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21世纪,我所十年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本所科研工作有一个大发展和大飞跃,使之符合下个世纪对社会科学的要求。在1999年度的院工作会议上,李铁映院长代表院党组和院领导作了重要报告。报告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根据党中央关于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精神,提出了我院改革与发展的方针和思路,为今后我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东欧中亚研究所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组成部分,一定要遵循李铁映院长提出的办院指导思想,围绕我院跨世纪发展“三、五、一”基本目标,认真贯彻和落实有关办院办所的指导方针。同时从我所实际出发,要开拓进取,加以细化。
我所作为一个地区性研究机构,研究的对象是原苏联和东欧,即现在的俄罗斯、东欧和中亚。下个世纪,东欧中亚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更加突出。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造成旧的世界格局的瓦解但是,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世界还处于一个动荡的过渡时期,推动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尚需努力。未来的世界格局是什么样的,我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国际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的发展前景。总之,无论旧的世界格局的坍塌,还是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都与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即我们的研究对象的发展和变化密切相关。
苏联70多年和东欧国家4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给人类探索新的社会发展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财富。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巨变,是20世纪后期人类社会发生的最重大历史事件。全面和系统地搜集苏联兴亡的历史资料,深入和科学地分析引起这场巨变的深层次原因,正确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新鲜材料,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推向新境界,保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这是历史赋予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我们研究所,一项光荣而又神圣的任务。
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国家正处在从一种社会制度向另一种社会制度转变的过程中。尽管这些国家的改革道路和目标模式同中国不同,但是,由于我国同这些国家过去曾经有过相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所以这些国家演变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仍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因此,追踪研究这些国家改革和发展进程,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是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我们研究所,面临的又一项重要的历史任务。
为我国国内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创造和平和合作的国际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这是我国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我们研究所,面临的义不容辞的任务。因此,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研究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该加强,应该有一个大发展。在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中,东欧中亚研究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发展目标
根据国内外形势提出的要求和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总结34年的办所实践,基于"九五计划"期间我所取得的成就,确定本所今后10年要达到的发展目标如下:
经过5-10年时间的努力,把本所办成为世界知名的和国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俄罗斯、中亚和东欧问题研机构;培养出一批具有海内外影响的学术专家乃至学术大家;推出一批对学科建设和国家决策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科研成果;充分利用本所以基础研究为主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逐步形成俄罗斯研究中心、苏联研究中心、中亚研究中心和东欧研究中心.
