生,永不言败”。受领任务后,面对支离破碎的“奥卡”导弹生产线,73岁的涅波别季梅带领学生重新再来,他们四处搜集流失的资料,走访曾参与过“奥卡”导弹研制的人员,逐渐复原出完整的设计图纸,最终于1995年10月29日在国防部国家中央靶场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于1999年在莫斯科航展上进行了展示。当时俄罗斯宣称,这是一种替换“飞毛腿”B、供21世纪使用的战术弹道导弹。为了吸引潜在的国外客户,该导弹武器系统以在中东、印度颇受尊崇的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阿拉伯语称呼“伊斯坎德尔”来命名。
二、导弹性能
“伊斯坎德尔”导弹为单级、固体燃料、全程制导导弹,起飞重量3.8吨,有效载荷380公斤,车载机动发射。有两个改型:出口型“伊斯坎德尔”-E和本国使用型“伊斯坎德尔”-M(也称为“投标”)。其中,“伊斯坎德尔”-E导弹的最大射程为280公里,最小射程为50公里;“伊斯坎德尔”-M导弹的最大射程据信可达到480公里且仍有增加的余地。
图3 使用子母弹的“伊斯坎德尔”战斗部
三、导弹特点
1、命中精度高
“伊斯坎德尔”导弹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GPS/GLONASS)+景象匹配制导等多种制导方式。单独采用惯性制导时,导弹在280公里射程上的命中精度CEP约为30米;采用惯性+景象匹配制导时,命中精度CEP理论上小于2米;2007年5月29日,俄军在“伊斯坎德尔”-M导弹武器系统上发射R-500巡航导弹获得成功,监测数据显示,命中精度CEP达到1米。
图4“伊斯坎德尔”导弹旅的发射指挥车
2、毁伤能力强
据俄军方称,“伊斯坎德尔”导弹可携带集束子母弹(装填54枚子弹)、高爆弹、侵彻子母弹、钻地弹、空气燃烧弹和电磁脉冲弹等多种类型的战斗部,可对不同类型目标实施有效打击。俄军方还称,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突击敌防空连、反导连发射阵地、机场、指挥机构等典型目标,通常只需1~2枚导弹,毁伤能力是美国“陆军战术导弹系统”的2~3倍。
3、突防性能好
“伊斯坎德尔”导弹除使用特殊复合材料外,在结构上也极为独特。其外形近似锥体,且起飞后迅速抛掉表面突出部分,使弹体更加浑圆,从而降低了导弹的雷达波反射面积,增加了雷达的探测难度;其次,导弹在飞行过程中多次做偏离发射平面的机动,并且这种机动在发射区和目标区上空尤为剧烈,机动时导弹承受的过载高达20~30g,故而要对其实施拦截,拦截弹承受的过载必须达到来袭导弹的2~3倍,这在当前情况下是难以实现的;此外,“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既能发射弹道导弹,又能发射巡航导弹,可使敌方导弹防御系统顾此失彼,降低拦截概率。其研制单位KBM称,“伊斯坎德尔”导弹是美国“爱国者”导弹的克星;俄军方表示,“伊斯坎德尔”导弹的突防能力可与“白杨”-M媲美,能穿透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导弹防御系统;以色列军方也承认,其与美国共同研制的“箭”式反导系统“不具备对付多弹头‘伊斯坎德尔’导弹的能力”。
4、使用条件低
“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对作战使用环境条件要求不高。导弹系统可在±50℃范围内使用;且在除沼泽地和流沙地以外的任何平地上都可实施发射;其光学导引头(末端景象匹配制导)在夜暗、有强烈的电磁干扰等环境条件下仍能稳定地工作,将导弹准确地导向目标;此外,该型导弹服役时间为10年,在野外条件下使用可连续3年不需进行大的保养。
5、反应速度快
“伊斯坎德尔”导弹武器系统可直接通过空间、空中、地面侦察平台获取目标信息,并可在10秒钟时间内完成弹着点确定,导弹飞行参数计算,光学导引头参考用地形、地物信息准备等实施导弹突击必需的工作内容。据报道,一部“伊斯坎德尔”导弹发射车载2枚导弹,“战场上,‘伊斯坎德尔’不需要侦察卫星或航空兵。它可以从目标实地照片和战地侦察兵那里接收目标指令,随后启动发射装置,发射第一枚导弹,相隔不到一分钟再发射第二枚。”其发射车可随机选择发射地点并自主确定所在位置的大地坐标,战斗中只需3人便可完成发射操作。从展开设备到导弹发射仅需4分钟,即使在刚转移阵地解除行军状态后,也可在6分钟内发射导弹。
四、武器命名
“伊斯坎德尔”导弹是以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波斯语名字命名的,意在显示其性能卓尔不群。该导弹采用单级固体火箭发动机,飞行速度快,再加上飞行末段能实施超高过载的规避机动,理论上北约现役所有反导武器都无法有效拦截。据称命中误差只有10-30米。导弹可携带重480-700公斤不同类型常规弹头,也可携带战术核弹头。“伊斯坎德尔”导弹以连为基本作战单元,包括2辆运输发射车、2辆装弹车、2辆指挥与控制车、2辆任务计划车、1辆维护车、1辆战勤人员居住车,它能在15-30分钟内直接从行军状态转入作战状态,发射后可快速转移,战场生存能力极强。
五、导弹参考数据
伊斯坎德尔导弹参考数据
弹重 | 约4吨 |
弹头重 | 500千克,可携带常规弹头和核弹头 |
射程 | 280公里 |
改型系统射程将增加到500~600公里 | |
