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苏联史
论列宁党内批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柳礼泉、戴晓慧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 2016年12月02日

  【内容提要】党内批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列宁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实际出发,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党内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党内批评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有力地指导了党内批评在无产阶级政党内的广泛实践,为列宁时期党内民主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列宁党内批评思想是其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錢学韻理论宝库。

  【关键词】列宁;党内批评;党内民主;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柳礼泉(1954-),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81);戴晓慧(1988-),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湖南长沙410081)°

  党内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内部民主作风的集中体现,也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区别的显著标志。列宁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政党观点的基础上对党内批评进行深人的思考。他要求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在党纲的原则范围内、在保证行动一致的前提下,自由地进行党内批评,并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推进党内批评的实践创新,为当时党内民主的实现奠定了基础。研究列宁党内批评思想,对于当前中国共产党用党内“有原则的”“批评自由”,带动人民“有立场的”“言论自由”,进一步坚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鲜明的理论立场,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基本人权,营造党内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从而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着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创新:对马克思恩格斯党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在19世纪末期的世界各国共产党中,“批评自由”一度成为党内各派相互攻击的焦点。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新“批评派”以修正马克思主义为名,大肆批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甚至直接否定马克思主义。列宁在深刻批判这股错误思潮的基础上,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党内民主的观点,重申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对待党内批评应有的科学态度和原则立场。

  第一,列宁继承无产阶级政党是一个特殊的政党的观点,提出党内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殊标志,必须通过公开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实现自我完善。建设什么样的党,是马克思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时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时,马克思强调“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1]。共产党要致力于建立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完全、彻底地为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而存在、而奋斗的,其本质就应是自觉维护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就意味着无产阶级政党是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党,因此没有必要也不需要隐瞒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更不害怕揭露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恩格斯最早提出“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强调:“各国民主主义者的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3]。恩格斯在1889年12月给格.特利尔写的信中提到:“批评是工人运动的生命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逃避批评,禁止争论呢?”1891年恩格斯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谈到马克思对哥达纲领批评的意义时,又提出“这种无情的自我批评引起了敌人极大的惊愕”[4]。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无疑会使许多人感到不愉快……这对于党来说,一定要比任何无批判的恭维更有益处”[5]。马克思恩格斯强调党内批评对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工人运动的重要意义,揭示无产阶级政党的特殊性正是表现在其容许自由的党内批评。

  列宁高度认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的无产阶级性质的理论,主张无产阶级政党是能够自觉接受不同意见的政党,强调无产阶级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这个党是否值得人民信任的标志。在他看来,只有能坦然面对来自党内外的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党才能真正地履行自身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列宁肯定党内批评对于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强调布尔什维克党的全部关键就在于,要不畏惧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更不要去害怕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的素养还不够或本领还不够强大。布尔什维克党要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人民群众证明,布尔什维克一直都能够坦然面对并能公开坦诚自身的错误,不断进行自我改进、自我调整、自我完善。通过坦诚并纠正自己的错误,无产阶级政党取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得以不断成长壮大,在之后的革命领导和执政生涯中也就能够不回避自己的问题,乐于坦率地说出自己的错误和缺点。列宁在谈到为什么要党内批评时指出,“说我们犯了大量错误……不管我们犯了什么样的错误,我们是在实践中学习,是在为掌握正确进行革命的艺术打基础”[6]。无产阶级政党只有在批评中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和自我发展,才能完成好历史赋予党的重任。

  第二,列宁继承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完全民主的观点,提出党内批评是检验党内民主最重要的试金石,必须充分利用党内批评来壮大自己的队伍。马克思在1847年领导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时,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形式应该是“完全民主的”,并确定了一系列党内民主的原则,党内批评作为其中的重要一条在最初的同盟章程中有所体现:“在党内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必要的”[7]。马克思要求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内民主必须是真实的,无产阶级政党应以党内民主为自己的本质属性和原则。正如恩格斯所说:“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而同盟——至少在平常的和平时期—已变成一个纯粹宣传性的团体。这个新章程曾交付现在一切都按这样的民主制度进行—各支部讨论。”[8]

