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29 来源:驻爱沙尼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2003年4月16日,欧盟15个现有成员国及10个准成员国的领导人在雅典签署了“欧盟第五次扩大条约”,预计2004年5月,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捷克、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和马耳他,共十个中东欧及地中海国家将正式成为欧盟成员。届时欧盟总人口将由现在的3.78亿增至4.53亿,GDP将由7.898万亿美元升至8.26万亿美元,占到世界总量的1/3强,跃居全球最大的区域经济体。十个候选国最终融入欧盟单一市场体系,实施欧盟的共同对外贸易政策和措施,将对候选国及中国等欧盟区外国家在中东欧市场乃至整个扩大了的欧盟市场的贸易与投资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扩盟”对波海三国等候选国的经济影响
1.经济转轨步伐加快,经济增势显著
1998年3月,爱沙尼亚等六国作为首批入盟候选国开始同欧盟进行入盟资格谈判。1999年12月,欧盟对另外两个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以及其它四个中东欧国家开了入盟谈判的绿灯(其中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未能成为此次扩盟的候选国)。
“扩盟”对促进候选国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从两方面来体现:一是在各个候选国内部,为达到欧盟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31个领域的要求,早日实现回归欧洲的愿望,各国都加快了经济转轨步伐,加强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经济增长势头显著。近年来,大部分欧盟候选国的GDP增长率都高于欧盟平均水平。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人均GDP已经从2000年的3751美元、3032美元和3886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4923美元、3496美元和4674美元,分别达到欧盟平均水平的41%、31%和39%。根据最近爱沙尼亚进行的一项经济调查表明,如果爱沙尼亚加入欧盟,2005-2010年的GDP实际增长率平均可达5.6%,那么爱沙尼亚有望在25-30年内赶上欧盟现有成员水平。
此外,欧盟也制定了许多特殊方案来帮助候选国,例如旨在与候选国进行财政和技术合作的“法尔”方案等,对候选国提供无偿援助,协助候选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农业等方面推行必要的改革,为入盟做好准备。
2.投资者信心增强,外国直接投资增加
在准备加入欧盟的过程中,候选国不断改善商业投资环境,从而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吸引外资不断流入。根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数据显示,中东欧国家2001年吸引外资的比重由2000年的2%上升到3.7%,达到创纪录的270亿美元,其中,波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分别吸收外国直接投资5.38亿美元、2.01亿美元和4.46亿美元。从1993-2002年,爱沙尼亚人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3166美元)仅次于捷克(3768美元),位居中东欧国家的第二位。
由于这些中东欧国家经济增长稳定,投资环境日趋良好,对于外国直接投资者来说,这一地区已被认为是稳定而富有希望之处。
3.逐渐与欧盟内部市场接轨,与欧盟的贸易依存度加强
在候选国与欧盟内部市场接轨的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贸易依存度加强。从1993年欧盟决定东扩到1999年,欧盟与候选国的贸易额增长了2倍,达到2100亿欧元。10名候选国已成为欧盟全球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在候选国对外贸易的比重约达65%。
二、美、日、俄等国对“扩盟”的反应
与以往的欧盟扩大不同,此次的欧盟向中东欧扩大并没有引发太多的外部争论。国际社会普遍相信,此次欧盟扩大在整体上无论对欧洲人还是非欧洲人来说都将是一个双赢战略。十名候选国对入盟要求的贯彻执行将给第三国带来许多经济利益,这些利益包括:①扩展了的经济空间,这个空间拥有共同的商业活动法律框架和协调一致的关于产品质量和内容的技术法规;②单一的泛欧洲贸易政策,它包括统一的关税体系和行政管理程序,因此促进同第三国或者地区的贸易;③适用于中东欧国家的WTO关于补贴生产者的豁免条款(第29款)将逐步取消,因为这些国家入盟后将失去“过渡经济”地位;④知识产权保护法规严格采用、品牌及其产品盗用数量将逐渐减少;⑤符合WTO政府采购协定的欧盟公共采购法的执行,等等,都将有利于第三国。尽管在中东欧国家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腐败,市场机制不成熟,基础设施不完善等,美、日、俄等国仍把“机遇”看作是中东欧市场的主流。
迄今,欧盟东扩并没有遭遇多少外来压力,争论反倒出于欧盟及其候选国内部。有些“扩盟”的反对者担心,由于“扩盟”而可能引发的欧盟与外部经济(例如美、日、俄)的矛盾将不利于欧盟的经济发展。
那么,面对此次“扩盟”,美、日、俄等国将与欧盟在哪些领域产生分歧或矛盾,又将如何趋利避害,维护他们在中东欧市场的既得利益呢?
