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尼亚是东欧剧变后唯一由中左势力掌权的国家,经过两年多的过渡期后,1992年9月罗举行了议会和总统选举,经过激烈角逐,在6名候选入中,由民主救国阵线提名,并得到一些中左派政党和组织支持的伊利埃斯库再次当选为总统。伊自1989年12月22日担任国家领导人以来,面对严峻的局势,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伊的威信有所下降,反共的历史老党和右派组织不断地对伊进行攻击、漫骂、中伤,右派刊物还以大量漫画对伊进行恶毒的人身玫击,并以各种手段阻挠伊参加竞选,一些文化人士联名写信要求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罗马尼亚的国际形象”应自动放弃竞选;西方一些国家更是明目张胆地大力支持右翼势力,对罗设置种种压力和障碍。但选举结果出乎右派的预料,伊再次获胜,当选为为期4年的‘总统,这充分表明了伊推行的中左路线符合罗的国情和民意,也反映了罗马尼亚的人心所向。
伊利埃斯库193。年3月3日出生于伊尔福夫县奥尔泰尼察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其父系罗马尼亚共产党地下斗争时期从事工人运动的革命者,反法西斯战士。共母亦是地下工作者。
伊在家乡上了小学。1941年起先后进入“波利祖”工业中学、“斯皮鲁·哈列特”中学和“斯芬特·萨瓦”中学学习。中学毕业后,先后进入布加勒斯特理工学院和莫斯科水利工程学院学习。在上中学和大学时就从事青年进步活动。1944年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1948—1949年在罗马尼亚中学生联合会担任领导工作。1949年当选为共青团中央委员。1953年加入罗马尼亚共产党。1954年任劳动青年联盟中央执行局候补委员。1955年在布加勒斯特动力研究设计院以工程师的身分开始参加工作。1965—1956年曾在布拉格国际学联书记处工作。1956—1059年任罗马尼亚共青团中央书记,兼全国学联主席。1960年任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65年在罗共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同年任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同时还任大国民议会外交政策委员会主席。1968年升为中央委员。60年代中期,罗执行向西方开放的政策,主张经济现代化和独立于苏联,罗共需要大批专家和经营管理者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作出决策。此时,也正值欧洲青年运动发展之时,伊坚持自己的民主信念,以自己的倡议和实践活动实现了罗马尼亚青年的许多狡求。他摒弃了教条主义的观点,建立了青年问题研究中J合,并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在当时的政治与经济条件下,使青年组织具有了广泛的自主性。在此情况下,伊当选为团中央第一书记并兼任部长 会议青年部长(1968—1971)。1968年苏侵捷时,伊坚决反对,同时也反对勃列日涅夫的“有限主权论”,并要求罗退出华沙条约。1969—1971年相继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央书记,主管文化与宣传工作。因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对齐热衷于搞个人崇拜有自己的看法,因此遭到齐的指责。后因不同意齐奥塞斯库提出的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的17条“措施”而遭到齐奥塞斯库的公开点名批评。1972年3月被解除中央书记职务,调任蒂米什县委书记。1974年11月至1979年又被调任雅西县委第一书记。伊在上述两县工作出色,深受群众拥护。1974年罗共十一大时仍当选为候补执委,同时兼任国务委员会委员。1979年罗共十二大时降为中央委员。1979年8月—1984年3月任全国水利委员会主席,参与制订了一些有关国家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的设计,后来因不赞成齐修建耗资巨大而无经济效益的多瑙河一布加勒斯特运河工程而被解职。1984年罗共十三大时未被选入中央委员会。1984年进而被贬为技术书籍出版社社长直至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发生剧变为止。这期间,伊研究了当代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状况,通过出版工作,使罗对发展中国家迅速发展的科技变化、新的经济政策、经济信息以及人类的全局问题保持了最低限度的了解。同时在伊的努力下,使罗马尼亚专家们的一些兵有国际水平的著作得以出版。伊本人也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了许多研究作品,其中一些已收入1992年出版的《创造问题集锦》一书中。