  党内批评是检验无产阶级政党民主最重要的试金石,一个政党能否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外界的意见,是衡量这个政党党内民主程度高低的关键所在。列宁高度赞扬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倡的无产阶级政党应是完全民主的观点,他在任何时候都强调民主的重要性,指出“现在整个党组织是按民主原则建立的。这就是说,全体党员选举负责人即委员会的委员等等,全体党员讨论和决定无产阶级政治运动的问题,全体党员确定党组织的策略方针”[9]。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出现了背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蜕化变节分子,这些折中分子打着批评口号实质上是要背弃和脱离马克思主义,造成党内思想的混乱和动摇。列宁对这些人给予了严厉的驳斥,揭穿他们的假面具,以捍卫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坚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立场。布尔什维克党是在批评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的过程中巩固壮大起来的,他们利用党内批评这一锐利武器同机会主义分子进行不调和的斗争,从无产阶级政党身上不断清除机会主义的污泥油水。列宁要求布尔什维克用党内批评来增加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吸引更多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跟随党的步伐,壮大布尔什维克的队伍,为革命胜利奠定坚实的作风和组织基础。

  第三,继承斗争与团结相统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有效策略的观点,提出党内批评是党内斗争的有效形式,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党的策略直接关系到党的兴衰成败,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党内斗争的最佳形式,其实质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斗争与团结策略的继承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看来任何大国的工人政党,只有在内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这是符合一般辩证发展规律的。”[10]“国际工人协会所确定的行动一致,通过各国支部的各种机关报刊所进行的思想交流,以及在全协会代表大会上所进行的直接讨论,也将逐步为整个工人运动创造出共同的理论纲领”[11]。列宁完全赞成马克思所提倡的斗争与团结相统一的策略的观点,认为“党内斗争给党以力量和生气。党本身模糊不清,界限不明,是党软弱的最大明证。党是靠清洗自己而巩固的”[12]。在1906年《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中谈到党的策略时,列宁强调,“(1)俄国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在革命进程中通过共同的斗争日益团结起来,(2)这一共同的斗争使俄国各民族的社会民主工党更加接近了”[13]。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应该成为领导工人运动、统一并指导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力量。他强调,一个政党只有勇敢地如实说出自己的问题,敢于对自己做最严格的诊断并找出治病的办法,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尊敬。然而在建党之初,由于机会主义的渗入,党内出现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个独立的派别,两个政见主张不一致的派别通过党内批评的形式进行论战。最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布尔什维克在与孟什维克的斗争中取得胜利,为布尔什维克领导苏维埃俄国的革命奠定了基础。列宁提出在进行党内批评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不能以党内批评为由攻击个人,要就事论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恩格斯强调:“团结并不排斥相互间的批评。没有这种批评就不可能达到团结。没有批评就不能互相了解,因而也就谈不到团结。”[14]但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必须态度诚恳、坦率,“为了党本身的利益,批评必然是尽可能坦率的”[15]。无产阶级政党在进行党内批评时坚持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就是说无产阶级政党无论何时都应用历史的、阶级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错误,客观地对待问题,党员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党员的自我批评应坦诚相待,不偏不倚,以组织利益为最高利益。在布尔什维克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列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坦率地指出党在工作中存在的失误,“我们一分钟也没有忘记,我们过去和现在确实有很多的失利和错误”[16]。列宁指出,我们应该有勇气揭开我们的脓疮,以便毫无虚假地老老实实地进行诊断和彻底治好它。在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后,为了党和国家的发展,列宁坚持采取不压制手段对待党内少数派,他在《国家杜马和社会民主工党的策略》一文中指出,保证少数派有批评代表大会决议的自由和鼓动召开新的代表大会的自由。

  二、实践开拓:党内枇评思想在俄国共产党内的实际运用 

  在党内批评的实践方面,列宁强调在党纲的原则范围内、在不破坏组织的行动一致的前提下党内应有自由的党内批评,并容许党内少数反对派的存在;在党内批评的制度建设方面,列宁也为党内批评的开展提供了以“争论专页”为代表的制度保障;在模范践行方面,列宁以善于批评和接受批评成为党内批评的榜样示范。

