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亚五国
中亚地区的能源争夺与中国能源安全
卫灵、刘强 来源:《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6期 2011年01月12日

  [内容提要] 亚太大国高度关注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制定了相应的能源安全战略,并采取积极行动,导致激烈的能源争夺正在中亚地区展开。中国可依据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政治经济合作基础,积极开展能源合作与外交,构建有效的区域能源合作机制,在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与稳定同时,构筑起西部周边的安全屏障。

  [关键词] 中亚地区 能源争夺 能源安全 能源战略

  中图分类号: F11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1369(2006)6-0073-06

  作者简介:卫灵,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00085;刘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教授、军事学博士,210039。

  冷战结束以来,全球面临着社会发展与能源紧缺的双重压力。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源短缺成为世界性问题,随之而来的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能源安全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包括经济安全在内的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争夺也成为冷战后一些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和局部战争背后潜藏的因素,成为影响国家经济、政治、安全的战略性问题。

  近年来亚太大国高度关注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制定了相应的能源安全战略,并采取积极的行动。中国作为与中亚国家接壤且石油消费量迅速增长的国家,各国的中亚能源战略对我国形成严峻的挑战。如何从战略角度认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并借助地缘优势寻求我国中亚能源安全途径,值得认真研究与应对。

亚太大国对中亚能源高度关注与争夺

  1·中亚丰富的能源蕴藏吸引各国目光

  随着苏联解体,以里海为中心的中亚能源全球战略地位开始浮出水面,这里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吸引了全球的目光,亚太大国更是“情有独钟”。

  1996年美国传统基金会估计,哈萨克斯坦、阿赛拜疆和土库曼三国的石油蕴藏量总计高达250亿桶,近似于或高于阿拉斯加北坡和北海探明的蕴藏量的总和。[1]仅哈萨克斯坦一国2005年的石油探明储量就达54亿吨,石油年产量达到6 300万吨。[2]有国际组织预测认为,到2015年哈萨克斯坦将成为世界第一石油生产大国,其产量将超过沙特阿拉伯。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也拥有相对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尽管就整个里海地区的油气蕴藏量,至今各种统计差距不小,但至少有些是共识:第一,里海虽然不能成为另一个中东,但其资源基础预计将与北海石油储量一样大,因此,里海能够成为国际能源供应的另一重要来源,从而有助于国际石油供应安全。第二,由于国际石油资本进入里海的时间不长,里海 的油气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勘探。也就是说,里海已知的资源基础还可能大大增加。第三,出于自身的政治原因,美国政府可能低估了里海的石油储量。[3]无论如何,以里海为中心的中亚油气资源,基本可称是块刚刚开始开垦的处女地,在能源日益紧缺的21世纪必将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力量源泉之一,作为能源紧缺的亚太大国,谁放弃了她,谁将在未来的能源争夺中处于被动局面,其经济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2·地缘政治变化导致能源安全战略变化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及亚太主要石油消费国的石油供应,主要依赖于中东地区。然而自海湾 战争以来,中东的地缘政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后地区安全形势不容乐观,石油进口的安全系数存在许多的不确定性。为此,能源进口多元化成为亚太主要国家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现实选择。

  在亚太大国中,油气几乎100%需要进口的日本,虽继续在中东地区开展积极的能源外交,但已把目光瞄向了俄罗斯、中亚地区。为此,日本政府于2000年9月起推出了新的能源战略,其主要精神就是要实行能源来源分散化,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程度。2006年5月,日本又推出《国家能源新战略》,明确今后日本 能源来源要进一步多元化。作为多元化的一个目标,日本锁定了中亚。日本政府积极推动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启动日本-中亚外长级对话机制,试图通过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合作,提升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系数。

  美国在中亚的能源战略更加明显。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消费国,其石油消费的2/3依赖进口。出于控制21世纪能源的考虑,美国一直欲将势力渗透到中亚地区,谋求一条新的能源通道,即北起乌兹别克经阿富汗南至巴基斯坦卡拉奇的输油管道。目前,美国“里海能源工作小组” 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美国对该地区能源开采的高度重视。

