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中亚研究网 >> 正文

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移民的发展概况及趋势

李涛 来源:2009-12-31 《世界民族》2009年第6期

  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同处亚洲中部,山水相连,边民历来互有往来,因自然迁移而定居对方国家的情况并不鲜见。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哈萨克斯坦成为中国的重要邻国,自1992年中、哈建交以来,两国开始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相互往来。在此背景下,伴随两国旅游、经贸合作的浪潮,中国移民开始大规模涌入哈萨克斯坦,开始了他们在异国他乡艰苦创业的新征程。

  一、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移民形成的原因

  (一)政治因素

  中、哈建交17年来,两国关系发展顺利,具有高度的政治互信、比较完善的法律基础以及密切的国际合作,并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首先,中、哈两国的高层领导人之间的经常互访奠定了两国相互信任的基础,两国的多领域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顺利发展。在哈萨克斯坦独立之初百业待兴的1992年2月,哈萨克斯坦前总理捷列先科即访问了中国,签署了《关于建立中哈政府间经贸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的协定》、《关于双方公民相互往来的协定》等合作文件,推动了中、哈两国之间的最初交往。1999年11月,两国签署的《中哈关于在21世纪继续加强全面合作的联合声明》,表明了两国在双边问题和相关地区问题上长期保持密切合作的愿望。1999年11月,中、哈两国领导人又签署了《中哈关于两国边界问题获得全面解决的联合公报》。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消除了两国关系的隐患,为两国的边界安全、边界贸易和跨界民族友好往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哈萨克斯坦是中国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重要合作伙伴。两国在“上海五国”机制下完成了在边界地区加强信任和联合裁军的工作,不仅有利于地区形势和国际形势的稳定,也为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正是在中、哈两国确立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政治因素的推动下,两国人民的交往日益频繁。

  (二)经济因素

  1. 中、哈双边贸易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之一,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关系也在稳步发展,中、哈经贸合作尤为突出。

  在过去的7 年里,中、哈两国的双边贸易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贸易额都发展得极为迅速。

  1999—2005年,哈国对华出口额增长了5. 2倍,从华进口额增长了15. 7倍,中、哈双边贸易额则增长了6. 7倍。据中国海关的统计, 1992年中、哈两国建交时双边贸易额仅为3. 68亿美元,近年来 双边贸易始终保持了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双边贸易额连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0年时已达15. 57亿美元, 2008年更是高达122. 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 8% ,双边贸易额在哈外贸总额中占比11. 2% (详见表1) 。[2]目前,中国是哈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蓬勃发展的中、哈经济合作带动了大批中国商人前往哈国从事贸易活动

   

  表1 哈萨克斯坦与中国双边贸易统计(1999—2008年)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年份的《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2. 中国对哈国的直接投资稳步增长。随着中、哈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经济技术的合作规模和领域也不断拓展。截至2006年年底,在哈国注册的各类中资企业有300余家,主要涉及石油勘探开发、加油站、农副产品加工、电信、皮革加工、餐饮服务、贸易等领域。据统计, 2002—2007年中国在哈国的直接投资总额达到15. 4121亿美元(详见表2) 。

   

  表2 中国在哈国的直接投资额(2002 —2007年) (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 2002—2006年的数据来源于K. S. Abdiyev ( ed. ) ,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Kazakhstan 2005, Agencyon S tatistics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A lm aty, 2005, pp. 312 - 314; A. E. M eshim baeva ( ed. ) , StatisticalYearbook of Kazakhstan 2007, Agency on S tatistics of 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Astana, 2007, pp. 312 - 314.2007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务部外资司。

  3. 中国在哈国的承包工程项目和劳务输出蓬勃发展。中、哈油气合作是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哈国作为我国的近邻,是中亚最大的油气资源国和生产国,且其人口稀少,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能源需求量相对较少,出口潜力巨大。加上中、哈边境接壤,双方有着约1533 公里的共同边界,具有运输距离短、成本低等优势。目前,从哈萨克斯坦进口的油气已在我国油气消费总量中占有较大份额。油气管道建设是中、哈两国最大的双边工程项目, 2005年年底中哈原油管道一期工程竣工投产, 2006年5月正式对华输油。此外, 2005年10月中石油集团成功收购哈石油( PK)公司,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哈石油市场的占有份额。

