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亚五国
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及其对中国的战略影响
陆俊元 来源:《世界地理研究》2011年第2期 2012年02月18日

(江南社会学院,江苏苏州 215124)

  摘要:中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单元,在区位、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能源和资源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自“9.11”事件所致的阿富汗战争之后,中亚地缘政治重新洗牌,多种国际政治行为体竞相介入中亚,形成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对中国产生新的和复杂的战略影响。

  关键词:中亚;地缘政治;格局;战略影响;中国

  中图分类号:K901. 4 文献标识码:A

   

  中亚与我国地域相连,那里发生的事或多或少地关系到我国西部的安全稳定和大开发[1]。本文所提的中亚是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 5国范围。它地处亚欧大陆腹心,远离海洋,与中国相邻,共同边界漫长。同时,在进行地缘政治和战略分析时,地域范围可能会超过中亚5国,涉及到一定的周边区域。

  冷战结束后,中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板块出现,构成世界政治地理版图的一个单元。"9.11”事件导致阿富汗战争爆发,中亚地缘政治重新洗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国际关系做出新的调整,对中国的战略影响出现新的特点。

  1 中亚的地缘政治特征

  中亚地理环境独特,对区内政治、区域政治乃至世界政治具有重要影响。从战略角度看,中亚的地缘政治特征主要有:

  1.1 陆权中心位置,特殊的地缘政治权力空间

  中亚是一个具有高度内陆性的地缘政治空间。在没有制空权的时代,这里被陆权论者视为对控制欧亚大陆进而控制整个世界具有关键作用的“心脏地带”[2]。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亚从未被海洋势力所征服。大英帝国曾以南亚为基地多次企图进入中亚,但都被挡在阿富汗之南。冷战时期,亚欧大陆内部更是铁板一块,海洋势力难以企及。苏联瓦解后,欧亚腹心的地缘政治板块松动,海洋势力开始寻找进军中亚的机会。"9.11”事件之后,美国以阿富汗战争为契机,乘势打入中亚。从此,中亚演变为海陆权争夺的地缘政治新战场。

  1.2 高度内陆性,对外交往受制约,影响国家战略

  中亚的高度内陆性严重制约中亚各国与外界的交通,造成对沿海国和其他国家的地缘政治依赖,深刻影响这些国家的国家战略和对外政策的选择。中亚国家没有海岸线和出海口,离开海洋的距离往往很遥远,或者需要经过多个国家才能入海,这不仅限制了中亚国家的对外经济交往,而且还具有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含义。与周边国家、沿海国家保持良好关系,保证对外交通通道的安全,是中亚国家对外政策需认真对待的重要内容。

  1.3 伊斯兰文化区,传统文化力量根基深厚

  伊斯兰是中亚地区的传统文化,对中亚各国政治造成深厚影响,并影响中亚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亚是穆斯林聚居地,各国居民普遍信奉伊斯兰教。其中,吉尔吉斯斯坦的穆斯林占其总人口的86.3%,塔吉克斯坦占84. 1%,乌兹别克斯坦占96.3%,土库曼斯坦占93. 1%[3]。哈萨克斯坦有大量俄罗斯居民,穆斯林占其总人口的比例相对较少,但2009年其人口普查资料显示,穆斯林的比重也达到了70.0%[4]。伊斯兰文化是影响中亚政治的重要基础因素。在一些特殊地区,如费尔干纳盆地等,伊斯兰文化具有特殊影响力,深刻制约着当地的政治、社会等活动。

  1.4 多种文明交汇,不同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同在

  中亚总体上是一个伊斯兰文化区,但在其周边则分布着多种不同的文明,是伊斯兰、东正教、佛教等不同文化交流与碰撞的多文明交汇区域。从大文化上看,中亚的穆斯林文化、斯拉夫文化、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从宗教上来看,伊斯兰教、天主教、东正教、佛教、儒教等这里发挥影响:从意识形态上看,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西方价值观在这里互相撞击;从思潮来看,泛突厥主义、形形色色中亚大民族主义有所抬头。总而言之,该地区是世界上各种文化、思想、宗教互相撞击最激烈的地区[5]。相互交错的文明板块给不同文化的友好交流和相互促进提供了机会,同时也造成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与摩擦。阿富汗战争后,美国领导下的海洋基督教文明进驻阿富汗和中亚,伊斯兰与西方文化的矛盾显现。

