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亚五国
影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汉语习得的情感因素浅析
刘晓燕 来源:《社科纵横》2012年第2期 2012年03月28日

(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体现出一些带有一定共性的特征,其中的情感因素有着鲜明的特点,对他们的汉语习得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从动机、态度、性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阐明其对汉语习得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旨在引导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利用积极因素,改善和控制不利因素,以促进面向中亚地区的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关 键 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汉语习得;动机;态度;性格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2)02-0166-03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的国家,东南部紧邻中国的新疆,政治 地位和经济实力在中亚地区首屈一指,教育水平也相对较高。近年来,我国高校特别是西北地区高校中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汉语学习者和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他们是笔者近年来汉语教学的主要对象,在教学中,笔者对他们的汉语学习和习得过程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发现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个体因素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别是其中的情感因素有着鲜明的特点,对他们的汉语习得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本文所讲的情感因素,属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因素范畴。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因素,主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在 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第二语言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的生理、认知、情感等方面的特点[1]。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学习者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人文主义心理学强调将认知和情感统一起来,学习者不但需要认知能力,而且需要情感支持。有的西方学者则认为情感因素的重要性更高于认知因素。

  克拉申(S·Krashen)的情感过滤学说认为,动机、态度、自信心和焦虑程度是影响语言学习者的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输出起着阻碍或促进作用。动机水平高,自信心强,焦虑程度低的学习者学习效果越好。本文拟从动机、态度、性格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习动机

  一般认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趋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动机在情感因素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成功率也越大。动机可划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刘询先生认为动机包括目的、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对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程度四个方面[1]。本文认为前两方面关乎动机本身,后两方面可以划归到学习态度中,并且与学习习惯相关,故将其放在下一部分阐述。

  (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愿望强烈

  在哈萨克斯坦国内,那些有汉语专长的大学毕业生在中石油公 司谋得一个职位,会吸引来很多艳羡的目光。近年来,在中亚开展商贸活动的中国公司数量日增,对汉语人才的需求量和薪酬待遇对当地人都有相当的吸引力,这是哈萨克斯坦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现实动力。据调查,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目的有: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基础;为从事国际贸易提供便利;为在中国学习专业做准备等。换言之,从国家层面上来看,不断发展的双边经贸关系,需要大量通晓汉语的人才;在个人层面上来看,学好汉语可以为就业、谋生乃至个人发展带来直接的现实利益。因此,哈萨克斯坦学生普遍认为“汉语很重要”。正是这样一种明确的认识,使得他们的汉语学习积极性较高,学好汉语的愿望强烈。作为哈国邻邦的中国,地域临近,交通便利,学费也相对低廉,所以有条件的哈国学生纷纷来到中国留学。

  2009年11月在西安召开的“2009亚洲教育论坛暨欧亚北部教育合作会议”上,哈萨克斯坦前总理捷列先科提到“:哈萨克斯坦学生从2003年开始小规模到中国留学,截止到2008年度有2万人来中国留学。”[2]而2008年至今,来中国留学的哈萨克斯坦学生人数继续增长,据统计,2009年哈萨克斯坦来华留学生人数为6,497名,位列第九大国[3]。2010年的统计显示,哈萨克斯坦继续保持这个名次。

  近年来,国家留学基金委设立的“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国家汉办设立的“孔子学院奖学金”又为更多想到中国学习但没有相应经济条件的中亚学生提供了机会。据了解,有的学生在申请奖学金未获批准后,一次又一次地递交申请、写信联系,希望能获得在中国学习的机会。有一名学生在信中恳切地说“:因为我未来的一切梦想,计划都跟汉语有关系,……我有一个愿望就是我将中国的文化和发展用汉语来转(传)播(给)自己国家的人们。”更有学生在网上发帖,搜求各类奖学金信息, 以便获得来华留学的机会。

  (二)外部动机大于内部动机

  动机可以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是对学习的兴趣引起的动机。它提供了一个促进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学习行为。与之相反,外在动机是由外部诱因(如奖赏和报酬)所引起的动机。两者实质性的不同是提供行为动力和导向行为的来源不同[4]。

  具体到中国的邻国哈萨克斯坦,国民对汉语学习较为重视,积极性也较高,如上文所述,因为现实的需要摆在面 前。但据了解,绝大部分学生(主要是高中毕业生和大学生)是由家长决定送来中国学习的。这些学生缺课旷课现象比较普遍,考试作弊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不仅平时学习较差的学生作弊,交头接耳互相抄袭,程度不错的也同样。甚至时常有学生问老师考试的时候是否可以帮忙———这样在中国学生看来十分可笑的问题(当然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学生的直率性格)。相反,大部分欧美、日韩的学生则很自觉地独立完成,明确表示要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效果。究其原因,哈国国内教育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拿到不错的考试成绩和 一张红皮的结业证书,一方面给父母家人“交差”,另一方面为将来就业求职提供一纸“证明”,似乎更为重要。这就说明,他们的学习动机主要是外部动机,而能对学习产生持久激励作用的内部动机却存在不足。或者说,在现实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结合起来。

