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亚五国
大国战略与中亚地缘变局
何希泉、季志业、冯仲平、许涛、李荣、袁鹏、付小强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第2期 2011年02月02日

[编者按]

  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采取军事打击行动,使被称为欧亚大陆“心脏”和21世纪“世界能源供应地”的中亚地缘格局受到巨大冲击。最近,“上海合作组织”深化合作和美国在中亚国家建立军事基地,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两件重大事件会对中亚地缘形势、国际战略格局及相关国家利益产生什么影响?主要国家将如何调整其中亚政策?“上海合作组织”将如何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刊邀请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七位专家就此进行深入探讨。

[主持人]

  何希泉: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对谈者]

  季志业:欧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冯仲平:欧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许 涛:欧亚研究室副主任 博士    李 荣:西亚非洲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袁 鹏:美洲研究室副主任 博士    付小强:南亚东南亚研究室

  何:今年1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在北京举行非例行会议,讨论了当前地区安全合作和机制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会议通过联合声明,“呼吁国际社会树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原则的新型安全观,推动解决发展问题和地区冲突问题,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铲除恐怖主义根源”,认为“扩大本组织框架内的信任措施、政治协作、经贸和投资合作以及文化、人文关系,是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决定“将采取切实措施努力解决地区安全与发展任务”,这将有力促进“上海合作组织”深化合作,成为地区安全的重要保障。

  与此同时,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怖军事行动已接近结束,但美国在中亚国家的驻军不仅没有撤走,反而有所增加。目前,驻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美军加快扩建、改建机场,续签租用合同,而且还实行了兵源轮调制。所有这些举动,使人们在阿战以来关于“美军留在中亚”的猜测成为既成事实。

  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特殊,能源资源丰富,历史上一直是群雄争夺的要冲,冷战后更吸引各种势力竞相进入。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深化地区合作、美国建立长期军事基地等地区国际关系格局中的重大因素,会不会使中亚地缘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已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

  今天想请大家就这一问题深入地谈一谈。

利益交汇

  许:我认为在讨论之前,首先应该明确一下中亚的定义。世界学术界对中亚这一概念至今仍有多种理解,有的是作为一种自然地理的区域概念,有的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区域概念,也有的是作为一种政治区域的概念。我想今天大家讨论的,应是指政治区域的中亚,即苏联解体后独立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国家。

  中亚五国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结合部和欧亚大陆的中心,曾是群雄争霸、纵横捭阖的历史舞台。希腊人、波斯人、匈奴人、突厥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俄罗斯人先后征服过这里,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传入,斯拉夫文化、印度-波斯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纵横交织。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空间,其历史积聚的民族、宗教等复杂因素摆脱了因18世纪下半叶沙俄兼并所形成的俄罗斯政治文化强势后,开始对本地区的发展和周 边国家的安全构成独特的影响。目前,中亚地区以复杂多元的民族成份著称于世:哈萨克斯坦有131个民族,吉尔吉斯斯坦有80多个民族,乌兹别克斯坦有129个民族,土库曼斯坦也有100多个民族。另外,在苏联解体后被逐渐炒热的中亚石油储量更是吸引和刺激大国的兴奋点。美国学者估计,即使不计里海石油,仅中亚地区石油储量也将仅次于中东和西伯利亚而居世界第三位。而对里海石油储量的估计一般为1500-2000亿桶,天然气储量为14万亿立方米。

  袁:美国及西方战略家们早已将中亚地区视为全球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带。他们对如下逻辑或理论几乎耳熟能详:要有效控制全球,必须控制欧亚大陆,而对欧亚大陆的有效控制取决于对中亚地区的掌控。中亚地区是连接欧亚的纽带,占据中亚则可北遏俄罗斯、南下印巴、东控中国,西连欧洲大陆,从而使美国全球战略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和点面相通的辐射态势。中亚地区是世界能源的中心地带,被称为世界第三大能源储藏地。正如美国前能源部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所说:“世界的能源线在哪儿,美国的外交政策线就在哪儿。”最后,中亚地区各国正在进行“制度转型”,其究竟是倒向西方式民主制度,还是继续目前所谓“半专制”状态,抑或重回旧路,对美国的战略意义将大不相同。因此,无论从安全、经济、意识形态各个方面看,中亚地区都是美国实现全球战略的要冲。

  季:苏联解体后,中亚虽然成了一个独立的地缘空间,但仍是与俄罗斯国家战略利益息息相关的地区。

  从地缘政治角度看,中亚是俄南方门户。如果说,俄罗斯西部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作为其与西方的缓冲地带的话,那么在南方,中亚则是其与穆斯林世界的缓冲地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俄南部的北高加索地区是其社会不安定的根源,车臣非法武装至今尚未清理干净,整个地区带有宗教极端色彩的地方分裂活动威胁着俄的完整与统一。同时,中亚也是俄与南亚、西亚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是俄从陆路进入印度洋的必经之道。因此,只要中亚保持稳定,只要俄与中亚各国保持良好关系,就能有效防止伊斯兰极端势力对俄南部的渗透,就能保障集中生活在这里的2200万俄罗斯穆斯林居民的稳定。