  印度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亚洲发展中大国,其石油消费量增长之迅速仅次于中国。1991—2001年10年间,印度石油消费增长了83·5%,从日均119万桶增加到218万桶。[4]据美国能源部《2004年度国际能源展望》报告,到2025年,印度石油日需求量将达到530万桶。由于其70%的石油和天然气依赖进口,这使得印度高度重视能源外交,并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近年来,印度为了国家的能源安全,积极加强与伊朗能源合作,力争早日建成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天然气管道。同时,开始通过军事外交手段加强与北部的中亚国家的合作关系。2003年印度在塔吉克斯坦创建了第一个海外军事基地,2005年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了能源和军事合作协议,印度还先后同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政府就反恐合作问题进行了磋商,并帮助哈、吉、乌、塔等国培训军事人员,承诺帮助哈萨克斯坦组建一支保护里海石油设施的海军部队。印度的这一做法,一方面出于构建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和反恐考虑,另一方面,绝不可否认有看中中亚能源,寻求能源新来源的考虑。特别是伊朗核问题出现后,这种需求就显得更加迫切。

  中国如今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原油产出与消费之间的缺口不断加大,1990—2002年的石油消费量以年均6·7%的速度增长,而原油产量年均增长仅为1·62%,为此,原油进口量从1993年的988万吨,上升到2005年的1·31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2%以上,我国从过去的石油出口国迅速变为石油净进口大国。鉴于2000年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的快速增长,国际能源机构预测,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的61%、2020年石油消费量的76·9%要依靠进口。[5]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足以全面应对危机的石油储备机制,石油进口源相对单一,海湾国家是中国的主要原油进口地。2001年,中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原油份额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占原油进口总量的56·2%。即便是2005年排在我国石油进口国前10位的仍有3个是海湾国家[6],并均位居前列,总量达到了4 729万吨。开辟多元化进口渠道尽管已经显露出一定的成效,但地缘接近、政治关系良好的中亚尚未成为我国的能源主要来源地。因此,中国自然也将目光投向中亚。

  由此可见,亚太大国都把能源进口多元化作为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以里海为中心的中 亚能源的巨大存在,客观上也为各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条件。此外,从中亚国家自身看,在苏联解体后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为发展国民经济,纷纷选择“能源致富”道路,积极找寻油气出口市场。相互需求使中亚很快成为亚太主要石油消费国拓展能源供给地的重要目标。

  3·中亚地缘政治利益背后的能源利益争夺

  尽管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家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相互间越来越重视体现国家现实利益的相互合作,但由于战略思维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大国间明显缺乏互信,在合作中彼此保持防范和警惕现象依然存在。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背后,存在着明显的能源利益争夺。

  第一,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剧烈变化的大背景下,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变动,地区国际关系重新组合,各国都力争国家利益在地区经济与政治格局中的最大体现,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主导作用,于是较量与争夺愈演愈烈。由于中亚地区的传统地缘战略价值和不断上升的能源地位,中亚自然成为大国重视的目标。

  第二,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各大国力争成为重要的一支力量,但是各国发展战略确定的目标、选择的途径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的碰撞,这种战略利益上的矛盾也反映在战略资源的争夺上。因为,对方之所有即可能意味着我之所无,或对方占有之多亦可能导致我之匮乏,因此密切关注包括能源战略在内的有影响大国的发展战略,对其保持防范并采取相应对策,在某些国家的对外关系中明显反映出来。中亚则成为这种战略选择碰撞的新汇集点。

  第三,大国常常宣称双边关系的改善或加强不再针对第三国,但是藉助双边关系发挥对第三国的制衡作用却是客观存在的。如,在美日同盟关系加强的背后,不能否认具有在亚洲地区牵制国力迅速增长的中国的作用。因此,尽管亚太大国均对地区能源供应格局与能源合作关系高度关注,但由于大国间在油气资源问题上存在战略性矛盾,相互戒备的心态和各自的国家利益导致合作与竞争、协调与遏制并存的局面。

  对日本而言,中国是关注的首要对象。2003年,中国的石油消费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以前是日本石油进口来源地之一,如今成了要同日本争夺石油资源的主要大国,又是经济发展强劲的邻国,日本对此感到紧张,在能源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其国内的“中国威胁论”也又一次抬头。

