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亚五国
中哈油气资源合作面临的挑战、趋势及启示
杨丽丽 来源:《海洋地质前沿》2011年第12期 2012年05月30日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北京100034)

  摘 要:中哈两国在资源、地缘优势和共同利益等方面具有合作的互补性和必要性,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考虑,加强中哈油气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两国油气合作面临的挑战,阐述了今后合作的发展方向和趋势,进而对中哈乃至中亚国家的资源合作给出了思路。

  关键词:中哈;油气合作;挑战;趋势

  中图分类号:TE16 文献标识码:

  基金项目:国家专项“全球油气地质综合研究与区域优选”(GT-YQ-QQ-2008)

  作者简介:杨丽丽(1977—),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经济、能源战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yll2004@126.com

   

  1 中哈油气资源开发合作的互补性和现状

  1.1 双方合作的必要性和互补性

  1.1.1 油气资源互补

  哈萨克斯坦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是中亚国家的主要石油生产国,其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里海东北部沿岸地带,主要的油气田有田吉兹(Tengiz)、卡拉恰干纳克(Karachaganak)和卡什干(Kashagan)等。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00年对全球待发现油气资源所作的评估,哈萨克斯坦待发现的石油资源量为33.66亿t,天然气为2.05万亿m3。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资料,截至2010年底,哈萨克斯塔石油探明储量55亿t,产量8 160万t,消费量1 250万t;天然气探明储量3万亿ft3(1ft3=0.028 3 m3),产 量336亿m3,消费量303亿m3。近年来,哈萨克斯坦的探明储量一直保持着增长势头,石油产量也逐年递增。

  中国是个油气需求大国,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石油消费量也在成倍增长。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面对巨大的石油需求量,本国石油供给可谓“捉襟见肘”。我国近年来石油消费比例快速上升,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扩大,有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2007年为49%,2008年突破50%,2009年达到53%,2010年 达55%,2011年1—5月 则 升 至55.2%。我国石油进口高度集中在中东和非洲,且输入方式主要是海上运输,目前石油进口量的80%以上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海上运输存在安全隐患。

  哈萨克斯坦的出口能力和我国的油气消费需求将为中哈合作奠定坚实的供求基础。

  1.1.2 地缘政治互补

  哈萨克斯坦位于欧亚大陆的接合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既与俄罗斯和中国等大国为邻,又与欧洲一些国家、亚洲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相近,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在外交政策上,大国和周边国家是其外交重点,常常把国际能源合作作为外交的一种筹码,但在经济上对俄罗斯仍有较大的依赖性。目前,从保障出口国能源安全的角度出发,哈萨克斯坦也正在努力寻求油气出口多元化和开拓新的需求市场,以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

  近年来,哈国的油气产量正在迅速增加,但国内消费量有限,表现出了巨大的出口潜力。另外,近年来里海哈萨克斯坦水域油气资源的普查勘探和开发工作取得进展,开展该地区国际合作的环境日渐好转,哈俄已就多年争议的里海法律地位划分问题基本达成共识,并积极建设开发里海资源的必要基础设施。可以看出,哈萨克斯坦表现出了更多的积极开展与石油需求国合作的姿态。

  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地高度集中于冲突不断、动荡不安的中东和贫穷落后、政局不稳的非洲,同时又主要通过海运经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海运抵,政治外交风险及运输风险都很大,给我国稳定、安全和可靠的石油进口带来严重威胁。

  中国与哈相邻,开展能源合作有利于改善中国过分依赖从中东进口石油的现状,有利于国家的能源安全。中哈油气合作就是这种地缘政治意义上的一个具体而重要的体现。

  1.1.3 技术力量互补

  哈萨克斯坦政府在2030年前的重点发展方向是油气工业。目前,该国石油天然气加工工业的现状不能满足油气生产发展的需要。石油开采、冶炼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其大部分石油是由外国公司开采,并且原油主要用于出口,只有少部分运往炼油厂加工,而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处理技术也仅限于将石油和天然气分离,缺乏进一步加工能力。化工产品在哈消费市场上所占比例仅有15%。这就要求哈萨克斯坦具有先进的石油化学工业技术,加强油气加工能力。

  因此,哈萨克斯坦政府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采取了“大量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工艺发展本国石油工业,提高石油深加工能力”的政策,其中就包括非常愿意与中国加强技术方面的合作和利用科技发展油气工业作为经济发展战略方针的重要内容。

