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公告 > 学术动态
多边与区域合作研究室举办“过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亚地区合作
与上海合作组织发展”讲座
2025年03月05日 来源:多边与区域合作研究室 作者:毕朝晖
分享到

  2025年2月26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多边与区域合作研究室第一期多边与区域合作大讲堂在线上举办,本次活动邀请兰州大学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曾向红教授进行学术讲座,讲座主题是“过程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中亚地区合作与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多边与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李勇慧研究员主持讲座,副所长庞大鹏、中俄战略协作高端合作智库办主任苏畅、多边与区域合作研究室副主任郭晓琼,以及多边室其他研究人员等所内外30多名学者线上参与研讨。

 

  曾向红教授借用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分析了中亚地区合作进展,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在中亚地区合作进程中的作用。曾向红教授首先介绍了多重一体化、虚拟地区主义、维系式一体化、保护性一体化等既有研究范式,这些范式只能片面解释中亚地区合作。其次,曾老师提出过程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过程建构主义理论将“过程和关系”这两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理念融入到国际关系理论中,强调国家间的互动过程可以促进国家间关系,孕育集体规范,培育集体情感,进而建构集体身份。基于过程建构主义理论,曾老师对冷战结束以来的中亚地区合作进程进行了分析,以2018年为分界点,将中亚地区合作进程分为停滞不前和合作推进两个阶段,并用过程建构主义解释其原因。曾老师将2018年以前中亚地区合作停滞归纳为关系网络的脆弱性、身份认同的异质性、社会互动的间断性三个方面。2018年以后,在关键领导人变更、地区身份认同整合和外部环境压力等因素综合影响下,中亚国家间的互动更加频繁,关系更为密切。再次,曾老师分析了中亚地区合作中的上合角色,认为上合组织为中亚地区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可靠的安全保障、紧密的经济纽带、深厚的情感连结和协调的多边合作,增加了中亚国家间的互动过程,有助于培育集体身份,增强地区合作意识。最后,曾老师认为,尽管中亚地区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受到国家间关系的脆弱性、集体身份的缺失、工具理性的主导以及外部力量的干预等因素制约。

 

  与会老师就俄美关系中的变量、过程互动中的消极面与负循环、上合组织和“C5+1”机制的比较等议题与曾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庞大鹏进行了会议总结。

联系我们| 网站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