  1.5 资源特别是能源地位显著

  中亚尤其是里海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被誉为“第二个波斯湾”,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地位凸显。据估测,里海地区可开采的石油远景储量为200亿—300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7%;天然气的预警储量约为44亿立方米,在全球天然气分布中其集中程度仅次于海湾 地区。中亚地缘经济地位高,是21世纪世界重要能源基地之一[6]。除了油气资源外,中亚的有色金属、煤、铁、磷灰石等资源也比较丰富。特别是有色金属具有优势,种类多,储量大,铜、铅、锌、铬、银、钨、链等储量在原苏联范围内居于首位。还有铝、锰、镍、铝、钦、锑、汞、金以及铀等资源。中亚在资源特别是能源方面的优势提升了它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增强了对大国的战略价值,使中亚成为大国角逐的新地缘政治战场。

  2 "9.11”以来中亚地缘政治格局新变化

  "9.11”事件导致阿富汗战争爆发,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力量进驻中亚,随之国际关系发生重大改变。在反恐战争背景下,中亚再次成为地缘战略运筹的中心[7]。此外,全球化、民主化等国际政治趋势对中亚政治生态产生深刻影响,国家之外的其他国际行为体积极介入中亚政治。这些因素导致中亚地缘政治在结构上发生新的变化,格局出现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

  2. 1 行为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9.11”之后,中亚演变为国际竞争的大舞台。在大国关系层面,俄罗斯力图保持传统的势力空间和大国影响,但面临美国的挤压:美国抓住有利时机,在中亚军事立足,并乘机推行以政治和战略为主要目的的“大中亚”战略,但受到俄罗斯、中国等大国的抵制。受全球化和 民主化的深入影响,许多非国家行为体纷纷在中亚登台亮相,中亚政治的行为体多样化发展,行为体结构及其关系复杂化。除中亚本地国家之外,外来大国、国际政府间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甚至极端组织等都活跃在中亚政治舞台。

  2.2 大国力量结构调整

  俄罗斯在中亚保持自然的和历史性的优势。"9.11”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恐联盟进驻中亚,俄在该地区的军事利益受到严峻挑战,俄罗斯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其战略利益[8]。美国以阿富汗反恐战争为契机,顺利在中亚军事立足,同时建立和扩大政治、外交、经济、文 化影响,力争中亚主导权。美国军事进驻中亚是其全球军事部署调整的重要一环,美国在中亚驻军既可压缩和弱化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又可防范和牵制中国,服务于其全球战略意图[8]。中国为维护切身利益,积极发展同中亚的睦邻友好关系。欧洲旧本、印度等也积极发挥对中亚的影响。"9.11”以来,大国力量在中亚的相互竞争与博弈加强,形成相互牵制的关系结构。其中,俄罗斯一中国一美国作为中亚大国关系主体的三角关系得到确立。

  2.3 本地国家关系结构逐渐明朗

  中亚5国是中亚内部地缘政治关系的行为主体,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中亚地缘政治关系的重要方面。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此外,乌兹别克斯坦也算是中亚一雄。但是,中亚内部没有哪个国家具有足够的力量‘一统天下”,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也非常有限。中亚地区的这种力量结构特征使得中亚内部地缘政治结构相对松散,稳定性较弱,动态性强。在中亚地缘政治结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积极争夺中亚领导权,同时,外来大国也积极拉拢和争夺这些国家。在中亚内部的地缘政治关系中,哈一乌关系是一根主轴。