伊说,他与齐的冲突在于他拒绝对齐俯首听命,不赞成齐搞个人迷信的做法,以及他在各种场合对齐采取公开批评的立场。这,时期伊广交朋友,了解和研究世界各国的情况,探求建国新路。由于他是最早反齐的人士之一,因此在一段时间内,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享有很高声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这些年里,伊长期受到保安机关的监视、窃听和跟踪、甚至半软禁。在1989年11月事件前,群众已把希望和信任寄托于伊,把他看作是反独裁、争自由、正义和民主的战士。1989年12月22日晚,当伊在电视台露面时,便立即受到群众的欢迎。当晚成立的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了政权,伊利埃斯库代表该委员会向全国宜布了推翻旧制度和改变罗马尼亚命运的纲领,并任救国阵线委员会委员,12月26日当选为救阵委主席。1990年1月1日当选为救国阵线委员会执行主席。同年2月13日当选为新成立的具有临时议会性皿的罗马尼亚全国联盟临时委员会主席。同年4月8日在救国阵线全菌代表会议上当选为指导委员会主 席,并被推选为救阵的总统候选人,1990年5月大选中,因他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尊严、不搞全盘私有化和保护工农基本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深得人心,因此,终以85.07%的得票率当选为罗马尼亚总统。1992年10月11日又以61.5%的得票率再次当选为罗马尼亚总统。
伊是一位头脑敏锐、精明博学、豁达大度、作风民主、善于联系群众的具有从政经验的政治活动农。他沉着、冷静、给人以稳健的形象,正直、诚实、是值得信赖的、能起平衡作用的政治人物。伊任总统后,由于他机智灵活,博采众长,温和宽容,薄重别人,兽于协调各派的观点,因而较好地 解决了一些复杂问题。他从不利用职权谋私利,被公认为是罗马尼亚当今少有的廉洁的国家领导人。但他有时过于温柔、优柔寡断甚至软弱。
伊喜欢文学、社会政治学、科学、造型艺术谷戏剧,爱听音乐。通晓俄、英、法三种外语。1951年结婚,其妻尼娜系冶金工程师,无子女。
伊从政以来,在各种场合公开发表了自己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观点和见解。
政治上,伊主张实行政治多元化,建立多党联合政府,把罗马尼亚建设成为一个真正自由、民主、公正、繁荣和福利的、西欧式的现代民主社会,排消任何权力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政治集团之 手的可能性。关于多党制与民主,伊说,民主问题是一个较复杂的问题,民主不仅仅意味着大多数人的权力,而且意味着少数人的存在和他们自由发表意见和维护合法利益的权力。伊认为民主不能被用来成为极端主义集团和力量的屏障,坚决反对在罗;重新恢复、建立铁卫军并使其合法化的企图。伊说,那种把民主概括为较多政党的存在,把较多政党之间的政治交锋视为一个国家民主的保证,这是一种过时的民主模式。
伊主张动员全国的一切力量,不论其政见如何,共同建设国家。允许反对派存在和自由发表意 见,但要求其活动限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伊一再呼吁各政党要抛开分歧和政治偏见,把国家的利益置于集团和个人利益之上,求同存异,实现民族和解与团结,共同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而努力。伊称自己是一个“和解”的总统。伊一再呼吁各政党、组织以文明对话的形式来探讨不同的观点和选择,而不要互相攻击、污蔑、漫骂甚至采取基力。
思想上,伊提出要摆脱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实行“政治现实主义”。伊说马克思主义曾启迪了上个世纪人类思想,它的出现有科学道理,因此它仍是观察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而不要把它视为产格的教条。但它的社会、经济、政治实践,以及产 生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则完全丧失了威信。
伊说,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能深入人心并经受历史的考验,表明了它的生命力,但后来的实践表明了强加的社会主义的破产。伊指出齐奥塞斯库搞的极权主义同社会主义思想和人们想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毫无共同之处。齐的专制作法与大公无私的社会主义格格不入,这使得社会主义在罗马尼亚人民的心目中失去了威信。伊认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教条化,提供了一种失败的社会和政治实践。罗将摆脱任何意识形态、任何模式和任何教条,也不抄袭任何模式,外国模式和本国的历史模式都不能机 械地抄袭,一切应从罗马尼亚的现实和传统出发。