1.美国
中东欧国家经济转型之初,美国商业便同其它许多国家一样,进入中东欧地区,现在其商业活动已经在中东欧地区遍地开花。
面对欧盟向中东欧地区扩大的进程,美国表示了全面地支持--一个联合的、稳定的欧洲无论对欧盟还是对美国来说,都是大有益处的。但是,在支持“扩盟”的大框架下,并没有阻碍美国寻求因为“扩盟”而引发的经济利益的补偿。
(1)候选国给予欧盟的优惠税率
在候选国正式入盟之前的这一阶段,美国比较关心的是,因为候选国给予欧盟的优惠关税税率而导致美国产品(例如民用飞机)的竞争力下降,进而丧失在某些候选国的市场份额。
但是,由于这些候选国在美国的贸易比重中份额极小--不到1%,因此美国在此方面的担心有限。
(2)GATS义务
原则上,欧盟与其所有成员国在有关WTO服务贸易的义务应该一致,即代表一个共同谈判地位。但是,候选国现有的义务与欧盟的义务有明显的矛盾,“扩盟”要求候选国对在WTO中的GATS义务进行修改或撤销。
美国在波海三国进行加入WTO的谈判时,向波海国家要求的某些GATS义务(例如在视听部门)超出了欧盟的义务范围,这就为美国在未来要求补偿埋下了伏笔。
(3)双边投资协定
美国与波海三国以及另外三个欧盟候选国签有双边投资协定。这些双边投资协定给予了美国投资者在“投资前阶段”的国民待遇,而欧盟内部市场法规规定,欧盟成员国不能在其与第三国的双边投资协定中给予第三国在“投资前阶段”的国民待遇,因此,候选国与美国签定的双边投资协定就同欧盟内部市场的法规产生了抵触,这种区别对待是欧盟所不能接受的。因此,候选国必须修改其双边投资协定,对国民待遇条款进行“例外”规定。
对美国而言,如何妥善处理美国与候选国的“双边投资协定”将成为此次“扩盟”的敏感话题。这一话题已在美国与欧盟(例如今年6月的欧盟-美国首脑会议),以及美国与相应的欧盟候选国之间进行了讨论,可见,美国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
2.日本
随着中东欧市场的日趋完善,日本的一些支柱产业,例如汽车工业,开始大力扩展在中东欧的业务。据爱沙尼亚统计局的资料,2002年,爱沙尼亚从日本进口总额为1.94亿欧元:其中,机电产品进口额为1.03亿欧元,超过进口总额的一半;汽车及其部件的进口额为5212万欧元,超过进口总额的四分之一。日本的两个主要产业的出口强势在对爱沙尼亚的出口中得到了维系。
今年7月,日本三菱、丰田和东芝等企业家代表团考察了爱沙尼亚市场。这次考察由于发生在爱沙尼亚即将加入欧盟的前夕,突显了日本对爱沙尼亚这个准欧盟国家的重视。
近年来,日本轿车在爱沙尼亚的销售量稳中有升。进入2003年以来,尼桑、丰田和三菱等日产汽车在爱沙尼亚的销售量更是一路走高,已使很多欧洲品牌的汽车销售量黯然失色。业内人士认为,日本企业家代表团访爱的目的是考察爱入盟后的市场变化及中东欧市场的商机,确保其汽车和家电产品的市场份额。
从日本对爱沙尼亚这一个候选国的态度可以看出,在今后,如何保护日本强势产品在中东欧地区的出口份额将成为日本的工作重点。
此外,由于10个中东欧国家入盟后都将遵循欧盟的共同关税税率,一些产品的税率将被提高,例如汽车、汽车零部件、视听设备、以及消费者用电子产品,这将给日本造成大约30亿日圆或2200万欧元的损失。日本政府已经根据全球贸易规则,对欧盟提出补偿要求。
3.俄罗斯
欧盟东扩,俄罗斯没有积极表示反对,确有难言之苦,其主要的原因是俄罗斯在经贸投资、解决债务等经济问题上急需欧盟的协助。目前,欧盟市场占俄罗斯进口额的40%和出口额的38%。欧盟还是俄罗斯最主要的投资者,在开发石油、天然气以及电力能源等基础建设方面,俄罗斯尤需欧盟的投资合作。
尽管俄罗斯已不再是中东欧候选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但无论对欧盟现有成员国,还是候选国来说,俄罗斯市场都具有巨大诱惑力。此外,欧盟及其候选国对俄罗斯的能源有较高的依赖性。一个扩大了的欧盟将更多的进口俄罗斯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气目前已占到俄罗斯对欧盟出口额的一半以上。一方面,欧盟对能源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俄罗斯的能源基础设施仍然相对落后,而中东欧候选国,尤其是波海三国的基础设备良好,这就意味着欧盟、候选国与俄罗斯之间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在未来将增强。
三、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进口需求增加
商业环境改善和外资流入,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各候选国人民的一般收入水平已有所提高。以波海三国为例,爱、拉、立三国的人均月薪分别从1995年的158欧元、130欧元和92欧元增长到2002年的392欧元、307欧元和332欧元,年均增长率为18.5%、17.0%和32.6%。另外根据爱沙尼亚政府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一旦爱沙尼亚加入欧盟,那么在2005-2010年间,爱沙尼亚人的月收入将达到799欧元。
