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亚五国
玛纳斯基地“大变脸”背后:吉俄美平衡外交的一个缩影
焦一强 来源:《领导科学》2010年第5期 2010年11月13日

  2001年“9·11”事件之后,出于在阿富汗开展反恐军事行动的需要,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以下简称“吉”)允许美国在其首都玛纳斯国际机场设立军事基地。时隔8年之后的2009年2月3日,适逢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首脑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吉总统巴基耶夫在莫斯科与俄总统梅德韦杰夫会谈之后宣布将关闭美军驻吉玛纳斯空军基地。2月19日,吉议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关于废除美军租用玛纳斯空军基地协议的法案,并限美军在180天之内撤离玛纳斯基地。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作为中亚唯一同时拥有俄美军事基地的吉尔吉斯斯坦继2005年“颜色革命”之后再度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然而,就在吉“逐客令”下达尚不到180天,俄罗斯还在为成功驱逐美国在其中亚后院的军事存在而喜悦未尽之时,吉态度又发生了180度的大转折。2009年6月22日,吉美双方签署了《关于在玛纳斯国际机场设立货物中转中心的协议》。根据新协议,美军可以继续使用玛纳斯机场,只是涂脂抹粉地把空军基地改称“货物中转中心”,而美在吉实质性的军事存在并未因此而改变。显然,奥巴马政府上台后成功上演的“变脸大戏”使俄处境极为尴尬。对此,俄外交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称,吉当局允许美国保留军事基地“对我们来说是极不愉快的意外”。俄国内舆论亦是一片哗然,谴责吉欺骗了俄罗斯。

  那么,在处理玛纳斯美军基地关闭问题上,吉为何会发生反差如此强烈的戏剧性变化?表面上看,该事件反映的是俄美在中亚的新一轮博弈,而实质则是吉独立多年来奉行俄美大国平衡外交的一个缩影而已,其深层动因在于后苏联时期吉国家转型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一、历史传统关系与影响力:倚重俄罗斯是吉对外战略的优先选择

  自1757年首批天山吉尔吉斯人西迁西伯利亚,上书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寻求庇护并接受帝俄国籍始,吉俄关系已走过了两个半世纪的历程,尤其是在近70年的苏联历史上,吉俄关系可谓水乳交融。因而,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关系决定了后苏联时期吉在国家转型的诸多方面不得不将俄罗斯视为最主要的倚重对象。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原因,吉尔吉斯斯坦几乎没有建立过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民族国家恰是其政治转型的基本依托和前提,离开这一点,一切将无从谈起。事实上,苏联解体后,吉政治转型与民族国家建构是同步进行的,而苏联及此后的俄罗斯对吉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苏联时期,各加盟共和国名义上是“主权国家”,实际上只是苏联的一个行政区划。尽管如此,20世纪20年代的民族国家划界使包括吉在内的各中亚共和国初步具备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雏形,从而为其建立名副其实的独立主权国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吉在苏联解体过程中能够获得国家独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俄罗斯民主派支持的结果。

  独立以来,吉俄双方先后签署了《友谊、合作与互助条约》、《俄吉永久友谊、盟友与伙伴关系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为深化两国战略协作关系奠定了基础。无论是吉前总统阿卡耶夫还是现总统巴基耶夫,都曾在不同场合表示,俄罗斯是吉对外关系最优先的方向之一。早在1991年7月21日吉俄签署《关于吉尔吉斯斯坦与俄罗斯联邦国家间关系的条约》之前,阿卡耶夫总统就宣称:“俄罗斯未来的道路就是我们吉尔吉斯斯坦所要走的路,因为这是民主之路,是人的尊严恢复之路。我坚信,在21世纪俄将是吉主要的经济和政治伙伴。”为此,吉长期以来一直是俄罗斯所倡导的诸如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等国际或地区组织的积极追随者和参与者,而吉边界2002年以前也主要由俄边防军把守,吉俄关系之紧密由此可见一斑。