  我国石油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石油勘探、开采和加工技术完备,很多石油加工技术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且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我国的石油企业也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再加上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这为中哈石油技术合作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1.1.4 多元化战略互补

  哈萨克斯塔石油出口目前主要借助俄罗斯和美国主宰的欧洲输油管网系统进入欧洲市场。一条是隶属俄罗斯的田吉兹—新罗西斯克管道;另一条是美国主导的巴库(阿塞拜疆)—杰伊汉(土耳其)管道。这 2条管道只能给哈方石油出口提供过境的便利,而国际石油贸易的控制权掌握在大国手中,更无法从“能源外交”中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对于中亚各国来说,首要任务是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优势,积极开拓能源出口多元化。因此,哈萨克斯塔为了扩大并保证油气出口的畅通和安全,确定了油气出口运输多元化方针,积极开拓能源出口多元化:中亚向北有俄罗斯市场,向西可接欧洲大市场,向南可到新兴的印度次大陆,向东可取亚欧大陆桥直到蓬勃发展的亚太市场。

  从我国的角度来看,预计2010—2020年,中国进口的原油中仍有 45%~50%来自中东,依赖中东原油的局势不会有太大改变。从亚太地区获得的原油将不断减少,从非洲进口原油的比例将得到保持。俄罗斯和里海地区是未来原油进口开拓的重点地区。

  哈萨克斯坦油气出口的多元化战略和中国原油进口的多元化战略构成了两国油气合作的基础。

  1.2 双方合作的基础和现状

  中哈两国建交以来保持了良好的政治关系,两国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如《经贸合作协定》、《银行合作协定》、《石油领域合作协定》、《中哈21世纪合作协定》、《中哈关于地质和矿产利用领域合作的协议》、《过境运输协定》、《中哈经济合作发 展构想》等,这些文件的签署为中哈开展石油合作营造了良好的外交和法律环境。

  中哈石油合作始于1997年。在中亚各国中,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最早开展油气合作,也较为深入与成功、合作领域也是最广的,中哈油气合作被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誉为“中哈经济合作成功的典范”。中哈双方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主要油气合作项目有:阿克纠宾斯克油田开发、肯基亚克—阿特劳输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PK石油公司项目、北布扎齐油田开发和田吉兹油田项目、里海达尔汗区块开发项目、中哈天然气管道项目等。

  2 中哈油气资源开发合作面临的挑战

  2.1 哈国油气资源为各国争夺焦点

  俄罗斯把中亚视作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任何外来力量都十分警惕,对中国也不例外。中海油竞标里海北部油田失败就是一个例子。

  美国对中哈石油管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通过对哈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援助来施加压力,说服国际金融机构放弃对管线的贷款,以及将哈萨克斯坦石油引入巴杰管线即哈萨克斯坦—巴库(阿塞拜疆首都)—第比利斯(格鲁吉亚首都)—杰伊汉(土耳其港口城市)。

  日本政府以优惠条件作诱饵,试图以“安纳线”替代“安大线”。对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输油管道建设,日本方面甚至也表示出了相当大的关注。

  印度最大的能源公司“石油天然气公司海外部”也积极进军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开采市场,参与中亚油气的开采与经营,它的介入将加大中国进军中亚能源市场的难度。

  国际石油大公司也纷纷参与哈国能源的开发。如卡什干油田就由一个多方合作开发的国际财团负责开采石油,其中有Eni(意大利国家碳化氢公司)、AgipKco(意大利通用石油公司)、Exx-onMobil(埃克森—美孚公司)、Total(道达尔石油公司)、Shell(壳牌石油公司)、Cono-coPhilips(科诺科菲利普斯公司)和Inpex(日本英派克斯石油公司)。

  2.2 美俄因素成为不确定影响因素

  美俄在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争夺将构成中哈油气合作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俄美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杰线和通往俄罗斯黑海地区的田吉兹—新罗西斯克管道上,巴—杰线设计输油能力为5 000万t/a,田吉兹—新罗西斯克管道一期输油量为2 820万t/a,也预计提高输油能力到6 700万t/a。而且随着美俄能源争夺的激烈,双方在提高运输能力的同时,必然会加大油源上的争夺。

  而里海地区更大的是预测石油储量,大部分地区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即使能够把这些储量变成经济可采储量,也需要一定的勘探开发周期和巨大的资金及技术投入。所以,中亚里海地区在中短期内对于油源的争夺将会更加的激烈。

