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领导人Б.Н.叶利钦、乌克兰领导人Л.М.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С.С.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议,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史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这大概是大多数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对此的一致评价,而其他所有有关苏联解体的原因、后果等问题则一直是激烈争论的对象 [关键词] 苏联解体;原因;后果
[中图分类号] K51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6)03-0074-05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
1990年3月,在全苏的全民公决中,大多数公民赞成保留苏联并对其进行改革。临近1991年夏天,改革联邦国家的新联盟条约已经准备好。但国家的统一没能保留住,苏联解体了。原因何在?为此,我们将最详细地解释研究者们的观点
1.侵害了民族利益的一体化做得太过火。苏联作为联邦国家成立于1922年。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质上,它越来越变成由中央操纵的、共和国之间和联邦主体之间差异被消除的、单一制的国家。共和国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多年一直被忽视,已发展到不可解决的地步。在改革年代,当民族冲突变得激烈、民族危机出现时,中央仍视而不见,一直拖到1990—1991年,才决定解决。民族矛盾的积累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2.经济一体化的危机。在苏联形成的统一的国民经济综合体保证了各共和国的经济一体化。但随着经济困难的增多,经济联系开始中断,各共和国出现了自我孤立的趋势,而中央对此事态的发展尚无准备
3.不合理的、错误的民族建设。民族问题的解决应在文化自治的框架下,而非在民族主权的框架下进行。苏联是在承认民族自决权的基础上成立的。这个联邦是按民族—地域原则而不是按地域原则建立的。在1924年宪法、1936年宪法和1977年宪法中都载有各加盟共和国主权的准则。这就决定了民族因素在苏联政治社会领域的结构形成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按民族—地域原则组成的联邦里,民族精英的低效率的权力体系被合法化,即按民族原则创建的加盟共和国享有国家主权。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进程中,各共和国的民族精英们轻易地把自己的名义上的国家变成了独立的国家
4.共产党的危机、苏联的政治体制立足于硬性的中央集权之上。其实际的载体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共产党。苏联共产党的危机,苏共领导作用的丧失、苏共的解散,必然导致国家的解体
5.意识形态的危机。联盟的统一和完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它的意识形态统一来保证的。共产主义价值体系的危机造成了精神真空,民族主义思想乘机填补进来
6.民族精英的背叛。苏联在其存在的最后几年里承受的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危机导致了中央的衰弱,各共和国及其政治精英强大起来。民族精英们出于经济、政治和个人动机,都希望苏联解体。他们坚信并使自己的人民相信,将保证更快地发展,在苏联危机条件下独自摆脱危机将更容易
7.由于管理体制落后,同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全面经济竞争失败。70年代初,石油价格下滑,经济现代化最后尝试的希望也随之消失了
8.苏联领导层放弃了对民族精英的文化同化(像沙皇俄国所做的那样),恰恰相反,由于俄罗斯联邦再不能给予外高加索和中亚的共和国重大的经济援助,助长了它们的独立性。
9.精英的蜕变。所有改革的目的是消灭社会主义制度,把国家财产转到苏联统治阶层(上级任命的干部)手里。国家的重新创建首先对民族精英即所谓的苏联权贵们有利。党的上层人物和苏联的部门领导成为嗾使别洛韦日协议的参加者们做出史无前例的“分离”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决定的主要支柱和社会基础。正是他们,这些在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里的各级政治、经济领导者们想 成为私营石油、天然气、铝、铸钢和其他公司的权力无限的领导、老板、总裁、总经理。他们想从苏联共产党队伍中除名以后,得到“黑籍证”,从而毫无顾忌地过活。他们首先指望垄断原料。为了按照国际价格向国外销售产品,他们要求迅速私有化和价格自由化这样,苏联的垮台则是统治精英们(上级任命的干部们)蜕变的结果。精英内部出现了由特殊利益联结起来的各种集团。它们的代表们已失去对社会主义的信仰。1991—1996年间,美国经济学教授大卫·科兹和记者弗雷德·威尔就苏联统治阶层内部的精英集团的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其著作《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中阐述了研究的结果。他们指出,在苏联垮台前很久,政权代表们就不太信仰社会主义了,被他们采访的人中,不到10%被认为是社会主义者。这个结果同当时一些苏联权威机构进行的社会舆论调查资料截然相反。社会舆论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普通人仍相信社会主义制度。临近1987年,最高权力集团的一些人士已经变成资本主义制度的拥护者。这在1989年加快了国家的分裂。总之,苏联阵营内各国的共产主义制度自己“吞噬”了自己。当苏联、东欧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在没 有外部干涉或人民起义的情况下交出了政权时,这些国家就已经永远摆脱了共产主义
