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亚五国
中亚历史上的族群变迁
王二建 来源:《学理论》2011年第19期 2012年05月30日

(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摘要:中亚位于毗邻我国西部,中亚地区的稳定与否关系到地区的安定。因此追溯历史,发掘历史中的族群变迁,分析中亚地区族群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区的影响,定会对处理现时局的地区问题的解决由启发意义。

  关键词:中亚;族群;变迁

  中图分类号:K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9-0039-02

  作者简介:王二建(1984-),男,江苏丰县人,(09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从事中国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

一、中亚的概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中亚地区疆域的界定的看法并不 一致,大体上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界定。狭义中亚指的是阿姆河和锡尔河两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主要为现代的中亚四个半共和国,或泛指中亚五国;广义的中亚是指南起昆仑山脉,西到帕米尔、天山山脉和准格尔西支,北达阿尔泰山、唐怒乌拉山和外贝加尔山,东至大兴安岭,甚至有些人主张包括西藏在内。目前学术界主要运用狭义的概念,是指苏联解体后出现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库曼斯坦五个独立国家。但是在谈到中亚历史上的族群变迁时,涉及的地域范围要比现在所指的中亚五国广一些。 中亚虽然基本分布的是草原地区,由于地理、气候、河流等因素,草原文化与农业文明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也有少部分农耕地,农业在适当和较小的地区是可以存在的。但是它在整个经济中式微不足道的,居民基本是以游牧为主生活。中亚草原的气候特征是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夏天炎热,干燥是其突出特征。在中亚地区无论是长角的牛,还是骆驼、绵羊、山羊或者是马随处可见,它们就是他们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为了确保经济自足或者过度放牧,牧群必须不断地迁移,在一定范围内游牧。这就是史书说的“他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在马牛羊中又以马为 主要的财富。草原是马的故乡,自从有了马,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改变经济和战争的格局。

二、中亚的民族构成状况

  根据已考古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所证实,在远古时期在中亚地区就生活着一些部落。在中亚草原地带有一条天然的最早的分界线,这就是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在此界限的西面生活着印欧语系的人,东面生活着蒙古 - 突厥人。印欧人最早大概发源于黑海北岸地区,曾在那里牧牛,从事少量的农耕。因为主要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发现有理想的地方,他们就用大牛载起所有的行李,朝那里迁移。大约公元前 2000 年米努新斯克附近的阿凡纳羡沃文化,以及在阿尔泰山与里海之间地区出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创造者们都属于印欧种人。到公元前 2000 年时,他们已分布在多瑙河平原到奥克苏斯河和贾哈特斯河流域的广阔地区。他们以这片广阔地区为根据地,向外迁徙,迁入各文明中心———巴尔干半岛、近东、中东、中亚和印度河流域。考古专家已经证实一些讲印欧语、伊朗语、斯拉夫语、日耳曼语、罗曼语、凯尔特语、希腊语、阿巴尼亚语、吐火罗语的印欧分支已经逐渐在古代文明地区兴起。古代印欧种人向文明地区发起过三次大的迁移。第一次迁移大概发生在公元前 2000 年—公元前 1800 年之间,这一次除中原地区的黄河流域文明以外,其他的各大文明都受到不懂程度的冲击。主要有入侵希腊的爱奥尼亚人和阿卡亚人,入侵小亚细亚的赫梯人和里海西岸扎格罗斯山南下的喀西特人和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第二次迁移大概发生在公元前 1200—公元前 1000 年,这一次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各古代文明都受到冲击。印欧种多利安人进入希腊,米底人进入西亚,吐火罗人进入中国西部。印欧人的第三次迁移发生在公元前 700 年—公元前 500 年之间。从此以后,中亚草原上出现了影响更深远的,抗日持久的,由东向 西的民族大迁移。公元前 7 世纪以后,在整个大草原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已不是印欧种人,而是蒙古种人。直到公元初的几百年,最后一批印欧种人才从草原上消失,他们被突厥人——蒙古所取代,他们是公元 1 世纪的匈奴人,3 世纪的鲜卑人、5 世纪的柔然人,6 世纪的突厥人、8 世纪的回鹘人、9 世纪的黠戛斯人、10 世纪的契丹人、12 世纪的克烈人,最后是 12 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人。

  这些突厥 - 蒙古人向中亚草原地区的推进,挤压着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向西亚和欧洲迁移,引起了草原诸族于定居民族的冲突。冲突的首要原因是经济动机引起的。这在我国史学家和罗马史学家的研究中是可以看到的。农耕与游牧民族有着截然不同的经济价值观。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很有一部分依赖于农耕民族提供的物产,他们必须以各种途径获取他们。也许这就是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经常冲突的原因。在沙俄征服中亚之际,当地民族主要有两种基本成分:一是操突厥语系的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吉尔吉斯坦人和土库曼人构成中亚居民的大多数;一是操东伊朗语支的塔吉克人,居住在中亚南部的平原和山区。沙俄征服中亚之后这里又增加了一种基本的的民族成分,这就是来自欧洲的斯拉夫移民,主要是俄罗斯人,多居于城镇,社会地位较高。总之,中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这些民族在历史上不断地交融,无论是在语言系属、宗教信仰、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相识的地方。

三、中亚历史上的族群变迁的原因

  原始人类群体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逐渐演化为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后,虽然再也不是地球上的漫游者,有了较为固定的活动空间,但是,部分的或局部的迁移一直是伴随着民族历史发展的一种常见现象。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历史时期,导致民族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