  除了油气合作外,中、哈两国在其他领域的合作也有突破,比如2006年6月,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开始动工建设,哈巴甫洛达尔电解铝厂项目一期土建工程进展过半,双方正在积极探讨和推动中兴公司在哈CDMA项目、马伊纳克水电站项目、中哈天然气管线等项目。据中国商务部统计, 1992年至2007年底,中国公司在哈国累计完成承包工程营业额27. 73亿美元,完成劳务合作合同金额9748万美元,完成设计咨询营业额4617万美元(详见表3) 。中国在哈国的一系列工程承包项目必然会刺激或带动大量中国劳工涌入哈国。

  表3  中国在哈国承包工程项目和出口劳务统计(1992 —2007年)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关年份的《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

  (三)人口因素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随着民主制改革的推进,政治因素对哈国人口发展和移民形势产生了极大影响。哈国国家领导人签署的国际协议、边境开放和自由出入等政策都为哈国内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迁回各自的“历史祖国”创造了条件。由此引发了哈萨克斯坦一场空前的移民潮流,对哈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自1992年以来,有310多万人移出哈国,净移民200万人中有63% —65%的人处于劳动力年龄段,其中又有约45%的人持有大学毕业或专业技术证书。移民潮和“人才外流”导致的后果就是目前哈国在工业、农业、教育、卫生以及其他行业极其匮乏劳动力。例如,仅哈萨克斯坦的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Kazmunaygaz)就紧缺2. 5万名油气方面的专家。在2000—2006年哈国的经济复苏期间,整个国家对高素质专家和技术工人的需求更为迫切。与此同时,哈国国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却并不稳定,且有下降趋势。哈萨克斯坦2005年全国总人口为1510万人,有27. 89万婴儿出生,自然增长人口12. 18万。联合国根据调查预计,到2025年哈国人 口可达到1540万,而2050年将跌落至1390万。进入21世纪以来,哈国经济形势全面好转,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国内人口不足将导致引进国外移民人数的增加。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吸引移民方面哈萨克斯坦列全球第9位。另据哈国劳动部门统计,哈目前劳动力缺口为6万多人,每年合法来哈国的外国劳工大约有4. 5万—6万人。为了降低失业率和避免外汇流失,哈开始实行引进外国劳务的新标准,对输入外籍劳务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比例限额进行了调整,从2002年的0. 14% (约10万人)调整到2008年的1. 6%(约13. 6万人) 。 作为哈国的邻国,中国在输出劳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四)法律因素

  两国稳步发展和不断健全的法律框架也是刺激中、哈两国移民迁徙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的17年里,两国在经贸合作、能源和投资、边防和海关管制以及签证制度等方面签署了多项双边协定,为两国发展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法律依据。第一份关于两国公民相互往来的协议是1988年7月处于改革时期的苏联政府和中国政府签署的。这为中国公民前往苏联旅游打开了大门。那时哈国还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当时中国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被列为其首要合作伙伴。1991 年7月,哈萨克苏维埃共和国和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就开展合作的领域与原则签署了有关协定。

  双方承诺为货物、服务和资本的流动创造有利条件并加强经济合作,在德鲁日巴—阿拉山口设边境口岸。

  哈萨克斯坦独立后不久,就和中国签署了一系列详细的交流与合作的双边协议。其中一项协议规定哈国对持各种类型护照的中国业主提供免签证旅游,此举强化了中国贸易移民的涌入并于1989—1993年达到高峰。哈国边境服务数据显示, 1993—1995年每天有150—200名中国公民(以“游客”身份)进入哈国,其中有30—50人滞留不归,定居该国或前往前苏联其他国家或西方国家。因此,官方估计在3年多时间里有不少于13万—15万名中国公民将哈国作为移民目的国或过境国。 大量中国公民的涌入引起了当地人的强烈不满, 产生了对哈萨克斯坦“中国化”( sinocization)的恐惧。 1993年10月,两国签署了一项新的《关于公民的商务旅游》协议,规定只有持外交和公务护照的中国人才能免签证旅游,对以前两国间不受控制的贸易和过境移民现象进行了有效规范。

