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中苏两党关于“全民国家”、“全民党”问题的争论是中苏论战的重要内容之一。今天看来,苏共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的主张是与其“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相联系的,是“左”的表现;苏共提出“全民党”,不是要改变党的性质,不是故意抹杀党的阶级性、取消党的先进性,而是苏共在对苏联发展阶段“左”的估计基础上为继续保持党包揽一切的地位所寻找的一个理论依据。从理论上讲,对苏共“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进行批判本身是正确的,但是,中共把苏共的这一理论当作修正主义进行批判是不合适的。
[关键词] 中苏论战 “全民国家” “全民党” 修正主义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9)05-0172-04
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苏论战是国际共运和国际政治中的重大事件,其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内容之广泛,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是空前的。论战的内容囊括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战略策略问题,其中中共对苏共“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的批判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今天看来,中共的观点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政党的基本理论,总体上是正确的,因为,从理 论上讲,在阶级存在的条件下,不会出现什么“全民国家”,将来也不会存在什么“全民党”。但是,中共把苏共的这一理论当作修正主义进行批判是不合适的。
一、中共对“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的批判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提出了“三和”路线并对斯大林进行批判,致使中苏两党开始产生意识形态分歧。之后,两党在国家利益、对外战略、国内建设道路等方面不断发生争论,并和意识形态的争论交织在一起,两党论战不断升级。1961年10月17日,苏共召开二十二大。这次会议是苏共历史上的又一个转折点,也成为中苏两党关 系再度恶化的转折点。苏共在二十二大党纲中提出了“全民国家”、“全民党”的理论。中共认为,苏共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是放弃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一种表现,是要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在理论上是十分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并把这一理论当作苏共修正主义形成系统的标志。
苏共的所谓“全民国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新的历史阶段已变成全民的国家。苏共认为:“无产阶级专政保证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取得完全的最终的胜利,保证社会过渡到全面展开的共产主义建设之后,就完成了自己 的历史使命;从国内发展任务来看,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的了。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产生的国家,在新的阶段即现阶段上已变为全民的国家,变为表达全体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机构。”[1]在赫鲁晓夫看来,苏联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国内已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了,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不再是必要的了,苏联国家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它已经不再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而是一种协调社会的阶级和阶层特殊利益的政治组织”。也就是说,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停止,国家不再成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变成了全民的国家,无产阶级民主变成了全民的民主。苏共甚至认为,苏联已经提出并解决了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新问题,即工人阶级专政的国家发展成为全民国家的问题。全民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新阶段,即社会主义国家组织转变为共产主义自治道路上的极重要的里程碑”[2]。它不是某一个阶级的专政,而是整个社会、全体人民的工具。
赫鲁晓夫还提出了“全民党”问题。“全民党”与“全民国家”是紧密相联的。“全民国家”理论给苏共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这个国家怎么办,掌握着国家政权的共产党怎么办?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在共产主义条件下,阶级没有了,国家的主要职能——镇压的职能也没有了,于是国家就要走向消亡。在这种情况下,政党的存在也就失去了理由。苏共当然不希望得出这样的结论,也不可能主动取消自己的存在。既然如此,就需要对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新的解释。所以,赫鲁晓夫和苏共提出:随着苏维埃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建成和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转变为依靠社会所有阶级和阶层的社会主义全民的国家,作为社会全体劳动阶级和阶层利益体现者的苏共的人民性愈加强烈地表现出来了。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逐渐地消除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社会差别,在苏联形成了人民的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紧密的、牢不可破的一致,工人阶级的思想就成为全体居民和各阶层的思想,而工人阶级建成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也变成了全民的任务。作为工人阶级政党而产生的共产党,如今已成为全体苏联人民的党,它在自己的队伍中联合着先进的、最有觉悟和积极性的人们,是所有居民、阶层的代表。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新纲领提出:“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由于苏维埃社会一致性的加强,工人阶级的共产党已经变成苏联人民的先锋队,成了全体人民的党。”[3]苏共中央在后来的公开信中声称,苏共已经“成为全民政治组织”。
赫鲁晓夫提出“全民党”的目标后,遭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反对。为此,在1963年7月的中苏两党会谈中和苏联报刊上,赫鲁晓夫再次论证了把苏联共产党变成全民党的几条理由:第一,苏联共产党代表着全民的利益。第二,全体人民接受了工人阶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工人阶级的目标——建成共产主义——已经成为全民的目标。第三,苏共的队伍是由工人、集体农民和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组成的,苏共在自己的队伍里联合着全国一百多个民族和部族的代表。第四,党的活动的民主方法也符合党的全民性质。[4]