收入的增加促进了消费的增长。2002年以来,波海三国的国内消费迅速升温。据拉脱维亚价格统计局的资料,今年3月份,拉脱维亚居民在商店的花费比2002年3月增长了11%,如果与2000年和2001年同期相比,则分别增长17%和14%。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的消费增长也同样惊人。
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候选国消费者有能力在服装、鞋类、家具及家居设备,以及通讯、娱乐和保健等方面花费更多。强劲的内需使中东欧候选国的进口需求将不断攀升。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进口额,分别由1995年的17亿欧元、15亿欧元和30亿欧元,升至2002年的49亿欧元(年均增长24%)、40亿欧元(年均增长21%)和77亿欧元(年均增长20%)。波海三国的主要进口产品包括机械设备、交通运输工具、纺织原料及纺织品、化学产品和矿产品等。
2.对中国商品进口总体增加
中国对波罗的海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有机电产品、纺织品及服装、鞋帽、玩具和家具等。中国对波海三国出口的商品结构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机电产品和传统商品的竞争优势,另外一方面,也反映了波海三国在入盟前后这段时期,对进口商品的需求方向。
*注:2002年,我对爱出口额下降是受单一商品--手机零部件的出口下滑影响,但一般商品贸易继续保持增长。出口下降原因已在我处报回的多篇文章中阐述。
(1)纺织原料及纺织品
波海三国的许多纺织品及服装生产与外包加工业务有关,订单主要来自芬兰、瑞典等欧盟国家,这些生产需要进口大量纺织原料及服装配件。此外,由于三国人民收入水平与欧盟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因此物美价廉仍是这个地区选择商品的基本准则。来自亚洲的具有竞争力的中低档商品在波海地区仍有相当的市场。据统计,2002年立陶宛纺织品出口超过10亿欧元,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纺织品出口也分别超过4亿欧元和3亿欧元,其产品大都出口到欧洲国家,而波海市场却拱手让给了来自中国和土耳其的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服装、针织品和其它各类纺织品。波海当地的自产商品只占波海市场纺织品销售量的7%。
(2)家电产品
中国的家电产品同样在波海地区乃至整个中东欧市场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优势,质优价廉的中国家电产品在波海地区越来越受欢迎。以爱沙尼亚的家电进口商RENERK为例,目前该司与中国13家家电生产企业建立了贸易联系,从中国进口的家电种类包括:彩电、空调、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电动缝纫机、家庭影院系列产品、DVD机、MP3播放机、CD机等,涉及的品牌有格兰仕、海尔、TCL、蝴蝶等等,中国家电占该公司总进口额的20%左右。该司进口的中国家电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例如“格兰仕”电器,产品的设计和品质并不比韩国产品逊色,但价格却是韩国产品的一半。
(3)鞋类、玩具、家具等其它消费品
除服装和家电产品外,其它消费品的进口需求也不断上升,包括鞋类、玩具、家具及其它家庭用品等。2002年,爱沙尼亚从中国进口鞋类、混合制成品(玩具、家具)就分别增长了57%和20%。
3.部分市场准入条件有所改善
(1)部分关税下调
中东欧候选国加入欧盟(工业)关税同盟将在整体上有益于第三国,因为欧盟的平均适用税率(5.3%)低于除爱沙尼亚以外的其它候选国的关税税率:欧盟农产品的平均税率为9.4%,大大低于候选国的现有水平(马耳他除外);在渔业部门,欧盟的税率也比除捷克、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的其它候选国要低;在工业品方面,欧盟的税率高于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的工业品税率为零,其它两国为2-3%),但低于其它候选国。
(2)统一进口管理制度
在进口管理制度方面,新成员国将执行欧盟现行的技术标准和法规要求,“欧标”成为欧盟新老成员共同遵循的统一标准。各种标准的整齐划一将给第三国出口商带来方便。
就纺织品贸易而言,新成员国将实施欧盟的进口数量限制,但根据“世贸”的纺织品及服装协议,以及欧盟与中国就中国入世达成的双边协议,这些配额将在“扩盟”后的8个月内,即在2005年之前全部取消。在这段期间,欧盟给予欧盟区外第三国的配额数量将随着新成员国的加入而增加。
新成员国也将实行欧盟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在扩大后的欧盟进行生产及销售活动的产权持有人,将获得更大保护。
(二) 挑战
1.部分关税上升