二、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努力程度

  学习态度是构成动机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评价性反应,是在对事物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褒贬好恶,并反映出对之采取行动的倾向性[1]。一般认为,学习者对所学外语及其文化抱有好感,有利于语言输入,有利于语言学习的成功。

  (一)善于接受异质文化,学习态度积极

  哈萨克斯坦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共有 131 个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这使得这个国家的文化从根本上就具有多样性和融合性。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使这个民族对异质文化有较强的包容心态。哈萨克斯坦的民族工业较为薄弱,独立后,很多生活用品也依赖进口。欧洲、美国、中国、日本、韩国,这些地区和国家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该国的同时,自然也带去了不同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其传播速度与商品的广泛使用相辅相成。苏联解体初期,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管理,一些只顾眼前利益的商人一度使中国同哈国的经贸交流充斥着假冒伪劣,大大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声誉。当地人甚至觉得“中国货”(Китайский)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这很容易引伸联想到精神层面的缺乏道德和法律约束、唯利是图,从而导致当地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中国文化积极、正面的因素,放大了缺陷和不足。但近年来上述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观,中国文化已成为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一支,唐装、中国菜和各种日用品、工艺品颇受欢迎,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吃苦耐劳 也颇受褒扬。与此相伴的便是哈萨克人对汉语的客观需要和主动接受。

  来到中国学习的哈萨克斯坦留学生的情况又有不同,据了解,哈国学生尽管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不解,甚至有所诟病,但对文化的整体无疑是肯定的,他们与中国文化近距离的接触,更能感受汉文化的悠久、丰富和博大精深,更容易对她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情感上的亲近,而且接触愈久,愈能沉浸其中。这种情感无疑构成了他们对汉语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欠缺持久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兰州大学历年来招收的哈萨克斯坦学生来看,一般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常常表现得较为积极,特别是在本国有过不同语种学习经验的学生。例如哈萨克国立民族大学国际关系系的学生,他们在校就读期间,应按照要求选修东方语言和西方语言各一种,连同他们原本熟悉的俄语和本民族语,每个学生将至少了解四种语言。或许是多语种的学习经验使他们更为自信,理解能力强,接受新知识较快,在初期的汉语学习中往往表现突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迟到、旷课的现象渐渐增多。据粗略统计,日、韩学生一学期的缺课率一般在 5%以下,而哈国学生的平均缺课率达到 25%。而且约有 30%经常不做作业。而且大多没有预习和复习的 习惯。研究显示,来华学习的中亚留学生普遍存在着课堂文化、课堂管理方面的冲突,他们在课堂上的自我约束较差,对教师严格的管理和考勤抱有异议、也不认同中国考试的严肃性[5]。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做支撑,短期记忆得不到重复操练,无法形成长期记忆,同时伴随着缺课旷课的累积,聪明外向、乐于表达的优势终究无法落实到学习汉语的长期效果上。

  (三)回避困难,努力程度不足

  哈国学生的母语哈文和俄文都是拼音文字,了解了每个字母的发音,基本上就能依据拼合规律了解词语的发音。而古老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从字形上不能直接了解发音,对于初学者而言,不仅每个汉字的读音和写法要依靠记忆,而且还要依靠记忆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拼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这种区别,使得哈国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为汉语学习带来负迁移。汉字是由笔画构成的,对于习惯了拼音文字的人来说,写汉字本身就是一大困难,常常不是多一画就是少两笔。因此,在读和写的环节上,母语为拼音文字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汉语拼音较高程度的依赖,哈萨克斯坦的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们所做的“汉语学习难点”调查中,91%的哈国学生选择了“汉字”。很 多学生对认读汉字特别是书写汉字产生了畏难情绪,其中的大部分人不是下定决心攻克难关,而是采取回避策略,“君子动口不动手”。具体表现在,在零程度入学的初级班学习了两个月之后,超过 40%的哈国学生在课堂上被要求朗读课文时,仍然完全把目光盯在注音部分而不是汉字部分。从现实生活来看,不会读、不会写似乎对一般性交际没有太大影响,他们有他们的办法,比如用拼音给中国朋友发短信。于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便对汉字采取“回避”策略。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听说与读写的脱节,短期内可能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必然会逐渐显示出局限性,带来汉语学习后劲不足的现象。一旦学生在阅读、听课的过程中出现了看不懂、读不出的问题,这种问题势必会越来越严重,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跟不上了”,他的学习兴趣也就逐渐丧失了。相对于日韩甚至欧美国家的学生而言,哈萨克斯坦学生出现这种兴趣丧失的比例是比较高的。

