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土库曼斯坦新政府结束自国家独立以来长期闭关自守的局面,实施改革开放的新政策,奉行多元化的能源外交,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由于土独特的地缘位置、在国际社会中的自主能力弱以及国内长期平静的局面被打破,该国将面临不少新的考验。
【关键词】土库曼斯坦;改革开放;未来局势;
【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241(2008)02-0059-05
【作者简介】赵龙庚,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
土库曼斯坦前总统尼亚佐夫的去世标志着土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土新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上任后,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对内废除 个人集权的家长式统治,开始实行与国际社会接轨的一些改革;对外继续坚持中立立场,逐步推行开放政策,特别是实施多元化的能源外交,从而使土摆脱了闭关自守的孤立局面,踏上了国家发展的新征程。由于土从边缘化状态陡然变成国际关注的焦点,而其能源多元化政策又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故发展前景仍不明朗,还要经受许多新的考验。
一、启开改革大门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而土库曼斯坦又处于中亚的边缘,西濒里海,南临伊朗,东南与阿富汗交界,北部与东北部同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毗邻,是地理上封闭的内陆国家。而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尼亚佐夫任总统的20多年间,其个人集权的家长式统治和封闭政策,使土走上了一条与国际社会相脱离的孤立主义道路。
尼亚佐夫在任时,深受土人民的爱戴和拥护,被誉为“土库曼巴什”(意为“土库曼人之父”)。1990年10月尼当选土首任总统后,在政治上致力于建设世俗政权,积极遏制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渗透,谨慎对待政治改革,避免了国家政治动荡;在经济上推行能源富国的方针,实行高福利的政策,使土成为独联体内社会秩序较稳定、人民生活基本有保障的国家;在外交上奉行中立立场,不参与集团政治, 从而使土赢得了较宽松的国际空间,为其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但从另一方面看,尼执政期间推行个人集权、家长式统治和特立独行的政策,使土走上了一条闭关锁国的道路,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
在政治方面,尼搞个人专断;对反对派实行高压政策,甚至将他们流放国外;控制新闻媒体,限制思想自由,取消互联网,阻断国民获取信息的渠道;取消双重国籍,限制公民出境。“几乎所有国际人权组织对土库曼斯坦的政治体制都存在着诸多批评”,将其“列在人权状态最槽糕的国家之列”。[1]
在经济方面,尼基本推行前苏联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进行任何市场改革。几乎所有商务活动都由政府包揽,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经济结构单一,过于依赖能源出口。基础设施落后,难以引进国外投资、技术和人才。丰富的能源资源虽然使土人民衣食有保障,但并没有给他们带来与之相应的生活水平的巨大改善。今日的土库曼斯坦仍然被列为世界上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据俄媒体透露,在土库曼斯坦这样一个天然气大国,58%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职工月工资不足30美元,失业率高达60%。基础设施相当落后,全国500万人口中,固定电话只有约30万部。土工业非常落后,其部分天 然气还是以易货贸易方式出售。农业也很不发达,每年都完不成粮食收购计划,国家经常面临粮食短缺局面。儿童死亡率高达7%,反映了该国医疗保障槽糕的现状。
在生活方面,尼也推行了一些不得人心的措施,如废除乡村医院,取消十年制中等教育等。特别是近几年,尼采取了一系列社会紧缩政策,如2004年解雇了1.5万名医生,2005年关闭了首都之外的所有医院,2006年大幅度削减养老金和伤残抚恤金。[2]这些做法使土人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害。
