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中亚研究网 >> 正文

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新型关系

张蕴岭 来源:2009-12-31 《当代亚太》2007年第11期

  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这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1]。

  历史上,与邻国的关系常常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邻国关系的结构和模式常常被视为反映中国盛衰的一面镜子。

  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相应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是,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中国外交政策中,与邻国的关系特别重要。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邻国的关系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总的发展趋势是关系得到了改善和加强。

  变化的周边形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与邻国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调整,时起时伏、有好有坏。在20 世纪50 年代,中国不得不执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苏联领导的东方集团,其结果是,除了极少数例外,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也划分为东方与西方两个部分[2]。中国与从属于西方阵营的邻国的外交关系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与那些从属于东方阵营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迅速发展。但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与邻国关系的结构和性质也发生了重要变化。除中苏关系外,中国与越南、印度、蒙古的关系也逐渐恶化,甚至转向敌对。由于当时中国的主要关注在于应付来自苏联方面的威胁,因此,中国努力改善了与西方阵营的关系,并建立了一个短期的反苏阵线。在中美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中国与属于西方阵营的邻国,如日本、泰国和韩国的关系都实现了正常化。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冷战的终结,这两个因素是中国与邻国关系发生显著调整和变化的主要原因。这种变化对于中国与邻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冷战结束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大国关系结构的调整。由于两大阵营的对立不复存在,大国关系中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就是虽然它们之间存在着战略利益与政策方面的分歧,但通过对话、协商与合作的方式寻求建立伙伴关系成为比较普遍的做法。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并对全球事务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但是,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出现了多“极”行为体,它们在维护相对稳定的全球和地区秩序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平衡作用。在当前多层次的地区制度与地区安排中,大国互相采取接触的政策。这为中国的近邻国家处理它们与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参与地区事务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在某些情况下,一些中等强国(或集团) 甚至成为大国相互接触的轴心(例如东盟) 。在这一新形势下,中国在发展与邻国的关系方面也有了更为广阔和灵活的空间,既可以在双边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地区的层次上进行。

  其次,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中国和邻国之间出现了新的经济复兴以及与此相应的新经济联系。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在20 多年的时间内,保持了年均10 %的经济高增长率,并可能在今后20年内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引擎,中国经济的增长也为邻国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机遇。对于邻国来说,中国在其对外关系和实现自身利益方面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国周边国家在其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方面执行了比以前更为开放的政策。与此同时,中国也认为邻国比以前更为重要,因为它们可以为中国提供丰富的资源、资本或者先进的技术。经济利益的进一步共享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使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密。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方都认为,建立一种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符合自身的利益。

  再次,地区合作表现出一种迅猛的发展趋势。亚洲区域合作起步较晚,但颇具活力。

  在亚洲区域合作的进程中,我们已看到一些新的特征:多层次的结构和开放的地区主义。

  在东亚,通过东盟的倡议和领导,发展出几个合作性的框架,如“10 + 1”和“10 + 3”,“10 +6”合作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10 + ”框架下,地区合作取得了许多成就,包括领导人年会、部长会议、地区货币合作(基于“清迈倡议”) 、市场自由化(东盟自贸区、“东盟+ 1”自贸区以及新的“10 + 3”倡议) 和次区域经济合作( GMS) 等等。通过组织召开东亚峰会并邀请非东亚国家包括印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其成员国,东亚的合作也扩展到更大的地区范围。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是另一个重要成就,其成员来自中国的北部和西部周边地区。上海合作组织最初是一个反恐联盟,现在合作的范围已经扩展到经济和政治领域。由于中印关系中过去存在的问题,中国与南亚地区的关系以前并不理想。现在,中印关系中也出现了新的趋势,正处于改善之中,中国已成为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的观察员国家。这些新的地区合作倡议,使中国处在把其邻国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中心位置。

