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亚五国
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巴基耶夫下台原因
袁鑫 来源:《企业导报》2011年第3期 2011年08月01日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 252059)

  【摘 要】吉尔吉斯斯坦“颜色革命”成功后,虽建立了西式民主制度和经济体制,但只获其表,未得其里,民主化进程不彻底,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这一矛盾的日益加深,自然引发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造成经济低靡、政局动荡、家族集权、民心不稳。当政治派别斗争到拔剑相持,俄美博弈到一定时机,必然酿成国内危机,导致巴基耶夫下台,国家政权再次更迭。

  【关键词】吉尔吉斯斯坦;巴基耶夫;政权更迭;原因

  2005 年 3 月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时,以巴基耶夫、库洛夫、 奥通巴耶娃为首的反对派,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郁金香革命”,以和平、非暴力方式夺取了国家政权,巴基耶夫上台,原总统阿卡耶夫被迫流亡俄罗斯。巴基耶夫执政不久,革命者内部发生了分裂,巴基耶夫与奥通巴耶娃分道扬镳,各立为派,斗争不止。2010年4月,吉政府拘捕了“阿塔——梅肯”(祖国)党副主席谢尔尼亚佐夫,直接引发了国内骚乱,以奥通巴耶娃为首的反对派,势如破竹,顺利夺取国家政权,组建了临时政府。巴基耶夫被迫重走阿卡耶夫的老路,开始流亡白俄罗斯。

  五年前,巴基耶夫是吉国“郁金香革命”的领导者与成功者;五年后,巴基耶夫反被当年的革命战友“革命”,败走他国。这一过程,既有错综复杂的国内因素,也有昭然若揭的国外因素,但对吉尔吉斯斯坦这次政权更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国内因素。在众多的国内因素中,必有一个因素是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成为政权更迭的总根源。这一主要矛盾为:吉尔吉斯斯坦在转型过程中,民主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市场化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吉国“郁金香革命”成功后,虽建立了西式民主制度和经济体制,但只获其表,未得其里,民主化进程不彻底,经济体制改革不完善,远远不能满足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这一矛盾的日益加深,自然引发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问题与难题,造成经济低靡、政局动荡、党派倾轧、家族集权、民心不稳,必然酿成国内危机,导致巴基耶夫下台,国家政权再次更迭。因此,要想全面客观地分析吉国“郁金香革命”者反被革命的原因,必须紧紧抓住主要矛盾,要认真分析构成这一主要矛盾的内部背景与外部条件。

  一、主要根源:国内民主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市场化条件下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引发一系列矛盾与问题,酿成国内危机

  研究“郁金香革命”者巴基耶夫反被革命的成因,应该把它放在起始于上世纪后半期的世界政治大变革的背景之下,把它作为这个宏观过程中的组成部分。没有上世纪 80 ~ 90 年代之交的苏东巨变,就不可能有“郁金香革命”的出现,不了解苏东巨变的结果,也很难理解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者反被革命的原因和背景。苏东巨变的直接结果是苏联解体,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从社会主义转向资本主义,实行新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经济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各国普遍在理论上认同了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原则,接受了多党制、选举制、私有制、市场化、新闻自由、公民社会等理念。尽管各国在对这些原则的实践中差别很大,许多国家实际上名实不符,但是所有国家政权在为自己辩护时,都努力使人相信它的一切行为都符合这些原则和理念。可以说,苏东巨变的一个基本成果是西方的政治、经济原则和价值观念在独联体国家落地生根,并在理论上成为不可挑战和逾越的“红线”,吉尔吉斯斯坦也不例外。虽苏东巨变和“郁金香革命”历史性地改变了吉尔吉斯斯坦的发展方向,并奠定了这一国家的政治、经济原则基础,但没有、也不可能使吉尔吉斯斯坦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改造和完全西化。

  从民主化进程看,传统的影响、习惯的思维、社会的条件、政治文化的成熟程度等,都极大地影响着“郁金香革命”后吉尔吉斯斯坦新政治形态的形成。其中,有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巴基耶夫是国家的新领导人,却又是老一代的社会精英;他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却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而且民主化进程不平衡,在民主化的形式下,大量与民主精神格格不入的内容被冒名顶替。比如:虽建立了西方的多党政治、三权分立和自由选举制度,巴基耶夫也都自诩为民主派,允许反对派政党的合法建立,同意国际非政府组织大量存在;但传统文化、社会结构、苏联模式、前总统阿卡耶夫治理范式的深刻影响,使其形成了以巴基耶夫为核心的 “家族”或“集团”统治,并企图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小儿子马克西姆,没能摆脱前任领导的家族集团统治窠臼。“披民主外衣,行专制之实”,紧握国家大权不放,从而造成高度集权,引发贪污腐败,社会分化加剧,成为奥通巴耶娃为首反对派争取民主斗争的口实。巴基耶夫还吸取前任阿卡耶夫执政软弱痛失江山的教训,极力树立强势总统形象,对反对派打压过于强硬和简单,导致现政权与反对派的对立,最终酿成政治危机。

  从经济社会发展看,吉国“革命”成功后,巴基耶夫也曾大力开展经济体制改革,将国内经济纳入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和运行轨 道,以期摆脱长期的经济萎靡。但实际进程中,经济改革成了少数当权者谋取私利的手段,他们打着自由化、民主化旗号,利用政权强制推行一种官僚买办性经济模式。其结果都很清楚:私有化政策最终导致了社会财富的急剧流失和大规模非增长性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市场机制“似是而非”;经济增长和经济总量出现较大波动,国内经济发展长期萎靡不振。另外,巴基耶夫缺少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经济行为短视,追求眼前利益,吉尔吉斯斯坦长年依靠外债度日。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些做法势必造成国内经济发展不景气、物价上涨、人民生活贫困,民众的期望值与巴 基耶夫政府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成果落差较大,广大人民对现政府渐渐失去了信心。特别是 2009 年底和去年年初,受能源供应与价格上涨的影响,吉当局将民用和供暖费等生活用品价格大幅提高,广大人民淤积的不满随之开始爆发,反对派借机鼓动给政府施压,从而激化矛盾,酿成去年四月的国内动乱。

