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6-19 来源:驻爱沙尼亚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处
一、波海区域经济合作
“波海三国”指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三个地缘相接的国家。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至今,三国恢复独立后的十几年间,“波海区域经济合作”在三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议程上一直占有重要位置。为促进合作,三国成立了许多政府间机构,包括“波海大会”、“波海部长委员会”和“波海委员会”等。三国还签署了一系列涉及经济和安全问题的三边协议,其中重要的经贸协议有:
1.“波海三国自由贸易协定”:具有三国产地证的工业品贸易在三国之间实行零关税。(1993年签署)
2.“波海三国农产品自由贸易协定”:具有三国产地证的农产品(含食品)贸易在三国之间实行零关税。(1996年签署)
3.“波海三国取消非关税壁垒协定”:所有实际或潜在的对三国之间贸易的限制--构成非关税壁垒的法律、法令、行政干预等,都是该协定所不允许的,均在取消之列。(1997年签署)
4.“波海三国中转运输程序协定”:货物承运人在运输经过三国领土时只需填写一份运单和提交一份保单。(1998年签署)
通过上述协定,三国协调了彼此之间的贸易政策,为三国间的经贸往来创造了宽松的商业环境,标志着三国合作取了一定的进展。
推动波海三国合作的内、外因素很多,其中“欧盟”在此的作用不容忽视。我们注意到,上述四个重要的协定均是在1993-1998年间签署的,这段期间正是三国积极争取并开始入盟谈判的关键时期。从欧盟的角度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的巨大差距,使欧盟认识到吸收新成员将花费巨额代价,因此,积极倡导新独立的中东欧国家首先进行“次区域”合作,并通过合作加快经济转轨进程,缩小同欧盟国家的差距。从“波海三国”的角度来看,三国都“领会”了欧盟的精神,为了尽快达到欧盟的标准,早日加入欧盟,在一定程度上将“波海合作”视为入盟前必要的准备工作,可以说,“波海合作”从总体上服务于三国致力于加入欧盟的根本战略目标。但其实三国在贸易上的矛盾重重,谈判签约的过程并不顺利,并有搁置、中断的现象。而且,在波海地区建立“关税同盟”的倡议经过多年的谈判后付诸东流,终未成形,三国间的矛盾也由此可见一斑。
二、波海三国经贸关系现状
1.波海三国贸易的发展情况
① 爱沙尼亚-拉脱维亚(2002年双边贸易总额3.89亿欧元)
2002年,爱沙尼亚与拉脱维亚贸易额达3.89亿欧元,其中爱沙尼亚向拉脱维亚出口2.69亿欧元,从拉脱维亚进口1.2亿欧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8%、5.7%和12%。
爱沙尼亚对拉脱维亚出口的主要商品有:化学品(11.9%)、机械装置(10.5%)和金属产品(9.8%);爱沙尼亚从拉脱维亚进口的主要商品有:木材及其产品(10.5%)、食品(10.4%)和纸制品(10%)。
② 爱沙尼亚-立陶宛(2002年双边贸易总额2.96亿欧元)
2002年,爱沙尼亚与立陶宛贸易额达2.96亿欧元,其中爱沙尼亚向立陶宛出口1.27亿欧元,从立陶宛进口1.69亿欧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5%、15%和36%。
爱沙尼亚对立陶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食品(14.8%)、机械装置(11.7%)、纺织品(10.2%)和金属产品(8%);爱沙尼亚从立陶宛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矿产品(45.3%)、食品(14.4%)、塑料和橡胶产品(7.4%)。
③ 拉脱维亚-立陶宛(2002年双边贸易总额6.25亿欧元)
2002年,拉脱维亚与立陶宛贸易额达6.25亿欧元,其中拉脱维亚向立陶宛出口2.02亿欧元,从立陶宛进口4.23亿欧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28.5%、17.5%和34.5%。
拉脱维亚对立陶宛出口的主要商品有:化工产品(19.8%)、食品(14.5%)和机械设备(12.3%);拉脱维亚从立陶宛进口的主要商品有:矿产品(22.2%)、食品(14.8%)和金属及其制品(9.8%)。
