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场看守人邀请熊一道去打兔子,熊很纳闷,为什么看守人手中握着猎熊的枪?——摘自俄罗斯驻北约代表罗戈津的个人博客
不久前,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召开的峰会上一致同意寻求将俄罗斯本国防御系统与北约反导系统连接。本报记者在此分别从美国、俄罗斯和欧洲视角深入解读这一重大新闻事件,透视俄美本质上的安全对手关系。
资料图片 2010年11月20日 北约峰会闭幕 11月20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北约峰会结束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当天,北约峰会在里斯本闭幕。 新华社记者王庆钦摄
美国 前倨后恭
关于北约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寻求将俄罗斯本国防御系统与北约反导系统连接,美国总统奥巴马强调:“美国视俄罗斯为伙伴,而不是敌手。”有美国媒体甚至称,这标志着美国与其冷战对手的安全关系进入新时代,表明美国及欧洲盟友认为俄罗斯已不是主要安全威胁,而是在防范来自伊朗或其他地方弹道导弹攻击时的潜在盟友。
在欧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美国布什政府的相关立场和行动曾遭俄罗斯强烈反对,“冷战对手”的幽灵经久不散。如今,在同一问题上,“伙伴”甚至“潜在盟友”的称谓不绝于耳。美国何以前倨而后恭?
后续发展
首先,此举是奥巴马政府“重启”与俄罗斯关系具有内在联系的后续发展。布什政府时期的欧洲导弹防御系统构想有着明显扩大美国势力范围、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建立对抗俄罗斯战略武器前沿阵地的意图。奥巴马政府执政以来,“重启”与俄罗斯关系是其全球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9月,奥巴马宣布美国放弃前任布什政府在东欧建立导弹防御基地计划,转而重新设计和配置欧洲反导系统,推出一套新导弹防御系统。在经过艰苦谈判后,美俄两国谈成了新版《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今年发生了俄罗斯间谍风波后,美国做出了低调处理,其意也在不破坏“重启”中的美俄关系。对美俄两国来说,双边关系的改善无疑是各有所需。人们注意到,在此次里斯本峰会上,奥巴马在没有任何助手参加、只有一位翻译在场的情况下,未经事先安排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举行了单独会谈。这一细节生动表明了两国关系互有所需的特质。
在美国“重启”与俄罗斯关系的背后,有着美国对其全球战略利益的利弊权衡。在目前形势下的全球战略利益博弈中,美国更加有求于俄罗斯。在奥巴马政府的安全日程表上,阿富汗战争、伊朗核问题、恐怖袭击等位列首位,而来自多年处于战略守势的俄罗斯的安全威胁已退为其次。恰恰在美国最为担忧的阿富汗战争、伊朗核问题上,美国需要投桃报李,以换取俄罗斯的合作。一段时间以来,俄罗斯在伊朗核问题上通过取消向伊朗出售S—300防空导弹等对美方的立场予以策应。在阿富汗问题上,俄罗斯一直通过允许北约部队使用其运输通道对美显示合作姿态。在此次里斯本峰会上,奥巴马称美国必须对俄罗斯有所回报。他说,梅德韦杰夫“努力使俄罗斯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对美国来说,重要的是不应使与俄罗斯伙伴经过谈判取得的成果悬而未决,而这些成果对美俄两国都有好处。俄罗斯方面对此心领神会,进而同意加大与北约在反恐、反毒品走私、反海盗方面合作,增加允许北约部队通过俄罗斯进入阿富汗的通道。
盟友敦促
美国在同意俄罗斯加入反导系统计划方面受到其欧洲盟友的敦促。对于来自俄罗斯的核威慑力,美国在欧洲的盟友们感触更为真切,也更希望相机化解这一安全威胁。此外,奥巴马所指“与俄罗斯伙伴经过谈判取得的成果”之一便是新版《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人们注意到,在此次里斯本峰会上,包括德国总理默克尔、北约秘书长拉斯穆森和一些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均要求美国国会参院尽快通过这一新条约。这一新条约在美国国会的命运之所以备受美国欧洲盟友的关注,要害在于其能否获得批准与欧洲安全问题密切相关。如这一新条约无法在美国国会通过,美国在欧洲的其他盟友便很难要求俄罗斯继续削减数以千计可打到中、东欧的中、短程导弹,而这些中、短程导弹才是美国欧洲盟友的“心腹之患”。恰如立陶宛外长阿佐巴利斯所言,他将美俄新条约视为与俄罗斯开始准战略核武器谈判的“序幕”,而对于像立陶宛这样的国家,“那些武器则是更危险的”。