  当然,也还存在一些新老问题,有挑战,甚至也有新的威胁,对此中国需要谨慎地加以处理。

  新产生的问题,如非传统安全威胁、地区不稳定、以及资源价格的提高等。这些问题通常具有扩散性和竞争性,而且很多是在邻近地区发生。

  还有一些潜在的具有爆炸性的热点问题,如朝核问题和台独问题。在朝核问题中,中国努力扮演建设性的角色,以缓和紧张局势并解决核危机,朝核问题虽然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是在最终实现一个稳定与和平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方面,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台湾问题上,台海紧张局势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台湾政治仍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随着中国的崛起,由于与中国发展关系有着越来越大的利益,中国对邻国的吸引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邻国中也存在着怀疑和戒备的心理,这种心理可能源于中国的竞争或中国影响力的增强,从而使得“中国威胁论”泛起。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复杂关系中的一个基本变化是,中国变得更为自信,并在缓和紧张局势、发展与邻 国的合作关系中越来越主动了。

  中国对邻国的新战略与政策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事实表明,如果周边地区不稳定,将给中国带来不稳定;如果周边地区保持稳定,邻国对华友好,则中国可以从中受益。

  当前,中国致力于建立一个长期和平的周边环境,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在这种背景下,周边地区显得特别重要。中国努力营造一个稳定、合作与繁荣的周边地区,其重要标志是中国把周边列为外交政策的优先项目。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采取了很多努力来改善和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一) 积极主动地处理争端问题

  中国有很多接壤的邻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解决中国与邻国间的边界划定问题。由于复杂的原因,到今天为止,有些领土争端仍未解决。20 世纪下半期,由于政治关系恶化,中国与苏联、印度和越南发生了军事冲突。

  随着国际环境的改善,中国做出了新的努力以解决与俄罗斯、越南以及印度的边界问题。就中俄边界问题而言,由于复杂的原因,中俄之间的边界问题长期没有划定。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巨大的政治智慧,需要协商与合作。2001 年7 月,两国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是双边关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4 年双方签署的补充协定,加上在此之前签署的两个协定,标志着中俄之间长达4300 多公里的边界线全部划定[3]。

  与此相比,中越边界争端问题甚至更加敏感和复杂。由于中苏之间的冲突,中越经历了十几年的敌对,直到1991 年两国关系才实现正常化。自此之后,双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试图通过谈判解决陆地边界以及在北部湾地区的海上划界问题。1999 年12 月31 日,中越签署《陆地边界条约》。此后,又签署了《关于在北部湾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划界协定》和《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4]。

  到目前为止,惟一没有解决的陆地边界在中印两国之间。由于双方政府都抱着更为合作的态度,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景显得更为乐观。1996 年,中印签订《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协议中,双方承诺保持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和平与安宁,并重申“任何一方不以任何方式对另一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谋求单方面的军事优势”,并要“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军事领域建立有效的信任措施”[5]。尽管中印边界谈判的完成还有很艰苦的工作要做,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到时间表,但双方都已经表现出了耐心和善意。

  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就南中国海岛屿的争端被认为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由于这些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敏感性,并不容易获得迅速的解决。从发展良好的双边关系和稳定周边地区的考虑出发,中国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这有助于创造合作的气氛。

  中国与东盟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维持该地区的稳定,这在减少摩擦,特别是避免发生可能的军事摩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6]。中国、菲律宾和越南在联合勘探南中 国海资源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为未来的联合开发创造了可能。通过这些努力,南中国海形势得以缓解和稳定,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也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然而,在海洋权益领域,中日关于钓鱼岛和专属经济区的争端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中国与朝鲜和韩国也存在着关于专属经济区的争端。虽然中日两国政府在进行探讨,但中日关于钓鱼岛和专属经济区的争端仍是中日关系中的一个大问题。中国提议对争议地区进行联合开发,日方的反应尚不积极。两国关系中的合作气氛还需要通过双边关系的总体改善来实现。

  (二) 努力改善双边关系

  对于中国在周边地区创造和平与合作的环境来说,双边关系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良好的双边关系的形成包括政治、经济、安全、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等很多方面。中国与几乎所有邻国的关系都得到了改善。中国执行了“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政策,以合作精神为基础,致力于建立协商与合作的制度或机制。对于大国或中等规模的邻国,中国努力建立针对双边关系以及更广泛问题的战略伙伴关系。对于不发达邻国,中国努力提供更多的援助并向其开放本国市场。尽管有些邻国对于中国的战略意图以及中国未来将如何使用其增长实力仍存疑虑,但中国已经并将继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赢得邻国的信任[7]。