  汉字学习只是其中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哈萨克斯坦学生在学习中总体的努力程度是不尽人意的,在到课率、课前预习、作业等方面都有表现。中亚国家中只有吉尔吉斯斯坦学生在这方面表现较好。另外,与对回答问题的喜爱程度 相比,哈萨克斯坦学生主动提问的兴趣似乎不太浓厚。上文提到,他们在学习的初级阶段通常用母语提问“……怎么说?”,得到直接的答案后便很满足。而思辨的或者进一步追究“为什么”的问题类型则涉及较少。原因何在?与学习的主观动力、积极态度不足有关,还是认知策略上的特点,抑或另有原因,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性格与自我评价

  性格特征也是情感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一)外向开朗,乐于交流

  哈萨克斯坦人普遍性格外向、热情好客,乐于结交朋友并直率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语言学习上,这种性格特征就 表现为敢于开口、乐于表现。以哈国学生为主的班级,课堂氛围比较轻松,当教师根据课文提出问题,或者带领学生们一起做课堂练习时,他们不是被动地等待点名提问,也不是像很多日、韩学生那样要经过谨慎思考、待有把握时再开口,而是脱口而出、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其中一个人的声音高过其他人,并且十分急于表达时,其他人才相继安静下来等待下一次机会。在各国学生的混合班级中,哈萨克斯坦学生不一定是学得最好的,但在教师提问要求集体作答时,他们一般是最先出声且声音最大的;要求单独回答时,他们一般是举手最多的。即使对自己的回答没有把握,他们也不愿放弃发言和表现的机会,仍是一口气说完之后再吐吐舌头,望着老师“:不对?”自然,他们没来得及仔细思考的表达会出现一些甚至很多错误,但出现错误和纠正错误是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与之相比,羞于开口则是学习语言的大忌。

  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乐于交友,喜欢用不太熟练的汉语甚至蹩脚的英语和中国朋友以及其他国家的留学生相互交流。夹杂着英语的汉语、比手划脚等等,只要能达到交流和理解的目的,他们会使用各种方式。他们还常常把课下从朋友那里听来、学来的词汇用在课堂上的表达中,在老师“疑惑”的目光中“沾沾自喜”。遇到懂俄语的老师,他们常常迫不及待地问“:……(俄语表达)怎么说?”,初级班的学生甚至用这样的句子向老师提问“:老师,什么(怎么)说……?”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哈萨克斯坦学生身上,语言学的焦虑程度是比较低的。语言焦虑是指学习者在外语学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安、胆怯、缺乏信心的情绪状态Gardner 的研究表明,语言焦虑和语言习得效果成反比[6]。种不安、胆怯、缺乏信心的状态在哈萨克斯坦学生身上较表现,应该说他们的性格特征是有利于语言学习的。

  (二)高度容忍错误,自我评价高

  有研究表明,外向型学习者易在口语方面取得成功,但在不需要社交的活动中,如阅读和写作方面则未见优势。哈国学生普遍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差,完全符合该判断。已进入高级班的学生,在汉语写作中满篇都是低级的书写和语法错误,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但即使是口语表达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语言学习者的内向和外向性格往往与认知方式中的审慎型和冲动型相对应。哈萨克斯坦学生的认知方式基本可以划分为冲动型。外向开朗的性格特征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机会,使他们易于较快地取得 小的进步。但也正是这种向外的性格趋向,使得他们向内自省的精神不足,不善于分析错误,因而常常不断地重复同样的错误。而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由于急于表达,对于表达中的错误就时常采取高度容忍的态度,致使这些错误日积月累,在到达中级阶段以后,纠错的任务变得异常的艰巨且收效甚微。

  另一方面,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较高,不易发现或忽略自身缺点,更无法有意识地加以纠正。因此,从考场出来的哈萨克斯坦学生被问及“考得怎么样”时,80%以上会说“很好”,事实上他们的成绩常常不尽人意。

  当然,任何国家的学生中都一定会有聪明、勤奋集于一身的“上帝的宠儿”,哈国学生中也不乏这样的佼佼者,他们可以用一学期时间达到流利交流,听写汉字时不仅字形正确,而且笔顺无误。但从总体来看,近年来哈国学生数量增多,但真正学好学优的比例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能始终保持学习初期的积极性,并将其转化为良好学习成果的比例仍然相当低。如果在情感因素范围内究其原因,是上述动机、态度、性格、学习习惯及努力程度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是,哈萨克斯坦学生所具有的这些特点,在中亚地区学生中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便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和发挥其中的积极因素,改善和控制其中的不利因素,希望对促进面向中亚地区的汉语教学,进而推动西北地区的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捷列先科 2010 在 2009 亚洲教育论坛暨欧亚教育合作会议上的开幕致辞[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091116/n268248230.shtml.

  [3]教育部网站.2009 年全国来华留学生突破 23 万[EB/OL].2010- 03- 2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85/201005/88315.html.

  [4]郭德俊.动机心理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范祖奎,胡炯梅.中亚来华留学生的文化冲突与适应[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 9 月,第 31卷第 3 期:107- 114.

  [6]Gardener,R.C.and 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本文为兰州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中亚留学生汉语习得偏误研究”(11LZUJBWZY01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晓燕(1976—),女,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比较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