  (一)政治原因

  回顾中亚的历史,一位学者的论断是极富启迪意义的,那就是:“中亚的畜牧业游牧民族,与亚洲边缘上的高度农业文化之间的交替表演,就成了亚洲历史的节奏。”总体来的说,这些游牧族群建立部落或者讲的是国家骤然崛起,又很快衰弱,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世界各民族发展史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往往出于政治的目的,把本民族的一部分或其他民族迁离原来的居住地,安置在另外一个地理区域。如在历史就多次出现: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民族之间,因争夺耕地、牧场、财产、人口、牲畜而发生战争,在战争中如果战败的民族没有被消亡或被胜利者兼 并,那么这个民族就必然要迁徙。如果这一个民族迁徙到一个已经有其他民族居住的地区,那么新的战争又很可能爆发。公元前 2 世纪初,秦朝为了抗击匈奴,派蒙恬修筑长城,这一工程持续了 11 年左右。为了生存,匈奴开始与草原各族展开斗争,在斗争中强盛的匈奴取得了胜利并逐步向西扩张,赶走了居住于祁连山敦煌之间的月氏,月氏在西迁的过程中有占领居于伊犁河和楚河之间的乌孙人,大概是在公元前 160 年,乌孙人在向西逃亡的时候,压迫着在草原上游牧的塞人,塞人在向西和西南逃亡的时候,自己占据了西徐亚人的地方。

  (二)经济原因

  经济的动迁是民族迁徙最根本的原因。当人类由散漫的迁徙走向定居或半定居生活、有了农业和牧业的分野后,受各自不同经济活动方式的影响,其迁徙也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农耕民族由于农耕生产的定着性决定了他们可以较长时间稳定的居住在某地,而迫于生存压力进行的迁徙活动并不是太频繁。游牧民族则由于其经济生产需要不断变更牧场,以便恢复牧场的肥力,保证牲畜足够的饲料,所以,他们只能“逐水草而居”,其有规律按季节变化循环迁徙放牧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迁徙。同时,由于对其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草场面积基本是固定的,载畜量也是相对固定的,草原上的政权和民族可以不断更替,但人口数量只能保持相对稳定,当有限的草场资源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时,草原上的部落大都会联合起来向外扩张,夺取新的草场,这自然会引起草原上频繁不断的民族迁徙。公元 6 世纪中期,突厥首领土门之弟室点密率领一路突厥人在征服了天山南北以后,由征服了锡尔河以北的草原。以后突厥人向西迁移,在吉尔吉斯山以北的千泉建立了汗庭。室点密死后,其子达头可汗又把领土扩张到阿姆河流域以南的吐火罗地区。6 世纪后期,突厥人以阿尔泰山为界,分裂为东西两个汗国。东突厥汗国统治者统治蒙古高原地区,西突厥汗国统治天山草原和哈萨克草原。由于地理和经济实例的限制,东突厥汗国的领土没有得到扩大,而西突厥汗国的活动的范围一直向西扩张。因此无论是突厥汗国分裂的因素,还是东西突厥的扩张都是因经济动力而出事的,都因势力的衰弱而走向历史的角落。

  (三)自然环境原因

  在民族迁徙的诸多原因中,自然环境的变迁尤其是气候的变化是民族迁徙一个非常重要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关于自然环境变迁与民族迁徙,在世界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可谓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如 13世纪蒙古人大规模向外扩张也是由于居住地气候变干和牧场条件日益变坏所致。在这次民族变迁中由于蒙古人的南下和西迁,导致中亚民族格局的大变动。蒙古人在征服西辽和东辽之后,成吉思汗的下一目标就是与西辽比邻的花剌子模帝国。花剌子模至 11 世纪末,领土不断扩张,其领土包括中亚地区、阿富汗、伊朗等在内的伊斯兰大帝国。1218 年成吉思汗遣派 500 商人,450 只骆驼在金银与贵重的物品前往花剌子模,至锡尔河中游的花剌子模的边境城市讹答剌时,其商人和被抢劫成吉思汗闻讯,大怒,决定亲自讨伐哈喇子墨的挑衅的行为。成吉思汗与 1219 年率 20万大军兵分四路进攻花帝,最后以胜利结束。暂且不管这场战争是非正义,但可以看出这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结束语

  中亚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区。了解和研究中亚历史族群迁的历史,不仅可以洞悉中亚历史上民族变迁原因或者影响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段扩日持久的,由东向西的族群变迁窗口,来了解当时的,当地的政治,文化,地理、气候以及风土人情,在历史的场合中笑看历史的浮沉。通过不断族群变迁和融,不仅通过这样的方式传播技术,还播散了友谊。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变了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的历史格局,从宏观上讲,民族大迁徙的过程亦是两大世界互相融合,互相影响的过程,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化。

  2.族大迁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两大世界的形成造成农耕世界和游牧世界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鲜明差异,这种差异在强大历史动力的作用下,必然寻求两者的统一和平衡,造成先进与落后的交流和渗透作用,然后形成一种新的历史平衡。

  参考文献:

  [1]蓝琪.称雄中亚的古代游牧民族[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管彦波.民族大迁徙的地理环境因素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3).

  [3]陈联壁.中亚民族与宗教问题[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4]克林凯特.丝绸古道上的文化[M].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和中亚及有关的地理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2009.

(责任编辑/田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