对苏共提出的“全民国家”、“全民党”的理论,中共一开始就表示反对,将之概括为“两全”。中共认为,苏共的这一理论,是放弃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一种表现,是要取消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完全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理论精髓,抛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抹煞了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使党不再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国家不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在理论上是十分荒谬的,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在1962年初的七 千人大会上,刘少奇指出,我们跟修正主义的分歧不是一般的分歧,而是关于世界革命的路线的分歧。刘少奇还说,关于帝国主义的本质,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关于兄弟党、兄弟国家相互关系准则这三大问题,我们和修正主义之间有严重分歧,因为它们关系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5]毛泽东在讲话中不但断定苏共领导已完全蜕变为修正主义者,而且把他们和帝国主义者、反动的民族主义者、各国反动派同等看待了。[6]由此,毛泽东断定,“两全”是苏共继“三和”之后走向修正主义的一个里程碑,苏共二十大以来执行的修正主义错误路线已形成完整体系,赫鲁晓夫已经蜕变成 为高薪阶层的代表,是社会主义社会中新生资产阶级分子的代表。在公开大论战阶段,中共“九评”中的最后一篇评论文章专门批判了苏共的“两全”。中共认为,赫鲁晓夫用所谓“全民国家”来代替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提出无产阶级专政先于国家消亡而结束,在无产阶级专政结束以后,还有一个“全民国家”的阶段,是根本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其目的是放弃无产阶级专政,由修正主义者掌握政权。苏共用“全民党”来代替无产阶级政党,其“真正目的,就是要根本改变苏联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性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改造成为 修正主义的党”。苏共的问题根本不是全民党的问题,而是“面临着从无产阶级政党蜕化为资产阶级政党,从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蜕化为修正主义政党的严重危险”。[7]显然,中共的批判是和苏共变修的判断相联系的。
二、苏共提出“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的背景
首先,苏共的“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是对斯大林所犯错误进行分析、批判和认识的结果。当时,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认为,由于斯大林对苏联国家性质、社会主义所处发展阶段等重大问题缺乏正确认识,所以提出了苏联社会主义愈胜利、阶级斗争愈尖锐的错误理论,从而严重地损害了民主和法制,损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必须在理论上进行拨乱反正,淡化党的阶级性、斗争性和专制色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改善党群关系,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其次,苏共的“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也是和其社会发展阶段的“左”的判断相联系的。从1959年的二十一大开始,苏共就提出了“全面开展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问题。苏共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提出了“在20年内建成共产主义”的口号,在此基础上,苏共提出了“全民国家”、“全民党”的主张。赫鲁晓夫等苏共领导人认为,随着苏维埃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建成和向建设社会主义高级阶段的过渡,由于消灭了剥削阶级和逐渐地消除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社会差别,苏共的人民性也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了。苏共宣称,由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和巩固,在苏联已经形成了人民紧密的、牢不可破的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一致,工人阶级的思想已经成为全体居民阶层的思想,而工人阶级建成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已经成为全民的任务。苏共由此得出结论: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共产党,如今已经成为“全体苏联人民的党”。苏共的有关文章说得更加直接:“社会主义的胜利根本改变了局势。工人阶级的理想、它的政策和意识形态成了全体人民的理想、政策和意识形态。与此相适应,党的性质也变了:它从工人阶级的党变成了全民的党。”显然,苏共的新认识和新判断过高估计了苏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超越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
再次,苏共提出“全民党”,不是要改变党的性质,不是故意抹煞党的阶级性,取消党的先进性。相反,“全民党”是苏共在对苏联发展阶段“左”的估计基础上为继续保持党包揽一切的地位所寻找的一个理论依据,是为继续强化党对整个社会的控制、维持以党代政体制的合法性寻找的一个理 由。在后来的实践中,苏共在苏联社会中的决定性地位并没有因为使用“全民党”的提法而发生丝毫动摇。对于苏共变成“全民党”之后是否还在苏联社会中起领导和先锋作用的问题,赫鲁晓夫和苏共的回答是肯定的。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纲、党章都进一步明确规定,苏共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并且强调,由于共产主义建设任务日益复杂,由于更多的劳动者参与国家事务和生产管理,由于社会组织和地方机关的作用不断提高,由于新的任务要求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党的领导不能削弱,只能进一 步加强。这四条理由,比斯大林时期关于加强党的领导的解释还多了一条。
