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亚五国
“9·11”事件后的中亚形势与美俄争夺
陈明山 来源:《国家安全通讯》2002年第2期 2011年02月02日

  继“9·11”事件美国对塔利班开战后,中亚地区逐渐成为美对阿采取军事行动的“前沿阵地”。目前,塔利班军事力量虽已覆灭,但阿富汗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军事存在继续增强。美俄在中、南亚的新一轮争夺已拉开序幕。

中亚各国均支持美打击塔利班,但出于各自利益做法各异

  中亚地区与阿富汗毗邻,其中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与阿有共同边界线2300多公里;民族跨界而居,在阿北方地区生活着相当数量的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和士库曼族居民。但由于政治、历史、宗教等因素,双方间敌敌意和对抗却根深蒂固。上世 纪70—80年代,前苏联武装入浸阿富汗达10年之久,用兵最多时达10万之众,但因遭到顽强抵抗,1.5万名官兵战死沙场,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无功而返。90年代后,塔利班在阿得势,双方之间的关系再度紧张,边境地区形势剑拔弩张。中亚地区最大的宗教极端和恐怖主义组织——乌兹别克斯坦运动(简称“乌伊运”),长期以阿北部为训练基地和大本营,接受塔利班和国际恐怖主义大亨本·拉登的支持、资助,多次对中亚国家进行武装人侵和袭扰,制造一系列恶性恐怖案件,对地区安全和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9·11”事件发生后,中亚地区各国政府 先后发表声明,支持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愿意为美国打击塔利班的军事行动提供方便。10月7日美发动空袭后,中亚国家对美国由“政治支持”转为“军事支持”,五角大楼的飞机和地面部队分批进驻中亚有关国家,这里已变成对阿战争的“前沿阵地”。中亚国家希望美国在摧毁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同时彻底消灭“乌伊运”,为中亚剪除“心腹之患”。作为回报,美总统布什已明令将“乌伊运”列人重点打击的恐怖组织名单。

  中亚国家在阿问题上的立场还与俄罗斯的态度有关。2001年9月24日,俄总统普京发表了支持反恐怖行动的五点声明,允诺俄将在交 换情报、开放空域、国际救援等多方面与美积极合作;表明俄已与中亚盟国协调立场,“不排除它们提供本国机场的可能性”。中亚是俄的传统势力范围,在一定意义上,普京的讲话对中亚各国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中亚国家虽均表示支持美对塔利班的军事扫击行动,但由于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政治倾向和利害关系等诸多因素,各国在支持的程度、方式和具体做法上不尽相同。

  (一)哈、吉比较谨慎 在中亚五国中,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与阿没有共同边界,离战场相对较远。它们支持惩罚塔利班,但主张 要选准目标,尽量避免造成平民伤亡和人道主义危机。哈在南部设置了4个难民营,可接纳25000个阿富汗难民。哈、吉是俄罗斯的重要盟国,在事关中亚安危的重大问题上,它们注意与俄保持一致,协调行动。

  (二)土恪守“中立国”地位 土库曼斯坦紧靠阿富汗,彼此有98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是美对阿用兵的“前线国家”之一。但土是由联合国决议通过的“永久中立国家”,其法律地位不允许在土驻扎外国军队。2001年9月25日,土总统尼亚佐夫表示可向美国开放陆地和空中走廊用于人道主义援助,但拒绝任何作战部队进驻,更不允许将其领土作为发动攻击的“桥头堡”。

  (三)乌美关系发展引人注目 乌兹别克斯坦是与阿富汗接壤的三个中亚国家之一。乌与阿的共同边界不长,约160公里,但却地处要津。乌境内保留着前苏时期不少大的军事基地,其南部重镇铁尔梅兹离边界线仅10多公里,隔阿姆河与阿相望,河上的“海拉通”大桥是两国之间的重要通道。1979年苏联地面部队曾从桥上突人阿富汗,1998年败北时又从这里撤回。和平时期,该桥是两国人员和货物往来的友谊之路。19%年塔利班在阿上台后,两国关系恶化,大桥随之关闭。

