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多边与区域合作研究室举办第二期多边与区域合作大讲堂,邀请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环里海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教授进行线上讲座,主题为“比较地区主义与欧亚一体化:困境与前景”。多边与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李勇慧主持讲座,副所长庞大鹏、俄罗斯经济研究室主任徐坡岭、转型和一体化理论研究室主任高歌、俄罗斯政治与社会研究室主任马强、战略研究室研究员肖斌,以及多边室其他研究人员等所内外20多名学者线上参与研讨。
王志教授首先介绍了地区主义理论的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旧地区主义,主要以构建地区组织为目标、以欧盟为研究对象、以自由主义和功能主义为理论支撑,在经验维度上聚焦于西方国家,强调地区主义正向的一面。基于国际地缘政治变化及全球化发展势潮,到20世纪80年代,在旧地区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地区主义,讨论的焦点转变为地区化与全球化的辩证关系,以社会建构和全球化理论为依托,以亚太、拉美和非洲为研究对象。进入21世纪,在新地区主义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比较地区主义,突破旧有研究界限,不再以欧盟为标杆,不寻求构建宏大理论,而是凸显理论和案例的折中性,以西方与非西方为研究对象。此外,比较地区主义强调地区治理的转向以及治理议题多样性,通过区域合作解决跨国家共同问题。
在地区一体化程度的差异性发展上,王志教授从供给、需求和内容三个维度进行分析。供给维度涉及区域内外大国的制度创设与重叠,大国博弈导致了地区组织功能的重叠,对地区治理产生不利影响。在需求维度上,全球南方的政治安全与经济需求是地区一体化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合作产生外溢效应,能够进一步推动安全议题的合作。在内容维度上,存在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全球性规范、以欧盟为代表的西方规范以及本地规范之间的竞合关系。
基于上述理论,王志教授以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欧亚经济联盟、集安条约组织等为例,深入分析欧亚一体化面临的困境。在经济层面,由于经济结构相似,互补性不强,欧亚国家依赖贸易转移而非贸易创造,推动一体化的动机不强。在制度层面,政府间制度设计寻租严重,制度模仿与本地规范冲突,导致政策的执行力不足。在认同层面,欧亚国家历史与宗教的多样性加剧了身份认同的分歧。此外,北约东扩、俄乌冲突等也对欧亚一体化产生负面影响。为了突破这一困局,王志教授认为要从减少制度碎片化、削弱离心力、重构地区规范及抵御外部干预等方面着眼,推动欧亚一体化深层次发展。
在讲座过程中,与会老师就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异同、欧亚一体化和去俄化之间的张力,以及全球南方与欧美在地区治理上的博弈等展开热烈讨论。庞大鹏副所长指出,欧亚一体化存在主体不同认识不一、层次不同功能不一等特点,可围绕欧亚国家如何推动一体化建设、实现现代化并融入当代世界等议题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