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经济简况
来源:2007-10-31 来源:驻拉脱维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2010年05月23日

2007-10-31 来源:驻拉脱维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拉脱维亚经济总体形势

  近年来,在投资、内需和外贸增长的刺激下、拉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速,其中,建筑业和旅游业增势强劲,银行的存、贷款增加,国家预算出现盈余,财政状况改善,市场秩序改观。2004-2006年12.34亿欧元的欧盟无偿援助拨款、扶持中东欧发展基金计划(PHARE)、农业及农村发展项目援助(SAPARD)和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项目援助(ISPA)等援款已基本实施到位。2007-2013年拉脱维亚将继续获得《欧盟地区发展基金》、《Cohesion基金》和《欧盟社会基金》等40-46亿欧元的援款,以及来自于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的无偿援助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这些资金在促进拉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环境保护、农业开发、医疗水平提高等方面正在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拉经济的高速运行中也存在着不少隐忧。一是拉传统支柱产业运输业的下滑。2006年,拉港口经营受到俄罗斯征收高运输税的影响,导致成本上升,很多客户不再经由拉脱维亚港口转运货物。此外,由于俄罗斯今年征收高原油出口税和高铁路运输税,使拉脱维亚所有通过铁路运输的原油出口数量下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制约了拉经济和整个运输业的发展。二是外贸逆差多年困扰拉经济发展,已成为制约拉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瓶颈。2006年1-8月拉贸易逆差同比增长8960万,总数达2.7亿拉特。三是经常项目赤字继续恶化。内需旺盛造成国内信贷的快速增长和外贸逆差的不断扩大,导致拉经常项目赤字继续攀升,对拉经济的长期稳定与发展不利。四是银行信贷规模的盲目扩大,导致银行坏帐呆帐增多和制造泡沫经济。五是失业率居高不下。2006年9月拉平均失业率为6.8%,某些地区高达26%,给政府执政和社会稳定与治安造成压力。六是通货膨胀持续增长。服装、鞋类、教育和餐饮等价格继续大幅上涨,2006年9月拉通胀率同比增长5.9%,位居欧盟首位(9月份欧盟年平均通胀率1.9%)。影响到财富和收入的再分配,影响到拉脱维亚整个经济的效率。七是由于工资水平较低,大量人才外流,技能型和知识型劳动力不断流向欧盟中的其他国家,或欧盟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对拉脱维亚经济的持续增长,未来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水平的提升造成较大威胁。因此,进一步改善国家财政收支状况、加快农业发展速度,振兴制造业以扩大出口,减少对外贸易巨额逆差和经常项目项下收支赤字,是拉脱维亚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

  2005年拉脱维亚的国民生产总值157.59亿美元,人均6851美元,增长率为欧盟第一,达到10.2%。2006年上半年拉GDP平均增长12.1%,成为欧盟中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第二节 拉脱维亚外贸情况

  自从独立后,拉脱维亚对外贸易在15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

  一、对外贸易现状

  1、对外贸易关系:拉于1998年10月14日被接纳为世贸组织成员,为第114位成员国;拉于2004年5月1日被接纳为欧盟新成员国。

  2、对外贸易管理体制:拉脱维亚外贸工作由经济部牵头,各职能部门分头管理和协调。经济部负责政府间的经贸谈判和混委会,吸收外资,负责发放部分配额和许可证、外贸统计和商检;农业部负责农产品的进出口和动植物的检验和检疫。外交部经济关系司也参与对外经济协调和谈判,拉海关总署隶属财政部。

  3、进出口商品的管理:凡是在拉脱维亚登记注册的公司法人均有权进行进出口贸易,但所有对外贸易业务均应遵守拉海关政策和配额管理制度。

  二、拉脱维亚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

  自从拉脱维亚独立后,它的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一直很大,外贸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十五年来随着进出口额逐年上升,一方面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弥补了拉国内生产不平衡的缺陷,另一方面贸易逆差也随之越来越大,它的负面影响也十分突出。

  拉脱维亚独立十五年来对外贸易的发展、变化,有如下特点:

  1、对外贸易额增长迅速,在GDP中占有很大比重,是支持国民经济运行和满足国内商品需求的重要因素。1992年,拉外贸进出口总额是11.14亿拉特(约合18.57亿美元),之后逐年递增,2005年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7亿拉特(约合142亿美元),其中出口达28.7亿拉特(约合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6%,进口达48.3亿拉特(约合83.3亿美元),增长27.1%。十五年间外贸出口增长约7倍也体现出了拉脱维亚经济强烈的对外依赖性。

  2、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不大,但贸易伙伴的重心由独联体向欧盟转移,加入欧盟后这一趋势更加明显。