  1.党内允许党员开展自由的党内批评,容许少数反对派的存在 

  列宁认为,党生活中的一切争论问题,在决议未通过之前,党内可以充分自由地进行讨论。无产阶级政党要想成为一个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政党,党内就必须有一个能够容忍批评意见的宽松环境,而要营造这样的批评氛围,就要允许党员开展自由的党内批评。

  一是党员有权利自由地进行党内批评。列宁强调,党员在党纲的原则范围内,对党员或是中央的批评都应当是完全自由的。党章把党内批评作为党员的基本权利进行保护,认为党员要行使自己的批评权利来发表对党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做才能使党保持清醒,才能保证党的执政党地位。但是列宁同样也强调,党员行使自己的批评权利时,应该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每一个社会民主党人的职责,就是力求使党内关于理论和策略问题的思想斗争尽可能公开、广泛和自由地进行。”[17]

  二是进行尖锐的批评是党员义不容辞的权利和义务。党员加入党的组织,就应该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推动党的发展。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组织章程中这样规定:“每一个党员和同党有来往的任何个人,都有权要求把他的声明原原本本送达中央委员会,或中央机关报,或党代表大会”[18]。所有党员将自己的意见直接反映到党的最高权力机关中央委员会,为党员积极思考、及时建言献策提供了最为直接的渠道,有利于党员本人和组织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更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优势。

  三是允许党内少数反对派的存在。综观俄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历史,布尔什维克是在与孟什维克等反对派的相互批评中成长壮大的,这些反对派在列宁时期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内从未被完全清除,有的甚至成为党的高层,参加中央委员会。对于反对派,列宁从未想过要消灭他们,相反,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他总是强调少数服从多数,但不能忽略少数意见。在党内,他总是认真听取少数反对派的意见。或者将其意见转化成新的决策成果,或者与之进行公开的辩论,让每个党员都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公平表决。“允许少数反对派的存在”这一事实,正是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的具体体现,也是他对党内批评思想的最好实践之一。

  2.在党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批评,不能破坏组织的行动一致 

  列宁要求共产党员在党内进行公开直接的批评,强调批评要把握原则和分寸。在《批评自由与行动一致》一文中,他提到党内批评必须是在党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不能破坏组织的行动一致。

  一是党内批评必须在党内长期存在。在1921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列宁做了这样的发言:“我们不应该在敌人面前掩饰我们的错误。谁怕这样做,谁就不是革命者。”[19]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扩大党内民主的中心环节,是党员对党员同志和组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体现着党员对党内民主生活的积极参与,这恰是无产阶级政党永葆生机、充满活力的力量源泉。党内批评是推动党员及党组织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完善的关键原因所在,没有党内批评的党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持久发展。

  二是承认党的纲领是党内批评的前提。列宁认为,党内批评的开展必须是在承认党章、党纲的前提之下。党的纲领是凝聚全党智慧的结晶,党章是党的最重要的纲领。承认党的纲领,遵从党的章程,是每一个党员之所以为党员的前提。他指出,“在党纲的原则范围内,批评应当是完全自由的,不仅在党的会议上,而且在广大群众性的集会上都是如此。禁止这种批评或这种‘鼓动’(因为批评和鼓动是分不开的)是不可能的”[20]。党内批评只有在党章党纲规定的原则范围内进行,才能够发挥其功效,在批评中维护党的统一,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党内批评应以团结和统一为根本原则和目的。党员们在进行党内批评时必须以党的大局为重,考虑到当时党所处的环境。在对组织做出批评时,党员应首先维护党的统一,在对同志进行批评时,要把握批评的客观性和政治性,切忌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破坏了同志之间的关系,影响组织的稳定发展。党内批评是党内公开解决一切争端和误会的最好方式。“每一个提出批评的人,在批评的形式上应当考虑到党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这一情况,而在批评的内容方面则应当通过自己直接参加苏维埃和党的工作,从实践中来检验如何纠正党或个别党员的错误……而决不采取那种有助于无产阶级的阶级敌人的方式。”[21]“不容许有任何破坏或者妨害党既定行动的一致的批评。”[22]