赫鲁晓夫把“全民党”与“全民国家”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强调党的性质的变化,其目的不过是服务于他提出的20年内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总方针。苏共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纲规定,到1980年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为了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目标,赫鲁晓夫提出:第一个十年(1961—1970年)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产量方面超过美国;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苏联将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保证全体居民得到丰裕的物质和文化财富,从按劳分配原则逐 渐过渡到按需分配原则,国家机关将逐步变成社会自治机关并消灭阶级差别,进入无阶级社会。在赫鲁晓夫的这种思想指导下,党纲最后一句话是:“党庄严地宣布:当今的一代苏联人将生活在共产主义制度中!”事实证明,“全民党”和“全民国家”的提法,同苏联社会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距,因而非但未能产生积极后果,反而导致思想上的混乱。
三、“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是根本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政党和国家一样都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一切政党都是具有阶级性的,党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从来没有什么非 阶级的、超阶级的政党,从来就不存在什么不代表一定阶级利益的所谓“全民党”。所以,苏共的“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是根本错误的。
从概念上看,“全民党”这个提法本身是不成立的。首先,从“党”这个概念来看,最初都是指一部分意见或利害相同的人的结合,其所作所为,无非是党同伐异,这和我国历史上“朋党”概念的意思是一致的。其次,从“政党”这个概念来看,它是部分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团体。从理论上讲,如果在全体国民中,每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意见完全一致,则无结合政党之必要;相反,如果每个人对政治问题的意见都不一致,亦无结合政党的 可能。所以,政党必须是部分对政治有兴趣,而且政治主张相同的人所结合的团体。“全民”和“政党”这两个词是联系不到一起的,“全民党”这个提法是不能成立的。
从政党属性来看,“全民党”理论不符合政党的本质属性。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告诉我们:政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任何政党都是建立在一定的阶级基础之上、反映一定阶级的本质特征、体现一定阶级的意志和利益以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理想为奋斗目标的,因而都是阶级的政党。只要阶级和阶级斗争存在,政党就一定是阶级的政党。恩格斯认为, “阶级对立……是政党形成的基础”[8]。列宁指出:“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的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9]这表明,政党是阶级的一部分,又是阶级的政治核心、组织者和领导者。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一旦阶级消灭,政党就不存在了,共产党也不例外。政党的消亡是与阶级消亡相联系的。“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级的人类社会。”[10]因此,有阶级,就谈不上是全民党;如果是全民的,政党就会消亡,所谓超阶级的“全民党”是根本不存在的。
世界政党史的全部经验,包括苏共所谓“全民党”的破产,反复证明,只有全国性的政党(相对于地区性政党而言)、国际性的政党(相对于民族政党而言)和自称为“全民性”的政党(实质是阶级性的政党或民族性的政党),而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全民党。同样道理,对国家来说,要么是国家的消亡,要么是阶级的国家,所谓“全民国家”也是根本不存在的。
今天看来,“全民党”理论对苏共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由于降低了党的先进性,也在事实 上削弱了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放松了对党的全方位建设,放松了对党员腐化变质的认识和斗争,给后来苏共的解散、苏联的解体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苏共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的了,苏联共产党已经成了全体人民的党,所以,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一大上宣布,资本主义在苏联复辟的危险性已经没有了,社会主义不仅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而且取得了彻底的胜利。1961年1月6日,赫鲁晓夫又进一步宣称:“现在不仅在苏联,而且在社会主义阵营各国,都已消灭了资本主义复辟的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可能性。”[11]苏共这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解和对国内阶级状况的分析显然脱离了苏联的实际。勃列日涅夫当政后,基本继承了赫鲁晓夫的“全民国家”和“全民党”的理论,同时将它与发达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加以修补和完善,强调“全民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继续,在阶级本质上与无产阶级专政是“同一类型的国家”。后来,作为“全民国家”的苏联宣告解体,作为“全民党”的苏共不复存在,这一严酷的现实与“全民国家”、“全民党”理论之间的关系是耐人寻味的。
中共对“全民国家”、“全民党”的批判从理论上讲应该肯定,但由于中共已经断定苏共在搞修正主义,所以把苏共的这一理论当作其修正主义已经系统化的标志,并进行大批特批,没有看清苏共“左”的面目,反而把这一理论当成了右,当成苏联“复辟资本主义”的理论工具,也是不合适的,不利于对执政的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作进一步的探讨。
[本文系200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历程及经验教训研究”(项目编号:2009BKS005)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3]《苏联共产党纲领》,参见《新华月报》1961年第12期。
[2]《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52页。
[4][7]《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88页,第489—490页。
[5]吴冷西《十年论战——1956—1966中苏关系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489页。
[6]《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8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196页。
[9]《列宁选集》第3版第4卷第151页。
[1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68页。
[11]参见柯雄《苏联国内复辟资本主义纪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5年版第144页。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责任编辑:文义]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