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苏联史
立陶宛从苏联分离的历史解读
李慧敏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1期 2011年03月09日

  【内容提要】立陶宛从苏联分离出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戈尔巴乔夫及苏共领导层在这个问题上的决策失误,也有美国通过对戈尔巴乔夫及苏共施加压力。美国对戈尔巴乔夫及苏共的干预,是影响戈尔巴乔夫及苏共对立陶宛去留的判断,导致立陶宛独立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原因。

  【关键词】立陶宛 分离 历史解读

  【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505(2006)01-0137-03

  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曾经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之一。关于15年前立陶宛宣布脱离苏联的原因,苏联学界和中国的许多学者一般认为,责任在当时的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的 确,作为苏共总书记和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是直接责任者,正是戈尔巴乔夫及苏共领导层的失误,导致没能成功挽留意欲分离的众加盟共和国,它使包括立陶宛在内的苏联波罗的海沿岸三个共和国的独立,在苏联的解体过程中起到了先导的作用。但是,美国对戈尔巴乔夫及苏共的干预,是立陶宛独立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原因。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单方面宣布独立的时候,戈尔巴乔夫是坚决反对的。3月15日,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对立陶宛的两种态度,一方面是尊重和忍耐,另一方面是原则性和坚定性。苏联 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指出立陶宛宣布独立不具有法律效力。3月18—28日,包括空降兵、伞兵、装甲兵、内务部特种部队在内的苏军,在以苏陆军总司令瓦连尼科夫大将的统一指挥下,控制了立陶宛首都党政机关的办公大楼,并且开始收缴立陶宛人手中非法拥有的武器。[1]4月3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两院通过了关于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法律和紧急状态法,后者包括,如果国家安全机构无法控制局势,苏联总统有权直接实施总统法规。这时,戈尔巴乔夫坚信,只要态度强硬,就能够有效制止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试图分离的势头。因为紧接着,当爱沙尼亚和 拉脱维亚也宣布独立时,戈尔巴乔夫在谴责它们时,就曾直截了当地说:“看来我必须采取像在立陶宛那样的措施。”这种强硬态度一直持续着。到4月18日,苏联完全切断对立陶宛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如果不是戈尔巴乔夫过分考虑美国和西方对立陶宛的态度,苏联也许可能顺利地平息立陶宛及波罗的海的分离事态。

  对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归属苏联,美国一直怀有特殊的态度。一方面,美国事实上已经承认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是苏联的一部分,只是没有体现在外交程序上。比如,在1943年12月1日,斯大林和罗斯福有过一次关于波罗的海问题的单独会 谈。罗斯福说:他“充分理解这三个波罗的海共和国不仅在历史上,而且在较近的年代中都是俄国的一部分”。谈到波罗的海人民须全民投票决定是否加入苏联时,罗斯福说,他个人坚信人民会投票加入苏联的。[2]但另一方面,在一些场合,美国又常常声称从未承认波罗的海三国是苏联的领土[3],并且“在伦敦和华盛顿依然正式保留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不代表任何人的大使馆和领事馆”[4]。美国之所以对波罗的海问题闪烁其词,其表面原因是出于美国一贯地干涉别国内政的对外政策,美国声称自己“一贯地支持民族自决”,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对美国国内权力斗争的考虑。美国国内有波罗的海血统的美国人,其利益集团,在支持波罗的海独立运动方面,一直对美国政府和美国议会施加政治压力,这个压力是美国政府不可能忽视的。所以导致一直以来,历届美国政府对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的故意持模糊态度,并且这种态度也经常随着美国国内政治斗争的此消彼长而出现微妙改变。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面临总统中期选举以及两年之后的大选,协调美国各利益集团的利益,争取最大化的支持率,是布什政府的首要任务。所以,在1989年的12月初,美苏首脑马尔他会晤时,美国总统布什就提醒戈尔巴乔夫,如果苏联在波罗的海使用武力,美国将会作出反应。戈尔巴乔夫回答说:“我们承诺要实施民主,我们希望你能相信这一点。”从此,美国人就把这个对话看成是美苏之间达成的“一种非正式的谅解”[5],同时也是苏联戈尔巴乔夫对美国的承诺,承诺不使用武力解决立陶宛等的民族分离运动。这也是美国所希望的。