  2001年9月19日,美国总统布什与乌兹别克斯坦总统卡里莫夫通电话,具体商谈在国际反 恐怖斗争中的军事合作。其后,美军政大员接连不断地赴乌活动,其中包括美副国务卿博尔顿、国防部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和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等。根据双方达成的有关协议,乌同意向美提供空中走廊和机场等军用和民用设施,美则向乌提供安全保证,即在乌安全和领土受到直接威胁时,双方“立即就对应措施进行磋商”。乌已向美开放了哈纳巴德、卡凯德等重要军事基地。哈纳巴德位于南方城市卡尔希市郊外巧公里处,是乌境内最大的空军基地,苏阿战争期间苏空军曾利用该基地对阿进行空中打击。据美、日等西方 媒体报道,在哈纳巴德空军基地驻扎着来自纽约州第10山地师的ro00—1500名官兵。这里还驻有旨在审讯俘虏的美陆军特种部队,并配备了攻击直升飞机和C—30运输机。驻扎在该基地的美人士称:美已向乌方转达了想让部队在三至五年内驻扎在该基地的意向。卡凯德空军基地离乌阿边界70公里,这里已配备了美军无人侦察机,并驻扎着200名美士兵。作为应急措施,乌总统命令全国武装部队进人一级战备状态,加强对国家要害部门的守卫,特别将美国大使馆列为重点警卫目标。另据美军方11月28日透露,驻扎在乌的美陆军第10山地师部分士兵作为快速反应部队已进入阿富汗北部地区,为驻扎在危险地区的美国部队提供安全保护。据分析,美乌的迅速接近,既出于各方的战田备需要,又具有较深的历史和地缘政治背景。美急于消灭塔利班和抓住本·拉登,需要阿周边国家的合作与支持。但在这些国家中,美与伊朗长期互为仇家,巴基斯坦国内宗教情绪强烈,局势不稳,土库曼斯坦标榜中立,塔吉克斯坦唯俄(罗斯)是从,只有乌兹别克斯坦是最佳选择,可在此建立起真正的“桥头堡”。

  此外,乌是前苏联范围内对俄独立性最强的国家之一,与美关系非同一般。乌早于1994年就参加了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两国之间签有多项安全和军事技术合作协定。2000年,美向乌提供了1亿美元的军事援助。60多家美公司向乌国内企业投资,总额超过30亿美元。美对中亚地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能源资源凯觑已久,故对乌重点经营,把它作为向该地区渗透的重点。乌对美也多有所求。首先,借美打击塔利班之机扫荡“乌伊运”,并放手镇压国内反对派势力,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其次,利用美国平衡俄罗斯的影响,增大与哈(萨克斯坦)争当中亚大国的筹码;再则,美军对机场、基地的使用,以及在运输和生活上的花费等,均可为乌带来不少 的经济收人。据悉,乌仅从为美提供基地一项中就获取了2.5亿美元。美乌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将成为目前中亚地缘政治格局的重要变数之一。

  (四)塔处境微妙,另有盘算 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有着12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隔喷赤河相望。边界地区有重兵防守,基地、机场等军事设施齐备。塔独立后内战5年,国民经济惨遭破坏,近年来又屡受塔利班等国内外宗教极端势力的骚扰,满目疮咦,百废待兴,亟需有一个和平宽松的国际环境,消灭塔利班正符合其根本利益。但塔是俄罗斯的重要盟国,俄201机械化师2万人长驻塔南部地区。能否向华盛顿提供基地,杜尚别需要听命于莫斯科,故在此问题 上犹豫不决,甚至前后矛盾。

  在阿富汗问题上,塔当局也有自己的既定方针,即紧跟俄罗斯,大力支持反塔利班的阿“北方联盟”,争取在这场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阿北部有塔吉克斯坦族居民500多万,约占阿全国人口的2既,“北方联盟”的大部分成员来自该族。多年来,塔当局是“北方联盟”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桥梁。“9·11”事件发生后,俄、塔与“北方联盟”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莫斯科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联盟”运去大量武器装备,其中包括40一50辆坦克、60一80辆步兵战车以及高射自行火炮和反坦克火箭等,总价值50(X〕一70(刃万美元。不少俄顾问专家也随重武器一起进人阿富汗。10月H日,阿北方联盟主要领导人拉巴尼(阿临时政府总统)访问杜尚别,与塔总统拉赫莫诺夫紧急磋商。11月22日,拉巴尼又与俄、塔两国总统在杜尚别举行三方会谈并发表联合声明。俄、塔方面表示全力支持拉巴尼政权。北方联盟攻陷首都喀布尔后,俄率先派出驻喀布尔外交使团及警卫部队,称北方联盟为“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政府”。n月26日,由12架运输机组成的俄军先头部队抵达阿富汗,建立了“人道救援中心”。凡此种种,表明俄欲进一 步加强对阿局势的影响。