从以上基本统计数据可以看出:2002年,爱-拉双边贸易额明显比爱-立双边贸易额多;与此同时,拉-立两国的贸易额更为显著。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结论:两个更加邻近的波罗的海国家的贸易量显然比间隔较大的两国间的贸易量要大,即爱-立贸易关系的发展滞后于爱-拉、拉-立贸易关系的发展。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三国间的贸易关系更像是邻国间的正常经济联系,而不是这个区域正在深度一体化当中,更不是西方所认为的“统一的波海市场”。
2.波海三国各自的主要贸易伙伴并不相同
由以上统计可以看出,三国各自的主要贸易伙伴并不相同。
①爱沙尼亚的主要贸易伙伴是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北欧经济对波海三国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三国中,由于爱沙尼亚位于最北端,因此与芬兰、瑞典等北欧国家的贸易关系更加密切。近年来爱与北欧国家的贸易比重一直占到贸易总量的60-70%,因此同其它两个波海国家比较,爱沙尼亚更加重视发展同北欧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
②俄罗斯对立陶宛经济的影响较大。在波海三国经济中,俄罗斯对立陶宛的影响最大。虽然俄罗斯同立陶宛的贸易比重在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比重仍然很高,这与俄罗斯对波海三国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比较爱、拉两国,俄罗斯同立陶宛走得更近一些:三国中,只有立陶宛获得了俄罗斯的最惠国待遇(MFN);拉脱维亚只取得了临时最惠国地位(立、拉两国对俄罗斯出口的普通税率为20%);而爱沙尼亚至今仍未获得俄罗斯的最惠国待遇(对俄罗斯出口的税率为40%,即双重关税)。
此外,由于立陶宛与波兰接壤,积极发展同波兰等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开拓中东欧市场,对立陶宛来说显得更加重要。
③比较而言,拉脱维亚同波海邻国的贸易关系发展程度较高。比起爱、立两国,拉脱维亚由于位于波海的中心位置,同爱、立两国的贸易额相对较大。
但是,拉脱维亚的主要贸易伙伴也并不是爱、立两个波海邻国,德国一直是拉脱维亚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3.芬兰商人认为:波海统一市场没有运转起来
作为波海三国的重要贸易、投资伙伴,许多芬兰商人认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波海统一市场没能有效运转起来。
芬兰资本的波海饮料控股公司(BBH)是爱沙尼亚SAKU啤酒公司的母公司,其所有者Ramm说,波海国家间缺乏合作的原因是,在波海三国中普遍存在过度的国家主义,从而使跨境合作很难发展起来。BBH公司原打算在波海市场只建立一家饮料公司,但因为三国各自都有强烈的国家主义,BBH不得不在波海三国分建了三家饮料公司,而这种作法无疑使BBH分散了原料和资金,很难实现规模效益。
另一家芬兰公司HK Ruokatalo也表示了同样的看法。该公司在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建立了生产基地,同时在立陶宛也有销售活动。该公司经理甚至认为波海统一市场并没有真正形成。他举例说,几年前拉脱维亚曾对爱产猪肉征收关税;立陶宛曾用兽医检疫标准将爱产、拉产肉类产品拒之门外,这些进口限制措施都与“波海自由贸易协定”的规定背道而驰。
4.入盟前夕,三国贸易摩擦升温
尽管三国签有“波海的海自由贸易协定”等诸多协定,但当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时,“协定”往往被抛置脑后,三国在经贸往来中的磕磕碰碰也就在所难免。
今年初,拉脱维亚国内市场保护局向政府建议对立陶宛的牛奶征收关税。因为根据该局的一项调查,立陶宛的牛奶在拉脱维亚市场上倾销。立陶宛方面则立刻以提高拉脱维亚的香肠关税相威胁。拉政府最终决定不采纳国内市场保护局的建议。
进入5月,围绕猪肉问题,三国展开新的一轮贸易战。
2003年5月6日,拉脱维亚政府宣布提高进口猪肉的关税水平,理由是:廉价进口猪肉已对该国造成严重损失。拉经济部长Juris Lujans向外界解释说,他并不认为提高关税是解决问题的理想办法,但迫于形势,而不得不为之。
爱沙尼亚作为对拉出口猪肉的主要国家之一,在获此消息后,一片哗然。
爱沙尼亚政府新闻办公室官员Kristi Liiva表示,爱沙尼亚只会接受那些遵守“波罗的海国家自由贸易协定”和世贸组织规定的作法。“如果拉脱维亚议会签署的措施没有对爱方利益给予应有的尊重,爱沙尼亚有权对拉脱维亚出口采取同样的措施。”