  在双边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中国如何处理与冷战结束后新生的俄罗斯的关系。幸运的是,两国很快认识到了彼此的共同利益,并且构建稳定与合作的关系框架。

  1997 年,双方签署了《中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2001 年,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在双边、地区和全球的层次上发展了战略关系,并找到了更多值得双方共同努力的共享利益[8]。两国承诺将成为相互信任的战略伙伴,并在双边关系和国际问题上开展紧密合作。双方认为,两国在一系列关键问题上有着“相同和相近的立场”[9]。尽管俄罗斯对中国实力的上升和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并非全无戒心,两国还是在能源、太空,特别是军事等广阔的领域加强了合作。中俄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显著地改善了中国的周边环境。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改善与新独立的中亚国家的关系。中国与所有五个中亚国家迅速建立了外交关系,对中亚国家实现独立、稳定与发展的愿望表示了有力的支持。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国迅速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签订了边界协议。对于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的一个重要考验是如何应对分离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的威胁。共同的安全关注使中国与中亚国家达成了建立集体的地区制度安排的协议,这导致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创立。特别重要的是,为保证能源供应,中国加强了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哈萨克斯坦不仅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石油供应国,也成 为中国进入波罗的海地区的门户。

  中印关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仍然存在问题。由于存在着领土争端以及两国间的战略竞争,双方都对对方存有疑虑。中国做出了两方面的努力以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一是推动边界谈判,二是发展经济合作。如前所述,在边界划界问题上的合作气氛已有所加强,现在这个问题对于双边关系的发展并不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就经济关系而言,双方都认为有必要加强贸易、投资与技术领域的合作。中印都是崛起中的大国,在这一方面两国有越来越大的共同利益。与此同时,两国试图缩小存在于彼此间的战略怀疑,在地区与全球事务领域进行合作。不过,在两国之间要建立起真正的信任关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0]。

  对于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中国做出了两方面的重要努力:一是实现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二是同时在双边和多边层次上发展经济合作。1991 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正常化以后,中国首先参加了东盟外长会议,然后成为东盟的对话伙伴国,这为中国与东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双边关系来说,中越关系特别重要,因为这一双边关系在中苏对抗期间经历了非常困难的时期。1991 年,两国再次实现了关系的正常化,两国发表了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对发展双边友好合作关系做出了具体规划[11]。由于两国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双方在几乎所有领域加强了合作关系。这为两国谈判解决在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东北亚地区,自1992 年中韩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后,双边关系发展迅速。不仅经济关系显著加强,而且由于双方在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方面有着共同利益,双边政治关系有了显著改善。不过,中日关系却经历了起 伏,虽然双边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但政治关系却时凉时温。在经历了小泉时期双边关系中的“政冷”之后,继任的安倍首相通过访华确立了中日建立新的战略互惠关系的大战略,从而使中日政治关系的冰层开始融化。

  历史问题依然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此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问题,如台湾问题、钓鱼岛及东海专属经济区等,还有在地区合作战略方面,双方的相互疑虑,这些都使得中日双边关系变得脆弱[12]。

  中美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尽管从地理上说,美国距离中国很遥远,但从地缘政治角度讲,美国仍然是中国的近邻。在布什政府时期,中美关系在经历了一些紧张之后,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尽管双方之间还存在着战略上的怀疑,但是战略上的共识也在萌发。比如,美国视中国为战略竞争对手,努力与其盟友和战略伙伴建立一个安全网络以限制中国的崛起。与此同时,美国也视中国为地区与全球事务中的“利益相关者”,这为中美之间的合作打开了大门。中国视美国为战略威胁,但是,中国也认识到美国市场对自己的重要性,以及美国在全球与地区事务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不与美国对抗,而是寻求协商、稳定与合作的关系框架,比如两国之间的协商合作是稳定台海局势的一个关键因素[13]。

  (三) 积极参与和推进地区合作

  中国改善和加强与邻国关系的一项重要政策是推进地区合作。中国在参与和推动东 亚和中亚地区合作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

  1990 年,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这是中国加入的第一个地区机制。

  中国从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中学习了很多经验,为进一步参与其他国际组织建立了信心。