  鉴于与原苏联有难以割舍的传统经济联系,吉经济转轨的目标模式和路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讲可谓俄罗斯的翻版。吉是中亚唯一在经济改革领域率先接受并照搬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国家。尽管转型期的俄罗斯经济并不富裕,但两国却保持了长期的经贸合作关系。俄罗斯一直是吉最重要和最大的贸易伙伴,时至今日,吉依然严重依赖俄罗斯的商品。2008年6月,据俄总统梅德韦杰夫称,吉俄双边贸易额已突破吉贸易总额的50%。2009年2月初,作为对吉驱赶玛纳斯基地美军的回报,俄承诺向吉提供15亿美元免费贷款。

  由于受沙俄和苏联近两个半世纪潜移默化的影响,吉尔吉斯斯坦在很大程度上已被俄罗斯同化,目前在吉的俄罗斯人以及在俄的吉尔吉斯人是两国处理关系时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元素。目前在吉俄族人约有60万,占吉人口总数的12.5%,为吉第三大民族。俄罗斯人以其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为吉尔吉斯斯坦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而苏联解体后,贫穷落后致使大量吉尔吉斯人背井离乡,远赴俄罗斯打工。截至2006年,总人口仅500多万人的吉尔吉斯斯坦就有70多万人在俄罗斯打工。俄语在吉尔吉斯斯坦被赋予了官方语言的地位,获得与其国语同等使用的地位。正如俄驻吉前大使所描述的那样:“目前吉不仅是我们在独联体内部一个最要好的朋友、盟友和伙伴,而且是一个说起‘俄罗斯’一词时具有特别渴望的国家。”对此,吉总统巴基耶夫在一次访谈中坦言:“吉尔吉斯人民与俄罗斯人民总能结成一种特别亲热的关系,我倒是想把它说成一种亲戚关系。”

  总而言之,历史渊源与现实因素使吉民众对俄罗斯有着较高的认同度,这从“颜色革命”后一系列民意测验中均可得到明显体现。在“何国对吉影响最大”的调查问卷中,90%的吉尔吉斯斯坦人认为是俄罗斯;在“是否允许俄保留在吉坎特空军基地”的调查问卷中,91.1%的人回答了“是”,而对“是否允许美保留在吉玛纳斯空军基地”的回答仅有40%是正面的。可见,吉官方和民间对俄罗斯的亲和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吉俄之间的紧密关系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二、国家转型的价值取向与困境:吉美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冷战”结束后,中亚地缘政治的变迁引起了西方极大的兴趣。其中,美国是最早承认吉独立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苏联解体第二天吉美便确立了外交关系。1992年2月,美驻吉使馆在比什凯克开馆,这是吉独立后的第一个外国外交机构。同年5月,吉驻美使馆开始在华盛顿工作。自独立以来,吉美两国先后签署了20多个双边协定,吉总统和美国务卿等双方一系列政要频繁互访,从而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发展和不断向前迈进的基础。

  应该说,后苏联时期,吉尔吉斯斯坦全面的社会转型是吉美发展关系的契机和纽带。吉民主化政治转型的价值取向和以自由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转轨的参照系是西方。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影响,吉政治经济转轨的激进和激烈程度在中亚乃至独联体均居前列。

  就政治转型而言,确立并实现西方式宪政民主制度是吉政治转型追求的最终目标。独立伊始,吉就率先打出中亚“民主岛”的招牌,以便获得西方对其政治转型的认同和理解。在西方政治家眼里,吉曾一度是中亚地区最民主的国家,阿卡耶夫也曾被誉为中亚地区最开明的总统。这样,吉从这种自我树立的形象中大获益处,西方援助源源不断地流入吉国。尽管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因总统集权而遭到西方批评,但其追求西方式民主法治社会的目标诉求至今未变。

  从经济发展来看,在“华盛顿共识”指导下,吉采取了激进的经济转轨模式——“休克疗法”。吉独立后,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支持下,阿卡耶夫利用总统权威积极推行与“华盛顿共识”相符的经济改革。1993年5月,在世行“稳定宏观经济”项目支持下,吉率先采用了本国货币和自由贸易制度;1998年,吉又第一个加入世贸组织,这在原苏联国家是绝无仅有的。不过,吉虽急于改革,并被西方认为是中亚地区市场经济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并未实现经济繁荣。特别是“休克疗法”的实施,犹如开启了潘多拉魔盒,给吉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如1993年第一季度,吉通货膨胀率高达36%,居中亚之首。在此背景下,西方便成了吉的救命稻草,其中美国是吉最主要的“输血者”。在《自由促进法案》等各种带有政治色彩的计划项目下,美国政府自1992年至2007年为吉提供的经济援助累计高达9.2893亿美元,使其成为中亚地区接受外援最多的国家。