  (五)地理因素

  移民迁徙的另一重要“拉力”因素是两国相邻的地理位置。中、哈两国有着漫长的陆地边界,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与东哈萨克斯坦和阿拉木图州相邻。地理上的邻近易于两国人口的相互流动。生活在中国的哈萨克斯坦人有130万人之多,是哈国最大的海外移民群体,其中99%的人生活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2008年12月3日,新疆最北部的中、哈边境口岸吉木乃重新开放边民互市,这是继霍尔果斯口岸边民互市贸易区之后,中、哈两国间的第二大边民互市市场。吉木乃口岸的区位优势明显,在中、哈经济贸易中承载着北线贸易新通道的重任。因此,地理邻近因素必 将使两国人民相互流动频繁及交错杂居,并进一步刺激跨境移民活动与两国边境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邻近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六)历史因素

  国际移民活动是“拉力”与“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经济、人口、地理、政治和法律等因素外,历史因素也对移民起了重要的作用。哈萨克斯坦是地处中亚的内陆国家,东南连接中国新疆,历史上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作为中亚与中国西北地区的跨国民族的哈萨克族人就是历史的产物。哈国获得独立和主权后,哈国政府和一些知名历史学家、人口学家都认为,哈国境外的所有哈萨克族人都是同胞,哈萨克侨民是整个哈萨克民族的一部分,他们具有相同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1992 年哈国政府颁布的《移民法》第一章明确规定:“居住在国外的哈萨克人有权自由返回历史祖国。”哈国政府确立的外来移民政策主要是针对境外哈萨克族人的,希望迁出哈萨克斯坦的原哈国公民能够返回。随后的《哈萨克斯坦国籍法》、《人口迁移法》则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点。哈国政府在之后几年内对上述法律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补充。在这种背景下,有相当大一批居住在国外的哈萨克族人陆续迁回哈萨克斯坦。据统计,从1991年至1997年上半年,有包括居住在我国新疆和甘肃的哈萨克族人在内的36839个哈萨克家庭16万多人回到了哈萨克斯坦。二、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移民的特征与类型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移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1) 21世纪初以来,移民数量快速增长; ( 2)移民的流动方式多样化; (3)合法移民和非正规劳工移民均增长迅速; ( 4)“商业移民”与“流动商贩”并存; (5)流动的移民群体中具有民族构成的混合性,即哈国的中国移民中,除汉族外,还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 (6)华人社会与华人网络在组织移民与商业活动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目前,哈萨克斯坦的中国新移民主要有商业移民、劳工移民和返回“历史祖国”的中国哈萨克族人三种类型。

  (一)商业移民

  商业移民是指从国外购买商品,携带回国以高价出售,从中赚取利润的移民。哈国最初的中国移民多属于这一类型。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大量中国公民以旅游为名前往哈国, 90年代哈国经济危机时期赴哈中国公民的人数达到巅峰,其中不乏商业移民。这一时期的商业移民多数是流动商贩,并没有在哈国相应机构正式注册。 这一时期中国的流动商贩通常从事手工作坊生产的服装和鞋类贸易,这些货物虽然质量不高,却能满足9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哈国低生活水准的人们对生活用品的大量需求。21世纪以后,随着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贸易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中国在哈国的商业移民比例开始下降,流动商贩也逐步让位于专门从事运输和贸易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在哈国比较活跃的中国移民中有一支特别的移民群体———中国的哈萨克族移民,他们精通汉语和哈萨克语,对两国的文化习俗、市场状况均十分了解,因而以双向流动为鲜明特征。其中的一些人携带中国商品往返于中、哈两国,他们是商业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劳工移民

  哈国从1993年开始大规模雇用外籍劳工,这些劳工大多来自土耳其、中国、俄罗斯、美国和英 国。据统计, 1993 年哈国雇用的外籍劳工有2100 名, 其中中国工人为559 名, 占外籍劳工的26. 7%。2004—2006年,哈国雇用外籍劳工的人数迅速上升, 2006年高达40897人。其中,中国劳工为5008人(占12. 2% ) ,较1993年增加了9倍。仅2004—2006年中国劳工人数就从1457人增至5008人,增长了3. 4倍。另据哈萨克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边检机关统计, 2000年中国抵哈人数共有4. 6万人, 2006年前10个月就有10. 37万人,其中包括大量没有签署任何协议或合同而到哈国工作的中国人。因此,哈国的中国劳工的实际人数可能远远高于两国统计机构的统计数字。