  不过,只是在加入WTO 以后,中国在参与和推进地区一体化与合作方面才变得积极起来。现在,中国已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的二十多个国家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中国的第一个大的步骤。2002 年11 月,中国与东盟10 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然后,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通过“早期收获计划”启动。2005 年,中国与东盟签署货物贸易协议,2007 年又签署服务贸易自由化协议。自贸区协议产生了两个重要的效果:首先是大大推动了中国与东盟关系的改善[14],其次是促进了地区合作的开展[15]。中国成为东亚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地区合作也通过打造更多的机制而改变了面貌。尽管东亚共同体到目前为止还只是梦想,但是,这个概念本身有助于产生这样一种意识:地区成员应该为了和平与繁荣而共同努力[16]。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为改善自己的周边安全环境而做出的另一个重要努力。对于一个没有共同文化和价值观的地区来说,为了应对共同面临的安全威胁而建立起的地区机制,而不仅仅只是进行松散的合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创新[17]。

  通过建立秘书处、反恐中心以及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中国、俄罗斯与中亚国家逐渐建立起信任和信心。该组织的另一个功能是推进经济合作,这将为各国之间的长期关系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为推动亚太、东亚、中亚以及南亚地区的合作做出了重要努力,其目的是创建一 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提高政治互信,维护地区安全。中国的大周边战略意味着,一方面,合作包括经济、政治、安全以及文化等方面;此外,合作的地区不仅包括直接相邻的区域,还包括其他一些区域。中国试图在所有周边地区发展合作性的组织。此外,尽管在推动地区合作方面扮演着积极、正面的角色,中国并不试图成为惟一的领导者,也不试图发展出由其主导的排他性地区势力范围。

  对外关系中的新思维和新战略

  中国在处理与邻国关系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中国变得更为自信了。这种信心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提出了更多的倡议,另一方面中国接受和参与了更多的地区制度安排。

  过去很长一个时期,中国在与邻国的关系中是一个被动者。通过提出一些倡议和设想,中国试图使地区秩序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自2001 年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政府功能性合作) 、安全(主要是非传统安全,也包括传统安全) 以及社会和文化(如资助孔子学院) 等几乎所有可能的场合提出了 新的设想。中国对这些倡议不仅提出了想法和建议,也提供资金上的支持。

  从防御性的角度出发,中国过去认为,外部的制度性安排是用来对付和遏制中国的,因此加以批判和拒绝。而现在,中国认为发展地区制度合作安排是符合其利益和角色的。比如,2001 年,中国主动提议与东盟建立自贸区,在非东盟国家中,第一个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在“10 + 3”合作框架下,中国参与了货币互换安排,主动提议建立地区货币储备库;主动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扮演了积极角色。在安全合作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认识和行动上的突破,其中包括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积极参与军事合作(如联合军事演习与反恐合作,但它并不是一个军事集团) 。尽管欧盟模式的共同体看起来在东亚建立不太可能,但中国接受了“东亚共同体”这个概念,并把它作为地区合作的长期目标。这都体现了中国的新思维和新战略。

  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期,中国为其生存而感到担心。随着信心的加强,中国逐渐承认和接受了当前由美国或西方联盟主导或在其中有主要影响的现存地区与世界秩序。尽管中国并不赞同现有体系中的所有方面,但中国也并不认为现有秩序是完全不符合其利益的,因此并不试图挑战这一秩序,而且如果可能的话,甚至试图融入这一体系。

  当然,另一方面,作为崛起的大国,中国的一些利益和要求在现有秩序中是不容易轻易得到满足的。这使中国试图推动发展与现有制度安排相平行的一些新的制度安排,以更好地服务于其利益。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在新的地区制度安排中变得越来越积极主动。不过,中国在这一方面比较谨慎,避免直接挑战美国的权力和影响力。

  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在试图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或者试图回到以前的“中央之国的秩序”,这看来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内外因素的制约都使中国无法建立这样的秩序。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主要精力和资源都用于自身的发展。国内不同的地区之间以及贫富之间的巨大差距、维护国内的稳定、确保改革的继续深入进行,这些都要求中国政府决策者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国内,而不是在国际。中国的努力主要集中在并将继续集中在为本国的发展与改革创造一个和平与合作的外部环境方面。