  然而,由于吉是中亚小国,在地区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有限,20世纪90年代美国并没有特别的对吉战略。2001年的“9·11”事件成了吉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吉在美国中亚战略棋盘上的地位骤然提高。当年12月底,吉议会通过决议,允许美国在其玛纳斯机场设立军事基地以进行反恐,吉则从中大获益处。据称,美军300吨以上运输机每起降一次需要向吉支付7000美元。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吉逐渐回归权威统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其民主倒退颇有微词,认为这是西方在吉计划的失败。此外,阿卡耶夫总统亲近中俄也令美国大为不悦。2005年大选之前,美国就曾暗示阿卡耶夫放弃此次总统大选。因此,“颜色革命”可视为西方干涉吉内政的一个缩影。

  由于美国借民主问题干涉吉尔吉斯斯坦内政,致使吉美关系出现裂痕。前些年发生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的“颜色革命”被视为“脱俄西进”或“去俄罗斯化”,而吉“颜色革命”中所体现的亲西方倾向并不是很明显,反俄并不是吉反对派鼓励人民走向街头的重要内容。即便是反对派,也希望吉俄保持传统友好关系。相反,“颜色革命”之后,尤其是2006年因一名吉公民在玛纳斯基地遭遇美国士兵枪杀给吉美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致使吉国内民众不断呼吁政府驱赶玛纳斯基地的美军。

  这也是2009年2月巴基耶夫总统宣布关闭玛纳斯美军基地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

  尽管如此,吉对美依然怀着十分矛盾而复杂的感情,虽说对美干涉其内政不满,但经济上却依然摆脱不了对美国的依赖。“颜色革命”后,美国也一直没有放松和停止过用于支持吉民主化政治转型的经济援助。2006年,世界银行拨款2000万美元用于帮助吉改革国家管理体制。2007年8月,在经历3年的严格筛选和考验之后,吉又正式加入了美国的“千年挑战计划”。2009年2月至6月,吉在关闭玛纳斯基地问题上前后发生了“大变脸”,其根本原因与美国将玛纳斯基地租金从每年的1740万美元大幅提高到6000万美元,并打算投入3660万美元扩建玛纳斯机场,又准备投资5000万美元用于吉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保证将通过第三方土耳其向吉投资10亿美元等一系列优惠条件不无关系。

  三、玛纳斯基地关闭事件:吉俄美平衡外交的一个缩影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小国,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较差,因而独立以来国家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其对外战略具有游离性和摇摆性,不得不在俄美两大国之间寻求平衡。诚如吉前总理库洛夫所言:“我们必须对所有的人说‘是’,美国人给我们钱,俄罗斯人给我们工作。吉国公民从俄罗斯带回来的收入将近占国家预算的一半。俄罗斯还向我们提供燃油和供暖,我们不能惹恼莫斯科。”

  综上所述,通过对吉独立近20年来吉俄、吉美关系的透析与解读,其在关闭玛纳斯基地问题上对待俄美态度前后不一的表现也就不难理解。究其实质,吉在处理该事件时所表现出的两难抉择只是其多年奉行俄美大国平衡外交战略的一个缩影而已,而导致此举的深层动因则在于其国家转型的艰巨性与复杂性。

  就吉国家转型和经济发展的目前状况而言,可以断定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吉俄美平衡外交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尽管在玛纳斯基地关闭事件上吉出尔反尔,暂时得罪了俄罗斯,但俄在吉巨大的传统影响力决定了吉对俄的冷落不会持续太久。更何况2009年12月29日俄总统在致吉总统的新年祝词中还称,在过去一年中吉俄合作取得了新的发展。尤其是奥巴马2009年12月推出阿富汗新战略之后,随着2011年美军将撤出阿富汗,中亚安全前程未卜,在此背景下吉对俄的倚重必将会加剧。即便如此,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转型的艰难使吉也离不开美国的经济援助和精神支持,尽管美对吉民主状况时有指责。总之,未来吉在亲俄的同时并不疏远美国这一态势将会保持下去。正确认识吉对外战略的这一特性,对我国正确选择对吉外交策略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责任编辑 介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