话音未落,爱沙尼亚却也从5月18日起,对来自波兰的猪肉开征为期200天的保护性关税,税率从22%-66%不等。虽然爱沙尼亚声称此种保护性关税仅仅针对波兰一国,但也有消息称,爱沙尼亚有可能将全面提高进口猪肉的关税水平。
2003年5月28日,立陶宛检疫局称爱沙尼亚Rakvere肉类加工厂未能提供必要的产品资料,因而决定禁止进口其产品。
2003年6月4日,爱沙尼亚乳酪厂商向政府提出“应该按照一些欧洲国家的作法,禁止进口低质的立陶宛乳酪产品。”
2003年6月5日,拉脱维亚议会通过旨在保护国内市场,对进口猪肉追加关税和实行配额管理的法案。该法规定:拉脱维亚年猪肉进口配额为6202.8吨,猪肉副产品为454.6吨,其中给爱沙尼亚的猪肉及其副产品的配额分别为2371.5吨和35.2吨,给立陶宛的配额为254.4吨和8.6吨。超过配额的进口猪肉将被征收每公斤0.385欧元的额外关税。
2003年6月6日,爱沙尼亚外交部副部长尼克称,由于拉脱维亚对进口猪肉采取的关税和配额措施,对爱方造成300多万欧元的直接损失。因此,爱方准备采取对策,对占爱市场份额较大的拉脱维亚产品加征关税。立陶宛官方对此也表示了类似的反映。
但许多爱沙尼亚人对此持不同观点。他们认为爱沙尼亚不应对拉脱维亚进行贸易报复。因为“猪肉战”很有可能成为波海三国展开全面贸易战的导火索,而使其它许多工业遭殃。考虑到爱沙尼亚对拉脱维亚出口额是从拉脱维亚进口的近3倍,一旦贸易战爆发,倒霉的还是爱沙尼亚。另外,爱沙尼亚对波兰猪肉的限制措施实际上也是形同虚设,因为波兰猪肉并未直接进入爱沙尼亚,而是绕道捷克、匈牙利等国进行加工,而所谓加工,其实也只不过是加上了一层包装纸,然后再出口到爱沙尼亚。这种迂回战术,对爱沙尼亚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同样奏效。由于双重关税限制,爱沙尼亚商品不得不绕道芬兰、拉脱维亚、立陶宛或者白俄罗斯,然后再进入俄罗斯市场。可见,贸易限制绝对不是解决贸易争端的好办法。
猪肉、乳酪、香肠、牛奶……,“波海三国”你来我往,互攻频频,贸易战没完没了。三国都称,设置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不符合三国签署的贸易协定以及世贸组织规则,但是除此之外,似乎再也找不到解决贸易争端的其它办法。
波海三国的贸易纠纷,反映了波海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三国仍然将各自的眼前利益放在首位,而并未对整个波海地区的长期发展战略达成共识。
三、波海三国的合作前景
1.短期来看,三国关系仍是竞争多于合作
许多因素表明,三国间直接的竞争在近期内不可避免。
波海三国的工业结构差别不大,三国在纺织、木材、金属、电子和电信等产业的发展程度接近,又都依赖同俄罗斯的中转运输。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在吸引外资和出口方面成为竞争对手。
就目前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爱沙尼亚无疑是波海地区的领头羊。爱沙尼亚经济转型的成功为许多西方国家称赞,也是波海三国中第一个被欧盟邀请参加入盟谈判的国家。但普遍认为,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波海三国间的经济差距将被拉近,甚至趋同。近年来,三国经济都呈高速增长态势,拉脱维亚的经济增速更是惊人。许多人认为,里加有可能成为波海地区未来的经济中心。
就生产成本而言,拉脱维亚和立陶宛比爱沙尼亚更具有竞争力,对外资的吸引力更大。因此,拉、立在未来很有可能取代爱沙尼亚在国际分包业务中的角色。
2.入盟前后,波海合作面临新形势
可以说,如果不出意外,波海三国明年就将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三国的关系也将在新的框架下发展。
现在距离波海三国加入欧盟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像其它欧盟候选国一样,三国都把“欧盟标准”作为各自的努力方向,为能够在入盟后,执行统一的繁杂的欧盟标准做着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准备工作。但是,真正“达标”谈何容易!执行统一的标准,往往意味着放弃个别利益。举例来说,欧盟市场内部的货物实行自由流动,没有关税和非关税限制。而目前波海三国为各自的私利,在入盟前夕,大打“关税战”,仍把关税作为解决贸易争端的首选方法,似乎不合时宜,也不合“准欧盟国家”的身份。
因此,波海三国如何真正融入欧盟统一市场,进一步消除各种市场障碍,对尚在频频使用“关税”武器的波海三国来说,将不会是轻松的任务。
本文撰稿人:樊荣 2003年6月18日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