也应看到,北约邀请俄罗斯加入反导系统前景仍有着诸多不确定因素。从目前情况看,这一计划的象征意义多于实际内容。在美国政坛,共和党人仍对奥巴马政府与俄罗斯谈成的新条约持批评态度。美俄之间的信任感仍具有较为脆弱的特点。对此,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心知肚明。他在里斯本说,俄罗斯与北约的合作必须是完全的战略伙伴关系合作,而不能仅仅是为了不使俄罗斯感到难堪地“点点头”。否则的话,新的反导计划将没有出路。此外,新的反导系统计划拟将北约成员国各自国家的导弹防御体系连接起来,统一由北约指挥。但将所有成员国导弹系统连接起来的费用高达1亿美元,其中还不包括各成员国对各自国家导弹系统的投资。在欧洲各国普遍削减开支的情形下,建立这一新的反导系统的计划最终可能成为减少财政赤字的牺牲品。
从里斯本回到美国的奥巴马立即面临着一场硬仗:推动美国国会参院年内批准通过新版《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而如果奥巴马政府最终无法利用国会“跛鸭期”在今年内促成此事,这一新条约的命运将更难预测,美俄之间的关系势必受到负面影响。在此,奥巴马面临强大的阻力。他在2008年总统竞选时的老对手、共和党资深参议员麦凯恩早就泼来冷水:“如果有人相信一个条约就能够影响伊朗或其他流氓国家获得核武器的渴望,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愚蠢。”(驻美国记者 温宪)
资料图片 2010年11月20日 北约峰会闭幕 11月20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葡萄牙总理苏格拉底在北约峰会结束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当天,北约峰会在里斯本闭幕。 新华社记者王庆钦摄
俄罗斯 本质未变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不久前赴里斯本参加北约—俄罗斯理事会首脑会议,双方同意共同建设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北约方面甚至称,有朝一日俄罗斯会加入北约。俄分析人士认为,北约对俄罗斯示好并许下美丽诺言,主要目的是为了在阿富汗问题上争取俄罗斯的支持;同时,也为今后继续推行“在拥抱中将俄罗斯掐死”的策略做准备。
政治游戏
就目前来讲,北约关于建设欧洲反导系统的构想仍然是一个空洞的口号,除了交换情报和互相通报导弹发射情况以外,没有多少实质内容。俄罗斯国际问题专家认为,由于存在预算赤字,美国和欧洲国家很快将被迫开始大幅削减军费开支,根本顾不上建设欧洲反导系统。
此外,也有分析认为,即便有朝一日,北约成员国有了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俄参与建设欧洲反导系统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北约以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为首,北约口口声声要建的欧洲反导系统将来即便建成,也必然会被美国控制。在这个“共同的屋顶”下,美国不会给予俄罗斯平等的地位。
北约之所以提出与俄罗斯共建反导系统,主要目的是为了分化俄及其友好国家之间的关系,逐步将俄纳入到西方所希望的所谓“政治正确”的轨道上来,并达到延缓美国在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地位的目的。欧盟方面,由于近年来其在世界上的政治影响力急剧减弱,急需同俄罗斯迅速改善关系。
俄罗斯方面认为同北约改善关系没有坏处,至少可以弱化北约成员国的反俄立场。俄需要同欧盟国家发展良好关系,以便增加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说话的分量,同时推进本国的经济现代化,尽管现在俄对欧洲资本和技术的需求不像以往那样迫切,因为这些东西在亚洲同样能够得到。