  从地缘经济角度看,中亚既是俄重要的资源补充地,也是俄庞大的传统产品市场。在俄罗斯对外贸易中,独联体国家占23%以上,而其中主要是与中亚的贸易。在中亚各国的对外贸易中,俄罗斯的比重更高。2000年,在哈萨克斯坦的对外贸易中, 俄占30%;在土库曼斯坦的对外贸易中,俄占比重则高达44%;即使与俄关系较疏远的乌兹别克斯坦,在其2001年的对外贸易中俄尚占到20%以上。中亚的棉花、蔬菜、水果等商品在俄市场上必不可少;中亚的石油、天然气主要经苏联时期留下的管道出口;中亚各国的技术设备和产品尤其是武器装备主要来自于俄罗斯,中亚各国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技术合作,仅在乌兹别克斯坦就有俄资企业400多家。去年俄外贸总额上升8.8%,而中亚有些国家与俄贸易则上升了20%,是俄经济增幅5.5%的重要外部促进因素之一。

  从地缘人文角度看,俄罗斯与中亚各国之间的 联系十分密切。定居在那里的俄罗斯族人达900多万,其中在土33.5万人、在乌191万人、在吉74.3万人、在哈596万人、在塔1.9万人。俄族人在哈人口比例最高,达40%;在吉也占15.7%。他们一般从事教育、文化、卫生、技术设计、生产管理等职业,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社会、经济稳定与否,也关系到临近的俄联邦主体的稳定与否。同时,由于俄族人在当地经济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成为俄影响中亚各国政府决策的重要杠杆。俄语长期以来一直是当地族际交流语言,虽然中亚各国在法律上都未给予俄语以官方语言的地位,但不同民族及不同国家间的交往却离不开俄语,哈、吉媒体的80%仍然使用着俄语。此外,俄罗斯与中亚在教育、医疗、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的联系也是密不可分的。

  冯:欧盟重视中亚国家,并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具有多方面的考虑。最主要的是安全方面的考虑。这一点随着欧盟东扩的临近,其重要性日渐突出。冷战结束后,欧盟在东扩问题上一开始优柔寡断、犹豫不定,后来主要成员国又争论不休。但从1993年哥本哈根首脑会议后,基本上在原则上同意向前社会主义的中欧国家敞开大门。中欧国家加入欧盟后,欧盟的边界将大大东移,中亚地区的稳定 和安全与否,对于欧盟至关重要。

  其次是经济方面的考虑。但由于中亚国家经济水平很低,再加上人口少,市场有限,特别是独立后无一例外地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使得双方贸易受到很大影响。欧盟与中亚五国的贸易仅占其与独联体12国全部贸易总额的6%。随着中亚地区能源出口的增大,以及欧盟希望能够“实行能源进口多元化”,欧盟对与该地区发展能源合作的兴趣与日俱增。

  李:中亚在地缘、历史、民族、宗教、语言文化等方面与中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亚国家独立后,最先进入中亚的外部势力就是中东的土耳其、伊 朗和沙特。

  土耳其长期将中亚置于其对外政策的重点地位。土利用与中亚国家的特殊关系,曾在突厥语国家掀起一股建立“大突厥联合体”热潮,后逐渐降温,如今和者寥寥。作为北约成员国,土从1987年就申请加入欧盟,并将其定为国策。为此,土在中亚积极推行西方经济模式,并得到美国和西方的支持,在中亚的突厥语国家具有一定影响,现与中亚各国均签订了军事合作协议。在分享里海油气资源的竞争中,获得了巴库-杰伊汉西向输油管线建设的权益。

  伊朗作为伊斯兰什叶派国家,曾积极向中亚国家输出伊斯兰革命,虽遭到抵制而在中亚未能形成气候,但对伊斯兰激进势力仍有一定影响。伊是里海和中亚通向波斯湾的出海口,本身也是里海油气资源拥有国。在开发和利用里海中亚油气资源竞争中具有较大优势。伊将中亚视为攸关其北部周边安全稳定、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重点地区,列为对外政策重点。伊在经济上与邻国土库曼斯坦的合作取得较大进展。近年来,为抗衡美国,伊与俄罗斯建立了军事合作关系。

  沙特作为当今世界最富有的伊斯兰大国,一直视传播宗教为己任。中亚国家是其重点传播对象。80年代中期,沙特的石油美元和《古兰经》曾在中亚穆斯林中掀起伊斯兰复兴高潮,成为前苏联亮丽的“风景线”。沙特向中亚输出瓦哈比派教义,每年为瓦哈比派提供大量的财政援助,在伊斯兰逊尼派中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中亚各国豪华精美的清真寺大都是沙投资建造的。但沙特在中亚的实业投资却很少。

  付:印度与中亚在文化与生活习惯方面有许多历史联系。从远古到中世纪,乌兹别克、塔吉克的一些部族陆续迁居到印度,印度莫卧尔王朝的开国君主就是乌兹别克人。从地缘战略角度看,印度认为“中亚是印度延伸的邻国,作为地区强国,印度自然对中亚或其邻近区内正在出现的任何变化都感兴趣,因为这些变化对印度的安全会有某种紧迫性”。

  巴基斯坦与中亚同属伊斯兰世界,但过去几年由于巴基斯坦与塔利班关系密切,中亚国家担心巴基斯坦输出其原教旨主义,干预和破坏其它穆斯林国家正常的社会和文化结构,因此对巴基斯坦有较深的防备心理。