  2.4 国际政府间组织的新发展

  除了国家之外,构建中亚地缘政治关系的行为体还包括诸多国际政府间组织,如独联体、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合作组织、古阿姆集团等。"9.11”以来,这些组织在中亚的发展与影响力消涨不一。独联体覆盖整个中亚地区。在“9.11”事件之前,为应对美国在中亚的渗透,俄罗斯已经着手建立具有军事联盟性质的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以加强在中亚和整个独联体区域的主导地位。多数中亚国家出于对中亚特殊的地缘政治属性、对俄罗斯的依赖、以及保障地区稳定和自身安全需要考虑,支持组成由俄罗斯主导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2001年5月25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6个独联体国家集体安全条约成员国提出,要逐步建立一个地区性军事同盟,认为这是建立中亚安全体系的重要步骤。"9.11”事件之后,涵盖中亚的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进一步发展。2002年5月14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理事会莫斯科会议做出决议,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改为“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2002年11月20日,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员国决定加强其在中亚的军事力量。2003年4月28日,在塔吉克斯坦举行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首脑会议决定,将该组织转变成军事同盟。如今,独联体在中亚政治中仍然在发挥其重要作用,但表现出走弱趋势。与之相反,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呈上升趋势,已覆盖到中亚大部分地区,对中亚政治与安全的影响力抬升。

  2.5 国际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中亚政治

  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世界政治是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政治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多数中亚国家在早期对国际非政府组织持开放政策,致使大量国际非政府组织蜂拥般的介入到中亚的社会、经济、政治等领域,形成一支非传统的重要政治力量。这些组织多数具有西方背景,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传统基金会、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共和研究所、自由之家、索罗斯基金会、欧亚基金会等。一些伊斯兰背景的组织也积极参与中亚政治。在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爆发的“颜色革命”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事件”中,国际非政府组织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此后,中亚各国开始对诸多非政府组织采取限制政策,甚至驱逐出境。

  2.6 极端组织的负面影响难以消除

  苏联解体后,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3股恶势力在中亚迅速滋长,形成强大的破坏力量在中亚活动,不仅给中亚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中亚周边区域构成重大威胁。活动在中亚的各种极端组织构成特殊的 政治力量,在中亚政治中发挥负面影响。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3国分割的费尔干纳盆地及其附近山区,成为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活跃的地区[9]。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乌伊运)、伊斯兰解放党(伊扎布特)、东突等是中亚极端组织的代表。费尔干纳盆地是极端势力滋长和活动的重要区域。阿富汗战争爆发后,多个国际机制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力度加大,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反对3股恶势力的国际合作逐渐显现成效,极端势力在中亚的活动受到遏制。但是,极端势力在中亚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其组织机制和活动网络并未被有效摧毁,一旦形势改变,极端势力在中亚政治中仍将抬头。

  3 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对中国的战略影响

  中亚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造就了中亚地缘政治的特殊性。中国同中亚具有特殊的地缘政治关联,中亚的地缘政治局势及其变化对中国具有深刻的战略影响。

  "9.11”事件之后,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中亚与外界的地缘政治关系也随着发生变化,透过中亚与中国之间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途径,中亚地缘政治新格局对中国构成诸多复杂的战略影响。主要表现有:

  3. 1 美国在全球战略关系中对中国依赖加深,中国大战略环境总体态势向好

  "9.11”事件导致美国发动阿富汗战争,这对当时小布什政府原先己经制定并准备实施的对华遏制战略造成冲击,打乱了美国在传统安全领域对中国的战略布局。而且,美国在阿富汗的反恐战争需要广泛的国际支持,为中美战略合作提供契机。阿富汗战争结束后,阿富汗政局和战后重建陷入困境,美国无法从阿富汗脱身,对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牵制。这大大缓和了由于美国顽固坚持对华遏制战略带来的巨大压力,中国的大战略环境总体态势向好,并获得巨大的战略机遇期。