  进入21世纪,中、哈两国的经济合作更为密切,签署了若干合作协定和石油管道建设项目,更多中国专家和工人以移民的身份进入哈国,给哈国的劳动力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返回“历史祖国”的中国哈萨克族人

  哈国的中国哈萨克族人是一支特殊的移民群体,他们的迁徙始于20世纪90年代, 2000年后发展极为迅速。中国的哈萨克族人聚居于新疆阿勒泰、伊犁和塔城地区,与哈萨克斯坦有着同一民族的族缘和地缘关系,在历史上就有在中国和哈萨克斯坦(或前苏联)两国频繁迁移的经历。哈萨克斯坦独立以后,为改变因俄罗斯族人和乌克兰族人大量流失而导致人口衰减的状况,同时提升哈萨克族人在国内的主体地位,哈萨克斯坦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招徕国外哈萨克族人回归“历史祖国”的优惠政策,包括双重国籍政策、给“归国”入籍者提供资金和就业上的帮助等。哈国法律规定:“具有哈萨克族血统的外国公民、无国籍人士或永久居住在他国的哈萨克族人,当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成为主权国家后可以返回国内并永久居住。” 1991—2005年有48. 14万海外哈萨克族人返回哈国。1993年哈国建立起了每年入境的哈萨克族人配额制度,自1994年开始中国哈萨克族人被纳入此配额中。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一配额在逐渐减少(从1994年的500户家庭减少到2001年的40户家庭) ,但配额制却一直保留下来了。21世纪初,随着哈国经济的不断好转,回归哈国的哈萨克族人迅速增加。截至2002年,从中国移民到哈国的哈萨克族人累计达4293人, 2004年和2006年分别增至13190人和37788人。三、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移民分布的地域与行业中国新移民在哈国的地域分布呈现出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限于阿拉木图和阿克托比地区,而到了21世纪初,不仅在南部(阿拉木图市和阿拉木图州) ,而且在西部(阿克托比、阿特劳和麦基斯套地区)都有了他们的足迹。2006年又有大批合法的中国劳工来到哈国的新首都阿斯塔纳。

  哈国的前首都阿拉木图是中国劳工的主要就业地区之一。在阿拉木图不仅有中国的大公司,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 ,还有中国的银行(如中国银行) 、旅游社(如中国商务旅游社)等。中国菜在阿拉木图极受欢迎,中国餐馆随处可见。中国驻哈国前大使周晓沛曾指出,据官方统计,有1000多家中国企业作为法律实体在哈萨克斯坦注册,经营范围涉及石油和天然气、纺织品、塑胶制品及五金等,但实际上中国企业的数量不到1000家,因为很多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小型贸易公司由于缺乏稳定的合作伙伴和商业渠道,市场竞争力不足,逐渐不复存在。到目前为止,哈萨克斯坦的中国移民主要还是暂时性的,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迁徙。一些哈国专家表示,在哈国的中国中、小企业的战略是积累创业资本返回中国,再扩展业务或继续迁移至西欧、美国或加拿大。中国企业主要倾向于雇佣中国人,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被雇佣的中国劳工人数也不断增长。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哈国非法滞留的中国移民或在哈中国企业非法雇佣劳工的现象也在现实中存在着,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应该给予重视。

  四、哈萨克斯坦中国新移民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中、哈两国经贸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因旅游、投资、边贸、劳务输出或留学等前往哈国的中国公民人数将不断增加,两国人员的往来将更加密切。但是,在中、哈两国人员的交流日益频繁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移民在哈国由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遇到了不少障碍,对中、哈两国移民的迁徙及人员的正常往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返回“历史祖国”的中国哈萨克族人在哈国困难重重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面临着严峻的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在哈国外来移民政策影响下返回“历史祖国”的中国哈萨克族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第一,国籍问题。

