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 自古就有睦邻友好、协和万邦的民族美德, 也有重视周边关系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之后, 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致力于发展周边关系,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成就。
当前国家提出了发展外交关系的新方针: “大国是关键, 周边是首要, 发展中国家是基础, 多边是舞台”。针对周边国家, 提出了“以邻为伴, 与邻为善”, “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 对中国进一步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战略契机。
一、中国周边环境与地缘战略理论
( 一) 地缘战略理论及其发展演变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生产力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但是地理环境对人类有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地理因素是生产力的重要物质要素, 它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的发展, 会对国际政治、国家间关系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19世纪后期, 地缘战略理论形成了地缘政治学。前苏联学者指出: “地缘政治学是利用地理资料为帝国扩张制造根据的一种政治理论。”[1]西方学者指出: “地缘政治学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互相关系如何影响的分析研究。”[2]中国学者刘少华认为, 所谓地缘政治学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 以地缘环境分析为基础, 研究国家关系与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的理论。
19世纪末兴起的地缘政治学分为两大派别,即陆权学派和海权学派。海权学派强调的是海洋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人马汉。马汉认为大陆被海洋包围,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大陆。因此, 马汉强调控制海洋以及控制海上重要通道对美国来讲极其重要。陆权学派主要强调大陆对国际政治的影响和作用。先后出现了两个不同的支派。英国人麦金德提出了“大陆心脏说”。他说: “谁统治东欧, 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 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 欧亚大陆) ; 谁控制世界岛, 谁就能统治全世界。”冷战期间, 美苏争霸就是主要围绕着整个欧洲而展开, 苏联凭借控制东欧而谋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美国人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论”。他提出: “欲控制世界命运, 必须控制欧亚大陆, 欲控制欧亚大陆, 必须控制边缘地带。”冷战期间美国精心构筑了对中国和苏联的新月型包围圈。中苏关系恶化后, 苏联构筑了对中国北、西、南三面包围。直到现在美国仍然在致力于对中国的所谓“岛链包围”。这些都是对“边缘地带理论”的发挥和实践。
冷战结束后, 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与日俱增, 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地缘战略理论出现了地缘经济学。地缘经济学强调, 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对抗下降到次要位置, 而人类社会面临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问题, 对抗的国家有可能是经济贸易来往频繁的国家。因此, 国家之间应该是合作中有竞争, 竞争中有合作的关系, 竞争与合作的主要领域不再是军事而是经济领域, 每个国家都要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因此, 为解决某一全球性问题, 如环境问题,各国必须加强团结与合作, 这也成为推动世界各 国加强合作与联系的重要因素。
( 二) 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战略分析
1. 中国邻国数量众多。我国的陆地邻国有俄罗斯、蒙古、朝鲜、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 海上邻国有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6个国家。此外, 还有柬埔寨、泰国、新加坡、东帝汶和孟加拉国等近邻国家。因此, 我国是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这是我国和周边国家发展关系的地缘前提。
2. 地缘区域广阔, 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和周边国家的总面积达到3020万平方公里, 占据整个欧亚大陆一半左右。包括北亚、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以及俄罗斯的欧洲部分。