二、主要科研任务
1、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对外关系进行系统的和综合的研究,。
2、本所科研服务对象:一是中央,二是社会。为中央服务就是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提供事实和理论根据以及政策建议;为社会服务就是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高全民族文化、为促进我国人民对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的了解服务,为实际部门提供咨询服务。
3、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基础研究为主,这是本所科研工作特色。基础研究应突出理论性和系统性。理论性一是指提出理论,二是指运用理论。所谓提出理论,就是在对研究对象(大量丰富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加工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抽象,从而提出新的概念和理论。所谓运用理论,就是以一种现成的理论或方法作为指导和武器,从更高层次上对研究对象进行宏观审视和深入的剖析,以求抓住事物的整体、本质、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科学研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研究过程的飞跃和归宿。系统性是指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的统一。历史研究和现实研究是一对矛盾。如果只有历史研究,没有现实研究,或者只有现实研究,没有历史研究,那么系统研究就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就谈不上系统。本所从1981年就强调研究的系统性。经过近20年的努力,从总体上来说,已经从以现实问题的追踪研究为主过渡到以系统研究为主。现在突出的问题是,研究的理论性不够。今后要花大力气,向这个高度攀登。
4、以基础研究为依托,积极开展宏观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我们的研究所同政府部门及其下属研究机构不同, 主要不是对当前发生的事件提出具体对案,而是对那些事关全局和发展方向的问题,提出宏观性的思路、战略性的决策、应用性的实施构想。这就要求我们的科研人员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渊博的知识、高瞻远瞩的视野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过去,我们研究所曾在形势发展的转折关头,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向党和国家提出过重要的政策建议,并经住了时间的考验。今后,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并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研究课题
(一)重点研究领域
俄罗斯、东欧和中亚研究涵盖范围十分广泛,根据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我们研究工作要明确主攻方向,抓好重点课题有计划地培育重点学科和开拓重要领域:
(1)研究苏联兴亡和东欧巨变的的历史。苏联兴亡的问题不仅涉及一个多民族的大国能否保持国家的统一、领土完整和长治久安问题,而且实质上是涉及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基本理论问题。
(2)研究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国家的制度转换和对外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原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民主化与如何融入当代世界等具有普遍意义的重大问题。
(3)研究俄罗斯和东欧中亚国家的基本国情。这一地区同我国直接接壤,涉及我国极为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利益。所谓"国情"是指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民族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
(4)中国同俄罗斯、东欧和中亚国家的关系。不是研究我国的外交工作应该如何去做,而是对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进行历史和系统的考察和研究。
(二)重点研究课题
研究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课题方面,并努力在管理和经费方面予以保障,以促进学科的长足发展和重点领域的突破。在5-10年期间我所主攻的重点课题有:
1、 档案与苏联历史研究
(1)中苏中俄关系史档案;
(2)45卷苏联历史档案的翻译和出版工作;
(3)苏联兴亡史论;
(4)苏联模式论;
(5)苏共党史;
(6)苏联史;
2、俄罗斯研究
(1)俄罗斯十年史;
(2)叶利钦时代与俄罗斯改革(系列专著);
(3)俄罗斯与21世纪;
(4)俄罗斯选举制度与实践;
(5)俄罗斯政党政治;
(6)俄罗斯发展战略研究;
(7)俄罗斯私有化案例研究;
(8)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
(9)俄罗斯的经济转轨和中国的经济改革;
(10)俄罗斯高层决策;
(11)俄罗斯与大国关系;
(12)俄罗斯的经济安全与战略安全;
(13)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14)俄罗斯制度转型与社会文化关系研究;
