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论坛|人文社区|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中亚研究网 >> 正文

新疆大学建设“中亚一流大学”构想

牛汝极 王振权 来源:2009-12-31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

 一、顶层设计:“中亚一流大学”战略的提出

  中亚是一个区域概念。位于欧亚大陆腹地, 东起中国, 西到黑海, 北至俄罗斯, 南接伊朗、阿富汗与巴基斯坦。面积共有399. 44 万平方公里, 人口约5 000万。主要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五个国家。五国都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 具有世界第三大石油能源资源和欧亚大陆中心的战略地位。五国自苏联解体后,以独立国家跻身世界政治格局, 受到当今世界的广泛关注。中亚五国毗邻我国西北地区。作为传统友好地区, 长期以来, 中国同中亚国家在经济、科技文 化领域开展了广泛的交往合与作。

  1997 年, 中国西部新疆惟一一所国家重点大学新疆大学被纳入国家“211 工程”予以重点建设。其建设目标之一就是“中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大学。随后,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下, 新疆大学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00 年, 被确定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大学。2003 年, 新疆大学在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 形成了建设“中亚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思想。2004 年, 国家对新疆大学进行教育部与新疆自治区“区部共建”。基于西部高校在西部大开发与科教兴国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对于西部高等教育的战略布局需要, 国家指出, 要重点建设好新疆大学, 把新疆大学建成国内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新疆大学据此明确学校发展战略: 到2010 年建成特色鲜明、整体办学实力居于全国地方综合性大学较高水平、在中亚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到建校100周年(2024 年) , 力争把新疆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中亚一流大学”就此提出。这一战略构想既是新疆大学战略地位的要求体现, 同时在国家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下, 作为西部区域个案, 具有深刻立意。

  此后, 有研究者进而提出“中亚教育经济圈”战略构想[1 ] , 指出, 教育发展的国际化同样成为我国欠发达区域教育发展的强烈诉求。我国西部新疆地区,地处亚欧大陆桥桥头堡枢纽, 与中亚各国的经济交往已成为新疆地方政府“东联西出”的重要发展战略。在西部大开发背景下, 中亚经济圈曾作为经济学家、政府、企业界希图振兴地方经济的有力构想, 并在近一个时期的交往实践中形成[2 ]前言。近年来, 中亚国家同我国的高等教育交流极为频繁, 教育文化往来与合作日益紧密。中亚有关高校和中国新疆大学一直互派访问学者。新疆大学业已确立在未来5~20 年内建成中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 乃至中亚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基于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与西部教育安全, 中亚教育经济圈构建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教育发展目标。由此, 中亚一流大学, 作为国内外研究者近年来关于中亚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研究成果拓展的一个崭新领域, 在当前中国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丰富起来, 并予以国家、地方政府、大学三维互动的有效实践。

  二、国家利益与教育安全:“中亚一流大学”立论的全球视野

  (一) 西部区域的地缘战略地位: 复杂重要的中亚国际环境

  中国西部地区处于复杂重要的国际环境中。中亚五国在20 世纪90 年代成为独立的政治空间。由于其政治地缘和世界能源区域的国际战略地位, 成为美国、欧洲、俄罗斯等西方国家在该地区争夺影响力的目标。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战略定位大大提升, 对中亚展开了全面渗透。在军事上实现长期军事存在; 在经济上加强经济影响力和能源争夺; 在政治上开展以经济援助为重点的“颜色革命”、“民主改造后苏联空间”。俄罗斯在这一区域的传统影响力随着苏联解体趋于衰退,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综合实力的提高力图维护与加强。西方大国的战略争夺, 给中亚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更加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对区域稳定造成严重影响。中亚已然成为国际关系的热点之一[3 ]。

  同时, 中亚地区具有很多不稳定因素。中亚地区由于历史形成的复杂的民族、宗教关系, 以及独立后, 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 给区域稳定造成严重影响。同时, 由于经济社会的剧烈转型, 经济社会发展倒退, 人民实际生活水平普遍下降, 各种矛盾集中释放, 造成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危机。比如, 2005 年初以来, 五国中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 国曾经先后陷入政局动荡之中, 各种不确定的国际国内因素困扰着中亚国家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