  3.营造浓厚的党内批评氛围,用法规制度予以保障 

  尽管当时刚建立不久的苏维埃政权处在为抗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而进行的殊死的国内战争的恶劣环境中,无产阶级政党在此期间“经历了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灾难、贫困、牺牲”[23],但是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会议、中央委员会,依然按照惯例召开,党内批评依然生气勃勃,不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首先,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代表会议年会制的传承,为党内批评提供制度保障。党代表大会和党代表会议年会制,是保障党内民主的基础制度,尤其在党内批评方面,党代表大会和党代表会议年会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党代表大会必须要“保障忠实的反对派”。这一规定就直接促进了党内批评的良性发展。在列宁时代,尽管政治险象环生,俄共(布)和刚刚成立的苏维埃政权都经历了一段艰难的过程,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但是,党代表大会和党代表会议年会制都得以较好的坚持。会上的党内批评气氛十分活跃,并没有因为环境而受到影响,用托洛茨基的话说:“党内有进行批评和反对的充分自由。”[24]列宁时期召开的党代会,没有哪一次会议是停留在欢呼、鼓掌和一致通过上,更没有把党的会议变成一言堂。

  其次,副报告制度的创立,保证党在广聚民意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民主决策。列宁时代,在党代会上,代表可以发表与党中央不同的意见。党代会制度规定党员可以发表与会议主报告意见相反的副报告,这一副报告并不是作为主报告的补充,而是作为主报告的对立面而提出,并在会上同时提交党代会全体代表讨论。代表们可以就主报告和副报告中两种对立的观点展开自由辩论,最后由民主投票表决。副报告制度的实施,能够集思广益,为党员们提供自由批评的平台,展示党员对组织事务的思考、观点,敦促党员们思考党的发展前景问题,推动党的更好发展。

  最后,争论专页的开设,确保普通党员有广阔的批评平台。为在党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批评氛围,列宁“决定更经常地出版《争论专页》和专门文集,力求能就问题的实质来进行批评”,“也将继续不断地采取一切手段并试验各种新的办法,来反对官僚主义,扩大民主,发扬自主精神”[25]。普通党员也能够有自己的途径与形式和领袖进行交流,甚至批评党的领袖。为更好地维护党员的批评权利,推动党员党内批评的发展,1920年9月,列宁在俄共(布)九大指出:“创办报刊(争论专页等)来更经常、更广泛地批评党的错误和开展党内各种批评。”[26]俄共十大召开之前,中央委员会的一种不定期出版物《争论专页》就开始出版,同时还出版专门文集。历次党代会召开之前,《真理报》的“争论专页”都会连续出版,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发表不同的文章,开展自由的交流和辩论,为广大党员积极参与党的事务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4.列宁不仅提倡党内批评,而且在党内率先垂范 

  列宁作为一个善于自省的领袖,在身体力行的生动实践中还原党内批评的本来面目,不论是批评他人还是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的错误。

  首先,坚持并善用党内批评。列宁认为,每个党员都应该为了维护真理而勇敢斗争,而不是畏首畏尾。党员们应坚持自己的原则并善于批评错误,而不是与之同流合污。面对触及原则的问题,不论处于何种情境,布尔什维克的党员们都应该立场坚定、旗帜鲜明,都要敢于并善于同错误作斗争。“马克思主义者意见不完全一致,这是事实……这个事实不是证明俄国社会民主党软弱无力,而恰恰是证明他们有力量有生气。”[27]

  其次,能够公开坦诚自己的错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列宁从不认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是对的,在工作中,他总是能够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并公开地坦承自己的错误,在党内率先垂范党内批评。在九大召开时,“左派共产主义者”代表萨普隆诺夫直接质询列宁:“是否要使党员们成为听话的留声机?难道您认为这将是最革命的吗?”列宁深刻反思萨普隆诺夫的批评意见后,在接下来的会议中对他的质询一一作出详细的答复,也让人们看到了列宁作为一个领袖拥有的宽广胸襟。