北约在刚刚通过的新战略中,只字不提梅德韦杰夫倡议的欧洲集体安全条约,这势必让一贯有大国情怀的俄罗斯人感到受辱。梅德韦杰夫将俄拟草的欧洲安全条约草案提交给欧洲国家予以讨论,但两年多来得到的答复总是“打算好好研究”。梅德韦杰夫在北约—俄罗斯理事会首脑会议上提议建设“扇形导弹防御系统”,这表明,俄不会接受由美国或北约主导的欧洲反导系统。俄罗斯和北约关于导弹威胁的认定仍然存在严重分歧。北约这次虽然没有同以往那样将伊朗和朝鲜的导弹列为欧洲反导系统将要防范的目标,但有消息说北约同时将存在导弹威胁的国家增加到了大约30个。俄罗斯仍然怀疑美国和北约的反导计划有针对俄罗斯的企图。双方计划在2011年6月举行的俄罗斯和北约国防部长会议之前,结束对导弹威胁的相关分析。
11月20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北约峰会结束后举行新闻发布会。在随后俄罗斯-北约理事会上,北约建议俄罗斯加入欧洲反导系统。
温柔陷阱
北约的新战略明确表示,北约将继续支持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北约声称有必要同俄罗斯合作并表示将来可以接受俄“入约”。俄外交学院国际现实问题研究所所长阿列克谢·普什科夫认为,北约的这番表态对俄罗斯来说是一个“温柔的陷阱”。只要俄加入到关于俄加入北约的可能性的讨论之中,俄就失去了反对北约吸纳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入约”的理由。
有分析人士将北约的进一步东扩称为俄罗斯外交的“一场噩梦”。2008年的俄格冲突,使北约暂停东扩步伐。直至今日,双方在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上存在分歧,北约不承认这两个地区独立。俄罗斯和北约在独联体地区的角力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俄罗斯一贯将独联体地区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将独联体国家的外部边界视为北约东扩的“红线”。近年来,乌克兰和格鲁吉亚出现的“颜色革命”,摩尔多瓦和白俄罗斯亲西方势力集结。一系列举动向俄罗斯敲响了警钟,因为北约的触角一旦伸入独联体,“颜色革命”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俄罗斯。
俄分析人士指出,从短期来看,北约暂时不会东扩;但从长远看来,与俄共建欧洲反导系统、让俄加入北约或许是北约正在精心策划的一个大的东扩计划。为实现该计划,北约将暗中扶持俄境内的亲西方势力。(驻俄罗斯记者 张光政)
欧洲 谨慎乐观
在里斯本举行的北约—俄罗斯理事会首脑会议上,双方领导人就重启关系达成一致。对此,欧洲媒体在报道时纷纷用上了“进入新时代”、“埋葬冷战”等字眼。对于双方达成的在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上进行合作一事,欧洲媒体和分析人士在纷纷给予积极评价之时,更多持谨慎态度。
远离“鹰派”
西班牙俄罗斯问题专家安赫尔对本报记者表示,北约与俄罗斯之所以能够在反导系统等问题上进行合作,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北约希望能够在维护全球安全体系上有所斩获,迫切希望能够取得俄罗斯的信任,保证欧洲大陆的安全;从俄罗斯的角度来讲,与北约进行反导系统的合作不仅是一种政治友好的展现,而且对于维护俄罗斯安全来说也不无裨益。
巴塞罗那国际研究和文献中心主任霍尔迪·瓦科尔在西班牙媒体上撰文指出,奥巴马的上台开启了美国政府在内政外交上的变革,现在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都寻求在俄罗斯政府内部建立信任,而不是恐惧。而里斯本峰会确定了北约战略方向的转变,即着力重建并加强与俄罗斯的互信及合作。为此,北约向俄罗斯发出了加入北约导弹防御系统的邀请,北约的这一转变体现了欧洲人对世界安全的认知方式逐渐远离小布什政府时期的“鹰派”作风。
有欧洲媒体发表评论认为,在过去几年里,欧洲国家与俄罗斯的关系获得了改善。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欧洲安全框架存在危险的弱点,即当“冷冲突”被重新点燃之时可能对欧洲带来威胁,如俄罗斯同格鲁吉亚的冲突。此外,东中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仍然对俄罗斯心怀疑虑和恐惧。北约发展与俄罗斯的关系可能会在这些国家内造成不安全感和被包围的心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冷战以来欧洲并没有建立过一个充分考虑了所有国家利益的安全秩序,这其中就包括俄罗斯。因此,未来的目标必须是在俄罗斯、欧洲国家和跨大西洋联盟方面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而走向伙伴关系和加强互信的重要一步就是共同导弹防御系统的建立,这一防御系统将同时保护欧洲和俄罗斯。