  3. 2 美国推行“大中亚”战略,争夺亚欧大陆地缘政治主导权,挤压我战略空间

  通过阿富汗战争,美国实现了控制阿富汗和在中亚军事立足的战略目的。但是,美国的战略意图显然不仅仅是为了阿富汗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对亚欧大陆腹心的控制,与欧亚大陆的本地大国展开地缘政治竞争。阿富汗战争结束后,在无需满足战场需求的情况下,美国仍十分留恋在中亚的军事基地,迟迟不愿离去,即证明了美国的这一战略意图。事实上,美国利用战争余威,急切推进所谓“大中亚”战略[10],试图通过对中亚、南亚、西亚等更广泛的地区进行‘民主化”改造,把该区域转变为美国主导的地缘战略空间,对中国的外部战略环境构成压迫态势。

  3.3 俄罗斯与中国合作,抵御美国势力对中亚渗透,同时暗中防范中国

  俄罗斯把中亚看作其传统势力范围,对美国在阿富汗战争之后继续留在中亚持排斥态度。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存在共同战略利益,美国在中亚的存在对俄罗斯和中国都构成挑战,因此,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俄罗斯与中国协调政策,共同抵御美国势力的渗透。通过俄中、俄罗斯与中亚国家、中国与中亚国家等双边关系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途径的努力,逐渐将美国以及以其他形式存在的海洋势力挤出中亚。但是,俄罗斯与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关系具有微妙性,在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的同时,俄罗斯担忧中国对中亚战略影响力的扩大,对中国存在一定的防范心理。

  3.4 中国对中亚综合性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空间打开

  中亚国家从其地缘政治态势和自身国家利益需要出发,其对外战略十分重视与周边大国关系的稳定,俄罗斯与中国是其对外战略和政策的优先目标。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俄罗斯通常被中亚国家安排在其对外关系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国在中亚的战略影响则在稳步提升。阿富汗战争以来,世界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美国因过度使用武力以及金融危机等影响,国力和影响力衰退;俄罗斯经济过度依赖于资源出口,增长不稳;中国经济则快速稳定地增长,外汇储备丰厚,发展势头良好,国际影响力大增。中亚国家认可中国的发展模式,看好中国的经济前景,且中国与中亚经济互补性好,互动增加,相互依赖加深。通过双边关系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关系框架,中国与中亚的全面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迈上新的平台,合作空间被进一步打开。

  3.5 中亚国家推行大国平衡战略,对华战略具有多面性

  "9.11”之后,中亚地区的大国力量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俄罗斯继续保持传统影响外,美国利用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途径介入中亚,中国也更积极地参与中亚事务,还有其 他一些国际力量试图进入中亚。进入中亚政治的外部力量除了数量增加外,在地缘政治性质上还包含了不同的成分,陆权和海权在中亚保存。大国力量中,俄罗斯、中国、美国是主要代表,中国无意在中亚谋取势力范围,俄罗斯和美国都无法单独取得对中亚的支配权,因而三者形成了一个相互牵制的大致的平衡结构。中亚国家积极利用俄罗斯一中国一美国大国关系结构中相互牵制的特点,在大国关系中搞平衡,借助结构的力量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其对华战略包含复杂的地缘政治考虑,对华关系并非一味的友好与合作,具有多面性。

  3.6 中亚国家利用能源和资源优势,提高其在中国一中亚战略关系中的主动权

  中亚具有显著的能源和资源优势,尤其是在里海地区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中亚国家的经济和产业结构使得中亚油气主要用来供应国际市场,在世界能源供应格局中拥有重要地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能源消耗量大,对外依赖维持在高位。中亚是中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目标。"9.11”以来,中国与中亚的能源合作取得了大幅度的实质性发展,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石油、天然气合作项目陆续取得成果,跨越哈萨克斯坦、中国直到里海的油气管线竣工后,构成了中国与中亚之间的重要纽带,大大加强了中亚与中国的地缘经济关系。中亚一中国天然气管道和哈中原油管道二期的建成打破了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北输过境俄罗斯的传统格局,第一次出现往东直达消费国的新出口方向,也使中国获得新的油气进口来源。保证中亚油气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对中国能源安全意义重大[11]。中亚与中国的能源合作改变了原先中亚经济对中国的单向依赖,相互依赖加深,中亚国家利用其能源和资源优势,提高在对华战略关系中的主动权。