  (1)、出口:拉脱维亚出口商品以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为主。其中木材及木制品一直是拉最主要的出口商品,且在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1995年,木材及其制品虽是第一大出口商品,但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仅为16%,但从1998年后,此项指标一直保持在34-38%之间;而鱼罐头、奶制品等食品工业所占份额逐步减少,从1995年的14.4%减少到近几年的6%以下;除木材及其制品比重大幅增加、工业食品比重减小外,其他主要出口产品所占比重变化不大,如纺织品(15%左右)、金属及其制品(13%左右)、机械设备等。

  独立之初,由于历史的联系,拉最大的出口贸易伙伴为独联体国家,欧盟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欧盟逐渐取代独联体,成为拉最大出口贸易伙伴。近年欧盟在拉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已稳定在80%以上;独联体国家在拉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已远远落后于欧盟。但是,随着对独联体国家,特别是对俄罗斯出口的减少,使拉脱维亚很多中小型生产企业遭受打击,很多企业减产甚至停产,对工农业生产的平稳发展影响不小,但最近几年来这一趋势有所好转。

  (2)、进口:拉脱维亚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相比,品种多,且从农产品到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机电产品,且各类商品进口比例相当稳定,主要是:机电设备,占进口总额20%左右,为第一大进口商品;化工品、矿产品分列二、三位,在进口总额的比重稳定在10%以上,此外主要进口商品还有运输工具、金属及其制品等。

  多年来,欧盟一直是拉脱维亚最大的进口贸易伙伴;作为拉第二大进口贸易伙伴,拉从独联体国家进口商品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等石油化工商品为主,但随着拉进口总额逐年递增,从独联体进口比重相应减小,已从30%左右降低到15%以下

  3、贸易收支不平衡,逆差越来越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在刚刚独立后的九二、九三年,拉脱维亚作为前苏联经济基础最好的加盟共和国,凭借与独联体市场的联系,连续两年贸易是顺差,但随着独联体市场的萎缩和欧洲商品的大量涌入,从1994年开始,拉脱维亚已连续12年外贸出现较大的逆差,且这种趋势还在不断加大。

  长期的贸易不平衡给拉经济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首先,造成拉外汇收支不平衡。根据拉脱维亚央行统计, 2005年底拉脱维亚银行赤字达到3亿8707.9万拉特(约合6亿6737万美元)。占到拉脱维亚当年GDP的12.5%,主要就是由于贸易逆差造成的。其次,本国产品受外来商品的冲击,严重制约了工农业的发展。拉国内工农业产品市场多数被外国商品占据,使得拉本国商品发展空间越来越小,本土企业发展规模受到限制,已无力与舶来品竞争,导致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乏力,国民经济完全依赖第三产业支持。第三,拉政府为了减少外汇缺口,大力吸引外国投资。这样,拉脱维亚经济的增长不但与外贸状况的好坏密不可分,同时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和2001年美国9.11事件,使得正在快速发展的拉脱维亚经济两次受到严重打击,2002年后,拉经济再次出现高速增长的趋势,2005年GDP增长超过10%,为欧盟第一位。2006年一季度拉脱维亚GDP的增长率再创新高,达13.1%。由此可见,拉脱维亚对外贸的依存度极大,在抵抗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风险的能力已越来越小。

  (进出口和贸易伙伴)根据拉国家统计局今年2月17日公布数据,拉脱维亚2005年全年外贸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其中出口达28.7亿拉特(约合49.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6%,进口达48.3亿拉特(约合83.3亿美元),增长27.1%。

  拉脱维亚最主要的外贸伙伴为欧盟和独联体国家。拉76.2%的出口产品流向欧盟国家,金额为22亿拉特,同比增长31.8%。拉75%的进口产品来自欧盟国家,金额为36亿拉特,同比增长26.3%。

  出口到独联体国家的产品占总出口的12.3%为3亿5370万拉特,比去年同期增长45.7%。从独联体国家进口的产品占总进口的16.8%为8亿1350万拉特,比去年同期增长30.5%。

  第三节 拉脱维亚和中国贸易情况

  自从拉脱维亚独立以来,中拉贸易发展顺利,2005年我国列拉第21位贸易伙伴。

  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05年中拉贸易总额为2.9亿美元,同比去年上半年增长46%,其中我出口2.81亿美元,增长57.4%,我进口856万美元,下降56.8%。

  拉对我国贸易进口商品主要为:机械设备、纺织品、鞋帽伞、金属制品、各种制成品、及其它产品。

  拉对我国贸易出口商品主要为:机械设备、木材及制品、金属制品、运输工具、化工产品、及其它产品。

  第四节 入盟前后经济发展情况比较及入盟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04年5月1日拉脱维亚加入欧盟后宏观经济进一步改善,经济增速明显加快。入盟带来的积极影响表现在贸易繁荣,企业活力增强,外贸额增长,外国直接投资和欧盟援助增加等各方面。

