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波海三国
波罗的海三国-战略地位
来源:互动百科 2010年05月22日

    

波罗的海三国

     波罗的海乃是东西方交往的天然通道。通过喀得加特和斯加基拉克海峡与北海相连,经由波斯尼亚湾、芬兰湾及里加湾远至内地。波罗的海是贯通北欧的重要航道,西北通过厄勒海峡和大、小贝尔特海峡出北海,与大西洋相通。经德国的基尔运河可与北海相连,波罗的海运河与白海相接。这种天然通道无疑使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波罗的海地区由于不仅对东西方贸易有很大意义,而且由于其军事意义,使该地区成为历代发达国家争夺和瓜分的对象。

     从中世纪以后,许多国家曾为争夺波罗的海沿岸港口和海上运输线在此发生争战。例如波罗的海公国(包括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先后被北欧(9世纪)、丹麦(11世纪)、日尔曼(13-14世纪)、波兰(15世纪)、瑞典(17世纪)占领过。

     沙皇俄国一直把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出海口,打通由波罗的海通往大西洋的海路作为它向欧洲和世界扩张的跳板。1700-1721年,彼得大帝为了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同瑞典进行了长期战争,最后战胜瑞典,迫使瑞典签订了《尼什塔特和约》,根据此和约,沙俄割占了爱沙尼亚、北拉脱维亚和卡累利阿的一部分。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1772年、1793年和1795年三次对波兰的瓜分,沙俄占领了整个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大部分。亚历山大一世于1815年大胜拿破仑,签署了瓜分法国的《维也纳条约》,根据此条约,沙俄又割占了立陶宛的其余部分。这样,至19世纪初,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已完全置于沙俄的占领和统治之下,沙俄对三国的统治达200-100年之久。

     进入20世纪,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20年代初,当时刚刚诞生不久的苏俄面临着来自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和武装干涉的严重局面。在资本主义包围的形势下,与周边邻国建立友好关系对确保苏俄安全有着特殊的意义。正是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波罗的海东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成为苏俄推行“睦邻”政策的首要目标。十月革命后,爱、立和拉三国先后脱离俄国而独立。协约国从地缘政治出发,力图将它们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联成一线,在苏俄西部边界构筑反苏俄的“防疫带”。为了瓦解反苏联盟,苏俄作出重大让步,同上述国家先后签订“睦邻和约”。在上述国家中,苏俄于1920年2月2日第一个与爱沙尼亚签订了“睦邻和约”,它对苏联当时冲破西方的“防疫带”起了重要作用。列宁曾高度评价这一和约的意义,称它是苏俄通往欧洲的一扇“窗户”,它使苏俄与西方各国进行“商品交换”有了可能。同年7月12日和8月11日,苏俄又与立陶宛和拉脱维亚签订了和约。

     20世纪中期,随着世界形势的新变化,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又成为各强国相争的主要地区之一。二战期间,德国把波罗的海三国视为东进的必经之地。二战前夕,上述三国就已成为苏联和德国的瓜分对象和“牺牲品”。根据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有的“秘密议定书”,双方划定了各自在东欧的势力范围,其中规定:当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波罗的海三国属苏联的“势力范围”。但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没有阻止德军东进,在横扫西欧后,很快掉过头来进攻苏联。但,“秘密议定书”却为苏联不久后占领三国埋下伏笔。

     二战全面爆发以后,苏联为了防止战火东延,巩固西部边疆的安全,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采用各种方式把国境线西移,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构筑了一条所谓“东方战线”的“防御带”。苏联认为德国进攻它的主要通道之一乃是波罗的海东岸的立、拉和爱三国,因此,苏联在建立东方战线时,十分重视上述三国,与德国对三国展开了激烈争夺战。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地区,苏联于1939年9月28日、10月5日和10月10日,先后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了“互助条约”,根据这一条约,苏联取得了在三国境内驻军、建筑军港和空军基地的权利。1940年6月,当德军大举进攻西欧时,即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的当天,苏联向立陶宛政府发出了最后通牒,指控立政府“破坏”苏立互助条约,从事反苏活动,要求“惩办”向苏军“挑衅”的直接祸首,成立履行苏立互助条约的政府,允许苏军在立境内自由通行,在战略要地驻军。翌日,即6月15日,苏军占领了立陶宛,6月16日,苏联又迫使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接受了同样要求,并占领了这两个国家。

     德国为了实现东进计划,1941-1945年期间,占领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把它们作为东进的战略基地。

     二战以后,波罗的海并没有平静。随着苏联和美国争夺的加剧,波罗的海又成为战舰游弋,东西方争夺的军事要地。苏联利用立、爱和拉三个加盟共和国的“地缘”优势,大大加强波罗的海舰队,使之成为苏联与西方抗衡的一支主要海上力量。波罗的海舰队是原苏联常设舰队之一,也是沙俄时期就已建立起的一支舰队。早在17世纪,沙皇彼得一世为了争夺世界霸权,搜刮了近700万卢布,建立了拥有大小舰只141艘的俄国第一支舰队——波罗的海舰队。苏联时期,波罗的海被苏联视为自己的“内湖”,为了美国等西方国家争夺的需要,大大加强了这一舰队的军事力量。战后,苏联在拉脱维亚的斯克伦达和爱沙尼亚的帕尔迪基建立了海军基地。同时,美国也加强了在波罗的海地区的军事活动,控制出海口等战略要地。而且,美国等西方一些国家直至三国1990年宣布独立以前,始终“不承认”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为苏联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