这一区域的马六甲海峡是世界的主要运输通道之一; 这一区域有中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和东盟等世界有影响的大国或国家集团; 中亚里海地区蕴藏的石油量仅次于中东位居世界第二位。这一区域的朝鲜问题、印巴问题、恐怖主义和分裂、极端势力等问题都具有世界影响力。因此, 这一广大区域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3. 人类多样性的集中体现。这一区域涵盖多种文明形态, 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文明, 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斯拉夫文明, 以及印度文明、日本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等西方和东方文明在这里交汇。这里国家类型众多, 有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广大的民族主义国家和经济、政治制度转型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存: 有经济技术发达国家, 如日本、新加坡和韩国等, 还有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国家, 如老挝、柬埔 寨和孟加拉国等。这是我国发展周边关系的重要现实基础。
二、中国周边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当今世界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 中国的周边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冷战时期, 由于美苏争夺霸权, 许多地区性矛盾被掩盖下来; 随着两极体制瓦解, 这些问题和矛盾重新走上了前台。尤其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 对当前的国际形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的周边环境面临诸多挑战。
( 一) 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也是我国周边环境安全最大的隐患。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也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最重要的内容。目前中国正在积极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 而台湾省面临着即将到来的2008年领导人大选, 岛内各派势力现在已经开始斗力。台独势力十分嚣张,因此, 2007年被中央定为“防独关键年”。台独势力对两岸的和平构成重大挑战, 是影响地区乃至世界安全的重大问题。
( 二) 朝鲜核问题
中国和朝鲜是友好邻邦, 两国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但是朝鲜半岛一直处于分裂状态, 朝鲜和韩国、日本、美国的关系十分紧张, 和上述国家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2000年随着韩国时任总统金大中访问朝鲜, 半岛形势一度显示乐观迹象。但是随着美国总统布什将朝鲜归为“邪恶轴心国家”, 以及提出朝鲜的核问题, 使半岛局势急转直下。2006年10月9日, 朝鲜进行了核试验, 10月14日联合国通过了对朝鲜进行制裁的1718号决议, 使区内形势更加复杂。中国目前努力通过 北京六方会谈机制使各方都能够保持克制与理智。由于美国和朝鲜双方互不信任, 美国仍然保持着对朝鲜的制裁, 所以半岛的局势仍旧扑朔迷离, 给中国的周边安全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 三) 边界问题
中国成功的解决了和俄罗斯、中亚国家以及越南的陆地边界问题, 但是仍然有部分领土划界没有定论。在陆地上主要是中国和印度的边界问题, 在海洋上表现为和日本的钓鱼岛争端, 以及关于南海问题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的争议。这些问题关系国家的领土主权的完整, 处理起来难度很大, 处理得是否恰当关系到中国同周边国家间的关系。
( 四) 三股势力
随着苏联解体, 前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在中亚地区出现了5个新的国家, 我国与其建交, 并且大力发展经贸关系。但是这一地区隐藏着恐怖势力、分裂势力和极端势力, 对我国新疆地区影响较大, 事实证明我国新疆的“东突势力”和他们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问题对我国西北边疆的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
( 五) 能源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我国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2003年成为世界石油进口第二大国, 但是当前却出现了“石油安全问题”, 主要表现为石油进口的来源和石油运输通道过于单一。60%的石油进口来自中 东, 80%的海上运输要通过马六甲海峡。中东是当前世界的火药桶; 而马六甲海峡一方面海盗频出, 另一方面美国欲在马六甲建立军事基地。这些问题对我国石油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实质上是对我国经济安全以及国家安全构成了威胁。
除了以上主要问题之外, 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也集中于我国周边或者与我国邻近, 比如: 阿富汗问题、克什米尔问题、伊朗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给我国的周边安全造成了隐患, 我国目前集中精力建设和谐社会, 因此需要通过外交来营造一个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
三、构建新型地缘战略, 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
毋庸置疑, 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发展仍是关乎现时中国的最根本的问题, 实现和平发展仍是我国国际战略新理念的根本前提。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1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
