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2010.03.29)
恐怖袭击无碍俄反恐大局 挑战普京
来源:2010-04-07 新京报 2010年04月30日

2010-04-07 新京报

    西方关注俄连遭袭击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发表文章称,莫斯科地铁爆炸事件成为近几日西方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种猜测与分析不断见诸报端:事件是否真的和动荡的北高加索地区有关?会不会有更多的袭击事件?是否会招致大规模报复,甚至是战争?尽管外界对此次事件给予高度关注,然而从克里姆林宫内部到俄反对派主要人士等俄国内政治观察家对此的反应却没有人们所想的那样强烈。

    分析人士指出,莫斯科地铁爆炸案显示出,俄罗斯政府有必要对过去在北高加索地区实施的反恐政策进行重新审视,以便防止新一波恐怖主义袭击。

    英国《卫报》评论称,过去11年,俄罗斯前总统普京和现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均对北高加索地区采取了强硬政策。尽管车臣和北高加索地区这几年的确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贫穷、腐败和分离主义情绪仍然在该地区滋生,由此产生了新一代极端分子。评论称,此次袭击如确系来自北高加索地区的武装分子所为,那克里姆林宫就有必要对该地区的人权、贫穷和腐败予以更多的重视,并对过去的政策进行反思。

    《纽约时报》则称,莫斯科地铁遇袭令普京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曾取得的成绩面临严峻挑战,而这一事件可能导致普京像过去一样,以加强对政府的控制来作出回应。如果出现更多的恐怖主义活动,普京可能将把梅德韦杰夫推到一边,把自己身边的安全顾问团推到最前台。评论还称,梅德韦杰夫一直希望实现更开放的政府和政治多元化,并主张通过解决产生极端分子的土壤来应对恐怖主义。但是,莫斯科地铁遭袭可能会给梅德韦杰夫的这些政策投下阴影。

    恐怖袭击挑战普京

    俄罗斯问题专家、中国社科院俄罗斯政治研究室主任潘德礼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指出,虽然莫斯科遭受恐怖袭击,但必须看到,自普京发动第二次车臣战争后,俄罗斯反恐局势大大好转,车臣已从独霸一方的半独立国家重回俄罗斯联邦体制之内,从这点判断,莫斯科恐怖袭击事件不会对俄反恐大局造成太多影响。

    “莫斯科恐怖袭击可算是俄罗斯反恐历程中的一段插曲,它不是新问题,也不是新苗头,就像是一场强震过后不可避免出现的余震;其实这次恐怖袭击反映出车臣残余叛乱分子‘狗急跳墙’的心态,可以看到他们在垂死挣扎。”他说。

    莫斯科地铁连环爆炸发生后,恐怖袭击对俄罗斯政坛可能造成的影响是此间舆论关注的另一焦点。潘德礼研究俄罗斯问题多年,对俄罗斯民族心理颇为了解,他预测,这起事件非但不会冲击俄罗斯领导人普京在政坛的地位,反而会让这位一直力主“严打”恐怖分子的领导人更受民众拥护,得到更多民众支持。

    莫斯科地铁爆炸发生后不久,普京即中断在国内其它地区的访问赶回莫斯科,并放出一定会抓到并“消灭”涉案恐怖分子的狠话;2009年,普京更曾公开表示,“恐怖分子即使藏到厕所也要把他揪出来塞进马桶”,这番强硬表白在俄罗斯传诵一时。

    就今时俄罗斯民族心理而言,支持对恐怖分子严厉打击甚至“斩草除根”是主流民意,因此预计莫斯科爆炸案过后,民众不仅不会指责普京,反而认为普京以往推行的反恐“严打”政策是对的,而早前政府“试水”的一些怀柔政策则为时过早。

    “恐怖事件发生后,俄罗斯部分民众的反应极有可能过激,这恰恰是政府比较头疼的事情。所以我想俄罗斯政府善后的关键是把握好‘度’,不要火上浇油,不要让一个民族个别人的极端行为升级为对整个民族的歧视和排斥。”

    爆炸袭击后续四大可能走势 普京借力蓄势再当总统

  至于袭击事件后续究竟会如何发展,克里姆林宫到底会如何回应,不妨先来看以下几种可能。

  一、在俄心脏地带制造爆炸成为一个模式,莫斯科采取武力报复,对高加索发动战争。

  一家反对派网站负责人什韦多夫表示,“我不这么认为,第三次车臣战争是不太可能的。”相反,许多政界人士认为,有可能看到高加索问题向更为温和的政治路线偏移。这一点似乎能够从赫洛波宁被任命为北高加索地区特使一事中看出,他的计划更强调政治对话和交流。至于高加索武装分子加紧活动的说法,拉蒂尼娜表示,不要过高估计这些武装人员的能力。

  二、袭击对于普京的声望是一次巨大打击。

  普京还是最受国人欢迎的政治人物。俄罗斯人不相信警察、国会或法官,但他们相信普京,这就是俄总理在经济危机中仍然有80%支持率的原因。

  三、普京将以袭击为借口加强国内控制。

  这是一个合理的预测,1999年和2004年恐怖袭击事件后普京都采取了类似措施。不过,如今情况不同。普京一手打造的政治模式已经稳固,这也是为什么在俄格冲突和经济危机中都没有采取相关行动的原因。当然,也要注意到,普京已经表示要将嫌疑人“从下水道中揪出来”。

  四、普京将借机弱化梅德韦杰夫的形象,以便自己在2012年重掌总统大权。

  利普曼表示,“只要看看民调就知道俄罗斯人更看重谁,当然是普京。他并不需要利用这样的借口,胜利是举手之劳。”(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