(15) 俄罗斯与西方经济关系研究;
3、中亚研究
(1)中亚五国发展模式研究;
(2)中亚五国政治经济;
(3)中亚五国经济改革;
(4)中亚五国民族宗教;
(5)中亚五国社会问题;
(6)中亚五国与俄罗斯关系;
(7)外高加索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研究;
(8)中亚五国与北约;
(9)中亚与中国新疆发展之比较研究;
4、 东欧研究
(1)冷战后的民族主义:从巴尔干到帕米尔;
(2)科索沃问题;
(3)东欧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4)中国与东欧国家的关系;
(5)乌克兰史;
5、志的编纂
俄罗斯地方志
27个国家列国志
本所要创造条件,引进竞争机制,严格课题的论证、实施和验收,合理配备课题资金,通过科研处加强科研和课题管理,保证课题高质量完成。
四、学科建设与科研队伍建设
(一)学科建设总的思路
苏联解体以后,本所研究室的建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按学科划分为主改为按国家和地区划分为主。根据国家的需要和院领导的指示,结合本地区形势及其发展趋势,在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的同时,对学科结构也要进行调整。
1、俄罗斯和中亚研究被院列为重点扶植学科,但是同时也不能忽视乌克兰、东欧和综合比较学科的建设。俄罗斯研究是本所科研的重中之重。今后5-10年,在俄罗斯研究方面,要重点扶植四个子学科,这就是:俄罗斯政治、俄罗斯经济、俄罗斯社会文化和俄罗斯对外关系。在各种资源配置上,要向俄罗斯学科倾斜。在中亚、乌克兰和东欧研究方面,学科可以按专业划分,也可以按地区或国别划分。各个研究室和各个学科,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自己的"支柱产业"。鉴于我所的实际情况,今后在中亚、乌克兰和东欧学科建设方面,拟将重点放在几个重要国家上。如中亚研究,除了把中亚作为有关整体加以研究外,重点搞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研究;乌克兰研究室要把重点放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研究上;东欧研究要抓好两个重点,一是中东欧转轨,二是巴尔干地区问题的研究。
(二)科研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
培养和造就以中青年为主体的专家群体和学者"国家队",人才问题是科研工作的关键。今后的更重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中青年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要采取各种措施,使他们早日成为各学科的专家,并经过5-10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使其中一些人成为学术名家乃至大家。为此,今后一是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和提高;二是按照宁缺勿滥的原则,严格把关,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今后5-10年,至少要引进10名中青年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达到人员结构的合理配置,形成中间大两头小,即科研人员为主体,科研辅助人员和行政后勤保障人员精干有效的结构。鉴于我所科研工作的性质,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必需掌握两门外语,5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的专业外语必需达到能够自由进行学术交流的水平。
(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我所目前分为6个研究室,在未来5-10年中,大体保持现有学科设置布局,人才培养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和多方位的方式,自己培养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经过5-10年的努力,科研骨干为主体的科研人员队伍。同时,遵循扶强不扶弱的原则,对那些发展较好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加强扶植,而对不断萎缩研究落后于需要又无发展前景的学科采取自我淘汰的办法。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工作,力求到2010年培养出10-15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并力争在2005年建立一个博士流动站。还要适时启动客座研究员制度,吸纳国内外专家进行共同研究。同时通过上课题和出国进修等综合手段,力争为每个研究室培养3-5名学科带头人,在所内造就出一批知名专家和一些"大家"。现按制定十年规划的要求,对主要研究室的状况加以分述。
1、俄罗斯政治与社会文化研究室
该室在俄罗斯政治体制研究方面占有优势,社会文化研究有了良好开端,对俄罗斯社会思潮和转型社会冲突的研究有了公认的进展。 该室配有6名研究人员,研究力量比较完整,有研究员1名,副研究员4名、博士3名。五年内将只有1名退休人员。中年研究力量较强,正处于出成果的阶段。
该室今后要基础理论研究。进一步明确政治、社会文化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探讨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确立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研究必读专业书目。撰写学科建设发展报告,明确国内外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研究的现状和学科前沿。