弹程 | 具备“类似弹道导弹”的能力。可在导弹的飞行过程中进行全程制导,并装备光学引导头,打击精度较高。该导弹的另一个优势是,可采用“类似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并在末段飞行过程中释放诱饵,突防能力惊人。 |
制导方式 | 惯性制导+卫星导航(GPS/GLONASS)+景象匹配制导等多种制导方式。 |
命中精度 | 圆概率偏差仅2~3米 |
单独采用惯性制导时,导弹在280公里射程上的命中精度CEP约为30米; | |
采用惯性+景象匹配制导时,命中精度CEP理论上小于2米;最高命中精度CEP达到1米。 | |
发射车 | 俄制BAZ-6909型4轴卡车,载2枚采用固体推进剂的单级9M723K1型导弹 |
六、研制目的
1、用火力换人力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2009-2012年军事改革计划》,俄陆军将精简为85个常备战斗旅。对于俄陆军如何用这点力量去应对多个战略方向的威胁,俄著名军事分析师赫拉姆齐欣认为,即使俄陆军所有85个旅均满编、装备现代化武器、士兵也接受良好训练,实力仍会显不足。
赫拉姆齐欣具体解释说,俄罗斯南部主要面对车臣恐怖分子威胁,平时主要由俄内务部队负责,但如果战事扩大,仍需要正规军介入。东部,俄罗斯与日本存在“南千岛群岛领土争端”,而俄军未来只会在萨哈林岛保留一个旅,日本及其盟友美国的强大海空军力量可对俄远东沿海地区实施打击,俄海空军无力对抗。为了达到“火力换人力”的目标,俄修改了国防政策,更强调先发制人解除安全威胁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大先进武器的采购量。“伊斯坎德尔”短程弹道导弹将是重点项目。
2、国际政治的现实考虑
俄罗斯军事专家康斯坦丁.马基延科认为,俄军专注于“伊斯坎德尔”导弹等“撒手锏武器”的列装,更多地加入了国际政治的现实意义。时任俄战略火箭兵司令的索洛维佐夫大将曾在2007年10月发出警告称,面对美国日益露骨地围堵俄罗斯,俄随时可退出《美俄全面销毁中近程弹道导弹条约》,大幅延长“伊斯坎德尔”导弹射程。
马基延科称,“伊斯坎德尔”导弹的动用门槛远比“白杨-M”洲际导弹低,如果美国及其盟国侵犯俄领土或势力范围,俄军无疑会先发制人地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
对于“伊斯坎德尔”导弹旅的部署,军事战略问题专家彭光谦对《环球时报》说,准确地讲,这只是俄军全面更新武器装备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因为军事力量在俄的战略地位历来都比较高,鉴于西方对俄战略挤压并未停止,尤其是当前俄安全环境还不稳定的情况下,导弹的部署在提高安全系数的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其国际事务的发言权。彭光谦还说,美国目前也只是暂缓其在东欧陆地的反导系统,并未说永久取消,而美海上的反导系统也并未停止,这也是俄军部署该导弹的部分原因。
七、俄罗斯装备
1、装备
从2005年起,俄军开始在陆军中装备“伊斯坎德尔”导弹。到2006年底,第一个“伊斯坎德尔”导弹营在北高加索军区卡普斯丁亚尔陆军导弹兵第60战斗使用训练中心组建完成。2007年,伏尔加河沿岸-乌拉尔军区卡缅卡的一个装备“圆点”导弹(俄罗斯代号9K79-1,美国代号SS-21,北约代号“圣甲虫”)的独立导弹旅开始换装“伊斯坎德尔”导弹。巡航型的“伊斯坎德尔”导弹计划从2009年起陆续装备部队。据俄罗斯军事工业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弗拉季斯拉夫·普季林称,俄军方在2009-2011年间的国防订单中准备购置30枚“伊斯坎德尔”导弹。预计到2015年,俄军将装备5个“伊斯坎德尔”导弹旅。
图5 胜利日阅兵式彩排上的“伊斯坎德尔”
2、编制
“伊斯坎德尔”导弹力量将主要编成导弹旅。每一个导弹旅下辖3个导弹营。导弹营除编有3个发射连外,还编有司令部指挥连、工兵连和导弹操作及前送连等保障分队,具备独立遂行导弹发射任务的能力。一个发射连编有3辆导弹发射车,每辆发射车装载2枚导弹。导弹旅共装备27辆导弹发射车,配备约100枚导弹(包括备用弹)。
八、战术运用
“伊斯坎德尔”导弹旅的作战模式
从作战理论看,在未来作战中,“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将主要由军区(方面军)集中掌握使用,参加由军区(方面军)组织的首次密集火力突击和后续密集火力突击。“首次密集火力突击应对敌战役布势全纵深实施。在首次密集火力突击中应消灭并压制敌导弹兵集团和航空兵集团编成内的主要目标,以便彻底削弱这些集团”;“为保持火力主动权,应及时实施后续密集火力突击,以防被毁之敌恢复战斗力”;“集团军以部分火力毁伤兵器和无线电电子器材参加方面军的首次密集火力突击”,以便“削弱敌人为破坏集团军进攻而实施的高精度武器和航空兵的密集突击”。
图6 伊斯坎德尔导弹
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以导弹旅、导弹营为单位配属给主要方向集团军(军)或支援其作战。配属的导弹部队归所配属的集团军(军)指挥员指挥,并通过在集团军(军)级指挥所的导弹部队指挥员向部队下达指令;支援导弹部队在执行其所支援的集团军(军)指挥员给予的任务过程中,仍由上级导弹部队指挥员指挥。
图7 伊斯坎德尔导弹
(吴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