  面临的新挑战作

  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要建立一个稳定与友好的周边秩序面临很多困难。中国与邻国之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彼此之间的信任。双方之间的信任在发展,但信任的基础还不坚固。

  面对崛起的中国,邻国担心来自于中国的越来越强的竞争和影响,这使“中国威胁论”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如果中国试图在周边地区营造合作性的环境,首要的事情是与邻国之间建立真正的信任。

  中国执行的是“和平发展政策”,并提出要“和平崛起”。为了赢得邻国的信任,中国必须通过它所执行的政策向邻国表明,中国的崛起不会导致中国用权力政治的方式来解决与邻国的分歧。通过呼吁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中国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与政策。这是中国对国内和国际社会所做出的承诺。通过把这一承诺付诸实施,中国自己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美国作为现存的超级大国,对世界有着主导性的影响,中国自然地被美国视为一个挑战者。美国对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以及在地区中的行为并不信任。中国未来面临的一个关键挑战是如何处理与美国的关系,以使双边关系得以巩固而不是走向对抗。目前,贸易领域的争端是需要加以谨慎处理的新问题。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主要是地区和全球劳动力分工的结果。事实上,美国的贸易赤字主要是美国自身的问题,而不是源于中国的问题。令人担心的局面是,这个问题由于美国国内政治斗争而被政治化,并使中国成为替罪羊。

  中日关系是另一个挑战。两国的“政冷”的僵局虽然已经解冻,但是,彼此之间的不信任还很强。中国明确认识到,为了实现和平与合作的地区环境,发展与日本的合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处理好这一关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中日双边关系中,有两个重要问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一是在最高层级建立正常的对话协商机制;二是在处理东海问题上营造一种合作性的氛围和合作框架(包括钓鱼岛所有权、东海专属经济区划界以及海洋资源的开采) 。在地区战略、能源战略和安全战略方面,两国应该互相协商,以避免恶性竞争。

  作为崛起中的大国,有助于中国赢得邻国信任的一个做法是,使自己融入越来越多 的合作性的地区制度安排中,而这些制度是由中国与邻国共同建立的。融入这些制度将有助于中国遵守相关的原则和规则。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上,由于劳动力价格低廉,以及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涌入,中国的制造能力大大提高,其结果是中国的产品在很多地区非常具有竞争力,出口增长迅速。外国投资向中国的涌入,以及中国产品竞争力的增强,对于中国周边较不发达的邻国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减轻对邻国的这种经济压力,中国向邻国开放了本国市场,但是,邻国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也会成为其国内的政治与社会问题。中国需要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为中国所提供的市场机会主要是那些大公司首先受益,而大众特别是穷人很难从中受益。

  中国对于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也使邻国感到担心。中国的经济以制造业为中心,加上国内消费的增长,导致中国对资源的需求迅速上升,国内供需的缺口迅速拉大。其结果是中国不得不从海外获取更多的石油、天然气和其他许多自然资源,以保障稳定的供给。从资源供应的角度看,周边地区处于优先的位置。从短期来看,这会为邻国带来财富;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也可能会造成关系的紧张,因为供应国会担心自己的主要资源迟早会被耗尽。中国也需要对越来越多的外国直接投资进行管理,并对不发达邻国提供更多援助,帮助它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令人感到棘手的台湾问题上,尽管出现了一个积极的趋势,但是危机的阴影没有散去。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一方面源于中国在对危机进行管理以及防止“台独”活动方面的信心增强,另一方面源于大陆与台湾在经济、政治领域的联系在加强。这种情况有助于中国以一种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台湾问题。

  台海局势的稳定将非常有助于中国的睦邻外交。但是,如果台湾岛内的“台独”势力越线,进行挑衅,大陆不会坐视不管,因此,台海问题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消失朝鲜半岛局势仍充满不确定性。中国发起了关于朝鲜核问题的六方会谈,这一框架在缓和紧张局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朝核问题获得解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朝鲜关闭其核设施,随后美国和其他各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这使朝核问题出现了积极的迹象。中国将继续在把各方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寻找解决方案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将通过发挥在此问题上的独特建设性作用来承担自己的责任,但朝鲜问题的解决需要相关各方的紧密合作。