  中亚地区的稳定、安全, 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都会产生影响。中亚五国是我国近邻, 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我国新疆地区接壤, 边界线长达3 000 多公里。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国际形势下, 我国对中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外交关系,关涉地缘政治、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经济合作和能源安全。中国与中亚利害相关。可以肯定的是, 中亚地区在我国国家利益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一个稳定、安定的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改革目标的实现, 是中亚国家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石, 同时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尤其是中国新疆地区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 和谐中亚: 国际关系与对外政策中的高等教育文化战略

  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国际交往功能。西部地方高校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及作为, 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区域格局变迁及中国在这种变迁格局中的地位变化的直接结果。“中亚一流大学”战略内涵着构建和谐中亚的使命。从国际交往的文化考量, 在对外战略中充分发挥大学的影响辐射作用, 对于推动我国睦邻友好政策与整个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显然十分重要。

  文化辐射力是大学国际交往的重要功能。在国家关系的培育与建设中, 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 ]。教育文化是国家软实力, 也是有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关系实践的必然选择。一个不具备文化号召力的教育区域, 不可能在更广泛的国际国内领域发挥影响力。文化交往, 实质是国际关系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在深层次的国家区域合作中, 教育往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育文化输出和交往是较之政治、经济交往更具有深远意义的运筹帷幄。

  中亚一流大学建构, 更在于发挥西部高校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和国际影响力。政治意义, 是这一战略的核心价值。“中亚一流大学”在和谐中亚构建中的作为, 不仅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交往、科技交流、跨国人才流动、社会发展与稳定, 而且有利于中国同中亚的友好合作, 推进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 实现国家利益与教育安全。“中亚一流大学”的有效性在于, 通过建设我国西部中亚一流的高等教育, 形成并实践“中亚一流”这一国际视野下国家战略布局对地方高校发展的一个鼓舞人心的愿景。同时以文化塑造的方式推进“中亚高等教育交往模式”, 从高端文化层面树立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以我为主”, 有效发挥国际交往职能, 推进睦邻友好的教育文化科技合作, 打造中亚国际交流平台, 从而增强中国对外政策的有效性, 获得更广泛的世界认同,进而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科技领域等方面, 为中亚区域合作铺平道路, 确保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三) 西部教育制高点: 国家与区域稳定发展的基石

  中国西部地域辽阔、多民族聚居, 周边与多国接壤, 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于其特殊的地缘特征, 在经济上, 凸显出在21 世纪国家发展中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 在政治上, 凸显出国家安全方面的区域特征。面对周边日趋复杂的形势, 新疆在全国发展和稳定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

  基于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考量, 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新疆的稳定与发展。2004 年, 国家作出了新疆发展与稳定的重大战略部署, 指出, 新疆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 加快新疆发展, 保持新疆稳定, 是加强民族团结, 维护祖国统一, 保障边疆安全的战略举措; 也是推进西部大开发, 拓展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空间,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需要; 不仅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也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亚一流大学”战略, 其实质是构建中国西部在中亚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制高点, 在一定意义上, 其不仅是“西部大开发”的具体措施和战略延伸, 同时肩负着区域经济、政治、教育发展的多重功能, 是在全球视野中, 有效服务于国家与区域稳定、教育安全的基石, 是地方高校服务国家利益、发挥政治影响的重要途径。

  “中亚一流大学”蕴涵了西部区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殊地位和多重使命。新疆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区域教育发展问题, 更是区域经济社会问题, 是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合。在西部地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 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 通过建设中亚一流的高等教育制高点, 催生地方高校在国家战略中新的发展极, 并展现巨大的活力。

  三、传统、现实、未来:中亚一流大学战略的实践基础

  其一, 在地缘关系上, 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在地 缘关系上同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中央, 地理、地质、气候条件相近, 许多民族都在我国西北地区跨国而居。