最值得关注的是温家宝总理提到“和平崛起”的思想。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用“和平崛起”描述中国的发展之路, 首次以“和平崛起”作为自身发展模式的定位, 也是中国政府对世界所作的历史性重大承诺。之后我国使用了“和平发展”的概念, 更加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的发展既是和平的方式又是对世界和平作出巨大贡献的理念。这一思想, 反映了中国政府战略思维的重要突破, 在中国发展之路上, 具有指南针作用。用“和平发展论”战胜“中国威胁论”, 中国需要构建新型的地缘战略。
( 一) “北合”战略
我国北方主要是俄罗斯和蒙古两大邻国。蒙古国在冷战期间是苏联的势力范围, 其外交政策主要是追随苏联, 对中国进行战略围堵, 所以中蒙关系受中苏关系影响很大。苏联解体后, 两国关系发展迅速, 高层来往频繁, 中国已经成为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我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则是一波三折, 总体往好的方向发展。
随着苏联逐步解体, 俄罗斯作为前苏联最大的继承国诞生了。俄罗斯独立初期推行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俄罗斯的亲美外交并没能换来它所期望的巨额经济援助, 反而极大地降低了自己的国际声誉。1992年下半年叶利钦政府提出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双头鹰”外交政策。
1993年后, 俄罗斯进一步确立了以“维护民族利益和重新恢复大国地位”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战略。1997年以后, 为防止俄罗斯重新成为美国全球利益的挑战者, 美对俄实施打压政策。俄罗斯对西方态度趋于强硬, 在科索沃问题、NMD等问题上抗争多于妥协。普京政府开始加大东方外交力度, 平衡西方外交, 重视“近邻外交”, 强化在独联体范围内的盟主地位。
而在苏联解体后, 美国就把中国视为其在全球的主要竞争对手, 中美关系在合作中更是摩擦不断。在此大背景下, 中俄关系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2001年两国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确定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地位。
当前两国政治关系发展迅速, 但是经贸还有很大潜力有待挖掘, 两国经济互补性强, 都有意愿扩大交往, 俄罗斯向中国出售石油等能源, 中国向俄罗斯出口轻工业用品, 应该抓住机遇使两国关系的发展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
因此, 对于北方邻国, 我国应该实施合作战略。
( 二) “西进”战略
我国西部边界分为两大部分来观察, 主要是在西北地区和部分中亚国家接壤, 西南地区主要邻国是巴基斯坦和印度。1991年“8·19事件”后,苏联瓦解, 联盟中央名存实亡。中亚5国的独立进程加快, 先后决定脱离苏联。中亚5国独立后, 中国相继承认其主权并同其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
为了维护中亚地区和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促进各方加强边境信任和裁军, 1996年4月首届上海五国首脑会议正式举行, 并先后举行了六届首脑会议。在2001年的第六届首脑会议上, 决定吸收乌兹别克斯坦为成员国, 并且将“上海五国机制”正式升格为“上海合作组织”, 成员国的目标是打击各自境内的“恐怖势力、分裂势力、极端势力”。2004年1月,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在北京正式成立, 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中心在乌兹别克斯坦正式挂牌, 这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机制化建设正式启动。2006年6月上合组织成立五周年峰会在中国上海成功举行。目前伊朗、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蒙古等国家都申请加入上合组织, 上合组织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期。
通过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加强了和周边国家的关系, 增进了彼此的信任和了解, 双方的经济贸易关系不断扩大。中国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管道项目已经完工, 将大大缓解我国石油过度依赖海上运输的局面, 并且使我国石油进口的来源和运输方式更加多样化, 有利于中国利用好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资源。石油管道如果进一步延伸,我国还可以利用伊朗等中东国家的油气资源。因此, 我国当前应该利用好上海合作组织, 积极拓展和中亚地区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巴基斯坦保持了传统的友好合作关系, 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当前我国实施企业“走出去”战略, 许多有实力的企业纷纷在巴投资, 以便更好地开拓南亚广大的市场。中国帮助巴修建印度洋上的瓜答尔港口, 也有利于中国产品通过此港口出口进口, 包括运送石油, 节省运输成本, 扩大贸易数量。中国和印度都是文明古国, 近代有着同样的遭遇, 成为列强侵略的目标。两国独立后, 作为发展中国家互相同情和支持, 但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和印度因为边界问题而引发的战争使两国关系恶化了, 并且印度成为“藏独”势力海外活动的大本营。中国改革开放后开始逐步改善和印度的关系, 但是1998年印度进行了以“中国威胁”为借口的核试验, 使两国关系陷入低谷。
我国政府提出了“以邻为伴, 与邻为善”的方针, 得到广大周边国家的认可和积极响应。2003年6月温家宝总理和来访的印度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宣言》。这是一份纲领性文件, 确立了中国和印度关系的目标和指导原则, 全面规划两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它标志着中国—印度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份文件中, 印度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同时两国重开边界谈判, 使两国关系重新走上了理性发展的道路, 也是中国积极拓展南亚关系的具体体现。
