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2010.03.29)
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凸显反恐“柔软腹部”
来源:2010-03-31  中国经济网 2010年04月30日

2010-03-31 11:24:12 来源: 中国经济网

  3月29日上午,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地铁发生连环爆炸,造成至少39人死亡。爆炸被定性为恐怖主义行为,车臣武装组织宣称负责。

  1999年车臣战争结束以后,俄罗斯境内已经多次发生恐怖事件。但是,与以往的恐怖袭击相比,莫斯科地铁爆炸案具有特殊性:第一,这次被袭击的两个车站均位于繁忙的地铁1号线上,其中的卢比扬卡车站距离红场仅500米远,指向俄罗斯权力中枢的意图十分明显。第二,同一时间多点爆炸的手法,是过去“基地”组织的惯用手段,宣称对此事负责的车臣武装组织与“基地”组织之间是否存在比过去更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令人担心。而俄罗斯宣布不排除外国恐怖势力卷入此案,还暗示了对“基地”组织以外其他恐怖势力的忧虑,这让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第三,无论出自谁手,能够在俄罗斯政治中心实施大规模的屠杀,反映出恐怖活动势力在过去几年当中有所壮大。

  如果车臣武装组织真的是莫斯科地铁爆炸案的幕后元凶,从中反映出的是外高加索地区与俄罗斯权力中心之间的伤口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愈合。叶利钦时期在北高加索地区发动的两次车臣战争,虽然在表面上恢复了权力的统一,但是,分散后的车臣武装组织变得更加不可控制。

  倘若问题仅限于俄罗斯政府与车臣武装组织之间,解决争端或还可为,但是,由于高加索地区具有的特殊战略地位,这让事情变得异常复杂。经济上,高加索地区富藏石油资源,只是因为连年战事未能充分开发,因此不能加入全球石油市场博弈中。地缘政治上,通常认为高加索地区是控制里海和黑海的战略要地。正是出于地理位置的战略性,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势力在此出没,既有私人背景的,也不乏国家背景的,都试图利用该地区与中央政府的离心力谋取利益。多重博弈的结果是,车臣武装组织既不缺少人体炸弹的来源,也不缺乏恐怖袭击的经费来源。

  此外,出于打破全球联合反恐格局、获得更大活动空间的考虑,一方面,“基地”组织与该地区的极端伊斯兰武装团伙之间一向多有往来;另一方面,在地下恐怖网络畅通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方式实现针对联合反恐格局重组恐怖联合体,也是其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

  因此,在外高加索地区,俄罗斯政府实际上面临的是双重战争:在地面上,是其战略对手不希望该地区被俄罗斯有效控制而可能的搅局;在地面下,是不同恐怖势力分散式、突然性的恐怖袭击。在威胁已经到了家门口的情况下,俄罗斯将如何应对?

  从梅德韦杰夫总统和普京总理在爆炸案后的表态看,今后俄罗斯将会调动更多的政治、军事资源投入反恐,以遏制可能会趋于活跃的恐怖活动。除此之外,鉴于外高加索地区各种势力错综复杂,俄罗斯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反恐势力的合作。合作的两个重点方向将是西亚与中亚。一方面,俄罗斯可能会以更积极的姿态介入中东事务,通过与石油国家政府的合作,掐断对车臣武装组织的地下支援;另一方面,以反对“三种势力”为主要目标之一的上海合作组织,有望在今后更加受到俄罗斯的重视,以此巩固国际反恐合作机制。

  莫斯科地铁爆炸案的提示是,恐怖主义不会自动消亡。反恐作为全球性议程,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是出于遏制战略的考虑,目前国际反恐合作的缝隙依然很大,这特别表现在一些西方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模式上��对于反恐持双重标准,不顾文化和宗教差异性向其他国家强行推销反恐理念和程序,既不利于反恐合作所需的互相信任,而且为恐怖势力留下了空子可钻。

  从这个角度说,莫斯科地铁1号线的惊天爆炸声,不仅暴露了俄罗斯的“柔软腹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全球反恐行动的“柔软腹部”。让恐怖主义无从下手,需要的是安保理念与反恐合作理念的双重提升。

  (责任编辑:年巍)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