目前,从事政治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较少,今后应加以充实。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室拟调入3-5人,以便使我室人员保持在7-12人的水平。对调入人员要求所学专业应为国际政治、世界历史、社会文化和民族问题,以自己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主要进人方向。计划2000年进1人,以后每年进1-2人。
2、俄罗斯经济研究室
该室在俄罗斯经济体制和经济改革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该室按重点学科要求设置研究方向:经济体制研究,包括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两大块;部门经济,主要包括工业、农业、科技、能源等;地区经济;对外经济关系。经济室正常运转需要10-12人。经济室现有人员9人,在编8人,其中55岁以上5人(内60岁以上2人),30岁2人(系副博士和硕士毕业,刚刚调入),35-50岁2人;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1人。从目前配置人员的业务状况看,青黄不接现象已比较严重,加之在未来5年中,老同志将陆续退休,亟待补充新生力量。
根据学科设置要求,今后经济室需增补3-6人。在人才培养问题上,以提高现有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为主,首先要求现有人员,特别是中青年业务人员,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加强相关知识准备,学习和掌握第二外语(英语),达到能阅读和一般交流水平,熟悉和掌握办公自动化手段,达到熟练应用微机及上网获取资料水平。对新调入的年青同志,实行一对一的"帮代"制度,制定可行的中期业务计划,力争使其尽快进入角色;其次,注意物色和引进后备人才,引进人才应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以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水平、调入后能迅速承担工作、能够成为业务骨干的人员为好;引进途径为调入和培养研究生两种。
根据社会科学重点转向基础理论研究这一新的变化,俄罗斯经济室今后在学科建设方面,应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的大思路,按一级学科的要求,规范专业方向,提高全体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科研水平,力争在基础理论研究、现实问题跟踪、基本情况掌握三个方面走在国内同行研究的前列。在未来5年,要继续贯彻基础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同时不放松对现实问题的跟踪研究,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变化和为中央、为国内改革开放服务的需要;要逐步适应课题制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改变等、靠、要课题的传统思维方式,努力探索和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和生存空间。
3、俄罗斯对外关系室
该室在国际问题研究方面,能够率先于国内相关研究单位,尤其是在冷战和中俄关系研究方面较为系统,成果的学术水平较高,并或得中外同行的好评。根据社会科学未来发展的方向,该室应在基础理论的研究、现实问题的跟踪、基本情况等方面走在本研究方向的前列,真正成为在宏观、微观等问题研究上最具代表性、创建性和高质量、高效益的研究单位。科研工作既要遵循科研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特点,改变等、靠、要的思维方式,努力争取为研究室、研究人员的生存与发展寻找条件和机会。
该室研究力量也是较为充实。现有在编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博士5人、硕士2人。除一人在2001年初退休外,其他同志均可工作较长时间。人员构成年轻化是该室一大特点和优势。本室另一特点是,有3位同志专门从事中苏档案课题的研究工作,这为本室尽早进入课题机制提供了条件。该室人员外语掌握情况较好,熟练掌握两门外语(英语和俄语)的有两位,熟练掌握英语的有一位。在未来5年时间里争取能增加1-2名研究人员(必须能迅速承担起重要课题的研究并可成为学术骨干的优秀人才)。我们将该研究室从事日常工作的人员控制在6名,宁缺勿滥。这与我们提出?quot;小规模、高效率"的目标是一致的。
该室今后需努力改进的问题是,在关注俄总体对外政策的同时,加强对某些"微观"问题的研究;在研究现实政策演变的同时,开展对外交历史、文化等深层次问题研究;除研究纯外交本身,还要对影响外交的国内因素、特别是经济因素给予注意;放宽研究视野,不仅要着眼于对俄外交格局的研究,而且对世界格局、俄与其他大国关系的互动进行分析。
4、中亚研究室
该室自1992年建立以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总的来看,中亚学科仍处在初创阶段,尚有许多方面需充实和完善,仍要继续为学科建设多做工作。进一步明确学科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探讨中亚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确立中亚学科研究必读专业书目和研究工作必需的核心报刊和工具书,继续撰写学科建设著作,以弥补研究空白和理论创新为主。拓宽研究领域,由目前限于中亚当前问题的研究向历史方面和与中亚问题有关的独联体和国际问题研究发展,从而使中亚研究水平提高。
