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进程之一,吉尔吉斯共和国(简称吉尔吉斯斯坦)作为一个处于欧亚大陆中心区的内陆国家,也无法回避这一席卷全球的进程。吉尔吉斯独立近 20 年来既要解决从前苏联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重新梳理与独联体地区的经济联系,走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同时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吉尔吉斯正在根据自身的区位和资源特性制定新的经济发展战略,争取在全球化浪潮中争取更加主动的地位。
吉尔吉斯斯坦属于独联体经济圈内部尚处于转型期的开放性小型经济体,早在 1998 年 12 月吉尔吉斯斯坦就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至今仍是中亚唯一的世贸组织成员国。经济全球化对吉尔吉斯斯坦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使吉通过宽松的市场环境获得了较多的外来投资,使吉成为中亚地区政治高度民主化、市场高度自由化的国家,同时也逐渐成为中亚地区重要的转口贸易中心,但另一方面全球化也使吉的民族工业被迫进行剧烈的转型和调整,经济体制的私有化转型过程与民族工业现代化进程同时面临全球化的冲击,给独立仅 20 年的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当前,吉尔吉斯斯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稳定国内政治局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稳定环境。充分利用大国对吉尔吉斯斯坦地缘和资源优势的关注,积极吸引外部的援助和投资,挖掘国内丰富的水电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明确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担当中亚地区通畅的贸易通道,在全球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自然禀赋与转型进程
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好的自然禀赋,这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国内政治环境成为制约吉经济发展的短板。独立以来,吉尔吉斯斯坦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家族因素、部族因素、政治因素和外部因素对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严重迟滞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作为中亚地区最开放的经济体,吉尔吉斯斯坦利用其区位优势和贸易便利化优势,逐渐建设成为中亚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但由于市场空间有限,吉尔吉斯斯坦吸引的外资总额数量不大,也没有充分带动吉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一)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的自然禀赋
自然地理环境。吉尔吉斯斯坦位于中亚东北部,东邻中国,南邻塔吉克斯坦,西邻乌兹别克斯坦,北邻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为 19.99 万平方公里。其中,5.3% 是森林,4.4% 是水域,54% 是农业用地,36.3% 为其他用地。吉尔吉斯斯坦国土面积超过奥地利和匈牙利两国面积之和,甚至接近葡萄牙、瑞士、荷兰和比利时 4 国的总面积。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多山,全境海拔在 500 米以上。胜利峰为最高点,高达 7439 米。低地仅占土地面积的 15%,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费尔干纳盆地和北部塔拉斯河谷地一带。主要河流有纳伦河和楚河。位于东北部的伊塞克湖是主要湖泊 , 也是吉尔吉斯坦重要的旅游地,长 178 公里,宽 60 公里,平均深度 278 米,是世界第四大深水湖。
民族、人口和宗教特点。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截至 2009年末,吉尔吉斯斯坦人口已达到 537.28万人,其中吉尔吉斯族人口达367.4万人。2009 年吉人口增长率为 1.4%。1999 年至 2009 年的 10 年间,吉尔吉斯族人数增加了 50 万人。 截至 2009 年末,在吉国居住的乌兹别克族人口为 76.6691 万人,俄罗斯族人口为 43.986 万人,在吉国各民族人口中分别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吉国其他民族人口为 :乌克兰族2.2905 万人、塔塔尔族 3.3848 万人、东干族 6.117 万人、维吾尔族 5.1899 万人、哈萨克族 3.8603 万人、塔吉克族 4.8502万人、土耳其族 3.6724 万人、阿塞拜疆族 1.6745 人、朝鲜族 1.857 万人、日耳曼族 1.1128 万人。除上述民族外,吉国还居住着白俄罗斯、土库曼、摩尔多瓦人和格鲁吉亚人等。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吉尔吉斯族及东干族、维吾族、塔吉克族、哈萨克族等信奉伊斯兰教,多数属逊尼派 ;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等信奉东正教。此外,还有一些民族信奉基督新教、犹太教和佛教。自国家独立以来,政府一直执行民族平等、和睦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注意对民族、宗教工作加强管理。总的来看,吉尔吉斯斯坦的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都比较和谐,宗教因素没有成为制约吉经济发展的消极因素。
区位和资源优势。吉尔吉斯斯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由于中亚位于亚洲腹地、欧亚两洲的结合部。早在2000 多年,它就是东亚通往西域乃至欧洲丝绸之路的中间地带,对于开辟和发展这一世界罕见的商贸文化交流之路做出过重要贡献。吉尔吉斯斯坦地处中亚东北部,与两个世界大国——中国和俄罗斯为邻。地缘优势非常明显,便于开展与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交往。吉尔吉斯斯坦具有品种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矿产资源有黄金、锑、钨锡、汞、铀和稀有金属。其中,锑产量居世界第三位、独联体第一位,锡产量和汞产量居独联体第二位。此外,羊毛产量和水力发电量在独联体国家中居第三位。在吉尔吉斯斯坦,正是因为拥有如此丰富的自然资源,逐渐形成一些优势产业。例如,采矿、电力、有色金属、机器制造以及轻工业等。