  最后,作为最高领袖可以被公开批评。党的最高领袖是可以被批评的,最高领袖的提案也是可以被否定的。也就是说,党的领袖应该是没有“批评豁免权”的领袖。列宁从未把自己当成苏维埃的最高领袖,他认为自己只是普通党员中的一员,跟党员代表们一样,拥有平等的批评权,既有权利批评他人,当然也就能够被他人批评,甚至可以被公开批评。在列宁看来,践行党内批评的对象是各位党员,而党员之间应是完全平等的,不论职位高低,威望大小,只要犯了错,就应该当面指出。当然,在接受其他党员或反对派的正确的批评意见后,列宁也会及时改正自己的失误。

  三、现实价值:列宁党内枇评思想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意义 

  列宁关于党内批评的思想及其在党内的实践,影响极为深远,对于推进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1.加强党的建设需重视党内批评 

  “党内批评是健全党内生活、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有力武器。积极开展党内批评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本质要求。”[28]它能够扫除党员思想污垢,保持党性纯洁;能够清除组织病变,保障组织力量;能够清洁作风流弊,保证政治环境风清气正。陈云在革命中谈到“共产党员只有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才可以不断前进”[29]。中国共产党要继续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就必须把党内批评放在重要位置。“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30]。习近平也多次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已经发展成为党的优良传统、政党特色和政治优势,始终牢牢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防身治病”的武器,是党能够始终成为人民群众先锋队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党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在领导布尔什维克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列宁的党内批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今天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同样有着极大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布局。其中,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当前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各项目标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要求党始终坚持党内批评这一优良作风不动摇。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形象和威望不仅直接关系着党的命运,而且关系着国家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从严治党,使党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员应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敢于直面矛盾,积极主动运用党内批评的武器,实现自我调整和自我发展。

  2.要在党章的原则范围内进行党内批评 

  列宁要求党员在进行党内批评时,要坚持行动一致的前提下在党纲范围内进行党内批评,这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内批评提供了指导和借鉴。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实践来看,在党的发展过程中,党为如何解决党内矛盾采取积极探索和创新的态度,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内批评的优良作风。回顾党的历史,由于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较好地解决了党内矛盾、纠正了错误、教育了同志、增强了团结、挽救了党、挽救了事业的有重大影响的例子有很多,如瓦窑堡会议、延安整风等等,都是通过有效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来提高党的战斗力、加强革命的组织和领导力量的。

  列宁的党内批评思想对于指导当前党员正确开展党内批评有着重要的启示。当前,中国共产党大力提倡党内批评,但应注意,党内批评同样必须在党章的原则范围内进行。在党内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对党的组织、对同志、对工作的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31]。要注意“批评的方法要讲究,分寸要适当,不要搞围攻、搞运动”,“党员对党,对工作,对问题,对领导人,都有权按组织原则,在党的范围内,提出批评和意见,并且有权保留自己的意见。党章规定,在问题没有做出决定以前,在党的会议上或在党的报刊上,党员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32]。党内批评以团结同志、推动政党和谐健康发展为目的,不能走极端化的路子,也不能犯形式化的错误。在进行党内批评时,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破坏党的团结和谐。在党章的原则范围内开展党内批评,更好地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党的权威性和民主性,确保决策后的彳了动一致。

  当前,西方国家多以“保护人权”为幌子质疑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认为言论自由作为最基本的人权在中国并没有得到保障,党内批评自由的存在正是对西方质疑的最佳回应。但是要始终明确的一点是,所谓的“独立”从来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自由”也是如此,只有相对自由而无绝对自由。因此,列宁所主张的“有原则的批评自由”实质上就是在保障党员的言论自由权利。党内作风的好转必将会带动社会风气良性发展,党内的“有原则的”“批评自由”也能启发人民“有立场的”“言论自由”。