  当然,美国对待立陶宛独立的态度也是小心翼翼的,美国不愿意因为立陶宛问题而使美苏关系僵化。所以,在立陶宛宣布独立之后,美国没有急于承认其独立[6],美国总统布什对其中的原因有一段描写:“没有人比我们更渴望看到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独立。”“事实是波罗的海诸国只有取得克里姆林宫的认可才会获得永久的独立。我们的任务是促使莫斯科走到这一步,与莫斯科冲突和威胁莫斯科,其实是下下策,不仅我们会因此而一无所获,波罗的海诸国也难以获得独立”[7]。这段话表明了美国对立陶宛独立问题的总原则:支持独立,但不急于承认独立,把立陶宛问题限制在使苏联不动用武力的范围内。换句话说,苏联不能用强制行为解决波罗的海问题,是美国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政策的基本条件,美国也自信有把握阻止苏联动武,因为在坚持对外政策新思维的旗 帜下,戈尔巴乔夫、谢瓦尔德纳泽多次向美国表示决不实施武力,而是只使用政治手段解决波罗的海问题。

  苏联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既不违背对美国的承诺,又教训和控制了立陶宛的独立意图,即戈尔巴乔夫绕过了武力,采取经济制裁的方式,对立陶宛进行了处理。美国对此也是不能允许的,美国认为找到了下手干预苏联的借口,开始对苏联施加压力。4月23日,美国就立陶宛问题专门召开了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美国总统布什决定,在苏联开始着手以谈判来解决问题之前,美国停止与苏联签署贸易协议和进行最惠国待遇的谈判。

  美国的这个决定对戈尔巴乔夫的打击很大,因为戈尔巴乔夫一直认为,对于经济已经低迷的苏联来说,签署贸易协议的重要意义有如削减战略武器会谈。在5月31日—6月3日的美苏首脑峰会上,戈尔巴乔夫把签署贸易协议作为公关的重点。布什针锋相对地把波罗的海问题与签署贸易协议联系起来。布什说,如果苏联能继续与波罗的海国家对话且解除对立陶宛的经济封锁,商贸协议“一分钟就可以通过”。[8]当然,美国国会早就公开了批准美苏贸易协定的条件,也就是苏联与美国贸易往来的障碍。一个是美国国会1974年通过的瓦尼克—杰克逊修正案,该修正案规定,苏联解决犹太人问题公民自由申请出国是美苏贸易的前提。另一个就是美国国会提出,在莫斯科取消对立陶宛的经济制裁之后,美国国会不再阻挠贸易协定。[9]对于后一个障碍,戈尔巴乔夫似乎还有可能做到,而关于第一个障碍,苏联在与美国的多次谈判中,都以属于苏联内政为由毫不妥协。因此,戈尔巴乔夫与美国之间签订贸易协定的希望非常渺茫。

  最后,戈尔巴乔夫与布什签订了贸易协议,但这是一个不能马上执行的贸易协议。戈尔巴乔夫与布什达成的秘密约定是:在苏联与立陶宛开始谈判之前以及取消对立陶宛的经济封锁之前,美国政府将不会把已经签署的协议送交美国国会批准。显然,美国在打立陶宛的牌,立陶宛成为苏联想获得美国经济援助的阻碍。下面就是一个小例证。还是在这次峰会期间,在一次晚宴后,戈尔巴乔夫向布什提出贷款问题。戈尔巴乔夫说,苏联迫切需要贷款,需要几十亿美元。布什回答说,他认为,与戈尔巴乔夫的要求有关的有一个政治问题,那就是立陶宛问题。[10]在这种情况下,6月29日,苏联部分取消了对立陶宛的制裁,这就等于苏联政府有限地承认了立陶宛的独立。戈尔巴乔夫明明知道布什“选择波罗的海”来压他,但还是在 布什的压力下,改变了解决立陶宛问题的态度。