(二)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艰难转型
前苏联时期的分工模式奠定了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基础。在前苏联时期,有两件事情对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发展影响非常大。第一件事情是 20 世纪30 年代前苏联的大规模工业化运动。这一运动使吉尔吉斯斯坦从一个完全的农牧业地区发展成为了一个工农业并重的加盟共和国,使其开始有了现代化工业,实际上该国现在的主要工业就是在那时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第二件事情是前苏联卫国战争。正是这场战争使大型工厂向中亚疏散转移,客观上大大加速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工业发展。但是,按照当时全苏的经济分工,吉尔吉斯斯坦主要负责畜牧业生产和有色金属开采,为全苏经济发展提供工业原材料,而它所需要的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品则由俄罗斯联邦和其他加盟共和国提供。在这种情况下,吉尔吉斯斯坦自然不能形成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生产结构畸形单一,成为了典型的原材料供应基地,这给前苏联解体后出现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埋下了巨大隐患。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的艰难转型。1991 年独立以后,与其他中亚国家一样,吉尔吉斯斯坦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转轨道路,把所有制改革看作是发展唯一道路,全盘接受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以市场自由化和产权私有化改革为基本路径,希望快速向西方经济模式的转型。但吉尔吉斯斯坦的社会经济基础嫁接西方市场经济理论的试验并不平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不仅导致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而且也直接激化了社会潜在的其他矛盾,使吉尔吉斯斯坦成为中亚地区最为动荡的国家。而制度层面的改革并未能改变结构单一的经济状况 ;甚至于能够高度自给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完整的国内统一的市场也没能建立起来,大量商品仍然依赖进口 ;生产力低下,商品短缺,国内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均没有得到有效缓解。特别是2005年3月发生“颜色革命”和 2010 年春夏发生的政权更迭与族际冲突,使吉尔吉斯斯坦的安全环境严重恶化,大规模的抢掠风波导致资本大量外流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恶化,再加上地下经济的猖獗,资本出现严重的外流现象,导致吉尔吉斯斯坦始终处于经济崩溃的边缘。吉独立以来,采用了激进式改革模式,2000 年就基本完成了私有化改革,但其经济也受到了很大影响 :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明显减弱 ;国内生产总值波动较大,迄今还未恢复到 1991 年独立时的水平。私有化和国有化的选择。出于国家经济安全和经济自由化的考虑,吉应采取私有化与国有化共存的模式,这也是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模式。因国情不同,不同国家私有化和国有化的比例有些差异,但国有化的领域较为相近,大都是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公共产品领域。激进的改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可以说吉尔吉斯斯坦尚未找到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道路。
政策环境优势。吉尔吉斯斯坦是最早被西方国家承认为市场经济的国家。其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和贸易政策比其他独联体国家宽松,非关税贸易壁垒也较少。吉拥有发展转口贸易的良好条件,对其贸易伙伴比较公平,没有什么歧视性政策。吉尔吉斯斯坦独立后主张同世界各国友好相处,积极发展对外关系与合作。到 2007 年年底,吉尔吉斯斯坦与 114 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91 年 12 月以来,吉尔吉斯斯坦相继加入独联体、欧安组织、中西亚经济合作组织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正因为国际社会给予大力支持援助和国内的改革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吉尔吉斯斯坦不仅摆脱了 1991—1995 年由于苏联解体造成的经济危机和克服了 2005 年由于所谓“颜色革命”造成的经济困难,而且最早被西方国家承认为市场经济发展较快、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
全球化给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带来的挑战
对吉尔吉斯斯坦来说,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具有双重特征,从正面效应来看,全球化使吉尔吉斯斯坦正在从后苏联经济空间中走出,面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并在独联体内部较早地接受了国际经济贸易标准。从负面影响来说,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暴露了吉尔吉斯斯坦资金、技术、人力等关键生产要素缺乏的特征,使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加艰巨的挑战。
(一)区域化与全球化并行
中亚地区的区域一体化与全球化处于并行发展的态势,吉尔吉斯斯坦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和选择。