土新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一上任就废除了前总统尼亚佐夫的一系列决定,开始“树立国家主 要改革者的形象”。在政治上与前总统划清界线,展示自己是“与尼亚佐夫完全不同的人”;宣布与尼的“遗产”进行“非公开的、但是坚决的斗争”;默许拆除尼的纪念碑,彻底去除了电视节目中的尼的形象,逐步淡化尼的个人崇拜;在高层对尼执政期间的人事进行调整。按照他的命令,解除了尼的“红人”总统警卫局长列杰波夫、前总统事务局副局长扎丹的职务,并以腐败和滥用职权之罪名将列杰波夫判刑20年。之后,新总统又对强力部门动手,撤换了内务部、情报部和国防部的领导班子,直到中层领导。
在经济方面,别提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思 路”,宣布将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土库曼斯坦加快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稳定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并减轻国家预算的负担;改用国际财务报表标准,使金融业务有透明度,并优化外国投资者的投资环境。
在社会方面,别上任后也作出了若干重大决定。首先从百姓最关心的事开始,如退还前任政府取消的退休金,开放互联网;提高各级领导人和国家公务员的教育水平,并为此准备成立战略计划科研所和国家管理高等学校;中小学教育从9年制恢复为10年制,高等教育从4年制恢复为5年制;扩大乡村医疗网,恢复被取消了15年的科学院和学位与职称授予制度等。[3]俄舆论预期,土新政权将逐步减少一些封建习俗,以改善国家和政府的形象。
二、树立开放形象
尼亚佐夫执政期间,土在国际上默默无闻,很少为外人关注。尼本人很少出国,认为“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景色可与土媲美”。其外长甚至几年也不出国访问一次。土独立后虽参加了独联体,但未签署独联体章程。尼亚佐夫在任时极少参加独联体首脑会议。土对参加独联体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一体化毫无兴趣,始终未加入俄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2005年8月召开的独联体峰会上,土宣布放弃独联体正式成员国资格,改为独联体联系国,成为前苏联第一个退出独联体的国家。尼亚佐夫在致独联体元首的公开信中说:土“参加独联体的立场将以其作为长期中立国的对外方针为基础”;“根据国际义务,土库曼斯坦不会参加军事联盟和规定成员国集体责任的国家间组织,也不会允许在自己的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4]1995年12月12日,土获得联合国承认的永久中立国地位后,在外交上恪守中立,对发展与美国的关系也热情不高。“9·11”后,美国希望能够租借土军事基地以开展对阿富汗的作战行动,但遭到尼亚佐夫的断然拒绝。
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在新内阁首次会议上把对外政策放在第一位,宣布继续保持中立立场,奉行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别上任后一年内相继访问了沙特阿拉伯、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朗、中国、意大利等国,对有的国家的访问还不止一次。除乌兹别克斯坦外,别走遍了上合组织所有国家。2007年6月别出席了在圣彼得堡召开的独联体国家元首非正式会晤;8月别还作为嘉宾出席了上合组织比什凯克峰会;9月参加了联合国大会并访问了美国;11月访问了欧盟总部布鲁塞尔。这些外事活动突出反映了土新政府开始奉行积极的“开放外交”。与此同时,随着土对外开放,外国政要和官员也络绎访土。2007年11月13日,数百名外国官员和大公司的代表出席在阿什哈巴德举行的“土库曼斯坦石油和天然气—2007”国际会议。
土对外开放最积极的举措是其多元化的能源外交。在被西方国家称为“21世纪能源基地”的里海,土国拥有7.8万平方公里的沿岸土地,石油储量达120亿吨,天然气远景储量为22.8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4,仅居中东和俄罗斯之后。[5]
土独立后,制定了“能源富国”的发展战略,把天然气和石油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以及强国富民、提高国际地位的“金钥匙”。但作为内陆国家,土没有自主的油气出口渠道,长期以来主要依赖前苏联铺设的油气管线(即中亚—中央输气管道),其出口数量和过境费,均受制于俄罗斯。俄罗斯有时还通过关闭管道来处理同土的争端,如1997年俄天然气公司因过境费支付问题拒绝土利用其管道出口天然气,致使土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5.7%。这种受制于人的局面,不仅无法满足土天然气日益增长的出口数量,而且也限制了出口的自由。