  加入欧盟后,拉脱维亚GDP增长出现了一个迅猛的发展势头,2005年GDP增长为10.5%,是欧盟区第一位,也是独立以来的最高。06年预期经济增长也在8%以上。如不出意外,有望蝉联欧盟经济增长冠军。有理由相信,加入欧盟使拉经济形势处在历史最好的时期,经济具有良好的增长基础和长期持续增长的潜力,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加入欧盟后,投资者信心增加,投资增长,内需强劲,外贸活跃,第一、二产业开始复苏。   拉政府为吸引外资,鼓励出口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目前,拉利率稳定,外汇储备累计22.23亿美元,贸易额增长迅速(请见本章上文)拉特走势良好,显示了拉脱维亚经济具有健康的基础和良好的发展趋势。此外,拉脱维亚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好的地缘优势,拉脱维亚进出口贸易70%以上在欧盟国家,加入欧盟后减少流通环节和关税壁垒,使经济的发展出现良性循环。   入盟后拉脱维亚通货膨胀问题凸现,这也是拉政府和欧盟重点关注的问题。加入欧盟2年拉平均通胀率为6.5%,连续十多个月成为欧盟通胀最严重的国家,而在此之前的1999-2002年平均通胀率仅为2.5%。

  在加入欧盟后,拉工资水平也有所增加。从2002年到2005年的税前月工资分别为173、192、211、246拉特。

  就业方面,加入欧盟以来,由于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以及国内企业竞争力增强,失业率逐步下降,从2003年到2005年的失业率为10.6、10.4、8.7 %。   可见,作为一个小国家,加入欧盟这一积极因素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拉脱维亚就经济拉动起到积极作用。拉政府应加强对科研、创新和交通基础设施,教育的投入,借欧盟的“东风”以期实现更高的增长目标。

  欧盟扩大后,原来存在于东欧各国的不同关税制度、外贸进出口审批程序以及相关法规都将随着其加入欧盟而统一。欧盟扩大后,其共同贸易政策、企业运作规则等同样适用于新成员国,拉脱维亚与欧盟内部国家进行贸易、商务往来时将事半功倍。

  欧盟扩大后,可能产生某些贸易和投资转移效应。目前,欧盟区域贸易比重已达60%,随着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一比重还会上升。拉脱维亚经济发展水平与劳动力成本不到西欧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具有欧盟内部贸易和生产成本较低的优势。

  当欧盟与中国,越南等国家的纺织品,鞋类贸易争吵如火如荼之际,拉脱维亚本地产品如纺织业等有机会可坐收其利。

  做为新成员国,拉脱维亚还获得欧盟无偿援助拨款和PHARE(扶持中东欧发展基金)计划以及SAPARD(农业及农村发展项目援助)和ISPA(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项目援助)基金援款。拉入盟前四年共获欧盟财政援助约1.75亿美元,入盟后2004-2006年三年将达12.34亿欧元,对促进拉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拉脱维亚入盟后,必须按照欧盟的统一产品标准生产商品,而原来拉技术标准相对较低,在安全、环保、卫生等标准方面要达到欧盟规定的标准,势必增加拉脱维亚产品出口的成本。而欧盟关税普遍高于原拉脱维亚准入关税,这也增加了进口商品在拉的销售价格。另一方面,在进口方面,拉脱维亚也要遵循欧盟各项指标规定,这对中国等国家对拉脱维亚的出口也有一定的制约。

  拉脱维亚作为一个地小人少物产并不丰富的国家,其重要的经济支柱就是外资,物流等方面,而加入欧盟后,在对外引资,港口利用,物流运输等方面将遇到同是欧盟新成员,经济结构大体相同,经济规模更大的其他中东欧国家的强力竞争,拉脱维亚做为实力偏弱的小国,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往往吃亏,比如05年在与波兰竞争以色列航空公司修理厂失利就是一个例子。

  此外,大量劳动力,特别是高教育程度的年轻人大量向西欧流失,“自己栽树别人乘凉”的问题在加入欧盟后尤为明显,这也是让拉政府颇为头疼的问题。

  第五节 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拉政府提出,计划用10到20年的时间,使拉脱维亚摆脱欧盟“副班长”的地位,成为欧盟中等发达水平的国家之一。近年来,特别是04年加入欧盟以后,拉脱维亚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为了保持这一发展速度,拉政府计划推进拉经济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型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提高国家整体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入盟本身对拉脱维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进了经济改革的实施、促进了外国投资的涌入和出口的发展以及GDP的增长。但为了更好地改善商业环境,拉脱维亚政府还需要更好的改善商业投资环境,如建立政府的电子商务办公体系、简化法律程序和加强同非政府组织间的对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