继续贯彻基础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的方针,在注重学科建设的同时不放松现实问题的跟踪研究,以便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变化和为中央服务。在确定中亚研究选题和研究领域时,一定要关注中亚研究与中国的关系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贯穿在选题和研究的过程中。要对外高加索地区以适当关注。相比之下,对外高加索的研究基础还要差些,但该地区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对比应加大研究力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中亚研究室面临艰巨的任务。今后五年中亚室老同志将陆续退休,目前人员40岁以下只能剩3人。这无法适应研究的需要。今后5-10年,中亚室拟调入3-6人,以使中亚室保持6-9人的水平。对调入人员要求硕士以上学历,所学专业以国际政治、世界经济、世界历史、民族为好。计划2000年进1人,以后陆续进2-4人。
对本室年龄在40岁以下的人要求学习第二外语,达到能读和一般交流的水平。学俄语者要求学英语,懂当地民族语言的人要求学俄语或英语。在计算机方面要达到能熟练运用工具软件和上网获取资料的水平。对研究人才要求拓宽研究视野,在熟悉一国或多国情况的基础上确定一门专业,以便把目前国别研究和专业研究相结合。 人才采取外调和自己培养的方式解决。对尚未达到硕士水平者要尽快达到,硕士要争取攻读博士学位
5. 东欧研究室
东欧研究室现有在编科研人员8人,其中40岁以下科研人员4人,今后五年将有两位老同志退休。今后五年,东欧研究室拟调入研究人员4-6人,其中3人为通晓东欧语言的人员(波兰语、匈牙利语和罗马尼亚语),所学专业为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世界历史、民族问题等。
同时,加紧对现有年轻人才的培养,要求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吸收新来的年轻同志参加课题,边干边学,逐渐进入角色。对于学外语的年轻同志,鼓励他们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鼓励40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在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学习第二外语,利用国际互联网获取资料。
学科建设方面,在加强国别研究的基础上,注重综合研究;逐步形成本学科有特色的研究领域,如东欧的政治转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对外关系、民族主义与冲突等,并鼓励研究人员在这些领域有所成就;加强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了解国内外东欧研究的现状,积极参与学科前沿问题的讨论,并有所贡献。就东欧研究的方法论、学科发展进行探讨,促进学术规范,鼓励学术争鸣,为东欧研究的发展创造条件。
6、 乌克兰研究室
乌克兰室成立于1992年,其研究对象为6个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摩尔多瓦。乌克兰研究室的研究人员主要来自原编译室和国际室。限于组建历史短暂,加之人员不足,资料来源匮乏和研究手段落后等客观因素,学科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
全室现有的8名研究人员,其中有5名将在今后4年内陆续退休(其中俩人今年已到退休年龄)。我室共有6个研究对象国。待老同志退休后,仅依靠现有的3名中青年研究人员,远远不能适应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的需要,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基础较弱。第一手资料严重缺乏。
乌克兰研究室力争用5-10年的时间,推出一批对国家重大决策和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价值的科研成果,培养出一批在国内学术界有知名度的学者,使学科建设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为实现此目标,在科研队伍建设方面,补充新的研究力量,缓解人员危机,力求使业务人员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化。在中期内争取调入25岁-45岁年龄段的研究人员2-3名。新进人员原则上要求具有专业理论水平且同时掌握俄语和英语,或俄语和乌克兰语。加快培养现有年轻业务人员,大胆使用、多压担子,积极为其业务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并对助研以下科研人员实行导师负责制。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将一部分青年科研人员派往国外或在京的高等院校进修。
力争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需要,多承担一些对策性比较强的重点课题,尤其要关注政府决策部门和国内企业的实际需要,以课题促学科建设。在目前人员较紧张的情况下,拟将重点放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研究上。合理使用研究力量,尊重个人选题,抓好重点课题。
五、图书资料建设和科研手段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的科研基地。图书资料和信息是科研工作的基础。要使图书资料和信息的建设不仅能够满足本所科研人员的需要,而且要适应对国内外学者的开放,成为招揽天下人才的"梧桐树"。今后5-10年,要建成国内本学科信息量最大的数据库,全面实现科研手段的现代化。与此相适应,基本建设投资要优先用于图书馆、阅览室、数据库和科研手段的现代化上。同时,为适应课题制和研究所转向系统和基础研究,加强购书工作,开辟多种途径保障书源。
六、改革的基本设想和建议
(一)进行以逐步建立现代研究所管理新体制为目标的改革