面对如此复杂的地缘政治现实,加之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能源开发技术相对落后,土选择了借外力发展自己的政策,即充分利用外国的投资和先进技术,发展本国石油天然气产业。尼亚佐夫在世时就开始引进外资开发能源,提出了能源出口多元化政策,并拟定了一些可行的措施。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上任后,其推行的能源输出多元化之路更宽,措施更为得力。主要表现在:
(一)邀请国外商务官员和公司代表来土洽谈天然气生意。土新政府成立一年来,俄罗斯、美国、欧盟、日本、伊朗、土耳其等国负责商务的官员纷纷来土就天然气开发、管道建设以及投资与土方洽谈。美国负责能源事务的官员甚至一年来几次。此外,外国一些公司和实业界代表,如雪佛龙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道达尔石油公司、BP公司以及其它与俄罗斯合资的TNK-BP公司等大型石油企业的主管,也纷纷来到土首都阿什哈巴德,会见土新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而后者“正以前任总统从未有过的方式主动同西方发展关系”。[6]
(二)与俄罗斯重新达成前政府参与签订的天然气和石油协议。2003年土与俄签订为期25年的天然气协议。协议规定从2009年起,土每年向俄供气700~900亿立方米。2006年9月,俄土达成协议,决定在2010年前,俄从土直接采购1620亿立方米天然气,每年约500亿立方米。别就任总统后确认,土将履行先前签署的协议,即在2028年前,俄罗斯将是土库曼斯坦天然气的主要进口商;2006年9月达成的协议也仍然有效。[7]
2006年4月,土与中国签订为期30年的供气协议,规定从2009年起,土每年向中国出口30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7年7月中旬,别在访华期间与中方签署了为期30年的土中天然气购销协议和土阿姆河右岸天然气共同开发产品分成合同,从而使原协议得到了具体落实。另据俄《晨报》2007年7月14日报道,土在推进与中国天然气合作时,与中国的石油交易也进展顺利。土新总统在访华时称,土将从2009年开始向中国出口石油,希望通过出口石油加强土经济实力。他指出,“发展与中国的友好关系在土对外政策中占据特殊地位”,“中国不仅是土对外合作关系上的一个新伙伴,更是土实现所有对外经济、政治战略最重要的航标和里程碑”。[8]
(三)与相关国家洽谈和落实有关天然气输出路径的协议。除目前已运行的“中亚—中央”和土库曼斯坦—伊朗两条天然气管线外,土正与相关国家商讨和落实天然气可行的输出途径。2007年5月12日,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元首在阿什哈巴德签署联合声明,宣布将对现有的“中亚—中央”天然气管道进行更新改造,并铺设新的沿里海管线,从而形成中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天然气输送系统。俄官员称,此举将使土对俄的天然气年输送量由目前的500亿立方米增至900亿立方米。
2006年4月尼亚佐夫访华时与中方签署了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直通中国的天然气管道协议。2007年2月14日,别就任总统后第二天就对中国媒体说,土将继续稳定实施尼亚佐夫与中国签订的关于土中铺设天然气管道的总协议,并强调,2009年将天然气输送到中国是一项首要任务。4月,他又强调,建设该管道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并责成有关部门加紧贯彻执行。
早在1996年,美国就提出铺设跨里海天然气管道方案。由于技术、环保、里海海底资源划分等问 题,该项目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土新政权建立后,土方与西方举行了一系列会谈,但一时尚难定夺。2007年11月15日,欧盟负责能源事务的专员皮亚巴尔格斯在与别尔德穆哈梅多夫会谈后表示“土库曼斯坦有意绕过俄罗斯向欧洲供气”,并就此“写如了相关备忘录”。[9]
三、面临新的考验
土新政府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对内有助于改变该国“强人政治的统治模式”,推动“建立多元化政治秩序”以及吸引外国的经验、技术和投资,为其滞后的现代化提供资金;对外可增强其中立立场的国际地位。但由于土国小力薄,自主能力差,在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斗争中,无疑会受到各种风浪的考验。