  而俄罗斯对日本2006年6月初在东京召开日本—中亚外长会议的做法也保持警觉,6月中旬普京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结束后表示,俄罗斯反对在上海合作组织区域内创建其他具有类似职能的组织,反对在该地区复制和创建任何“封闭型的俱乐部”,制造屏障和分界线。[7]

  在中亚地区,俄中两国均十分关注美国近年来在该地区的军事与经济活动。美国以反恐之战为契机,驻军中亚,在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设立军事基地,极力促成绕过俄罗斯和伊朗,铺设一条“最具政治意义”的输油管道——里海—第比利斯—杰伊汉输油管道,欲削弱俄罗斯和伊朗在中亚能源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在这一地区的能源主导地位。美国也在观察中、俄两国对其 中亚战略的反应及各国的能源安全战略。目前,美国在政治安全领域,继续推进全球反恐行动的同时,其战略重心开始向防范和遏制中、俄力量及其影响移动。在能源领域,为与中国和俄罗斯竞争,遏制俄罗斯在传统区域能源供应上的控制权,2006年美国加紧中亚战略的实施,出台土—阿—巴能源南向输出计划,以建立绕过俄罗斯、同时把伊朗排除在外的油气走廊。

中亚能源争夺的主要特点与挑战

  1·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军事安全相交织

  冷战时期,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摆在国家安全之首,因而军备竞赛成为大国间较量的主题。但由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各国、特别是西方大国开始认识到能源危机、能源安全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如今,对能源安全的认识已不仅仅是它对经济发展会造成重大影响,而且从战略的高度,把它与国家安全、国家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能源争夺才更加激烈,大国的能源外交才如此活跃。

  在全球总体和平时期,一些地区不断发生局部战争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就是国家间在争夺资源,包括油气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美国十几年来在中东、中亚地区连续采取的重大军事行动,都是其政治、军事战略与能源安全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着能源安全的日益政治化、国际化,对能源的争夺已不再是简单的资源争夺,而是与国家安全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战略争夺。对美国而言,最大可能地获取石油资源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经济增长需求,还能够通过有效控制这一战略资源,钳制和主导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动,建立和巩固其在世界各地区的强势地位。就中亚地区而言,美国一旦掌控了中亚能源,不但可对俄罗斯造成直接威胁,同时可以对中国、印度和伊朗等美国十分担心的地区性大国形成某种牵制。因此,地区能源控制权的掌握及其转换将对相关国家的经济与国防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并促使国际关系发生变化。因此,加强对世界主要产油地区的控制,不仅是美国能源安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其全球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俄罗斯视中亚为自己的传统势力范围,是保障国家西南部安全的缓冲地带,当美国与中亚国家开展频繁的军事互访并向中亚国家提供军事装备、帮助培训军官时,普京也把中亚外交放在了俄罗斯外交的优先位置,利用中亚国家在经济、安全问题上对俄具有传统性依赖的优势,加大对中亚国家的影响力,制约“西靠”的离心倾向,促使一些国家使用经俄罗斯的油气管道出口能源,以抵制美国欲控制该地区的意图。鉴于能源安全的特殊战略意义,俄罗斯会借助自身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对中亚国家的传统关系,努力提升其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分量,使能源在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政治战略中,成为与大国打交道的不可多得的筹码。此外,作为对美国在中亚保持军事存在的回应,俄罗斯还采取军事行动,在吉尔吉斯坦设立了国家的第一个军事基地,从而形成俄美基地并立于一国之内的局面。