  许:中亚各国独立后,面对许多外部势力的进入,大都采取了一种多边、平衡、全方位的外交方针。这给中亚各国独立初期的发展带来了实惠,也因此在地区内形成了多种国际合作框架并存的局面。如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及“上海合作组织”等。

  中国与中亚有3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并有近 十个民族跨界而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源远流长。中国是首先与中亚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大国之一,并始终保持着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以便为维护西部边疆稳定与加快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也是中国积极推动“上海五国”元首会晤机制提升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初衷。

  何:就对中亚地缘形势变化的影响力而言,我认为“上海合作组织”的运作是建立在欧亚地区政治力量平衡基础上的,无论是联合打击“三股恶势力”,还是协作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近期目的都是维护区内各国的稳定与安宁,对地区的长期影响也是通过渐 进的和合作的方式体现的。同时,“上海合作组织”的宗旨和原则是不结盟、对外开放、不针对第三国。包括中亚四国在内的“上海合作组织”深化地区合作是符合成员国共同利益的,不仅不会引起地缘政治格局的激变,而且有利于同处社会转型期中的地区各国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而当前和今后对中亚地缘政治取向冲击最大的,应属美国有计划地在中亚保留和扩大军事存在这一新的外来因素。

美军事存在的冲击

  冯:我也有同感。美国声称,它“将来不会忘记那些现在和我们并肩作战的人。这场冲突结束后,我们不会放弃中亚”。最近《华盛顿邮报》连续披露了“9·11”后十天内布什班子的详细决策过程,其中,利用“反恐”之机缓和大国关系、服务美国全球战略目标的内容是有文字记载为证的。可见,美国的“反恐战略”一开始就是其全球大战略的一部分,或者说成为美国实现全球战略的推动因素。

  袁:借用美国人的话说,“9·11事件”使美国一夜间进入了“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全世界最难以接近、最不可理解的”,也是它以前一直想进去但进不去的中亚地区。

  许:可以说,美国以联合反恐怖行动作为“道义制高点”,以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作为地缘突破口,在中亚地区确立了军事存在。美国因素以空前强势的直接介入,有可能打破原有的地区战略力量平衡,使欧亚地缘政治板块发生重组。最直接的变化是:在中亚地区大国平衡作用中的美国因素明显上升,俄罗斯因素日趋下降。这种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会是强烈的、多向的:一方面给中亚各国的发展带来某些机遇;另一方面会使地区局势发展的变数增多,并将在中国西北周边出现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我认为,中亚地缘形势的变化将呈现出四大特点。

  第一,地区的独立性加强,美国的作用上升。随着阿富汗反恐怖战争的深入,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大本营被摧毁,苏联解体十年来长期影响中亚地区稳定与安全的动荡源被初步消除。由此,中亚各国在安全上借助于俄罗斯庇护的需求已不再突出,政治上的依赖程度也随之下降。一年前因国内极端主义势力危及政权稳定而对与俄罗斯合作表现出巨大热情的乌兹别克斯坦,“9·11事件”发生仅数日后即率先与美结成军事同盟。就连一向依靠俄罗斯军事力量维持政权存在的塔吉克斯坦,也向俄罗斯外交部提出了让俄军201摩步师和边防部队不日内离境的要求。后经两国有关部门商议,俄罗斯每年须向塔吉克斯坦交2亿美元租金才保住了在中亚最后的军事基地。今后,中亚地区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区域发挥其特有作用,外部势力影响的多元化、地区内力量组合的多极化将成为中亚地区未来形势的基本特征,其中,美国和西方的影响因素较前明显增强。

  第二,能源开发僵持局面打破,多向输出格局形成。美国进入中亚后的能源开发政策是与剥离俄罗斯对中亚各国经济上的实际控制捆绑在一起的,其当前目标是以西线、南线为主,凿通多条里海石油、天然气的运输走廊。美国的这一阶段性目标,与中亚各国实现能源富国政策所必须建立多向能源输出渠道的需求相吻合。美国在阿富汗反恐军事行动成 果及随后在中亚地区安全事务中获得的举足轻重的发言权,将推动美国及西方实业界加大对中亚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从而推动中亚地区能源开发,使其酝酿多年的石油、天然气多向输出计划有望实现。

  第三,极端主义势力仍在,区内不稳定因素上升。自独立以来,中亚地区各种极端主义势力一直没有放弃过对各国政治权力的觊觎。从塔吉克斯坦的连年战乱,到“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于1999年、2000年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多次袭扰,中亚地区的“三股恶势力”对各国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构成长期威胁。尽管美军以反恐名义 进入中亚地区,对各国极端主义势力会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但按照美国在反恐问题上一贯采用的双重标准,中亚地区的极端主义势力将会依美国中亚战略的需求发生变化:或被美国划入打击之列,或成为美国实现地区战略目标的借用力量。另外,美军打击塔利班在中亚穆斯林中引发的反弹情绪,更有可能在美国军事基地建立后释放出来。而长期危害中亚各国的毒品走私、武器贩运等跨国犯罪活动将有可能表现出更隐蔽、更严密的“后塔利班”特点。