  跨区域的民族交流与交往, 以及我国与中亚国家之间“好邻居、好朋友”的国际关系, 构成了中亚高等教育合作的天然纽带。

  其二, 在区域关系上, 中国西部与中亚地区具有教育科技文化交往的历史传统。在校际层面, 新疆大学前身俄文法政专门学校, 办学以国际教育发端, 培养服务外交的俄文翻译和法政人才。1956 年, 新疆大学前身之一新疆冶金学院时期, 就是中国与前苏联在新疆合作办学。民汉学生进校后首先预科两年俄语, 才进入专业学习。改革开放后, 随着国际交往的发展, 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 重点发展了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交往交流, 与毗邻的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在政府层面, 20 世纪50 年代, 苏联专家在新疆的国际科技合作, 为新疆在石油、地质、冶金、机械、电力、民航、教育、卫生、文化等经济社会建设与科技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 中亚五国的经济形势普遍好转, 新疆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 加强了与中亚国家开展涉及石油化工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水资源利用、农作物改良、植物保护、荒漠治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地震等多领域、多层次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双方的合作更加深入, 合作水平和层次不断提高。

  其三, 在交往基础上, 中亚经济圈的形成奠定了中亚区域教育合作的基石。新疆和中亚地处亚欧腹部, 是中西南亚经济圈的重心区。中国新疆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 它位于中亚、西亚、南亚、西伯利亚的接合部位, 扼守亚欧大陆桥枢纽, 在历史上就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由于中亚诸国与我国国情相近, 技术水平相适应, 经济互补性强。近年来, 经济技术交流和双边经贸发展日益扩大。经济上的密切交往与相互依赖, 客观上促成中亚高等教育交往发展的物质基础。

  其四, 在交往平台上, 中亚国家高等教育为“中亚一流大学”构建提供了发展参照系。中亚五国都是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前苏联是世界教育发达国家。到20 世纪80 年代, 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加盟共和国在高等教育规模、居民受教育程度、每万人口中大学生人数等方面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20世纪90 年代苏联解体后, 各国教育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目前中亚国家都属于发展中国家。其中哈萨克斯坦是五国中经济最发达国家, 教育基础较好,12. 4% 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 基本无文盲。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是五国中教育发达国家, 教育经费约占国家预算的10% , 高等院校60 多所, 世界20 多个国家的300 多名留学生就读乌各大高校[5 ]。1920 年, 列宁亲自签署法令在乌兹别克斯坦建立了今天的塔什干大学。这所大学成为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中心基地, 也是中亚地区第一所大学,后来发展为前苏联时期全国重点大学中亚地区的两所高校之一, 在整个中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新疆大学作为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是新疆办学历史最长、办学规模最大、办学层次最高、办学实力最强的高校。中亚国家高等教育具有前苏联良好的科技发展优势, 在重工业、核物理、航天工业、矿产开采、金属冶炼、尖端军事工业等方面具有高端学科优势, 与新疆大学具有学科互补性, 为高水平的专家交流、国际引智提供了机遇, 同时为新疆大学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上提供了参照系。

  其五, 在交往机制上, 中亚国家积极拓展国际教育交往合作。国际化是当前中亚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诉求。1995 年以来, 中亚各国响应俄罗斯关于在独联体建立“共同教育空间”的倡议, 共同致力于建立和加强共同教育体系。在教育领域内积极开展对外交流, 建立校际关系, 同世界许多国家大学、科研院所进行了广泛而紧密的合作与交流, 在科学教育合作、创办国际性大学、全球承认高校毕业证书等方面开展筹备工作。2002 年,“中亚教育论坛”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图开幕。论坛旨在加强中亚五国政府、国际组织之间在教育领域开展广泛和富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近年来, 我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与 中亚国家保持着密切关系, 建立了安全和政治领域的多边合作, 还扩大了与该地区的科技合作和文化交流的范围, 合作范围已扩展到领域, 为西部地区与中亚各国的高等教育区域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以我为主”、“和谐中亚”:中亚一流大学的构建策略

  (一) 稳疆安疆, 以教育安全作为新疆高等教育的首要政治目标

  新疆高等教育具有民族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所处的教育安全环境与其他高校不同。作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欧亚大陆桥桥头堡的战略地位, 历来是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极端势力活跃的地区。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敌对势力更是将活动触角伸向高等学府, 将发展重点定位在在校青年大学生, 同我争夺接班人。在苏联解体、阿富汗战争、北约东扩、美国涉足中亚等相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 新疆高等教育关系边疆稳定及国家安危, 事关新疆稳定、发展与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从新疆在国家安全及反恐战略中的特殊地位出发认识问题, 教育安全成为新疆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 新疆高等教育就是以教稳疆、以教兴疆、兴教安疆的教育事业。