  显然,能源安全已不再是孤立的、单一的经济安全问题,它与国家政治安全、军事安全交织在一起,成为冷战后大国甚为敏感的热点问题。

  2·大国战略合作与激烈竞争并存

  在中亚地区,中俄共同开展与中亚国家的合作,富有成效,以两国为主要创始国的上海合作组织强调安全与经济合作是成员国合作的两个优先方向,而能源合作则是经贸合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应当看到,中俄两国在开展多领域战略合作的同时也存在着利益的不一致性。特别是从地缘政治角度看,同一个地缘政治空间内由于地缘政治的排他性使得无法同时容纳两个力量中心,中俄两个地缘大国存在着根本的地缘政治利益冲突。因为对俄而言,中国同样是闯入其传统势力范围一股重要力量,特别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对中亚国家具有较强吸引力,上合组织会有利于中国影响 的加速扩展,从而对恢复中的俄罗斯经济形成一定的冲击,恐怕这不是俄罗斯所期望的,其对中国的戒心是存在的。在俄罗斯的对外关系中,摆在首位的还是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它积极推进独联体一体化进程,力求通过独联体这一合作平台,既保持俄罗斯在前苏联地区的权威地位,又为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大国影响夯实基础。可见,上海合作组织固然是俄罗斯与中国友好合作的产物,是两国联手发挥影响力、平衡其他大国关系的重要平台,不仅美国和日本等国对于中国深化与中亚国家的战略协作感到心里不踏实,即便 是俄罗斯也会考虑如何以相应措施来应对中国与中亚国家日益密切的关系发展,在中亚能源问题上抑制或平衡中国的影响。

  至于美俄、中美、中日、中印、美印等大国之间在开展合作的同时,更是存在激烈竞争的关系。美、俄、中在国际反恐问题上彼此配合并因此使俄美、中美关系明显改善,但在能源问题上俄美、中美竞争大于合作。美国在中亚的军事渗透以及它推行的“颜色革命”使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中亚已成为美国夺取亚洲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主导权的一个关键性区域,美国的中亚战略成为其亚洲战略的重心之一。

  中国对中亚地区影响力的上升以及中国承担 的国际责任与角色的变化,也令美国以及日、印等国关注。尽管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使得各国的对华合作在多个领域深入开展,但也正是这一原因,中国成为某些国家猜疑和防范的对象,成为潜在的或现实的“威胁”。因此,这些国家认为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关系,有利于在能源开发与供应方面牵制中国,从而起到减缓中国崛起的速度和影响的效果。

  总之,亚太主要大国在中亚地区的政治和能源上的争夺复杂而深刻,对我在中亚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安全构成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反映在能源问题上还仅仅是开始,随着美国在中亚地区 不断站稳脚跟和俄罗斯影响的不断削弱,加之在未来的日子里,美国如能解决伊朗问题,将中亚和海湾地区两个“油气库”连成一片,控制世界一半以上的油气产地,那将对21世纪的中国能源安全构成最大的挑战。

确保我国在中亚能源安全的战略选择

  1·以政治合作为基础带动区域能源合作

  相互信任和睦邻友好是我国与中亚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政治基础。以此政治合作基础,拓展中亚区域经济能源合作对实现我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维护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亚是我国近邻,近年来中国方面通过双边互访、谈判已开始在中亚国家投资勘探,开采里海大陆架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铺设跨国输油管线等,中哈石油管道已于2006年5月25日起正式对我国输油,这对逐步缓解我国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带来的紧张状态、保持国民经济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03年出台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将各国间的经贸合作目标提升到更高层次,即争取用十几年的时间实现上合组织内部商品、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边界贸易与过境运输都在开展之中,一旦以上合组织为平台建立起中亚自由贸易区,将使我国 在该地区的能源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2·以经贸合作为龙头促进能源进口稳定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经贸领域有较强的互补性,中亚各国自苏联解体后便面临着为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农产品寻找市场、为经济发展寻求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任务。而地缘优势以及我国巨大的能源市场、国内大型企业对外投资规模的扩大,使中国最适合与中亚国家在经贸合作中形成互补关系,使各方共同受益。这就为中亚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稳定来源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因此,以经贸为龙头,不断加大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关系,向中亚国家提供其所需的轻工产品同时,加大对其油气领域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为获取急需的油气资源奠定基础,甚至可以考虑以油气易货的方式,从中亚国家进口油气。这样,中亚能源可成为中国能源供应多元化中稳定的重点渠道之一。