  第四,中亚各国政府反对派活动加剧,政权更迭可能性增加。为使今后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取得合法 性,美国政府和媒体暂时中止了对各国现政权和领导人的批评,但这并不说明美国将放弃用其“民主”、“人权”标准干预中亚各国内部事务的一向做法。美国在中亚各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站稳脚跟后,必将利用各国现有的反对派力量,在各国政权交接期间,左右各国政权模式向美国及西方认可的方向发展,中亚各国领导层在苏联解体后确立的总统制国家政体将面临独立十年来最严重的挑战。2001年11月中旬在哈萨克斯坦由金融寡头、社会名流和政府中“民主少壮派”发起成立了“哈萨克斯坦民主选择”运动,对总统和政府的权威形成冲击,这一仍 在发展中的事件已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季:我原则上同意许涛的分析,但也想做些补充。中亚外来势力的变化必然会使地区各国重新调整与外来势力尤其是与美、俄间的距离。我们应当看到中亚对俄罗斯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及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传统联系,俄罗斯不希望中亚国家走得太远,中亚国家至少在短期内也不可能走得太远。

  何:大家的分析都很深入、很有说服力。考虑到地区内外诸多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关于中亚地区近期地缘政治发展走势是不是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在影响中亚地缘格局的现实因素中,因美国的多种存在,美国因素将起更大的作用;而由于中亚各国与 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及安全领域中的传统关系难以分割,它们仍不会放弃独立后奉行的“大国平衡”外交方针,只是将在各外部势力间做距离、位置的调整,而方向则是朝着美国发生程度不同的位移,以此在外力的变化面前继续维持相对平衡。也就是说,中亚各国完全弃俄靠美的情形在短期内是不会发生的。下面我们可以再深入探讨这种地缘变化会对中亚及周边利益相关国家带来什么冲击。

协调不易

  季:这些变化对大国利益造成的冲击使俄罗斯首当其冲,且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首先,对俄罗斯主导的独联体集体安全体系构成冲击。1999年,乌兹别克斯坦退出集体安全条约,在剩下的6个成员国中3个是中亚国家。这些国家还都是“北约和平伙伴关系”成员,每年参加与北约在中亚举行的联合军事演习,各国都派高级军官到美国参加培训,用北约的军事理论和学说来进行军事改革,并接受美赠送的军事技术装备。随着美军事存在的长期化,恐怕不仅各国军队建设的“软件”将逐步美国化,连军事装备等“硬件”也将美国化,各国在军事上进一步摆脱俄罗斯控制的趋势会加大,集体安全体系可能名存实亡。

  其次,美国的经济渗透将挤占俄罗斯在中亚传 统经济关系的份额。美国在中亚获得五个基地后,向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提供或承诺提供巨额经济援助。美资的大量流入会抢占地区市场,更使俄罗斯焦虑的是,中亚地区的能源输出将辟出新渠道,俄罗斯在地区经济中的影响力将被大大削弱。美方主导的国际石油财团已决定今年夏天启动从哈萨克斯坦阿克套,经阿塞拜疆的巴库、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到土耳其杰伊汉港进入地中海的石油管道铺设工程,并计划2005年正式启用。另外,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已进入喀布尔,打算从土库曼斯坦建一条天然气管道,经阿富汗、巴基 斯坦通往印度洋。一旦这些管道开通,中亚能源经俄罗斯管道的出口量将大大减少,俄经济利益将严重受损。

  第三,美军保持在中亚的存在可能给解决车臣问题带来麻烦。美军打击塔利班军事力量,为俄切断车臣非法武装的外援创造了条件,但俄也清醒地看到,美在反恐问题上持双重标准,并未把车臣非法武装列入国际恐怖组织,甚至在截获了车臣非法武装头目哈塔卜与本·拉丹在一起的录相资料后,美国务院高官仍会见“应邀到访”的车臣“外长”,强调车臣问题首先是“民族自决”和“人权”问题,要求俄方“政治解决”。2001年12月,美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 德访问中亚前,还访问了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表示要与这些国家开展军事合作。在俄军的打击之下,车臣非法武装的残余经常遁入这些国家躲避。因此,美以中亚为基地与南高加索国家进行“军事合作”,势必为俄彻底解决车臣问题增加难度。

  许:独立后的中亚各国一直把融入西方社会作为理想,甚至不顾自己的亚洲属性,推出“大欧亚”思维。正是基于这种矛盾的定位,中亚各国在独立后的十年中已经表现了多次的摇摆。而美国势力对中亚地区的实质性介入,曾是中亚各国可望而不可及的夙愿,这给地区各国带来了三方面的可能性: 一是借机摆脱俄罗斯的控制。从18世纪俄罗斯人进入哈萨克草原以来,中亚地区长期处于俄罗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下。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在安全和经济上仍不得不依赖俄罗斯。一来无力回避石油、天然气输出管道必经俄罗斯的事实,而且还得认可俄一家说了算的有限配额和高额过境费;二来由于武装力量难以自保,借助俄罗斯军事力量维护政局稳定。目前在塔吉克斯坦仍驻有俄罗斯边防军11000人和201摩步师7000多人,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也有规模不等的俄罗斯军事设施。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亚各国与美国在“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框架下开始探索军事安全合作,不断签署的协议和条约使中亚各国与在国防理念、军官培训、装备更新等方面与美合作趋于实化。美国借助于军事存在使其影响在中亚地区的扩大,使各国有望从根本上摆脱俄罗斯在地区安全和经济事务中的主导作用,以改变俄罗斯一家说了算的局面。