  同时,哈还在研究铺设横穿里海底部的石油管道的前景问题,尽管这一方案因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而遭到俄罗斯和伊朗等里海沿岸国家的强烈反对。所有这些都使得必须要把中哈油气的合作放到整个中亚里海地区的范围内来看待。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能不担心俄美因素构成的对中哈石油合作的潜在的巨大影响,甚至会直接危及中国的“泛亚全球能源桥”和油气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2.3 民族宗教状况的复杂性

  近年来,民族极端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对中亚乃至全球安全造成了威胁。复杂的民族宗教状况是中亚及其邻近地区不稳定的根源之一,也是中哈能源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这种来自民族主义的威胁可能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最极端的形式是当地政府或人民赤裸裸地没收外国公司或外国公民在当地的产权。大规模没收外国公司财产的运动往往发生在一场政变、革命或民族主义运动之后。比如,中石油在苏丹和哈萨克斯坦的石油股份和产权就会随时受到威胁。

  此外,中亚国家相互之间存在着各种历史遗留下来的矛盾分歧,如领土纠纷、资源分配、非法移民等。在费尔干纳盆地,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一直存在着领土争端。中亚地区普遍缺水,而水资源的分布又极不平衡,在争夺水资源上容易引起纠纷。如2008年春,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边界的居民因争夺水源而发生冲突,国家间利益矛盾的激化也会造成对中哈合作的威胁。

  2.4 哈国政治环境的不稳定

  中亚各国在国家转型过程中,都出现了腐败的问题,有的国家还相当严重,在一些国家也存在干部裙带关系和亲疏关系问题。这些问题使中亚各国在社会稳定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哈萨克斯坦独立后在形式上采用西方政治体制,却未被“完全西化”,保留了自身政治生活的特点,即总统拥有“绝对权力”。“大总统、弱政府、小议会”的政治架构,使国家政治前途和命运往往系于总统一身,使其政治稳定状况仍相对脆弱。处于地下状态的政治反对派,对国家未来稳定构成潜在威胁。

  哈萨克斯坦的油气资源法律法规变动相当频繁,政府不断加强对油气资源领域的控制及干预, 对投资者的影响较大。此外,国际金融危机对哈萨克斯等国有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出口受阻、侨汇收入减少、金融体系受冲击等。在油气方面,主要是由于世界能源需求的萎缩、国际原油价格下跌造成油气销售的减少,油气企业投资的大型项目由于资金缺少而推迟。因此,走出危机的阴霾还需一段时间。

  这一切不稳定因素会间接与直接地影响中哈能源的长期合作。

  3 中哈油气资源开发合作的发展趋势及启示

  3.1 中哈油气资源开发合作的发展趋势

  3.1.1 合作将深入发展

  中哈合作已经有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培养和 锻炼了一大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中国企业在哈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得到了哈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认同。中哈两国政府发表声明将加快和深化能源合作,以中哈石油管道项目为重点,实现能源合作的新突破。因此,两国围绕着政治互信展开的能源和油气合作必将不断深入发展,建立在高层外交基础上的油气合作方式在中短期内依然是主流。

  3.1.2 合作将以海上为主向里海转移

  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十分丰富,主要含油气盆地位于滨里海地区,哈石油的待发现资源中北(滨)里海就占到了 84%。《哈萨克斯坦里海地区开发计划》的实施将会有更多的油气田得以发现,这个过程也将使中哈油气合作的地区不断向里海地区转移,以海上油气合作为主必将成为未来合作的重要模式。实际上,中石油和中海油现在已经开始了里海石油的勘探开发工作,以后的合作会不断得到加强。

  3.1.3 管道运输成为合作的重要方面

  中哈石油合作具有良好的通油管网基础和辐射拓展空间。中哈输油管线与中亚及俄罗斯已建和正建的输油管道网络可顺利对接。以新亚欧大陆桥为核心的亚洲铁路、公路网体系多数路段已建成并有一定规模的商业运营,随着区域一体化合作体系的不断完善,将形成铁路、公路、管运相互衔接的立体运输网络。

  就目前来说,全长1 240km的阿塔苏—阿拉山口管线的建成使用将供应巨大的中国乃至亚洲消费市场,前景非常可观。中哈输油管道使中国既可参与开采哈的石油,又可通过铺设输油管道与中亚地区现有的和正在计划修建中的输油管道网络接轨,建立一个通向中东和黑海地区石油的陆上输送线路,从而站到“泛亚全球能源桥梁”的战略位置上。