经济上伊主张分阶段、有步骤地把目前过分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使罗马尼亚国民经济纳入世界经济的轨道。伊不同意搞全盘私有化,实行新自由主义或野蛮的自山主义,不惜代价地尽快步入市场经济。伊主张儿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部门如能源、电力、矿业、机器制造、交通和军火等生产部门均保留公有制,山国家统管。允许国营、合作社、集体、个体、合营等各种所有制并存。伊说,私有化应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应支持那些旨在鼓励生产的投资,私有化的速度不应是改革 的标准,而是奋已的经济效益。伊认为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使罗繁荣畜强的唯一途径,但也是最困难、艰一巨和痛苦的,特别对于广大工人和职员。伊提出要控制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要采取社会福利措施来保护工农基本群众的利益,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伊说让一部分人通过劳动和创造发财致富,是向市场经济过渡中一个必要的和有益的进程,那些利用公共职务谋私利的行为是极为有害的。伊强调要制定严格的公务员制度,坚决反对腐败,滥用职权。主张逐步放开价格,严格控制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必须品的价格。取消国家对外贸的垄断。主 张发展市场机制,允许自由竞争,但反对垄断,禁止投机倒把。允许外国资本投资,但不许损害罗马尼亚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上,1990年1月初,伊宣布放宽农业政策,把30%的可耕地分给农民个人所有,但规定要经营管理好所得土地,不许自由买卖和转让。坚持保留国营农场和农业社,但允许农业社完全独立自主经营。伊认为取消国营农场和农机站是错误的,它给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特别是农业上急于通过上地法,解散一合作社,恢复土地的私人所有制,造成整个农业活动的失调。伊说,不能因为出现过国家粗暴干涉合作壮事务的一 些偏激形式而去抵制合作圣营这一思想,合作化运动与共产主义思想毫无关系。对于小生产者来说,它们唯一的出路是联合起来,以发展一个建立在现代化技术基础上的高效益的农业。伊认为农民多年来通过劳动创造出袋的果实应该得到保卫、爱护和巩固,而不是拙毁。
关于罗马尼亚剧变以来的变化及当前的困难,伊说,罗马尼亚的社会面貌已发生了深刻的、根本的、彻底的变化,尤其在政治、社会和生活领城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罗已从一党垄断过渡到多党制、政治多元化,废除了中央指挥的行政体制,给予企业自主权,放开价格,实现罗币的可兑换性,外贸 自由化,对外资给予优惠,以及农业、商业、服务业和工业的私有化措施。宪法和其他许多法律的通过为巩固法治国家和发展罗社会的民主制度其定了基础。
伊强调罗马尼亚的民主化进程不可逆转,罗已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即建立法治的、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的国派,实行民主改革、社会改革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罗将继续坚定地向前走,走1989年12月革命的道路。但伊又说,罗在过渡时期遇到的困难要比其他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困难大得多。这是因为从一个封闭的、僵化的、集中的、国家所有制的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面临许 多困难:罗的国民经济建筑在原始的观念上,有着自给自足的倾向,不顾国力企图发展所有的工业部门,特别是执行片面重视工业的错误政策,造成了工业结构不合理,大力发展耗能高的部门,能源和原材料不得不靠大量进口,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僵化的、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和落后的管理方法也压制了群众积极性的发挥,在由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困难,给经济带来了新的扭曲、新的矛盾和新的阻塞。而经互会的解体、世界经济的衰退和西方的关税壁垒,以及参与对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的制裁,都给罗带来了 消极影响。因此既有中央集权体制造成的危机,也有过渡本身新产生的危机。