(一)土正处在大国争夺能源热潮的“风口浪尖”,其丰富的能源资源及重要的地缘政治地位已成为大国的角逐目标。俄罗斯为确保对国外和国内的天然气供应,利用土对过境天然气运输管道的依赖,力求继续保持对土天然气的垄断,作为推进世界“政治议程”的一个手段。美国为寻找新的能源供应地,排挤俄罗斯在中亚的能源利益和削弱它在前苏联地区的影响,正竭力涉足土能源资源。欧盟为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也在积极拓宽天然气供应地,因而对土的天然气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国外媒体评论说,土“日 渐成为地区对抗的主战场”,处在大国争抢能源热潮的“风口浪尖”。在此情况下,如何应对大国对土日益增加的关注,是土能否确保“积极中立”的外交政策和国内稳定的一个关键所在。
(二)诸多不确定因素将影响土多元化能源输出政策的实施。一是土在天然气输出路线上采取“实用主义政策”,即与各方打交道,提出多种方案,从中选择最有利的为己所用。土方对俄方提出的建设里海沿岸管道方案和美欧提出的建设跨里海管道方案至今也没有拿定主意,其用意即在于此。二是土目前的油气储量和产量不透明,影响外商投资。土领导人声称,有足够的天然气“履行已签订的所有国际义务”,但又不说明油气储量和产量究竟有多少。分析人士认为,目前土库曼斯坦的年天然气产量只有700亿立方米左右,很难满足各方客户的需要。土国要兑现全部出口承诺,就得于2016年前使能源产量增至130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未来25年中土每年需要50亿美元的投资。因此,“无法确定土库曼斯坦油气的确切储量”会使有关国家与土洽谈能源生意拿不定主意,同时也使外商对土投资项目“受到威胁”。[10]三是里海地位未决影响土多元化输送天然气线路方案实施。苏联解体后,里海沿岸国家由二国变成了五国。由于里海油气资源的 诱惑,各方在划分里海问题上都不肯让步。伊朗坚持1921年和1940年与苏联签订的协议,即对海底进行均分。而其它国家则主张根据各国海岸线划分里海财富。目前里海北部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阿塞拜疆已基本完成海底划分协议,而位于阿塞拜疆、伊朗和土库曼斯坦三角架的南部海底至今仍无法达成协议。这就影响了土有关海区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跨里海天然气管道方案的实施。
(三)改革开放引起的“常规风险”可能会打破土“风平浪静”的局面。首先,国内反对派会趁机活跃起来。与其它中亚国家相比,土国反对派的势力 虽弱小,但由于长期受压制,不满情绪仍然存在。2007年初在土总统选举前,反对派由于参选受遏制,扬言要发动“面粉革命”,采取一切手段,实现土的“民主”。今后,他们在西方的支持下,可能会利用改革的宽松环境,继续挑起事端,制造动荡。其次,伊斯兰激进势力可能兴风作浪。在尼亚佐夫执政时期,由于当局的严堵政策,伊斯兰激进势力在土不成气候。改革开放后,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激进势力很可能趁机向土国渗透,以实现他们推翻世俗政权,在整个中亚地区建立统一的伊斯兰共和国的梦想。再次,西方势力会力促土进行“民主改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除觊觎土的能源资源外,还欲控制和左右土国政局,使之为己谋利。为此,它们会像在中亚其它国家一样,进行“民主渗透”,发动“人权”攻势,促进土进行“民主改造”,从而增加土局势的不稳定因素。最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也可能引起国内局势不稳。像独联体其它国家一样,由于政治体制改革,改革派与传统派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能会发生。向市场经济过渡,无疑会打破有福利保障的积极经济体制,从而影响一部分人民的利益,诱发社会动荡。
注释:
[1]阿·库利科夫,阿·谢格洛夫.阿什哈巴德在玩管道游戏[N].(俄)独立报,2007-11-22.
[2]亚·阿姆金.失去舵手[N].俄连塔网,2006-12-23.
[3]弗·索洛维约夫.天鹅绒演变—土库曼斯坦领导人树立改革者形象[N].(俄)生意人报,2007-09-11.
[4]俄塔社喀山,2005-08-27电.
[5]李正荣.今日土库曼斯坦什么样[N].环球时报,2006-12-26.
[6][10]盖伊·查赞.土库曼斯坦处于能源争抢热潮德风口浪尖[N].(美)华尔街日报,2007-09-04.
[7]伊·通贝格.莫斯科争夺中亚天然气[N].俄新社,2007-04-28.
[8]关键斌.中亚能源棋盘重新布局[N].青年参考,2007-09-07.
[9]维·潘菲洛娃.阿什哈巴德将赌注押在西方身上[N].(俄)独立报,2007-11-16.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