李铁映院长在院工作会议的报告中指出,"我院现行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行政管理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院的这种管理体制不利于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与发展。由此必须下大力气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以尽快建立现代院所新体制。"同时,他还指出,"要围绕出成果、出人才这个核心,建立符合社会科学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科研院所新体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振兴服务。"
为了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和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东欧中亚研究所必须按照院领导提出并经中央批准的改革思路和目标,对研究所的现行运行机制和体制进行改革。研究所改革的总体思路和基本目标是:围绕出成果、出人才这个核心,对现行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其他工作制度进行改革,经过5-1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研究所新体制。
(二)实行以课题制带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措施
研究所设立重点课题和实行课题责任制,这是本所今年开始实行的最重要的一项改革。
课题制是以课题为核心和基本单位的科研活动方式和管理模式。基本做法是:科研的投资者(院、所)根据需求形成课题,并以各种形式委托给课题负责人;课题负责人作为承包者组建课题组;课题组实行自由结合,自主管理和自我约束;在课题完成后并经过一定的审计、验收程序后,课题组即可自行解散。
通过实行课题制进行科研资源配置,并使科研活动的当事人各方责权关系法律化;课题制将导致拨款方式的改变,即国家资金将更多地支持项目和个人,而不是以机构和部门为单位划拨;它使课题组享有更大的自主权,责权利更好地统一起来;它促使研究人员流动,打破所、室等部门限制,有利于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科研力量。
课题制实施中的几个关键环节:(1)首先是选题和立项,然后实行公开招标,公平竞争,遴选课题组负责人;(2)课题负责人对课题全权负责,自主选聘课题成员;课题经费随项目拨付,实行直接成本核算;(3)研究所通过科研处对课题实施跟踪管理,实行中期成果"实物"验收;(4)组织专家对最终成果进行评估和验收,根据成果质量评出等级和决定奖惩。
(三)建立竞争机制,促使科研人员快速成长
科研的灵魂在于创新,创新的动力来自于竞争。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对科研人员不能求全责备,不能期望他们都是模范或楷模。只要他遵守宪法和法律,专心致志搞科研,有知识,有学问,就要尊重他,支持他,积极为他的发展创造条件。
要求科研人员通过撰写《学术发展报告》,确定自己在本学科领域中的位置,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从现在起到2000年6月底,5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要撰写出2万字的《学术发展报告》。《学术发展报告》的内容包括:(1)列出主攻学科的国内外文献目录(书籍、杂志)和有关的英特网址;(2)撰写本学科发展的综述报告(本学科国内外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沿问题);(3)在此基础上制定个人今后5-10年的发展规划。
(四)对科研骨干和成名成家的学者实行倾斜政策
对专心致志于科研事业、已经崭露头角和有发展前途的青年科研人员,要在课题、学习机会、住房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促使他们快速成长。对那些成果卓著、贡献突出的科研人员不仅要给予奖励,而且要破格晋升。要建立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基金。为了研究所的生存和发展,必需采取这样的政策和做法,舍此没有别的出路。在这方面,不仅所领导要态度坚定,而且需要全所同志的理解和支持。
(五)实行中期淘汰制度
研究所将同新进所的助研以下的青年科研人员签订合同。合同除了规定研究所有义务为他们的提高和发展创造条件外,还明确规定,科研人员在规定期限内连续2年不能晋升相应职称者,将予以分流或辞退。
(六)健全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严格遵守职称条例,强化聘后管理。把考核作为保证聘任制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对因素质不高而多年不出成果的科研人员,予以降聘、解聘或辞退。加强所学术委员会权力和作用相应增大,例如,立项和确定课题组负责人要经学术委员会通过,验收和评估由学术委员会主持实施,等等。
(七)建立开放型研究所
要实行开门办所,首先研究所的基本单位---研究室、课题组都要实行对外开放,有能力独立对外进行学术交流,为此,实行百家争鸣,活跃学术空,鼓励科研人员要立论、成派、?quot;家",要勇于追求真理,不唯上唯书,唯真理、唯科学。为不同观点、学派的争鸣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严格区分学术行为和政治行为的界限。同时,要从严治所、依法治所,整章建制,改革领导体制,使其符合科研规律和科研新体制的要求。要把整顿学风上升到改革的高度来抓。以改革的精神办好学术刊物,学术刊物也要对外开放,对稿件择优录取。职能和后勤保障部门也要建立竞争机制,实行效率原则。
1999年9月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