美俄新一轮争夺已拉开序幕

  随着阿富汗局势的急转直下,美、俄在中、南亚地区已进人新一轮的争夺。

  (一)围绕塔利班后阿富汗政权安排问题的斗争

  阿全国总面积65.23万平方公里,兴都库什山将其一分两半,南北两部在民族、部族、教派等方面的矛盾错综复杂,长期对峙。在全国的2000多万人口中,普什图族占40%,主要居住在南部地区;塔吉克族占20%,乌兹别克族占10%,哈扎拉族占9%,他们多生活在北部。其余部分则由伊斯玛伊人、土库曼人、吉尔吉斯人、傅路支人等众多少数民族组成。塔利班垮台后,在阿应建立一个基础广泛的、能代表各民族利益的并与诸邻国友好相处的联合政府,这是国际社会的共同主张。但如何组建,由谁主导,美、俄则各有图谋。美、巴(基斯坦)主张由阿前国王查希尔(普什图族)出面主事,并吸收塔利班“温和派”参加,以建立一个政治上倾向于美、巴的联合政府。与美、巴相反,俄、塔不同意老国王东山再起,也反对塔利班“温和派”参与,而是大力支持拉巴尼的“北方联盟”向前推进,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并在未来的政府组成中占居主导地位。“北方联盟”不顾美国警告抢先进入首都喀布尔,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12月6日,在联合国秘书长阿富汗问题特使卜拉希米主持下,阿四方代表于波恩签署了关于建立阿临时政府的协议。根据协议,临时政府由1名主席、5名副主席及其他24名成员组成。阿南部普什图族领导人哈米德·卡尔扎伊担任主席,而内政、外交、国防等关键职位则由北方联盟方面包揽。协议还规定成立一个为2002年春天召开紧急“大国民议会”做准备的临时特别委员会和最高法院。从目前态势看,协议虽已达成,但在实施和执行上仍将面临不少难题。国际舆论认为,阿富汗形势虽步人新的阶段,但“要想使包括北方联盟在内的各派超越利害关系、维护合作却是一项极为困难的工作。新政府构想很可能半途而废”。美俄之间的“明争暗斗”,将长期影响阿的政局的走向和稳定。

  (二)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孕育着新的变化

  在独联体范围内,中亚地区一直是俄罗斯的“禁脔”地带,这里有其重大的政治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同样,自苏联解体以来,华盛顿的触角也伸向中亚,它笃信英国地缘政治论创始人哈·麦金德的遗训:中亚是“历史的中』臼地带”,“谁如果控制了中亚,谁就会控带少界”。美早已把中亚纳入它“战略利益区”。这次阿富汗战争,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积极合作,给了华盛顿以 新的机会。目前布什政府与乌兹别克斯坦“在反恐怖战争中”结盟,“预示着两国将建立军事伙伴关系,有可能打破中亚地区的力量均衡”,“并激怒俄罗斯”。令世人关注的是,在塔利班败局已的情况下,华盛顿却更加看重中亚地区。12月7至9日,美国务卿鲍威尔访问了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原也在其访问之列,但因雪大雾浓而临时取消。鲍威尔此行颇有收获:乌方同意开放通往阿富汗的“海拉通”大桥;哈方表示愿向美提供空中过境方便和军事基地。一些国际专家认为:在阿局势平稳前,美有理由一直使用乌的军事设施;阿局势基本平稳后,美仍可以“反恐斗争远未结束”、“维护欧亚安全”等为借口继续保留它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就是再驻10年,也是可以找到理由的。

  (三)里海油、气资源的争夺

  里海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海底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石油储量一般估计为1500—2000亿桶,最高预测为6000亿桶。苏联解体后,美国当局把获得里海石油作为向中亚渗透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1994年以来,美欧大公司在濒临里海的中亚国家投人大量资本,在油气的勘察和开采上已大大超过了俄罗斯,但通往外部世界的油气管道却仍基本控制在俄手中。1999年11月,在美前总统克林顿的斡旋及直接参与下,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三国总统在伊斯坦布尔会晤,签署了修建跨外高加索(巴库一杰伊汉)石油管道协议,其根本意图就是要在里海油气输出上避开俄罗斯。但因工程浩大、代价昂贵、地形复杂等因素,迄今尚未动工。如今,塔利班的倒台给美提供了新机遇。美欧一些石油公司,早在1997年就计划铺设一条起自中亚、南经阿富汗通往巴、印的油气大动脉,但因塔利班的反美立场而作罢。这项计划目前已被提上日程。该管线被称作“新丝绸之路”,受到土、哈、乌等中亚国家的欢迎,是里海油气外运的最佳管线之一。为此,美、俄对里海能源的争夺将更趋激烈。

  栏目主持: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