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2008年俄罗斯总统大选(2008.05.10)
透视俄罗斯总统制
来源: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9日 解放日报 2009年10月20日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权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激进民主派根据西方民主原则建立了以总统治理为特征的行政、司法和立法三权分立的政权形式。但这依然是一个不完善的、充满内在矛盾的权力结构模式。究其根本原因,是激进民主派政治上先天不足,由他们实施的激进民主改革纲领不符合俄罗斯国情。因此,不论激进民主派如何希望按照西方“民主、自由”制度来构建俄罗斯政权结构,实际结果总是与预期目标不相吻合。

  俄罗斯总统制的主要特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总统成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总统的决策很大程度上左右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和方向,使国家趋于衰弱或兴旺。上世纪90年代初,叶利钦坐上俄罗斯总统的位子,并促进俄罗斯新的国家制度的形成。但他的政治民主化改革加速了国内政治力量分化,造成地方离心趋势加剧和车臣危机爆发;激进的经济改革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俄罗斯国力持续下降,并陷入空前的综合危机困境。普京执政后积极推行加强国家集权、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实施国家调控经济、利用资源优势和国际行情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路线和方针,从而使国家逐渐摆脱危机局面,走向复兴。

  第二,总统的政治立场一定程度上决定相应社会政治力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叶利钦执政依靠的基本政治力量是激进民主派,虽然国家杜马中俄共等政治反对派依然拥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但作为右翼的激进民主力量始终占据上风,并在设计、构建国家制度和选择发展道路等方面起主导作用。普京执政依靠的是以统一俄罗斯党为主的“中间力量”。“中间派”不仅在政府部门的主要领导人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且在国家杜马中占据主导地位,统一俄罗斯党也在短短数年里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大党。

  第三,俄罗斯总统选举由民选制趋向于“提名制”,前任总统的意愿和行为不仅影响选民情绪,也左右了总统选举的结果。如果说叶利钦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57.3%的得票率首次当选总统是民选结果,那么,普京执政很大程度上是叶利钦“提名”的结果。普京在两届任期行将结束的前夕,也提出了自己的下一任总统人选。与叶利钦不同的是,他对候选对象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遴选和考察,并在合适的时机向国民公布;为了使被提名者更有把握当选,他凭借自己的声望亲自为统一俄罗斯党夺取新一届杜马多数席位而出谋划策、摇旗呐喊;在选定未来总统人选的同时,他还使自己获得了继续为国家服务的重要领导岗位。

  总统“提名制”反映了俄罗斯以总统集权为核心的“特别民主制度”的现状,反映了俄罗斯“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国家权力结构,也成为俄罗斯总统大选中重要而独特的现象。总统“提名制”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俄自身政治制度的稳定性和政策的延续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后任总统在治理国家的具体发展纲领、步骤、政策和措施等方面与前任保持高度一致或统一。此次,由普京提名的候选人梅德韦杰夫一旦当选,将会在继续维护国家基本制度的同时,制定和实施具有个性化特点、体现自身意愿的治国计划和施政纲领。

  不过,俄罗斯总统高度集权的政权结构模式的前景如何,在近期是否会出现若干变化,这一问题还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