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7日至21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中国与俄罗斯研究中心框架下,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学者代表团应邀来华,先后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中国和俄罗斯研究中心座谈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主办的国际会议,并赴广东调研交流。
11月18日至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成功举办“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理念与行动”国际会议。作为践行真正多边主义、深化软联通与心联通的重要举措,会议吸引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60余位国外专家和学者参会。出席本次国际会议的远东联邦大学的五位学者代表团在会议召开之前,于11月17日下午到访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与俄欧亚所李勇慧研究员、蒋菁副研究员和牛义臣博士召开工作座谈会。双方系统总结2025年的学术活动,围绕学术研讨、人才互访、共同发表成果等内容,商定了2026年合作计划。


11月19日下午,代表团赴广东广州进行调研交流。11月20日,中俄学者们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举行了座谈会,中心主任王树春教授主持会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费俊慧教授致欢迎词,中俄双方围绕中俄在远东地区合作及北极合作等议题发言和讨论。王树春教授指出,中俄在北极合作具有现实意义。全球变暖是开展北极合作的前提条件,科技进步是中俄开展北极合作的技术支撑,俄北极开发计划是中俄难得的合作机遇。中俄学者探讨了北极开发计划实际进展情况,中俄北极合作的优势及挑战,以及北极理事会的未来前景。李勇慧研究员在发言中强调,中俄总理第三十次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强调指出,双方应“就北极问题开展合作,深化中俄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北极航道合作分委会框架内合作,包括提高北极航行安全、极地船舶与技术、人员培训、提高北极航道货运量并提高其相较其他国际海运路线竞争力等方面。”对此,中俄学者要深入剖析中俄合作的优势短板与发展路径。牛义臣博士在发言中指出,关于俄罗斯远东开发问题中俄学者看法存在差异,中方多数学者基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对俄罗斯远东开发的价值前景给予积极评价;俄方部分学者从安全与发展平衡的视角,对远东开发持谨慎态度。牛义臣博士认为,鉴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对其欧洲部分普遍落后的现实,在缺乏规划引导的自然发展逻辑下,俄罗斯东西部发展失衡的情况将很难改变,而俄罗斯官方主导的远东开发将为其打破东西发展失衡的状况创造机会。董芬芬博士针对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战略意图与现实困境发言。中俄学者还围绕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协同、资金人才缺口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为破解合作瓶颈建言献策。

11月21日,代表团一行实地访问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恰逢该联盟成立16周年。代表团深入了解中俄经贸科技合作,中国广东省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经验,亲身感受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总经理郭凤志介绍了联盟从成立到今日十六年的发展历程。他指出,当前“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科技、产业合作处于新机遇、新市场的黄金时代,联盟与独联体国家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科技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在中国创立科研基地,对独联体国家的科技进行孵化,并结合当地企业进行产学研一体的合作。俄方学者向联盟负责人提出有关科技成果从转化到落地的问题。

2018年9月,在中俄两国元首的共同见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正式签署协议,约定双方互设中国研究中心与俄罗斯研究中心(简称中国与俄罗斯研究中心)。2019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率先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举办俄罗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2019年9月,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同步举办中国研究中心揭牌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时任副院长高翔、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时任校长Анисимов Н.Ю. 分别出席两场仪式,共同为中俄学术交流新起点奠定基础。自2018年至今,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与俄罗斯研究中心构建起常态化、多层次的合作体系,累计举办近14次国际会议,为两国学者搭建高端对话平台;组织1次大学生论文竞赛,获胜者赴华参观学习,助力青年学术人才成长;推进2项联合研究项目,聚焦中俄关系边境地区和亚太地区合作议题;开展4次专题讲座,促进学术思想交流互鉴。七年多来,中俄双方以两大研究中心为纽带,持续开展学术、教育领域交流活动,成功打造青年互动、教育协作、学术共建的核心平台。这一系列合作不仅推动两国学者互学互鉴、提升研究水平,更让双方青年群体深入了解彼此文化,有效促进中俄人文合作“自下而上”扎实发展,为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以及两国人文交流的持续繁荣贡献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