  二是获取西方的经济支持。独立十年来,中亚各国经济仍未从原有经济体系断裂的破坏性影响中摆脱出来,物资匮乏、工资欠发、居民失业、犯罪猖獗等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原因。而对于经济结构普遍不合理的中亚各国来说,要摆脱经济危 机谈何容易。中亚各国发展经济最需要的是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这些无论是依靠俄罗斯还是依靠中国均不能得到满足。吉尔吉斯斯坦十年来向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借的外债已相当于其年GDP总额,2000年的国家预算中有60%要靠贷款支撑。此次中亚国家积极迎合美国进取中亚的地区战略,已给各国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美国在获取乌兹别克斯坦军事基地使用权后,即向乌提供经济“补偿”:首先提供1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其中4500万美元在2001年已经到位,而后续的各种贷款可能将达到80亿美元。吉尔吉斯斯坦仅美机起降费一项就可得到 可观收入,英国政府也决定向吉提供2000万美元的援助,以改善供水系统和矿业设备。哈萨克斯坦已与美方公司签署了在未来十年内将获投资2000亿美元的合同。在不长的时间内获得如此集中的经济援助,这对经济发展长期积弱的中亚各国来说,无疑是一剂有力的强心针。

  三是借反恐强势压制国内反对势力。随着独立初期继承和积累的政治资源不断消耗,中亚各国当局渐渐面临着日益强烈的分权要求。政治反对派、地方部族集团、宗教极端组织等势力的旗号虽然形形色色,但他们的矛头所指无非就是国家权力,这使中亚各国领导人伤透了脑筋。借助美在阿军事强 势,搭乘国际反恐快车,解决各国现存的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分裂主义等突出问题,成为各国以同一阵营自居向美靠拢的重要动机。美军在借用乌兹别克斯坦基地、领空打击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同时,把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地区连续作乱的“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划入国际恐怖组织,更使各国受到空前鼓舞。迎合美国地区战略需要,借机整合国内纷繁的各路政治势力,对中亚各国的领导人来说,自然也是天赐良机。

  冯:对于早已高度重视中亚地区的欧盟来说,美国进驻这一地区也为其提供了可用之机。苏联刚解 体时,欧共体虽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向中亚地区扩展影响、“填补真空”的好机会,但由于当时忙于内部一体化以及应对提出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的要求,对中亚国家的政策并不积极。一段时间内,欧盟主要还是依据与前苏联签定的“1989年贸易和合作协定”来与刚获得独立的中亚国家发展关系的。当时的双边关系主要也是经贸关系。近年来,欧盟对中亚地区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目前欧盟已经成为中亚地区重要的力量,在中亚事务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西方有人直言不讳地说,“美国目前正以一种9月11日以前想象不到的方式与中亚联系在一起”。“在这个十年前还属于苏联的中亚地区,美国现在有数千名军职人员与中亚军职人员一起工作。我们依赖这些国家的政府为我们的部队提供安全保障,为我们提供重要情报,这些情报使我们在阿富汗的军事打击效果显著”。“这将要求我们按照中亚各国不同的情况来提供援助。乌兹别克斯坦要求我们在它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它国际金融组织打交道时提供指导和支持。哈萨克斯坦需要更多的外资和对当地私人企业的支持。土库曼斯坦可能需要我们支持其基层组织的发展。吉尔吉斯斯坦需要我们协助减轻其债务负担。该地区最贫穷的塔吉克斯坦则需要我 们提供人道主义、经济和政治上的全方位援助。”

  虽然“9·11事件”使美国在很短时间内迅速进入了它以前一直想进但进不去的中亚地区,但由于地缘政治的因素以及欧盟在发展经济关系方面的优势,欧盟对中亚国家的吸引力仍然是巨大的。至于未来中亚安全安排问题,欧盟希望的是北约整体的军事影响。同时,随着欧盟快反部队于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欧盟也希望能够在中亚地区发挥独立的应对冲突和危机管理以及维和作用。此外,欧盟与中亚国家在安全方面的合作将会继续加强。1999年7月,欧盟与哈萨克斯坦签署了在核安全方面的合作协定。合作领域包括核反应堆的安全研究、放射性的保护、核废料的管理、核设施的处置等。

  李:“上海合作组织”合作的逐渐深化,美国军事存在的发展使中亚地区的竞争演变成为多方位、多层次、多种利益相交织的全球性激烈角逐。其结果必然对中亚地区原有的政治格局构成冲击,使在中亚经营多年的中东伊斯兰大国土耳其、伊朗和沙特在中亚的地位和影响面临新的挑战。

  当然,中亚地区两大变化带来的冲击对这三个国家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土耳其和沙特是美国在伊斯兰世界的盟友,而伊朗则是美国要在伊斯兰世界遏制的对手,所受影响不同是可想而知的。但“上海 合作组织”的强化及美国驻军中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打击和防范的目标都是国际恐怖主义,特别是美国要打击的是伊斯兰教极端主义色彩非常明显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而土耳其、沙特和伊朗在中亚国家独立后一直致力于在这一地区借提供经济援助、推销经济发展模式等,唤醒民族宗教意识、传播本教派教义和民族语言文化,按照自己的“规划”对中亚各国进行“开发和塑造”,试图扩大本国教派的影响,把中亚拉入自己的怀抱。