  哈国《人口迁移法》第16条规定:“确认自愿或被迫返迁者、迁居者、回国侨民和难民均具有相应地位,并签发地位证明。”然而,事实上“自愿或被迫返迁者”的地位并没有得到确认,其身份证明也未得到签发。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有些规定只停留在文字层面上,2000 年之前迁入哈国的外来移民,只有9% —10%的人获准取得了哈国国籍。 没有国籍,移民的很多切身利益便得不到保障,如无选举权、无财产权、无权在国家机关和地方自治机关中工作等。

  第二,融入哈国社会困难。

  从中国移民到哈国的哈萨克族人大多不懂俄语,这使他们难以全面了解哈萨克斯坦国家和社会,而且,中国的哈萨克族人在语言、文字上使用的是阿拉伯组合字,对哈国的哈萨克书面语和哈语中大量的俄语借词难以适从。虽然中国的哈萨克族人与哈国的哈萨克族人同属一个民族,但由于长期居住在不同的国家中,在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国的哈萨克族人很难融入哈国社会。同时,外来移民还受到本地哈萨克族人的轻视,他们对移民的体质特征、教育水平,甚至穿着打扮都颇有微词。

  第三,移民的前景不容乐观。

  哈国政府拿不出更多的资金来安置新移民,社会上公开失业和隐形失业问题都很严重,不少计划移民的中国哈萨克族人都改变了主意,还有一些已经迁移到哈国的哈萨克族人不得不返回中国原居住地。

  (二)“中国人口扩张论”

  在哈国有一定的市场西方国家不愿看到中、哈两国接近,企图破坏中、哈两国开展得如火如荼的能源合作,于是利用媒体以煽动性的舆论在所谓的“中国移民问题”上肆意歪曲并推波助澜,别有用心地鼓吹“中国正在兴起第三次移民浪潮..21世纪的战争将是由中国威胁而引起的”,试图影响哈国公众的思维,从而加剧哈国社会对“中国移民问题”的恐惧。在西方媒体的恶意扭曲下,不少哈国学者都相信,鼓励中国人向哈国迁移是中国政府解决国内人口过剩的一种手段,认为中国希望借助地缘的邻近,向哈国转嫁人口危机;还认为中国人以低价收购的形式从哈国掠夺了大量战略资源,同时,中国人的到来及其商业活动使得哈国正成为中国廉价的能源、资源和原料供应地以及商品倾销市场,中国将通过移民对哈国实施“经济扩张”。然而,中国政府曾多次表示,中国绝不存在组织或鼓励向外“移民扩张”或“人口扩张”的政策或计划。中国政府从不否认确有极少数中国公民在哈国非法滞留、经商或以哈国为跳板前往俄罗斯或其他发达国家,但中国政府一贯反对非法移民,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政策。并且,在中、哈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国公民在哈国非法滞留的人数已逐年减少。

  事实上,自哈国独立以来,两国移民相互迁徙的时间不足20年,中国新移民对哈国的社会结构产生的影响极其有限。中国新移民在哈国甚至还没有形成“唐人街”。在哈国的中国移民大多奉公守法、勤奋工作,极少有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同时,大多数中国移民停留在哈国都具有临时性,都想以哈国为跳板前往俄罗斯或其他发达国家,所以渴望在哈国获得公民身份、永久居留、大量购置房产的人极少。一项关于中国移民对哈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的调查显示,哈国有25%的民众认为中国移民对哈国劳动力市场没有任何影响,因为中国移民在他们居住的城市中人数并不多。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公民(尤其是中国哈萨克族人)在移民到哈萨克斯坦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国际社会包括哈国出现了一些误解,但因旅游、劳务输出、经贸关系前往哈国的中国合法移民确实丰富了哈国的人力、技术、资本资源,带去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中、哈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为中、哈两国的友好交往和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长远来看,随着新世纪以来中、哈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的不断深入,前往哈国的中国 移民潮仍将继续,并将呈加速之势。

  (李涛,博士研究生,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厦门, 361005)〔责任编辑:黄海慧〕

*所谓新移民指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国际移民组织( IOM)对国际移民的界定标准是:迁移的目的是定居而非暂居;必须在外国居住一年以上。根据该标准,非法移民虽然没有合法居留权,但也是国际移民。本文沿用IOM对国际移民的界定,文中的中国新移民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国际移民。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