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头条新闻
专访:李进峰书记谈创新工程
来源:2013-6-14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年06月28日

以创新工程为契机、凝聚力量提高研究所整体创新能力

——访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进峰

 

 

2013年6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进峰进行了专访,李进峰书记谈了研究所进入院第三批创新工程单位后的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第三批进入创新工程的单位,您觉得创新工程对于俄欧亚所来说意味着什么?

 

创新工程是机遇工程,更是改革和团结工程

 

李进峰:对于俄欧亚所来讲,创新工程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工程、希望工程,更是凝聚力量的团结改革工程。众所周知,俄欧亚所是一个大所老所,学科比较多、研究的领域比较宽泛,管理难度相对比较大。在没有实施创新工程改革以前,科研人员主要以个人兴趣为主单兵作战式搞科研,没有统一的科研考核标准和科研总体方向,团结和谐的氛围也比较弱。因此,2010年新领导班子到任后,反复研究如何改变现状,探索彻底治理“庸、懒、散”现象的途径,改变“科研人员成果出多出少一个样,科辅管理人员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状。

然而,如果单靠研究所自己的力量进行改革,存在三大难题:一是无法解决优秀科研人员多劳多得的问题;二是无法建立流动的人才进入退出机制问题;三是难以突破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科研组织方式,真正实现跨学科、跨领域、跨中心的科研资源优化配置问题。而在全院推动创新工程的改革背景下,这三个难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

 

中国社会科学报:创新工程实施后,俄欧亚所发生了那些新变化呢?

 

李进峰:最大的变化是研究所整体的科研方向更明确了。原来我们的科研力量是分散的、不集中的。现在以“转型中的俄罗斯东欧中亚问题研究”为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个创新项目与学科建设紧密结合。第二个变化是学术气氛明显改观。原来两三周也不搞一次学术报告会,现在基本上是每周一次,而且参加的人数越来越多。第三个变化是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原来即便每周的返所日,人也来不齐。而自从实行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和签到制度后,除了特殊情况,基本上每月都是全勤。第四个变化是团结和谐的局面进一步呈现。有了共同的创新目标和科研方向了,现在大家的更多心思和精力放到了怎么把创新项目搞好、把学术论文写好、把课题完成好。大家集中精力搞科研,不再去纠缠一些过去的问题和矛盾。我所第一批进入创新工程的人员中,年轻人的比例高于院平均水平,使年轻人也看到了希望。

 

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方案是关键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这样一个大所老所实施创新工程的关键点在哪里?

 

李进峰:最关键的是以“公正”为基本原则,集中大家的智慧,制定出一个相对科学合理、符合本所实际的创新工程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在三个方面不同于以往的课题制和聘任制改革。

首先,在用人机制方面,要解决聘任制未解决的人员退出机制问题。让一部分优秀的人员先进入创新工程,之后,逐步进入。最后留20%的人员作为储备人才进入“蓄水池”,建立业绩考核机制实行创新岗位人员进入、退出的动态管理,这样就形成了“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局面,用人机制就活起来。

其次,在报偿方面,要解决课题制未解决的“多劳多得”问题。有了创新工程“智力报偿”的创新观念,就是承认了科研人员的智力活动,真正体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次,在科研管理方式上,需要改变原来以学科为单位、以个人兴趣确定研究项目,课题项目与研究所发展、国家发展需求相脱节的状况。今年,我们实施创新工程是围绕“俄罗斯东欧中亚转型”这一主题,下设9个创新项目,将逐步打破学科、研究室的边界,实现个人兴趣与学科建设和研究所发展相结合,研究所创新项目研究与国家需要相结合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说创新工程方案是一个“相对科学、符合实际”的方案,具体如何理解?

 

李进峰:首先,创新工程科研量化考核的标准,是一个让科研人员“跳起来、够得着”的标准。实行量化考核的出发点是为了激励大家更努力工作。为了制定出这么一个标准,我们仔细调研近五年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量,考察每项工作的任务量,把院里的考核规定与本所实际相结合,以研究室和部门为单位多次讨论,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反复论证,最终制定出现在这个创新工程科研考核制度。

其次,创新工程要求公平竞争,在方案的制定中必须体现“公开、公正、公平、透明和竞争原则”。现在,我们从首席研究员、执行研究员到助理研究员都是通过公开投票、竞聘上岗,体现了公开透明竞争原则。

第三,坚持民主。首席研究员从副研以上的人员中提名竞聘产生,执行和助理研究员则由全所人员投票结合首席研究员提名情况来确定,体现了一个相对科学的民主推荐的过程。

总的来说,创新工程方案制定的过程体现了四个特点,即这是一个集中全所职工智慧、大家共同参与的民主过程;这是一个全所干部职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全所职工对我所过去的发展历史与成绩、现在的优势与劣势、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达成共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全所科研方法、管理方法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最终,创新方案由四个最重要的制度构成:一是竞聘上岗制度,二是量化考核制度,三是严格的考勤制度,四是财务保障等配套制度。

 

成功推进的前提是统一思想达成共识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推进创新工程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你们是怎么克服的?