新成员国在加入欧盟后,对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既有下调者,也有调高者,后一种情况将在爱沙尼亚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爱目前对所有工业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为零,因此,爱沙尼亚入盟后,中国对爱沙尼亚出口将面临关税税率全面上扬的境况。
2.非关税壁垒增加
新成员国入盟后,将被纳入欧盟贸易保护阵营,执行欧盟现行的各种贸易保护措施。届时,进口数量限制、反倾销、技术标准、环保要求等一系列欧盟惯用的非关税壁垒也将被“推广”到新成员国中,而设限商品则往往是中国对这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商品,例如对家电产品要求CE标识,对纺织品进行配额限制,对鞋类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等。因此,中国对新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出口将面临新的障碍。
(三)化挑战为机遇的策略建议
1.品牌战略,占领中低档市场
现在,中东欧地区随处可见著名的跨国品牌,但价格昂贵,因此中东欧地区的中低档市场仍存在扩展空间,特别在中档市场。以爱沙尼亚为例,当地的服装品牌不少,却没有明显的市场领导者。事实上,东欧的品牌文化尚未成熟,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不高。正如其它新兴市场一样,中东欧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有限,因此相当重视物有所值。
因此,中国出口企业应努力调整中国对中东欧地区出口产品的档次和质量,提高技术含量,树立中国名牌产品的形象。
2.化非关税壁垒的挑战为机遇
(1)与地区分销商合作
中东欧地区的进口商普遍存在商品订量小、品种杂、批次多和多数要求看样成交、售后付款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建意中国出口商同地区分销商合作,拓宽贸易渠道,扩大贸易规模。
中东欧地区的分销商规模比欧盟国家要小,但运作通常较专业,除本国外,在中东欧其它市场和区外也拥有完善的分销网络。中国企业可以选择与地区分销商接触,作为在中东欧分销的起点。
此外,许多外国大型零售商已在中东欧地区建立零售网络,其中包括德国的Metro和Rewe集团、荷兰的Ahold、法国的家乐福(Carrefour)和英国的Tesco。这些外资零售商业务庞大,有潜力成为中国出口商的直接客户。
在德国、奥地利、芬兰和俄罗斯,有不少贸易公司从亚洲采购,再将货品销往波罗的海和其它中东欧国家。对中东欧市场了解不多的中国企业,也可考虑先与这些国家的销售代理商及贸易公司合作,特别是与欧盟老成员国的代理商合作。
(2)投资办厂
爱沙尼亚投资局和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在1997年-2000年间对外国投资者进行了四次调查,调查发现65%的投资者是属于寻找市场的投资者。
爱沙尼亚市场容量极其有限,以寻找市场为目的的投资者当然不会把眼光仅仅局限于爱沙尼亚,而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爱沙尼亚的投资,进而开发波海地区、俄罗斯及欧盟市场。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对爱沙尼亚这么一个小国的外国投资逐年增加的原因。随着爱沙尼亚等中东欧国家入盟日期的临近,这些中东欧国家的“准欧盟成员国”身份更加为他们吸引外资增加了一道光环。
中国有条件的企业也应把握时机,加强与这些候选国的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中东欧地区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优势、进入欧盟市场的税率优势,以及与西欧、俄罗斯等地缘、文化联系紧密的优势,在中东欧地区采取独资或合资等方式开办企业,这也是降低成本、避免高关税以及各种非关税壁垒的捷径,从而可化欧盟的非关税壁垒成为我进入其市场的机遇。
3.关注候选国在入盟前后政策调整的空间
尽管所有的候选国已经完成入盟谈判,但是,候选国从2004年5月1日起在某些领域实际采用的国内法律还没有全部起草完毕,甚至有些国家将在2003年秋或2004年初才开始起草。因此,在这些候选国家从事贸易和投资活动需要时时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情况。
从目前情况来看,由于这批候选国在各方面都与欧盟存在巨大差距,候选国想要在入盟之日起,就完全融入欧盟单一市场,执行欧盟共同贸易政策,似不可能。因此,需要注意候选国的政策调整空间,尤其是对欧盟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尽可能避免由于政策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