  中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在和谐社会建设与国家东西部均衡发展中, 作为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6的边疆欠发达地区, 新疆的社会稳定与教育安全尤其显得重要。在中亚一流大学构建中, 首先要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社会安定与教育安全的首要职能, 始终坚持“以教稳疆”。新疆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加强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探索和加强符合民族区域特点的高等教育德育模式, 加强各民族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工程, 服务社会政治稳定。

  (二) 富疆兴疆: 以服务地方新型工业化为根本办学目标

  当前, 新疆的新型工业化建设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急需的大批技术型人才无法自给自足, 高层次工业化人才供给后劲不足。西部大开发, 需要大批高层次的决策型、专业型、经营型和国际型的人才开拓和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是教育安全的基础保证,是实现民族和谐、保持社会安定的基本途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力是高校影响力的坚实基础,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区域新型工业化战略, 服务于新疆“东联西出”的经济发展战略, 是“中亚一流大学”构建中的重要职能, 也是西部高校作为国家机器在国际交往中“以我为主”的根本职能。新疆高校必须积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 大力提升学校为新型工业化服务的办学能力, 促进地方经济振兴与社会繁荣。

  ( 三) 积极拓展国际交往职能, 服务和谐中亚构建

  其一, 突出一个“中亚视野”, 确定面向中亚的学术发展目标。西部高校在学术发展的国际视野定位中, 应充分利用其它内地高校所不具备的直面中亚腹地的地缘优势, 整合研究资源, 加强中亚国家问题的研究, 搭建中亚国家经济、政治、教育科技发展研究平台, 形成中亚研究学术特色。比如整合与加强新疆大学中亚研究院、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法学院和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究所的中亚研究力量, 加强新疆大学“211 工程”中亚问题学科群的建设。同时发挥科研优势, 创建学科特色, 加强学术影响, 积极拓展面向中亚地区,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研究领域, 服务区域文化经济建设, 扩大学术声誉, 提升西部高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竞争力。

  其二, 建立一个国际交往平台, 推进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学校的积极参与,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由国家、地方、高校联动, 建立高校交流与合作的固定机制, 比如“中国——中亚大学校长论坛”, 加强区域高校之间的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 促进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上新台阶, 推动区域教育发展; 加强交流宣传, 使中国西部成为具有吸引力的留学目的地; 在中亚地区举办孔子学院, 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推延及中亚文化圈。

  其三, 健全一个“共建模式”, 增强学科发展实力。学科水平是大学实力的标志。西部高校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和中央政府在推动西部高等教育事业中的全方位支持, 充分依托区部共建、民委共建, 依托上海交通大学“手拉手”、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对口支援, 以及“援疆学科计划”, 重点实施“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天山学者”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支持计划,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 在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高水准的创新团队、重要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方面寻求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 深化高等教育的国际交往功能, 为实现国内知名、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其四, 建立一个中亚政策咨询服务机制, 有效服务国家与地方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加强中亚国际关系研究, 积极支持上海合作组织在教育文化领域的拓展。在向西开放的过程中, 以中亚五国为重点,关注俄罗斯与美国、欧洲在本地区的影响与作为, 积极发展同俄罗斯高等教育交往, 延伸和发展同独联体国家的合作。加强美国、俄罗斯、欧洲国家中亚政策研究, 研究把握中亚社会变迁及经济政治走向, 通过学术创新团队和政策制订与决策部门的有效互动, 为国家战略决策及实践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服务于国家利益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从而从根本上推进中亚的地区安全、稳定与发展。

   [责任编辑: 佐红琴]

作者简介: 牛汝极(1958- ) , 男, 新疆石河子人, 哲学博士, 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 1 ] 王振权. 中亚五国“共同教育空间”及其启示[J ]. 教育发展研究, 2006 (9) : 62.
[ 2 ] 鲍敦全, 何伦志. 经济全球化与21 世纪中亚经济[M ]1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8.
[3 ] 冯绍雪. 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M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7.
[ 4 ] 俞新天. 中国对外战略的文化思考[J ]1 现代国际关系,2004 (12) : 20.

[ 5 ] 中亚科技经济信息网, 新疆科技情报研究所1 乌兹别克斯坦概况[ EB.OL ]. [ 2007212201 ]. h t tp: ..www. zy.gov. cn.w zbk. jj. asp教育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