  民主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这种不协调、不适应现象,体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例如,一方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量新措施和全民公决通过的新宪法被公布实施,号召大力推行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另一方面,国家 权力却逐渐向总统一人集中,管理体制日趋封闭,国家政治与社会的互动联系越来越少,形成了各级官员态度专横、执政思维不断僵化的局面,造成整个社会的停滞不前。市场经济要求有相应的民主政治作为其制度支撑,而吉尔吉斯斯坦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选择了完全意义的市场经济,但政治民主化进程却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进而导致了一系列体制性矛盾的出现和社会问题的丛生,从而最终引发了“郁金香革命”后的政权再次更迭。恰如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卡纳耶夫所预言,吉尔吉斯斯坦行政体系已经成为阻碍市场经济和民主 进程的绊脚石,行政资源也成为少数人物谋求私利、打击异己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官僚作风变得愈加猖獗,个人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民众充满抱怨与不满,对国家未来发展漠然视之,求变心理与日俱增,将来发生反对派篡权夺位是必然的。

  二、外部条件:既是俄美中亚博弈的新结果,也是俄美中亚博弈的新回合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西临土耳其、黑海、里海,东靠中国的新疆,北接俄罗斯,南有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古代的丝绸之路和现今的欧亚大陆桥均贯通于此,可以说,中 亚是东西方交汇的枢纽,吉尔吉斯斯坦正处于枢纽的腹地。中亚——里海地区还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据估计,石油储量达 328亿吨,天然气 18 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油气资源总量的 8%和5%,被称为“第二个波斯湾”、“21 世纪世界的能源基地”,在冷战后的国际能源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亚日益重要的地缘和能源战略价值,使其逐渐成为冷战后大国博弈的舞台,其中,拥有历史和地缘优势的俄罗斯与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居于主导地位。

  吉尔吉斯斯坦作为前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自然不会放弃在小兄弟面前以长者自居,无论如何,他都不愿将吉尔吉斯斯坦置于他人的控制之下。而吉尔吉斯斯坦处在中亚腹地,也让美国不会对其重要地理位置视而不见。十几年来,吉尔吉斯斯坦领导人在美俄之间积极运筹应对,奉行典型的小国多边外交中间路线,让美俄两国在其境内都建立了军事基地,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援助,努力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针对巴基耶夫政权两面讨好的外交路线和拿军事基地去留问题进行要价的做法,以及不断抬升的借贷数额,美俄两国都对巴基耶夫的掌权统治感到厌烦与失望,处于国家不同利益需求,甚至萌发了更换新人的想法,这为巴基耶夫的下台设下了潜在的铺垫。

  大国博弈下的吉尔吉斯斯坦,虽对俄美两国左右逢源,外交路线比较成功,但外交手段解决不了国内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去年 4 月,民众积蓄已久的不满情绪突然爆发,酿成骚乱,美俄似乎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两国在吉国骚乱发生后,态度颇值得琢磨。美国没有明确的选择站在哪一边,只是对该国的局势表示“担忧”,同时一直没有对吉国政权目前控制在反对派还是总统手中发表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吉国反对派对巴基耶夫政府与西方关系过近存在不满,也是此次变局的因素之一。俄罗斯则忙着撇清自己。普京第一时间否定俄罗斯是吉国骚乱的幕后操纵者;而在 反对派夺权之后,据媒体报道称普京已承认其建立的临时政府,并承诺提供援助。随后不久,奥通巴耶娃临时政府代表团飞往莫斯科与俄方进行会谈,俄吉关系迅速进入新阶段。吉尔吉斯斯坦去年的四月骚乱与政权更替,打破了俄美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平衡。五年前,美国利用吉国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郁金香革命”实现了政权更迭,把亲俄的政治人物赶下了台。吉尔吉斯斯坦的未来到底会呈现什么面貌,现在仍无法做出明确的判断,就如同奥巴马在核裁军问题上的表态“只要有国家有核武器,美国就绝不会放弃保有和使用核武器的权利”一样,围绕这个中亚国家的俄 美博弈不会停止,只是进入了一个新回合罢了。

  总之,通览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者反被革命的根本原因及其构成的内部背景与外部条件,不难发现:吉尔吉斯斯坦政权再次更迭是国内法律上的民主与事实上的威权,反对派的壮大与当权派的强硬,经济发展低靡与贪污腐败严重,社会分化加剧与政权丧失民心等一系列矛盾激化到临界极限,政治派别斗争到势均力敌,“疏俄亲美”与“亲俄系俄”路线争论到拔剑相持,“融入欧美”与“苏联情结”思想矛盾难以抉择,俄美博弈到一定时机,最终全部汇集到"民主化进程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根本矛盾上,借助巴基耶夫总统强硬镇压反对派领导人这一契机平台,将内外的不满与期望、矛盾与斗争统统引发和点燃的必然结果。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者反被革命,归根结底是一次国家政权内部更替。

  参 考 文 献

  [1]赵华胜.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J].国际观察.2005(3):2

  [2]邵峰.拔开迷雾看“颜色革命”之颜色[J].前线.2005(8):1

  [3]王存奎.中亚地区“颜色革命”的性质与原因探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4):70

  [4]王高峰.兵伐中亚[J].中国石油石化.2008(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