  从广义上说,环境与气候变化也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污染也在加速扩大。中国必须付出更多更大的 努力以把经济结构调整到更为清洁有效的发展模式上来。这方面的压力既来自国内,也来自国际,特别是邻国。中国面临的困境是如何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中国既不能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放弃经济发展。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既要自身采取行动,也需要与其他国家包括邻国进行合作。

  当然,中国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国内的增长、调整与转型。稳定与合作性的地区环境有助于中国应对国内的挑战,同时,稳定与繁荣的中国也必将使邻国受益。

  [1]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正如王赓武所指出的,“中国在其漫长的陆海边界的几乎每一个方向上,都面临着强大的邻国、不稳定的国家或者潜在不友好的国家联盟”。See Wang Gengwu ,“Chinaand Sout heast Asia ”, in David Shambaugh ,ed1 , PowerS hi f t2China and Asia ’s New Dy namism , University ofCalifornia Press , Berkeley , 2006 , p. 198.

  [2]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被迫的,因为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执行了遏制新生的“红色中国”的政策,之后的冷战局势进一步强化了东西方之间的壁垒。

  [3]参见2001 年7 月24 日《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及2004 年10 月16 日《中俄联合声明》。

  [4]2000 年,中越签署《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确定了发展中越关系的“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十六字方针。参见中越签署的《关于新世纪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http :/ / www. fmprc. gov. cn/chn/ wjdt/ 1179/ t5380. htm

  [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http :/ / www. fmprc. gov. cn/ chn/ wjb/ zzjg/ tyfls/ ty2fl/ 1153/ t4962. htm

  [6]2002~2003 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三个重要文件。一是《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其中,各方承诺“以和平方式解决它们的领土和管辖权争议”,“本着合作与谅解的精神,努力寻求各种途径建立相互信任”;二是,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三是《中国与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双方承诺要发展全面和面向未来的关系,重点是加强在政治、经济、社会、安全以及国际和地区方面的合作。关于这三个文件,参见东盟秘书处网站。http :/ / www. aseansec. org

  [7]中国提出“以邻为伴、与邻为善”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参见《深化全面合作推进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发展》,温家宝在第九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05 年12 月,吉隆坡。

  [8]2001 年7 月16 日中俄签订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双边关系的后续发展建立了坚实基础。

  [9]参见1999 年12 月10 日《中俄联合声明》。

  [10]有人认为印度不再是中国的威胁。就中印关系来说,在多边领域,中印合作大于竞争;在双边领域,中印竞争大于合作,中印应努力加强合作。参见张蕴岭主编:《未来10 - 15 年中国在亚太地区面临的国际环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年版。

  [11]关于中越双边关系发展的文献,参见中国外交部网站。http :/ / www. fmprc. gov. cn/ vietnam

  [12]台湾问题也是面临的一个挑战,特别是日本在面对台海危机时将做出何种反应。参见王庆新:《现实主义、建构主义和中日关系》,载《当代亚太》2007 年第5 期,第6页。

  [13]“只要美国不威胁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可以与霸权国(而不是霸权主义行为) 共处。”See Zhang Yunling andTang Shiping ,“China ’s Regional St rategy ”, in DavidShambaugh ,ed1 , Power S hi f t2China and Asia’s New Dy2namism , p1521

  [14]通过建立自贸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发表《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成为东亚增长区的发展伙伴等行动,中国缓和了与东盟国家紧张关系,推进了合作的发展。中国是东南亚地区以外第一个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的国家.

  [15]这一地区成员参与和发起多层次的自贸区被认为是一种竞争战略。

  [16]东亚展望小组( East Asia Vision Group) 认为,东亚共同体的目的是为了地区和平、繁荣与进步, 并展望说,它是一个“从由国家组成的地区向一个真正的地区共同体的转向”。EAVG,“Toward an East Asian Community”,2001 ,p121 http :/ / www. aseansec. org

  [17]如John W. Garver 所指出的,“对于上海五国来说,共同面临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挑战是使合作得以形成的核心因素。”John W. Garver ,“China’s Influence in Cen2t ral Asia and Sout h Asia”,in David Shambaugh ,ed1 , Pow2er S hi f t2China and Asia’s New Dy namism , p. 211.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