  应该说,近年来中亚国家出现的伊斯兰复兴思潮以及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崛起与发展,与它们的“热 情扶持”不无关系。随着“上海合作组织”的强化及美军的进驻,中亚国家世俗化、“西方化”的倾向将会以不可逆转之势得到增强,极易转化为恐怖主义的宗教极端势力在中亚的发展势头必然受挫,而伊斯兰大国在中亚长期经营的“宗教影响、宗教地位”则首当其冲。

  付:在中亚的大国角逐中,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冷战结束后,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争执不下,对立情绪日益加剧,并不时地发生小规模军事冲突。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从地缘角度来看,中亚对印巴两国均有重大意义。

  印度方面认为,中亚地区的安全形势与政治稳 定对印度利益攸关。“9·11事件”后,印度迫不及待地将触角伸向阿富汗,并且有意在阿富汗重建中排挤巴基斯坦而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尽管印曾表示过对“上海合作组织”的兴趣,美国为在阿富汗展开反恐行动也加大拉印力度,但美国势力在中亚的深入发展对印度的利弊目前也尚难定论。鉴于中亚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和印度在新世纪中对能源的需求,印度对中亚各国采取的积极进取态度自有其长期的战略打算。但由于南亚地区地缘形势在“9·11事件”后发生重大变化和印巴持续冲突对南亚、中亚地区力量组合形成的冲击,以及近期围绕里 海能源问题展开的竞争日趋活跃,印度与中亚国家关系发展仍充满变数。

  同时,巴基斯坦也积极与中亚国家加强合作。近年来,巴基斯坦开始借助于文化上的认同感积极推行的“中亚战略”,已经对其地区对手印度产生了影响。而随着塔利班政权的崩溃及巴基斯坦的政策大转变,巴基斯坦与中亚的传统关系纽带有望进一步加强。目前,巴基斯坦与中亚国家之间尚有比较松散的“中亚经济合作组织”来联系,双方的能源合作有可能因共同得到美欧支持而得到强化。

  何:从大家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上海合作组织”的强化和美国的军事介入对中亚地区各国和世界大国利益的影响是因国而异的。对一些国家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对另一些国家来说,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俄罗斯政治、经济、安全利益所受的冲击最大。这一局面的出现势必使各国中亚政策出现新的调整。对此,我们是否可以再作进一步分析。

鹿失谁手尚难定论

  袁:我们可以从美国驻军中亚的战略目标来思考其未来中亚政策的脉络。这里不妨引用美国地缘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的两句话。一句是:“美国相距太远而无法在欧亚大陆的这一部分(指中亚)成为主导力量,但美国又太强大而不能不参与这一地区的事务。”另一句是:“中亚地区的未来取决于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和中国利益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影响使任何一个大国都不可能垄断该地区事务,而只能保持一种微妙的地区平衡。”这两句话其实非常理性地道出了美国在中亚的首要目标,即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主要指俄罗斯)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美国势力能不受阻拦地进入该地区,进而将该地区从俄罗斯的遮护中拉进美国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使美国在此地多元化大国战略角逐的态势中获得主导地位。

  这一目标包含几层含义:第一,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必须进来。第二,美国相距遥远加之大国利益在中亚相互交织,因而无法实现对这一地区的绝对控制。第三,因此,对美国来说,最理想的状况是,在围绕该地区的大国利益争夺中巧妙周旋并施加影响,从而使美国成为主导性力量。这就是美国未来制定中亚政策的核心指导思想。

  何:应当说,中亚国家对美国主导地区事务的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对此,目前的中亚各国当局对美国政治、经济影响的进入也有一定顾虑。他们在权衡政治与经济利益得失之际,不会把自己的命运完全拴在美国的反恐战车上,也希望欧盟、俄罗斯及伊斯兰国家等其他势力加大对中亚的投入力度,以期在大国力量的平衡中谋取最大利益。但在中亚地区新一轮的大国角逐中,对美国这种进取态势,最担忧的还是俄罗斯。

  季:俄罗斯虽然十分担忧,却无可奈何。美军在中亚长期驻留的迹象已越来越明显,但普京至今仍未就此发表看法,他的助手亚斯特任布斯基只是表示,中亚各国有权自己决定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实际上,俄罗斯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而无力加以干预。

  一方面,美国一再声称,没有打算在中亚建立永久性军事基地,其在中亚的军事存在将与阿富汗军事行动同步。但美也多次表示,在阿军事行动将是长期的,而且随着空中打击行动的结束,美军还在扩大征用中亚各国的机场。2002年1月24日起,美国务卿助理琼斯开始中亚五国之行,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与哈萨克斯坦讨论在那里开设军事基地问题。美军长期驻扎中亚的意图已昭于天下,但俄罗斯仍不便公开反对,这是因为美方毕竟尚未公开宣称长期驻留中亚,不宜太敏感、太脆弱,而且与“9·11事件”以来俄美关系总体改善相比,中亚毕竟只是局部,一个尚无定论的局部。

  另一方面,美军进驻中亚是两厢情愿的事。尽管中亚各国都明白,它们将冒着美扶持当地反对派搞“民主化”的风险,但仍热切地希望美国更多地进 入中亚,这既可为它们开辟新的能源出口渠道,又可给它们带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还可以在安全等重大问题上不完全依赖于俄罗斯一家。中亚各国毕竟是独立的主权国家,不管它们与俄有多密切的联系,俄也不能强行干预其领导人的决策,那样做会适得其反。