 

李进峰:想要在一个大所老所推进这样一个崭新的工程,阻力自然是有的。我们一路走来最大的体会是,要推动创新改革,首要的前提就是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为此,我们请院创新工程主管部门负责同志为全体职工进行动员和培训,之后,我们前前后后又召开了五次全员动员大会,以此拉开了推动创新工程的序幕。

首先,从领导班子、管理干部到科研人员都要了解创新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动员会上,我们从中央、全院及全所三个层面向大家阐明实施创新工程的背景和重大意义。在中央层面,国家越来越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发表“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和“一定要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重要讲话。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是实施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这是实施创新工程的一个大前提和大背景。在全院层面,我院要切实落实“三个定位”要求,有效应对未来挑战以及来自其他科研机构、智库的竞争,创新工程是一个重要抓手。在全所层面,正如我前面所说,创新工程对俄欧亚所来讲是一个机遇工程、希望工程,更是创建和谐科研氛围、凝聚科研力量的团结改革工程。

然而,仅仅了解推动创新工程的背景和意义还不够,还需具体解决大家针对实施创新工程的一些担忧和疑虑。其一,有人担心“大民主”问题,担心创新工程竞聘办法中采用的全员投票方式并不一定公平。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在个别职工之间还存在一些不团结、不信任的因素。希望大家能够准确客观对待个人的问题;别人的问题;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对待自己的问题,应该严格律己,应该客观评价自己。对待别人的问题时应该宽容一些,帮助别人改正缺点。每一个人要以身作则共同维护研究所的团结和谐环境。只要人人都以公平的心态对待投票,民主就会是真正的民主。经过几次动员和谈话,大家的担忧减少了。

其二,有人担心竞聘带来的竞争压力不利于团结。我们就给一些职工做工作,希望大家在竞聘中相互体谅,有竞争、也有谦让。在日常工作中,不利于团结的话少说或不说,不道听途说。事实证明,创新工程实施后团结和谐局面比以前好转了。

其三,对于首次推行量化考核制度,有的人不理解,认为科研就应该是自发自愿的,不应被硬性规定框框。我们从奖勤罚懒的角度向大家解释,量化考核制度也许不是最好的制度,却是目前比较公平合理、符合实际的制度,制度的个别不足之处,以后还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经过全面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持有异议的同志也逐渐认可了创新工程实施的必要性。而一旦全所上下达成共识,创新工程的推进就水到渠成了。现在,全所人员都卯足了劲搞科研,首批上创新岗的同志感到了很大压力,还没上创新岗的同志也看到了希望在努力。

 

聚焦科研、重在坚持、努力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报:下一步,俄欧亚所计划如何开展创新工程的工作?

 

李进峰:创新方案有了,制度有了,接下来的事就是“重在坚持”。既然已经制定了一套比较合理的制度,就应该严格执行。该退出的就得退出,该流动的就要流动,必须严格考核,坚持推行,否则再好的制度也将流于形式。确实符合下岗标准的,年底考核时下岗一两个也是正常的,实行动态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形成流动的“活水”。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探索人性化的创新管理思路,帮助大家努力完成各项创新任务。

此外,我们希望通过创新工程这个契机,推动全所建立团结和谐的民主气氛,在投票中减少人为干预的因素。今后在职称评审和学术委员会投票的过程中,借鉴创新工程的一些做法,使科研人员考评机制更科学合理。

    总而言之,创新工程是俄欧亚所的机遇工程。若没有创新工程的推动,俄欧亚所要想彻底改革科研管理的现状,还需要历经更长时间和付出更多的精力。是创新工程让俄欧亚所能在短时间内凝聚起力量,确定创新主题,使个人兴趣与研究所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起来,创新项目与学科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了“科研强所、人才强所、管理强所”战略实施,必将加快俄欧亚所国家一流科研机构和一流智库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