伊说罗必须进行改革,不搞改革不行,但一切必须从现实出发,要考虑现实的可能性,不能脱离实际地照抄一些模式来解决问题。伊指出,在罗还不具备市场经济机制时,自然地要采用一些综合的方法。改革不是一个人或儿个人所能垄断的,它是国民经济的一个根本问题。如果没有全国各种基本力量的参与和人民的支持,改苹注定是要失败的。伊说,改革的过程是艰难的,而世界经济的困难现状以及一些国际组织对罗的改革采取的保留态度,也是一种不利的因素。缺乏外汇未源,没有贷款, 改革的基本问题就无法解决。没有外汇储备,改革的基本措施就无法实现。伊说,我们要弥补同西方国家的差距,但要找到一条不是简单地重复西方历史发展过程的道路。我们必须找到我们自己的道路,同时借助于西方国家的支持和经验。伊反复强调要相信并依靠罗自己的力量来克服困难。
在体制变革中,伊主张把旧的机构同新建立的机构结合起来,而不是一下子摧垮所有旧的机构。认为突然取消旧的国家机构,这会造成无政府主义。机构需要更新,但也应有连续性。在关键时刻,应有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我们在这个过渡时 期,国家被削弱了,国家的权威和国家机构的权威受到了影响,忽视了国家对经济的必要干预。许多企业的经理以他们是旧制度的代言人为由而被撤换了,拒绝有才干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干部,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新上来的人,有的既无能,也没有专业素质和人的素质。去年以来,伊重提国家的作用,指出政府应成为国家财富的代言人和管理者,国家应保证对宏观经济进行统一的协调,当然要使用适合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法和杠杆。伊说,世界上没有自由生长的苹果树,所有国家都要为捍卫民族的利益和经济利益而管理经济。国家、政府必须协调改革进程,确保有效的管理公共财产,必须重新育定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作用。
伊谈到罗马尼亚历史上也曾有过较为开放的重要时期时说,1958年苏军撤出罗马尼亚,使共产党的政治威信上升。同时对政治犯和受株连的各种人士给予一定的内部自由。那是一个政治上和文化上开放的时期。1960—1964年间,罗马尼亚开始了最初的开放,它本可以成为东欧国家开放的先行者,但结果它却成了最封闭的国家。1964年罗马尼亚对经互会内一体化倾向采取坚决立场为世人瞩目。尤其是1968年罗对苏武装干预捷克斯洛伐克所采取的态度,更是引人注目。1967年召开的经济问题全国代表会议就曾讨论了市场经济问题,认为它是当代世界的客观现实。当时讨论了实行开放、运用市场规律等问题。对这些重要的观点应采取具体措施加以支持,但却被齐奥塞斯库加以压制。
伊强调维护国家的主权,决不允许任何人企图破坏罗马尼亚的领土完整,不管付出多少牺性也要保卫生养我们的土地。伊反对排外主义,谴责政治的、种族的和宗教等方面的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强调要消除民族沙文主义。伊说罗长期遭受三大帝国的奴役,现在又有其他帝国想要指挥我们,给我们上民主课,他们用反民主的方式,在经济关系中 强加政治条件。伊明确提出罗马尼亚不能做外国的附廉,不向任何外国俯首称臣,不能跟着某个外国的首都或权力中心转,罗的命运只能在布加勒斯特决定。罗绝不接受在经济关系中附加政治条件,而只能在互利的条件下与外国伙伴合作忿伊强调我们宁可跪着克服困难,也绝不在别人面前下跪。当前国际上仍存在旧的歧视和企图控制别人的做法。伊说,按照意识形态和政治军事标准分割欧洲的现象消失了,政治思想的“铁幕”消失了,但当前又存在另一个“铁幕”,而且更严厉,这就是经济“铁幕”。1992年以来伊多次指出强权政治在欧洲东部尤为明显,现在有人意欲使东欧从属于西欧。西方 国家无视东欧各国的现状,人为地划分等级,旧时代的障碍、猜疑和歧视依然存在。
在对外关系上,伊主张实行广泛的对外开放政策。首先是同欧洲国家,其次是同世界其他国家发展合作关系。1992年以来,伊强调在与世界所有国家发展关系的基础上,首先加强与邻国、与黑海和多瑙河流域国家的关系,为确保地区和欧洲大陆的安全作出贡献。强调要重视加入欧洲共同体及其经济结构和安全结构,重视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西欧联盟、欧安会国家以及同罗有传统关系和共同利益的其他地区国家的对话、伙伴和合作关不。伊主 张这种关系应建立在合作、谅解、相互尊重和真正互利原则的基础上。
对原罗马尼亚共产党,伊没有象右派那样激烈抨击罗共,不让原罗共干部及与旧制度有牵连的人参加竞选,也没有全盘否定罗45年的历史。