  但俄罗斯对此不会袖手旁观。实际上,俄罗斯已作出应有的反应。俄上院议长米罗诺夫、总统助理亚斯特任布斯基等人表示,美国进入中亚地区是各主权国家自己的决定,但俄应在安全、能源、经贸等领域调整与中亚各国的关系,以保持特殊地位。俄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和军方首脑则态度强硬,称中亚为俄势力范围,反对他国插手。

  为迎接未来挑战,俄也开始在中亚进行战略调整。今年1月23日,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访问莫斯科,两国首脑在会谈中不仅就里海的划分达成原则一致,俄每年从土购买500亿立方米天然气,而且还打算建立俄与中亚各国的“欧亚天然气生产联盟”,以协调和管理里海天然气的开采和运输。俄罗斯还设想从土库曼斯坦建一条天然气管道,穿过其他中亚国家,进入中国新疆,用切实的经济利益把中亚各国联系起来。1月25日,普京在莫斯科与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会晤,双方讨论了一系列双边合 作项目,其中一项是将阿一雷达站长期租让给俄,先签署一个为期十年的协议。俄利用该雷达站可监控俄以南地区的广泛空域。

  冯:“9·11事件”后,欧盟对安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可以说比以往任何时候更看重于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及安全的相互影响,因此也比任何时候都迫切希望看到中亚地区的稳定。防止中亚冲突、维护中亚稳定,已成为欧盟领导人通过整个欧洲稳定和整个欧亚大陆稳定求得欧盟稳定的战略基石。

  前面我已提到,对未来中亚安全安排问题,欧盟则希望北约发挥整体军事影响。欧盟快速反应部队将于2003年正式投入使用,欧盟也希望能够在中亚地区发挥独立的应对冲突和危机管理以及维和作用。欧盟与中亚国家在安全方面的合作将会继续加强。

  欧盟对与中亚国家发展经贸关系也比较重视。欧盟认为,“中亚对欧洲投资者最具有吸引力的是能源”,到2010年,哈萨克斯坦将成为世界五大产油国之一,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储量在世界上则是数一数二的。此外,近年来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独立意识非常明显,希望在中亚地区能够扩大自身的影响。

  我们还应当看到,欧盟已经利用自身的地理和经济优势,与中亚国家签定了一系列的协定,既为双边关系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为欧盟在该地区发挥影响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这一点从长期来看,尤其如此。欧盟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四国都签定了“伙伴和合作协定”。这一协定为欧盟与这些国家的关系提供了法律框架基础。多数协定从1999年7月1日开始生效,有效期为十年。根据这一协定,欧盟与这些国家分别建立了合作理事会和委员会,每年双方共同组织一次部长和高官级别的会议。但欧盟在中亚的影响和地位也受到一些限制。在政治方面,欧盟对中亚国家不断施压,公开批评这些国家的人权等问题,使得双方关系受到一定影响。

  李:我也认为中亚今后角逐的焦点将突出在里海油气资源的输出与利用、西方自由民主和经济模式在中亚的推行等领域。围绕这些问题,中东伊斯兰国家将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争取有利的政治地位,最大限度地维护其经济和安全利益,这些将成为他们共同追求的战略目标。

  土耳其是此次反恐怖战争中得分较多的国家之一。由于土全力支持美反恐,从提供领空、基地,到出动部队参与人道主义救援、接替英国领导阿富汗维和部队等,一直走在最前列,因而赢得美国和西方的高度赏识。在这种情况下,土耳其制定中亚政策首先会借反恐中地位提高之机,继续利用既是穆斯林国家又是北约成员的“双重身份”,在伊斯兰国家与西方世界之间充当“中间人”。土为满足美下阶段反恐需要,正着手改造中亚邻近格鲁吉亚的马尔内乌利军用机场,并将在阿塞拜疆的巴库和丘尔达米尔建立两个基地,还将利用中亚“大舞台”展示其重要作用,协助美在中亚推行自由民主及市场经济,充当美国在中亚的新政策执行者,提高土在中亚的地位和影响,并由此确保巴库-杰伊汉输油管线的顺利建成,使其成为连接中亚、土耳其与西方世界的“神经”。土耳其中亚政策的另一用心则是进一步改善形象,促使欧盟转变对土的 看法,为加入欧盟挣分。

  伊朗一直被美国视为其推行中亚战略的重要障碍。双方因打击共同敌人而形成的短暂蜜月被武器走私船事件打破,今年1月29日,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将伊朗列为“出口恐怖”的国家。两国关系再度紧张。为抵御美国的打压和遏制,伊首先会争取外交主动,抵御和削弱美国在伊周边构筑反伊包围圈。塔利班政权崩溃后,伊便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攻势,如帮助阿富汗重建广播电台和播送网、开通从伊朗西部通往阿富汗边境的公路及从德黑兰直飞喀布尔的航班,为下一步扩大在南亚和中亚的影响搭桥铺路, 抢占先机。今年初在东京援阿重建会议上,伊朗承诺在未来五年向阿提供5.6亿美元援助,数额远远超过美国。这表明伊朗今后将全力防止该地区完全受控于美国。伊还将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广泛合作,突出在南亚和中亚的重要性。伊与阿有900多公里的边境,是中亚进入波斯湾的出海口,也是里海油气最短输出线路的必经地,这些优势对中亚国家和其他大国均具有巨大诱惑力。因此,伊仍将与土库曼在铁路、电讯、能源等方面、与乌兹别克斯坦在打击跨国犯罪和贩毒等领域、与俄罗斯在军事领域积极开展合作,不断增强在该地区的地位。今后,伊朗将 采取更加务实的政策,在中亚和南亚地区将继续推行更加温和务实的策略,避免给美国以进一步打压的口实。