首先,吉尔吉斯斯坦在中亚区域一体化中处于被动地位。在后发展国家层面 , 经济全球化给人们带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 但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格局给欠发达国家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 如贫富差距扩大、不良贷款和巨额债务导致的不合理国际分工、金融和技术殖民和环境危机等等。后发展国家的区域化组织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十分严重 , 区域一体化在客观上根本无力阻挡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可见 , 区域一体化只是吉尔吉斯斯坦趋利避害的折衷策略 , 也是“有步骤地、有策略地”和“合作与竞争有机结合地”参与全球化的方式。区域化在客观上对全球化起缓冲作用 , 主观上试图谋求自身在全球化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 而不是从根本上与全球化相抗衡。独立以来,由于吉没有健全的工业体系,产品进出口对外依赖严重。在中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中,吉尔吉斯斯坦虽然也从中受益,但也面临支柱产业空心化,主要产业被周边邻国大规模收购等问题。同时,在私有化过程中,该国将涉及国家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如电信公司、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国际机场、配电公司等企业及一大批教科文卫领域的单位,通过拍卖转让国有股权、托管、租让等方式对外开放,造成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不断下降,使得本国经济易受外国操纵和控制。
其次,冲击吉尔吉斯斯坦本国民族工业。多个成功国家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定要建立起几个具有支撑作用的支柱产业 ;在本国工业尚处于幼稚时期时,国家一定要采用关税壁垒等政策对其进行扶持。吉独立以来,只是笼统地提出了一些国家优先发展的领域和优惠政策,至于本国民族工业如何发展、如何保护,一直未有明确的政策。
第三,易受外国操纵和影响。独立以来,在私有化过程中,吉将涉及国家命脉的大型国有企业,如电信公司、天然气公司、航空公司、国际机场、配电公司等企业以及一大批教科文卫领域的单位,通过拍卖转让国有股权、托管和租让等方式对外开放,造成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力不断下降,使得本国经济易受外国操纵和控制。
(二)全球化日益暴露了吉尔吉斯斯坦现代生产要素短缺的现实
经济全球化使得吉尔吉斯斯坦日益深入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其经济内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对外依赖性强,区域发展差异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资金、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充分流动的背景下,吉尔吉斯斯坦的内在问题更加清晰地体现出来。吉经济总量不大,2009 年 GDP 总额 1950 亿索姆(约合 45 亿美元),自我造血能力不强,高度依赖外部的投资和援助。由于吉在基础和人文科学、新技术、农业科学和生物技术、医学等领域的总体水平还较低,实施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从人力成本来看,吉尔吉斯斯坦平均文化程度不高,出国务工者多从事重体力劳动,人口总量不多,也不适应从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些因素在全球化加快带来的比较过程中,使吉尔吉斯斯坦处于比较被动的劣势地位。
(三)影响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的政治与外部因素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的脉络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现象,它同时与吉尔吉斯斯坦国内政治局势的起伏紧密相关。独立以来特别是 2005 年的“颜色革命”以来,政治波动对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由于吉尔吉斯斯坦处于中亚大国博弈的关键节点,外部大国因素也在吉的经济走势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国内政治舞台始终内斗不止,国内游行事件时有发生,使得政府难以集中精力专注于经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吉的经济发展。“颜色革命”后吉尔吉斯斯坦进入了巴基耶夫执政的时代。但是革命并没有给吉尔吉斯斯坦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积极的作用,反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2005 年当年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GDP 值下降了 0.6%,农业生产总值下降了 4.2%,工业生产总值下降了12.1%。2006 年初春,全国有 240 个企业停产,停产率达到了 50%。2005 年旅游的总人数减少了 44%,旅游收入减少了 4.8% ;著名的“库姆托尔”金矿开采量也大幅减少(该金矿的产值占吉尔吉斯斯坦 GDP 总量的 40%)。从而也导致了该国经济的衰退。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的道路选择
在全球化步伐日渐加快的今天,吉尔吉斯斯坦必须制定明确的适应当前国际现实的发展战略,尽快稳定国内局势,创造开放、稳定、透明的投资环境,充分利用大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地缘政治关切,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明确自身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在全球化进程中争取主动。
(一)全球化条件下经济发展战略
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加强对涉及国家经济命脉行业的控制,不能一律私有化,应保持一定比例的国有企业,并保证国家在重要产业中的控股比例和份额 ;保护民族工业和本国生产者利益。为保护本国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吉于 2002年曾对进口肉类、鱼类制品和蔬菜、水果、干果等农产品加工制品实行 10—17.5%的高关税 ( 吉平均进口关税不到 10% ) ;控制经济自由度。2006 年 6 月吉电信公司的光纤连接项目启动后,吉政府决定帮助其更新技术,而不实行私有化,就是一项明智的举措。
重视区域经济一体化。吉应开展多元化外交,强化对外合作和交流,减少对某些大国的经济依附,增加与其平等合作的机会,争取亚洲银行、世界银行、欧洲开发银行等更多外资支援。同时,应积极参与国际区域组织,以增加自身力量。吉作为上海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与乌拉圭有很多相似之处。乌拉圭加入南方共同市场后,由一个极小的经济体一跃成为世界主要贸易区中的重要一员。外国投资者由此成功地进入并拥有其消费市场。