  3·以安全合作为保障确保能源合作持久

  中国与中亚国家有着共同的国家安全需求,都需要维护边界地区的稳定,都有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任务。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地区和平与安全是上合组织成员国强烈的共同话语,这使该组织成为最早提出打击“三股势力”的国际组织。从中国周边安全的角度看,中亚国家是重要的西部安全屏障,中亚局势发生多大变 化、能否长期保持地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安全环境,关系到我西部地区的长治久安。因此,当大国纷纷注目中亚,并采取经济、军事等手段进军中亚之时,中国需要进一步深化与中亚国家的关系,削弱或制衡干扰性因素,巩固和加强区域合作。深化与中亚国家关系对我国政治经济安全的双重重要性,使得保障周边安全和能源安全在中亚区域合作中具有了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

  4·以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为基础,将能源进口多元化与重点化相结合,完善战略储备

  我国能源安全的实现需要采取综合性应对措施,包括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提高石油危机处理能力,建立能源供应多元化渠道,促进能源开发、利用、管理的规范化等,只有这样综合的能源进口和保障措施,才能确保我国能源安全。这些已经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

  但是,值得强调的是,以往我们多是强调进口渠道多元化,常常忽视了重点化或是没有将多元化与重点化相结合。而缺少重点化的多元化最终仍难以成为我能源需求的稳固保障。因此,多元化加重点化应成为我国油气资源进口的宏观指导原则。中亚国家由于地缘上的比邻和与中国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无疑具有基础好、距离近、经济安全的特点。因此,应进一步扩大中亚区域合作,使其成为我油气进口的重点对象。如果说多元获取、重点保障应是我能源进口战略的主旋律,那么中亚正是多元中的一个重点。

  此外,在确保能源来源保证的同时,依据应对能源危机的国际经验,建立起有效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工作刚刚起步,石油危机处理能力相对落后于西方主要国家。根据西方主要国家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的经验,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相结合的石油储备体系从建设到有效使用需10年左右时间。因此,我国的能源的抗风险和危机能力依然不容乐观,任重道远,必须加快步伐。

结  论

  中亚地区由于固有的地缘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已经成为包括亚太大国在内全球争夺的焦点,并导致很多能源安全战略的改变,呈现出能源安全与国家安全、军事安全相交织,合作与竞争、协作与遏制并存的特点,对中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出于能源安全和政治安全的双重考虑,中国应积极应对挑战。依据与中亚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政治经济合作基础,通过在中亚地区积极开展能源合作与外交,构建起有效的区域能源合作机制,使其成为中国能源供应来源多元化中的重点化目标,确保能源供应安全与稳定同时,建立起适应我国能源安全需要的石油战略储备。

  当然,由于中亚地区存在着诸多错综复杂的领土、领海、宗教、民族矛盾,很多问题悬而未决,大国的争夺也可能引发地区激进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问题的升温,甚至引发东道国的政治动荡,导致政策、法规的不连续性乃至局部战争的爆发,中国政府和石油公司在此投资的政治风险也随之增加,对此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在构建中国与中亚的有效能源合作机制的同时,认真探求规避风险之道。

  (收稿日期:2006·10·10)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印关系与我国西部安全环境研究》(项目批准号:05JAGJW008)的部分研究成果。)

  注释:

  [1]Key issue: Control of Central Asia Oil Reserves·Oil&Gas Journal, Mar·11, 1996:104//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6

  [2]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国际资料信息,2006(9):43

  [3]Gawdat Bahgat·Oil Security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Economic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Intrenational Relations,1999,xiv(6)//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87

  [4] http://www·fe·doe·gov/international/South-and-Southwest-Asia/indiover·html

  [5]刘立范·关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思考·http://www·stats·gov·cn 2003-09-11

  [6]2005年排在前10位我国进口原油的国家分别是,沙特(2 218万吨)、安哥拉(1 746万吨)、伊朗(1 427万吨)、俄罗斯(1 278万吨)、阿曼(1 084万吨)、也门(684万吨)、苏丹(662万吨)、刚果(553万吨)、印尼(409万吨)和赤道几内亚(370万吨)。

  [7] http://rusnews·cn/guojiyaowen/guoji_sco/20060615/41472695·html

  (责任编辑:张业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