因此, 当前对于我国来讲, 在西部地区应该实施积极拓展和进取的外交战略。
( 三) “南融”战略
我国南面主要和东南亚国家相邻。东盟重视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 中国已经成为东盟地区最大的出口对象国。通过东盟“10+3”和“10+1”会议机制, 中国和东盟的友好关系积极稳定地发展。
2002年11月, 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订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双方决定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东盟国家成为最大受益者之一, 东盟国家希望能够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高速快车, 中国和东盟的经济正在高速融合。
2003年10月中国和东盟通过了旨在强化政治、安全保障、社会、经济等全面关系的《关于为和平与繁荣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的共同宣言》, 签署了东盟的基本条约———《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加入该条约。这是中国首次和一个国家集团签署战略伙伴关系的文件, 中国也是同东盟签署这一条约的第一个大国。2006年10月30日, 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在广西南宁隆重举行。这些都标志着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因此, 中国应该抓住机遇, 在“睦邻、安邻和富邻”的政策指导下, 实现和东盟国家经济的高度融合, 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 四) “东稳”战略
我国东方邻国主要是朝鲜、韩国和日本。我国和朝鲜有着友好交往的悠久历史, 1950年我国曾经“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两国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当前我国是朝鲜最大的援助国, 对于朝鲜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国内政治稳定作出很大贡献。2002年10月朝核危机正式爆发, 美国对朝鲜实施高压政策, 朝鲜针锋相对, 两国关系十分紧张。出于国家利益和安全, 出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 中国主张保持对话、建立信任、减少分歧、扩大共识, 并且从中积极斡旋, 先后在北京举行了六轮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 有效缓解了紧张局势。韩国和我国于1992年正式建交, 两国关系发展迅速、平稳, 经贸交往不断扩大, 我国当前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 稳定半岛局势也是中国和韩国共同的愿望。
日本是我国邻国中最大的经济体, 日本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日本恢复邦交后, 两国关系尤其是经贸关系发展迅速。目前我国已经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 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但是和经济关系发展迅速不同, 两国在政治领域经常出现摩擦, 主要表现在历史问题、领土问题、能源问题等等。
解决这样的难题需要双方互相了解, 增进理解。因此,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7年4月11日展开对日本的访问, 被称为“从了解到理解的融冰之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只有从战略高度上认识了中日关系, 才能够不断地解冻中日关系。“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是解决中日关系的重要方针。这里的“史”怎样正确认识呢? 答案是: 中日之间有着两千年的友好交往史, 也有着50年不幸的痛苦历史, 只有铭记这两段历史, 中日关系才能够健康地发展。
“北合”、“西进”、“南融”, 这一切最终是为了“东稳”, 而“东稳”的核心就在于台海局势的稳定。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 又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也是关系到区内稳定甚至世界和平的问题。我国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但不做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承诺, 主要是为了遏止“台独”势力。我国政府所做的努力在于维护我国领土的完整和世界的和平, 确保我国实现和平发展, 建设和谐社会, 同时也致力于一个和谐世界的建立。
通过“北合”、“西进”、“南融”、“东稳”, 创造一个友好、和平的周边环境, 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我们要睦邻、安邻、富邻, 以邻为伴, 与邻为善,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亚洲、和谐世界。
※党锐锋系宁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讲师, 法学硕士; 曾辰: 宁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1]《苏联百科词典》,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第293页。
[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 第596页。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