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吉目前的经济基础及其在中亚地区和国际市场的产业分工状况,吉应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近期,应大力发展果蔬业、电力工业、服装加工业、黄金等矿产开采业和旅游业、金融业、贸易流通业等,突出这些产业的优势主导地位,全面提升吉经济的发展水平 ;重点扶持中小企业,推出大型跨国龙头企业。
加强财政监督。吉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财政监管和改革,通过控制外债 ( 使外债规模与本国的偿付能力相适应 ),提高国内储蓄率,采用一种适合本国国情、有利于提高本国竞争力的汇率制度以及改革国家税收体制,加强国家再分配的力度来减少对外资的依赖,保持国家经济的独立性,使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只有找到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一以贯之,吉才有可能像联合国预测的那样,保持年均 5% 的经济增长率。
改善投资环境。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优惠政策的制定等方面优化投资的软硬环境,强调政策的连贯性、公正性、透明性和可预见性,并加大执行力度。目前,吉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在行政税收方面采取一系列合理、连贯的措施,清理“灰色清关 ”、影子经济,大力打击腐败,促使地下企业转向合法经营轨道,从而改善社会经济整体环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发展。近期,吉政府出台了产业减税政策,使吉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二)破解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保障国家政治稳定。吉应保障国家政权稳定和国家政策的连续性,保证国内秩序在民主基础上稳定有序 ;在平衡大国关系的同时,将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放在首位,敢于向有损国家经济安全的现象说“不”;尽快消除一切可能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因素,因为没有稳定就无从谈发展,稳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前提。
逐步推行从本国实际出发的政治体制改革。自国家独立以来,吉国内社会秩序不稳定,游行和集会不断,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其邻国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则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保障国家稳定。2006 年年底,哈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 5 000 美元(而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则不足 800 美元)。因此,吉要想发展经济,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环境、有效的国家宏观调控、适当的政府干预、明智的国家发展战略及其有效的组织、协调与实施,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2010 年 6 月吉尔吉斯斯坦举行了全民公决,吉未来将实行议会制政体,这当然有利于防止出现总统专权的现象,但很有可能导致权力过于分散,影响政府的决策和执行力。
切实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目前,吉贫困人口比重约为 40%,贫富差距较大。按照 2007—2010 年国家经济发展规划,至 2010 年,吉居民月收入水平将达到 160 美元,但根据当前的数据来看,这一目标并未实现。吉政府应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其主要任务和目标,建立并不断完善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
(三)在意识形态、文化教育领域走出困境
调整教育结构。人才决定国家的未来。目前,吉 15 岁以上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居民比重在 90% 以上,达到欧洲国家的水平,国民素质较高。但吉国教育结构不合理,高校的文理科专业设置比例失调,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数量大大超过应用学科,造成吉缺乏熟练的技工、工程师及其他应用型人才。因此,吉应尽快调整教育结构,针对国家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更多的专门性人才。
有效发展民族文化,构建新的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在文化价值问题上,必须注意反对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倾向。文化霸权主义完全代表了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因而理所当然要予以坚决抵制。文化相对主义由于是从后发展国家兴起的,矛头又直接指向文化帝国主义,因而往往还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这种观点极易在吉尔吉斯斯坦的文化研究中引起共鸣。如在批判文化霸权主义、谈论民族文化发展时,不少人都这么讲 :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程度上会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但就其价值来说绝无优劣之分。这样讲,原则上绝对没有错,但在具体理解和把握上似应审慎对待。这里应注意区分两种意义上的价值 :一种是指民族文化存在的理由或权利。当我们讲各民族文化在价值上无优劣之分时,实际上就是指各民族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理由,任何一种文化都没有取消和代替它的资格 ;另一种价值是指民族文化所代表和反映的文化进步意义,亦即某种民族文化是否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人类文化进步,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其价值主要反映在该文化的导向上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程度上。吉尔吉斯斯坦只有在思想和文化上建立了足够的自信,才能走出一条适应本国现实的发展道路。
(作者为吉尔吉斯斯坦前驻华大使,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