  3. 7 国际非政府组织一度在中亚泛滥,助长“颜色革命”,冲击我国周边战略环境的稳定

  在全球化和“9.11”之后美国在中亚急速推进的“民主化”战略背景下,多种国际政治力量进驻中亚地区,以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新型国际行为体在中亚快速增长,积极参与到中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在中亚国家和国际社会中发挥独特的政治功能。在2003年格鲁吉亚爆发“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出现“橙色革命”之后,“颜色革命”呈泛滥之势向中亚蔓延。在2005年吉尔吉斯斯坦的“黄色革命”及其后在乌兹别克斯坦的“安集延”事件中,国际非政府组织与西方国际势力形成合力,火上浇油、推波助澜,成为中亚局势不稳的重要推手。“颜色革命”造成中亚地区局势动荡,对我国内稳定构成潜在不利影响[12]。中亚地区一度失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严重影响中亚地缘政治形势,对我国周边战略环境的稳定构成冲击和挑战。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之后,中亚各国纷纷对国际非政府组织进行限制,以控制这些新型国际行为体在中亚政治中的负面作用。

  3.8 三股恶势力继续盘踞中亚,伺机而动,长期威胁我安全与稳定

  "9.11”事件后,美国发动阿富汗反恐战争,在国际社会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大背景下,中亚地区的极端组织有所收敛。但是,3股恶势力在中亚根基深厚,其组织网络难以彻底根除,生命力犹在。原本一些宗教极端组织重新分化组合,如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 吉克斯坦的原教旨主义分子联合组织了一个“中亚伊斯兰教运动”的新的极端组织[13]。极端势力蛰伏在中亚,试图择机行事,中亚地区的反恐等形势依然严峻。3股恶势力通过中亚与中国之间特殊的边界、民族、宗教等联系,对我渗透破坏,威胁我国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潘志平.中亚的地缘政治文化[M].鸟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2]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Pew Forum on Religion & Public Life. Mapping the Global Muslim Population:A Report on th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World's Muslim Population[R]. Washington D C:2009.

  [4]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统计局网站,Итоги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переписи населения 2009 года [EB/OL]. http://www.stat.kz/news/Pages/n2_12_11_l0.aspx,2010-i1-12.

  [5]赵常庆.中亚五国概论[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346-347.

  [6]徐小杰.新世纪油气地缘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147-149.

  [7]Central Asia[EB/OL]. http://en.wikipedia.org/wiki/Central_Asia.

  [8]朱成虎.十字路口:中亚走向何方[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191-223,248-249.

  [9]潘志平.中亚的民族关系历史现状与前景[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102-105.

  [10]徐鹤鸣.透视美国的“大中亚”战略[J]国际问题研究,2007 (1) : 36-41.

  [11]寇忠.中亚油气资源出口新格局[J].国际石油经济,2010(5):39-47.

  [12]季志业,等.“色彩革命”及其地缘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5(6):45-55.

  [13]苏畅.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重组[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 (2):83-85.

  作者简介:陆俊元((1963-),男,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E-mail:junyuanlu@yahoo.com.cn

A New Geopolitical Pattern in Central Asia and Its Strategic Influence on China

LU Jun-yuan

(Jiangnan Social University,Suzhou 215124,Jiangsu,China)

  Abstract:As a relatively independent unit of world geopolitics, Central Asiahas its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aspects of geographic location,culture,society,and so on;and has outstanding advantages of energy and other resources. Then it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world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fter the Afghanistan War because of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in 2001,the geopolitical order in Central Asia changed greatly and was rearranged. Ithas made complex geopolitical relations in Central Asia when various international actors entered the region to compete each other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As a result,the geopolitical pattern in Central Asia has changed and appears new forms since the '9·11' event. These changes of geopolitics in Central Asia have strategically influenced on China’s security and stability.

  Key words:Central Asia; geopolitics;geopolitical pattern;strategic influenc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