  3.要建立长效机制保证党内批评的实施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民主建设的中心环节。“扩大党内民主的中心一环,在于启发党员和干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33]“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抵御各种政治灰尘和腐朽思想侵蚀、纠正自身错误,解决党内矛盾、维护党的纪律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党光明磊落、富有生命力的重要体现。全党同志必须正确运用这一武器,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34]党内批评要在党内常态化,需要建立起一#效机制保证其实施。敦促和保证党代会、党内民主生活会等党内批评制度的落实,加强以党章为核心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是建立健全党内批评长效机制的根本途径。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努力推进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度化建设。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内批评的重要性。要求钱同志要增强党性,本着对自己、对同志、对党高度负责的精神,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使之越用越有效,以此促进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促进党内生活的严格规范,促进党性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切实提高领导班子发现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35]。

  执政党的使命决定了必须从严治党。执政党对人民的承诺就是它的使命。要兑现承诺,执政党必须对自身严格要求,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习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每个同志都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职责,打扫思想灰尘、祛除不良习气、纠正错误言行永无止境,永远都是进行时。党内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特殊武器,必须始终坚持以党内批评的常态化开展为重要抓手,以作风建设为契机带动党内外风气良性发展,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自觉站在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发展的立场上自由地发表对党内外事务的言论,形成党内外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为党领导人民实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聚民智汇聚民才。

  总之,“自我批评是马列主义政党的不可缺少的武器,是马列主义方法论中最革命的最有生气的组成部分”,而在目前“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内思想斗争的锐利武器”[36],是反对错误思想、建立正确作风的最好方法。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列宁关于党内批评的思想,结合当前党建的新形势,将其运用到党的建设伟大实践中,就能帮助党员进一步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鲜明的理论立场,用党内“有原则的批评自由”带动人民“有立场的言论自由”,营造出全社会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锻造坚强领导核心,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政治保证。

  上述主要阐述了列宁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在今天的价值。有人可能会说,中央最近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其中有对多种言行进行处分的规定,特别是对“妄议中央大政方针,破坏党的集中统一的”行为进行处分最为敏感,现在大谈党内批评是否与党的规定有矛盾?这是多虑了。两者不仅不矛盾,而且开展好的党内批评更加有利于党员遵守党规党纪。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党的任何一项重大方针政策,在制定、实行前,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无缺;而所有党员也不可能对同一问题都认识一致。因此,在党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仅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批评,也包栝对大政方针的议论探讨),把问题消化在党内,把不同意见反映在党内讨论上,求得最大多数人的共识,形成绝大多数人认可的大政方针,就可避免党员在党外议论纷纷,避免在党外场合妄议党的大政方针。我们强调开展党内批评,是为了防止党内一些领导人脱离实际、脱离党员,一步步形成非民主的作风,进而损害党的事业。开展党内批评不是鼓励党员在党作出决定后仍然可以不分场合地随意发表不同或反对意见,而是要求党员在党内可以自由地表达意见,而一旦中央(或地方党组织)作出决定,任何党员都必须严格服从、认真照办。这是一个党员应有的品质,也是一个党能够永久保持生命力之所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6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2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7、706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9页。

  [6]《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6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35页。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36页。

  [9]《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9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5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255页。

  [12]《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0页。

  [13]《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2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86页。

  [16]《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2页。

  [17]《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8页。

  [18]《列宁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6页。

  [19]《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6页。

  [20]《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9页。

  [21]《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2页。

  [22]《列宁全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9页。

  [23]《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23页。

  [24]尹彦:《列宁时期的党内民主》,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5页。

  [25]《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2页。

  [26]《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8页。

  [27]《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2页。

  [2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624页。

  [29]《陈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2页。

  [30]胡锦涛:《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H标》,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年,第4页。

  [31]《刘少奇选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11页。

  [32]《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7页。

  [3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537页。

  [34]《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009页。

  [35]习近平:《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党建》2013年第10期。

  [36]《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34页。

  参考文献: 

  [1]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

  [4]顾玉兰:《列宁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5]刘志明:《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11期。

  [6]卢先福、赵云献主编:《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纲》,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

  (编辑:黄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