  其实,对于苏联来说,此时国民经济的下滑趋势尚未达到无法挽救的程度,并且一个国家也不应该依靠外援根本解决发展问题。当然,戈尔巴乔夫并不是想通过与美国的商贸关系来解决苏联的经济危机。布什回忆说:戈尔巴乔夫也承认,“在实际贸易中,一项协议不会引起实际贸易连年大幅增加,但它会是一种重要的商业努力之开端。”[11]戈尔巴乔夫的助手切尔尼亚耶夫也写道:戈尔巴乔夫坚持缔结与美通商条约,坦言目前这纯粹是一种象征,是“支持市场政策的一种政治姿态”。[12]可见,戈尔巴乔夫是从开放国家经济的战略角度对待与美国的商贸合作的。然而,无论出于什么考虑,当时波罗的海的民族分立浪潮正危及苏联的国家安全,解除对苏联统一的威胁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戈尔巴乔夫应该用各种手段防止国家分裂,包括必要时使用武力。

  对于美国来说,占有波罗的海,遏制苏联,使强大的苏联分崩离析,是美国最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从美国对待立陶宛问题的态度,我们能够看出,美国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目标。从1987年到1991年,美国连年把苏联作为“首要敌人”、“惟一危险”写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在戈尔巴 乔夫试图使国际关系非意识形态化的时候[13],美国一刻也没有忘记与苏联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上的分歧。

  在戈尔巴乔夫取消对立陶宛的制裁之后,立陶宛(包括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也就放弃了此前在与中央对话方面的努力,转向强硬。1990年7月17日,本来已经在联盟的强大压力下放弃组建自己军队的立陶宛,重又宣布成立自己的武装部队。19日,另一个波罗的海沿岸共和国拉脱维亚则公开寻求美国对其独立的支持。12月1日,波罗的海三国表示,将不签署戈尔巴乔夫的新联盟条约,戈尔巴乔夫对波罗的海三国已经失控。在这期间,关键的是从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独立,到6月29日戈尔巴乔夫解除对立陶宛的经济制裁。前一个半月,戈尔巴乔夫还能够较为自主地解决波罗的海问题;后一个半月里,在布什的压力下,戈尔巴乔夫把立陶宛问题与苏美关系相联系,把苏联国家的完整统一与对外商贸的“良好开端”相联系,错过了解决立陶宛问题的最佳时机。1991年1月11日,在立陶宛首府,苏联内务部内卫部队占领了立陶宛的共和国出版大楼,局势因此尖锐起来。1月14日,布什发表讲话,指责苏联在立陶宛的做法将会影响美国与苏联的关系。24日,戈尔巴乔夫迫于西方的压力,开始从 立陶宛撤出军队。

  在1991年1月维尔纽斯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又一次向西方保证决不会使用武力。他说:“能否想像,不经过权衡丢失,就把几年来通过共同艰苦努力在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上取得的成果付诸东流吗?”[14]我们不难看出,在戈尔巴乔夫及苏共解决立陶宛问题的过程中,美国一直在利用苏联急于与美国修好的心情,对戈尔巴乔夫施加压力,干预戈尔巴乔夫的解决进程,使戈尔巴乔夫放缓了解决立陶宛独立问题的节奏和力度,直至戈尔巴乔夫不能驾驭局势,眼看着包括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从苏联分离出去。

  注释:

  [1]白建才《从布什政府对立陶宛、乌克兰独立的政策看其对苏联解体的态度》,载于《世界历史》1996年第2期。

  [2][4]参见谢清溪《从强硬到妥协——二战期间英、美在波罗的海三国问题上的对苏外交》,载于《史学月刊》1995年第2期。

  [3][5][7][8][11][美]乔治·布什等《重组的世界——1989—1991年世界大事件的回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195页,第195、162页,第207、203页,第216、218—219、221、281—282页,第282、281页。

  [6]法国的若韦尔提供材料说,立陶宛的独立是经过美国同意的。在1990年3月11日之前,立陶宛把独立声明等文件秘密传给华盛顿,美国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并且在最后时刻,同意了独立,但要立陶宛谨慎行事。兰茨贝吉斯说:“不开这种绿灯,我们是不会采取断然行动的。”参见[法]若韦尔《改变世界的六天》,载于《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6期。

  [9][10]参见[俄]伊戈尔·科尔奇洛夫《首席翻译眼中的首脑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45、269页,第291页。

  [12][14]参见[俄]切尔尼亚耶夫《在戈尔巴乔夫身边的六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第405、407页,第501页。

  [13]就在立陶宛问题白热化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在《未来社会主义:政治论坛》创刊号发表专稿《未来世界与社会主义》,其中在谈到两种制度的对立问题时说,我们不应再用对抗的范畴来思考。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