  沙特在中亚具有重大宗教影响,拥有雄厚的资金,在全世界传播伊斯兰教是其既定国策,因此它不会轻易放弃在中亚的宗教活动。美国势力进入中亚不可避免地将与中亚的伊斯兰极端势力相碰撞,由于沙特在该地区穆斯林中的特殊影响,虽不会充当反美的伊斯兰旗手,但沙美关系中的不和谐音难以消除,两国关系还将经历更严峻的考验。

  付:印巴两国出于地缘、经济和安全等因素,今后均会程度不同地加大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力度。

  印度认为,“如果再不重视参与中亚事务,那么 在中亚问题上行动滞后所产生的不利因素还会日益增大”,只有审时度势地与中亚国家合作共同对付宗教极端主义,打击越境恐怖活动,才能确保印度战略利益不受侵害。2000年9月,印度国防研究与分析研究所曾组织召开第二届“印度-中亚研讨会”,重点就印度与中亚地区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国际安全与战略环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并达成许多共识。此外,能源领域的合作也会成为印度与中亚国家的重头戏。在2001年印度“塔塔能源研究所”(TERI)与美国能源部联合组织的“南亚能源安全考虑及相应战略”研讨会上,专家预测到2020年南亚原油进口将在现有基础上增加三倍。而中亚油气资源丰富,为实现其能源供给多元化,中亚国家对印度这个尚未开发的能源消费市场也深感兴趣,今后印将加大中亚外交力度。

  中亚各国同巴基斯坦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原美国南亚事务助理国务卿因德弗斯认为,对美国而言,巴基斯坦在连结印度洋与中亚方面的作用比印度要大得多。塔利班瓦解后,巴基斯坦与中亚发展关系的最大障碍已经消除,随着阿富汗重建工作逐步展开,巴基斯坦与中亚国家的关系直接联系也有望逐步改善。作为对中亚政策的当务之急,巴基斯坦 首先会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力争美国等西方国家把拟议已久的中亚里海-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洋油气运输线付诸实施,期望由此提升自己对中亚的影响及其在美国全球能源战略中的地位。

  何:看来有关各国对中亚政策的调整将集中在能源开发与输出走向、双边或多边安全合作等方面,调整的契机是美国主导的反恐怖战争。那么,美国驻军中亚带来的变化会对世界格局和中国国家安全产生什么影响?想必各位对此都有独到的见解。

美“梦”难圆

  袁:从冷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具体实施看,对中亚的渗透已成为其外交的当务之急。对美国的全球 战略而言,美洲地区是“安全的后院”,欧亚大陆是战略的支轴,中东和东亚是关注的重心。冷战后,美国通过“海湾战争”获得了对中东地区的大体控制,并借不时打击伊拉克和运筹于巴、以之间强化这种控制力;通过“科索沃战争”和美军在该地区的驻留,又基本控制了巴尔干半岛;通过强化美日、美韩同盟和敲打朝鲜,基本遏制住了东北亚地区的“不可控”态势;通过北约这根纽带,则使整个欧洲国家与美国的安全利益捆绑在一起。因此,按照既定步骤,中亚地区、南亚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包括台湾海峡)成为美国全球战略下一步用力的重点。美国国防部数月前 公布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就明确写到,美国的战略重心应是“从中东到东北亚的广阔的弧形地带”,指的就是上述地区。阿富汗战争后,美国会以“反恐战争”的名义和形式,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带扩大影响,实现自己的地缘战略抱负和全球战略目标。而美军进驻中亚正是这一重大步骤的关键一步。

  许:有一点应该强调,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怖战争基本消除了长期影响中亚安全的外部重要因素,但近几年给中亚各国安全带来直接威胁的“三股恶势力”却没有受到致命打击。美国势力进入中亚后,使其有可能更加直接地支持在中亚地区活动的“东 突”势力。只要美国不改变利用“东突”问题弱化中国的立场,在反恐问题上继续坚持双重标准,美国立足中亚后,地区反对“三股恶势力”的斗争形势将趋于严峻。从而也使中国西北周边的安全环境更加复杂,使中国开发西北战略的实施遇到更多外部因素的挑战。

  何:经过我们的共同讨论,可以认为,美国在冷战后经过北约东扩控制了欧洲的“边缘地带”,借在阿富汗反恐怖军事行动又取得了控制“中心地带”的先决条件。但在中亚地区内,俄罗斯通过传统关系仍起着独特的作用,欧盟正竭力扩大着自己的利益存在,中东、南亚伊斯兰国家借地缘文化优势也在加 强影响,大国平衡的总体格局不会就此彻底打破。此外,“上海五国”近6年的有效运作,依靠平等合作保障稳定与发展已成为共识。随着中亚地区新平衡关系的确立,以合作求安全、以合作求发展为宗旨的“上海合作组织”仍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国在中亚地区长期保留军事基地虽已成事实,但若依此断言美国从此占有了地区的主导权并进而开始掌控欧亚大陆还为时过早。

  谢谢各位。

  (责任编辑:张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