但是,就共同导弹防御系统达成一致,还不足以说明北约—俄罗斯伙伴关系的建立。美国参议院就新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做出的表决,以及俄罗斯与伊朗关系走向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北约与俄罗斯发展关系必然会在双方的国内遭遇阻力。在欧洲国家这可能表现在对俄罗斯所谓“民主赤字”的攻击上。而在俄罗斯,人们可能担心失去国家的独立性。在世界局势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之时,北约与俄罗斯必须向前看,继续以往不合时宜的竞争似乎已经不是一个选择了。
欢庆尚早
西班牙主流媒体之一《阿贝赛报》发表评论认为,北约和俄罗斯决定重启关系并不意味着双方之间存在的分歧和冲突就此消失。北约向俄罗斯发出加入反导系统的邀请,其主要目的是要向俄罗斯证明北约已经不再对它的安全构成威胁。此外,北约与俄罗斯发展关系必须建立在不损害北约成员国利益的基础上,而其中有些利益是俄罗斯不会放弃的。英国《金融时报》指出,现在欢庆胜利还为时尚早,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政局的走向都可能对北约及俄罗斯关系的走向产生影响。
马德里自治大学政治学教授卡洛斯·塔沃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尽管俄罗斯领导人接受了北约邀请,愿意在反导系统上与北约展开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双方的关系有了质的转变。双方在北约东扩和格鲁吉亚等问题上仍存在战略利益冲突。因此,评价目前俄罗斯对北约的态度可用“暧昧”一词。在俄美寻求加强双方关系的背景下,俄罗斯领导人似乎选择忽视北约这一军事集团本身的含义。
此外,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取消了在波兰和捷克建立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俄罗斯的疑虑,为北约与俄罗斯在反导系统上进行合作提供了可能。但是有合作的可能与进行具体的合作之间还存在距离。此外,北约与俄罗斯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政策;反过来,北约与俄罗斯在包括反导系统、阿富汗等问题上合作的具体情况又将影响美国的对俄政策。(驻西班牙记者 丁大伟)
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是美国用来保护美国在海外驻军及盟国人员与重要资产免遭弹道导弹攻击,而建立的区域性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简称TMD 。主要分为助推段/上升段拦截系统、高层区域防御系统和低层点防御系统三类。各类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均由侦察预警跟踪系统,作战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中心,反弹道导弹三个分系统组成;按部署方式,又可分为地基、海基和机载的导弹防御系统。为适应各种作战要求,实现对战区导弹有效拦截,需要把这些系统组合起来组成各种各样的多层导弹防御体系。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与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系统相同,发展也趋于一体化。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是美国用来保护美国本土免遭弹道导弹攻击,而建立的地基反导拦截武器系统。简称 NMD 。主要由五部分组成:一是预警卫星,二是预警雷达,三是X波段地基雷达,四是作战管理与指挥、控制、通信系统,五是地基拦截弹。首先由预警卫星报警,根据报警信息引导地面预警雷达探测来袭导弹;预警卫星同时将预警信息传送给作战管理中心,并开始确定交战方案;预警雷达探测来袭导弹及分离的任何目标,并从诱饵和其他假目标中识别出真弹头;X波段地基雷达同时识别跟踪目标;作战管理中心进行综合分析后,确定拦截目标,并引导X波段地基雷达持续跟踪和指挥地基拦截弹进行拦截。(张秦洞)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