伊说,罗共长期被齐奥塞斯库操纵,变成了蛊惑人心和散布谎言的政治工具,它违背了罗马尼亚的民族精神和意志。救国阵线谴责乡共这一组织,但不应谴责具体的党员个户。对原罗共党员应根据每个党员的行为、事实及其对社会新进程的态度进行评价。伊公开承认他一度宣布罗共非法是草率的决定,偏离了民主原则。但同时认为谁要使罗马尼 亚再回到共产主义,就等于政治自杀。针对右派一再攻击伊是共产党人的说法,伊强调,只要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就不要因为过去是共产党人而感到羞耻。伊说原罗共干部有两种,一种是享有特权的党政干部,一部分是训练有素的、能干的人才。在民主国家里,每一个人从事他的专业,或进行再培训,这是正常的。难道要消灭他们或枪毙他们吗?伊说,罗社会的变化只有动员一切积极的、能干的、有助于罗社会更新的力量。不能采取排斥的态度,把一部分人从社会上排挤出去,这并不是民主。不能仅仅因为他们在旧制度下担任过职务就排挤他们。以前根据阶级标准,把属于某些阶级的人排除出政治生活,现在如再使用过去的办法,是反民主的,不是我们要提倡的民主原则。针对右派和救国阵线一再攻击他是“共产党人”、是“隐蔽的共产党”、“旧制度的维护者”,是“抱着共产主义不放的人”的说法,伊说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不都曾是苏共领导吗?伊指出这只不过是不正当的政治宣传把戏,是不公正的“政治上声东击西的做法”。其实,正是扣帽子、不能容忍和仇恨才是极权主义的根源。同时,伊也表示已同共产主义决裂。伊在1989年12月22日夜晚代表救阵委宣读的声 明中提出同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决裂,认为12月事件是反对齐奥塞斯库的独裁和专制。后来,在右派的不断攻击下,伊也提出反对共产主义和极权主义。他说,我们已经谴责了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1989年12月以来我们所作的一切,在新的、民主的基础上对政治进行调整和向市场经济过渡,都表明了我们与共产主义的极权主义彻底决裂了。
对罗45年的历史,伊说罗的国家财富是罗人民付出了努力和劳动而积累起来的,从而使罗拥有了比战前高的经济实力。认为抹煞和无视人民45年来进行的劳动和建设性努力,对过去进行全面怪罪,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或卫道士式的态度都是不可取 的、但共产主义制度,及其僵化的体制,对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控制,对人的思想的控制,成了国家发展的障碍,阻碍了人民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它是可僧的,为罗马尼亚社会所拒绝,也为原罗共党员所拒绝。
关于罗马尼亚的剧变,伊说,罗马尼亚革命是人民群众的一场自发行动,是人民对齐奥塞斯库的不满和愤怒导致罗马尼亚社会的深刻危机一一社会的、精神的和经济领域的危机,这种危机以人民愤怒情绪的大爆炸而告终。这是一次由于内因而掀起的浪潮,它压垮了一个政权。由于齐奥塞斯库的专制,实行家族统治,压制了从内部进行变革的任何 尝试,齐的后期甚至不允许谈论改革问题。推翻齐奥塞斯库存在着全国广泛的一致,齐最后既得不到党内的支持,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同时伊又说,罗马尼亚的变化有某种特殊性,因为它的变革不是在原有的政治领导机构内部进行的,因此,罗马尼亚的革命进程在推翻共产党极权主义旧体制方面表现得更加残酷,更加激烈。
伊坚持罗12月事件是一场革命,他说,1989年12月革命是罗到本世纪末的里程碑。当时因为无法通过无暴力的道路摆脱独裁,因此推翻旧体制是通过一场有一各种力量和各社会阶层参加的自发的、爆 炸性的运动来进行的。为驳斥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指控,伊强调不应怀疑12月事件是一场革命,它不是一场阴谋、也不是一场宫廷政变。伊说,这场革命不属于某一个集团,也不只属于某一种政治力量,因此它无法被阻止,也不能被没收、被侵吞。同时,伊还说,罗革命不是为了把过去的弊病和做法重新带回来,重新建立大地主和庄园主的统治,在多数人贫穷的基础上少数人迅速致富,也不是为了开辟一条野蛮资本主义的道路。罗革命是为了废除任何形式的极权主义制度以及这个制度的思想观念,为了解放社会和社会的创造力,为了自由和人 的尊严,为了道德和社会公正。
伊执政以来,一直坚持同中国友好的政策,伊说,罗中两国之间存在着传统的关系,罗中友谊是强大的。中国是罗马尼亚患难与共的真正朋友。罗马尼亚人民一向特别敬重中国人民和中国古老的文化,以及中国在发展世界文明方面的作用。认为中国一向以现实主义看待事务,提倡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中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它要是发生任何的失衡,那将会导致世界范围内的失衡。中国的历史最悠久,任何人都不可能比中国人更了解他们的事情和它们应如何发展,别人不要妄图去教训中国人。罗马尼亚人也不要妄想去 教训中国人如何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
伊曾于1958年以罗马尼亚大学生联合会主席身分来中国参加世界大学生联合会代表会议,1971年作为代表团成员随齐奥塞斯库访华。1991年1月作为罗马尼亚总统正式访问的第一个国家是中国。
(责任编辑:江智武)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