  3.1.4 合作将由点及面辐射中亚

  中哈在油气领域的成功合作必将对其他中亚国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这不但可以把油气勘探开发技术应用于其他国家,而且可以使管理模式、处理问题的经验在中亚地区得到较好推广,进一步降低在本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的成本。同时,与中亚国家的油气合作还可减轻大国在中亚的能源争夺中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我国在能源供给安全上的风险。

  3.2 中哈及中亚能源合作的启示

  3.2.1 实施多元化合作策略

  首先,针对中亚国家能源投资主体多元化、能源出口多元化趋势,我国可采取能源合作形式多样化、进口渠道多元化战略,充分利用双方良好的政治关系及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扩大在哈萨克斯坦市场的份额,借机进入目前还未大规模进入的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天然气市场,在中亚能源市场拓展多条运输线路、多种合作方式,在与欧美等国的能源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益、更大的市场。

  其次,针对中亚国家强调国家控制能源的策略,我国应采取能源安全保障多元化的策略,在重视发展政府间的良好互信、互利合作关系的基础上,注重发展与民间的良好合作关系,形成从政府高层到民间的金字塔型合作关系,使得双方能源合作不受领导人更迭的影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第三,针对中亚国家开始重视能源勘探、开 采、加工的技术和装备水平,着力发展能源加工业,增加能源加工制品等发展趋势,我国应抓住机遇,实施能源转换技术多元化的策略,不断提高针对中亚地质条件和油品条件的能源勘探、开采和加工技术,提高中亚国家能源设备的水平,开辟更加广阔的商机。

  3.2.2 实施重点化合作策略

  针对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储量和产量的不同以及发展重心的不同,我国应制定能源进口重点化的策略,如在哈萨克斯坦以进口石油为主,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以进口天然气为主,确定合作的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及主要合作方式、 合作伙伴等,使合作更有针对性,更易于操作。

  3.2.3 实施投资风险最小化策略

  针对中亚国家对外能源投资政策多变、国家政治环境不稳定的特点,我国应制定能源投资风险最小化的机制,关注哈萨克斯坦及其他中亚国家的经济和油气工业发展趋势,了解其政策、法规、发展战略和资源国境内外国石油天然气企业活动状况,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发现和拓展新的合作项目,加强项目可行性论证,在油气开采、油气加工和管道铺设等方面开展具体项目的合作。我国企业在资源国应注意守法经营,注意防范风险,维护国家利益和本国投资者的利益。同时,我国各石油企业在进行油气合作时应建立有利的协调机制,注重对各公司行动的统一和协调,避免不自觉地相互掣肘。

  3.2.4 发挥区域合作组织作用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解决边界问题为契机,中亚五国和俄罗斯、中国共同发起创建上海合作组织,如今已经从单纯解决边界问题发展为以反恐和经贸合作为核心的国际组织,成为中亚和平、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力量。上海合作组织能源一体化对中国获得持续、稳定的石油供给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借助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合作组织的平台,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争取在平等互利、务实高效的合作原则下积极开展合作,才可能构建起有效的区域能源合作机制,更好、更早地实现互利多赢。在对中哈及中亚能源的合作中,很难出现一国或一个利益集团独霸的局面,能源开发合作将可能呈现出多元化、多模式、互利共赢合作的局面。

  参考文献:

  [1]BP.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EB/OL].[2011-06].http:∥www.bp.com

  [2]王粤,庞立军.中哈石油合作的基础、优势与战略意义[J].国际经济合作,2007(11):16-18,

  [3]许勤华.从中哈石油管道看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4):33-37.

  [4]冯连勇,沈剑锋.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地位与中哈油气合作[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3):61-67.

CURRENT STATUS AND CHALLENGES TO OIL-GAS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AZAKHSTAN

YANG Lili

(Strategic Research Center of Oil and Gas Resources,Ministry of Land and Resources,Beijing 100034,China)

  Abstract:As geographically neighboring countries,China and Kazakhstan share a lot of common strategic interests.From the viewpoint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it is of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particular in the field of oil-gas resources.Challeng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cooperation are discussed.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operation as such should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in the utmost benefit of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China-Kazakhstan;oil-gas cooperation;challenge;t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