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历史与文化室举办“俄罗斯历史圆桌会议”,主题为“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80年后的历史思考”。会议汇聚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前会长徐蓝教授、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前会长时殷弘教授、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会长林利民教授、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会长梁占军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左凤荣教授、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副会长刘显忠研究员等多位知名学者,围绕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转变、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的互动、以及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金哲副所长、李振利副所长出席会议并发言。

金哲副所长致辞
金哲副所长在致辞中指出,研究苏联与二战,不仅要重温战争的起源、牺牲与贡献,更应思考战争记忆如何塑造当下的国际秩序与国家行为逻辑。她强调,历史研究对于构建中国自主的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历史研究通过分析对象国的长期发展进程、制度演变和文化根基,为政策制定提供深度背景和前瞻性判断。李振利副所长在发言中强调,历史学者同样应注重研究的现实关怀。学术机构既是“思想库”,亦是“智囊团”,要把“以史为鉴”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国家决策的知识资源。他呼吁青年学者在资料积累、比较研究与方法创新上不断突破,实现史学研究与现实需求的双向联动。

李振利副所长发言
主旨发言中,徐蓝教授从全球史与人类文明的视角出发,阐释了二战对世界和平与国际法体系的深远影响。她指出,应将中国抗战置于全球史的大格局中考察,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与世界反法西斯胜利息息相关;二战后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体系的建立,是全人类反思战争、追求和平的成果,其精神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延续。时殷弘教授分析了二战起源与国际体系的变迁,认为二战在欧洲的爆发有远、中、近多重原因,涉及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和多国政策抉择,其中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希特勒的上台。梁占军教授分析了苏联及俄罗斯对二战历史叙事的延续与变迁。他强调,历史记忆从不是纯学术问题,而是一种政治选择,政府在叙事体系中的引导具有决定性作用。

专家发言
林利民教授指出,“九一八事变”作为侵略战争开端的观点正被更多国际学者接受,战争性质的讨论也应兼顾“反法西斯”与“反侵略”的双重逻辑。他强调,研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等问题应实事求是地揭示其复杂性,从当时欧洲的局势中汲取历史教训、保持战略理性。左凤荣教授阐释了俄罗斯“胜利日”纪念的多重象征意义。她指出,普京政府以仪式化纪念强化了国家认同与社会凝聚力,这一纪念不仅体现苏联的民族记忆与牺牲精神,也凝聚了人类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共同价值。刘显忠研究员梳理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史学在历史叙事上的转变。他认为,俄罗斯史学研究方向日趋多元,战时及战后各领域战略决策档案的大量解密,值得中国学界关注,应充分利用解密档案深化对二战史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
专题发言中,俄罗斯历史文化室许华研究员梳理了9月3日纪念日从苏联时期到叶利钦时期的边缘化再到近年来的恢复过程,指出俄罗斯的二战纪念日既受地方与政党力量推动,也深受国际政治形势影响。梁强研究员提出,国际社会对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地位、作用的争议持久且影响深远,应基于新近档案和研究,对苏联在二战中的角色转变及其战略意义做出重新界定。陈余助理研究员系统介绍了俄罗斯二战记忆数字化的实践路径,分析了数字化在争夺话语权、文化代际传承与抵御信息战中的战略价值。周国长助理研究员系统介绍了俄罗斯档案馆中丰富的国际共运和中共早期史料材料,分享了中国学术界对相关档案的利用经验。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回顾苏联与二战的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当下世界秩序与历史观念的再思考。刘显忠研究员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历史是与过去的对话,也是与现在的对话。”本次圆桌会议实际上也是老中青三代学者的对话。从讨论中可以看出老一代学者的扎实功底和对史料的驾驭能力,也可以看出年轻学者对二战历史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与会者畅所欲言,气氛热烈。通过会议深化了对俄罗斯史学的系统认知,为中国区域国别学与二战史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启示。

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