10.西方的干涉。苏联的解体是西方强国推行的所谓“和平演变”政策的结果,它动摇了苏联人民的共产主义信仰。这里指的是向共产主义国家人民灌输类似人权和民主的西方意识形态,最终使他们抛开了社会主义。
苏联的崩溃是西方活动的成果。美国是组织向社会主义联邦国家苏联进行信息战的主导力量。美国利用宣传资源和财政资源,从国外首先能够发起改革运动,然后,操纵它朝需要的轨道发展。西方国家同时也给予分离主义势力道义上的支持和财政援助。一个国家不动用武力就能够颠覆另一个国家,就像苏联的解体,这在世界史上还无先例。这个例子说明,和平的政治权术具有多么大的破坏力!如果说,在20世纪有军备竞赛,那么21世纪将是政治权术竞赛。而战争本身将被视为最原始的政治手段以上观点哪种是正确的?我认为,每一种观点都是对的,但又都是片面的,因为是各种因素综合起来才导致苏联解体。只有把上述观点综合起来才能或多或少正确地解释苏联解体的原因。
第一,必须考虑到,1991年的苏联解体是国家分裂的第二次尝试。第一次发生在1917—1918年间,当时俄罗斯帝国崩溃,在其领土上出现了一些主权国家,如波兰、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但是苏维埃俄国在相当大程度上成功地收复了旧帝国的领土,并创建了苏联。众所周知,任何一个过程如果重复出现,那么就说明,这一过程是合乎规律性的,有重要的、无法排除的理由第二,俄罗斯帝国统一的恢复经常是通过强制手段实现的。以武力创建的国家很难能永远保持统一状态。第三,苏联的解体,大概是俄国史必然的阶段。苏联不可能变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因为加盟的众多民族在文化、传统、语言、宗教上差异过大,它们不能变成统一的俄罗斯民族,占总人口40%的俄罗斯人不足以将千百万非俄罗斯人融入俄罗 斯人的国家。
二、苏联解体的后果
从苏联解体到现在已经过去14年了。历史学家和政治家们以及在苏联领土上诞生的各个国家的公民们仍处在感情的支配之下,还未做出考虑周全、理由充分的结论。我们清楚地看到:苏联解体导致了一些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出现;欧洲及全世界的地缘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改变;经济联系的破裂成为俄罗斯及其他苏联继承国发生深刻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产生了与留在俄罗斯境外的俄罗斯人、全部少数民族命运相关的一些严重问题。
对于俄罗斯来说(包括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外的其他原苏联加盟共和国),苏联的解体是民族的灾难。三年内生产下降了1/2,投资减少了3/4,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了2/3。许多地区被抛入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分化的加剧破坏了社会的整体性。国家及其结构和制度极为衰弱。贪污之风盛行。14年的衰退导致了俄罗斯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比例缩减了8/9,即从1990年约占6%(苏联约占9%)下降到2004年的0.7%。工艺技术、工艺复杂的生产以及整个科学学派的丧失使俄罗斯失去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可能性,俄罗斯被抛到“第三世界国家”的行列中。文化水平受到影响,教育体系和卫生体系遭到破坏。
除了波罗的海三国,原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的形势都不如俄罗斯。独联体国家和波罗的海三国实验证明:这些国家不能独立发展,要么需要西方的资源,要么需要俄罗斯的资源。结果是:国家财富被以某种方式和在某种程度上被掠夺。独联体各国国家机关里贪污腐败程度超过了俄罗斯。在这11个国家中有6个国家曾经历过战争。这样,在中期远景中,即使苏联是和平解体的,但它仍给原苏联的大多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经济基础被破坏后,人的政治权力已毫无意义。所以大多数居民至今仍在抱怨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体制获得不仅向人民民主国家方面,而且向民族国家方面发展的机会。现在俄联邦人在俄罗斯人口中所占比例为 85%,这个比例为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1990年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俄罗斯国家主权宣言和1991年6月2日第一届俄联邦总统选举是新的俄罗斯国家体制形成过程的开始。随着1991年12月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联邦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具有了法律的和实际的地位。1993年12月12日以全民公决的方式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宪法,苏维埃政治体系最终被摧毁,俄罗斯国家体制形成过程宣告结束。现代俄罗斯国家的建立经过了一个戏剧性的、极痛苦的、复杂的过程。
三、从国际视角来看苏联解体
在现代俄罗斯及国外的史学研究中,通常是在20世纪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背景下来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当代世界,即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期的世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欧洲文明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发展从19世纪就把一体化进程引向了经济进步的轨道。从技术经济角度来看,世界成为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在这一点上,“西方”一词的范围更宽广,不只包括西欧和北美国家,还包括像澳大利亚、日本这样的国家),同时保留了、有时加深某些国家的文化和历史独特性。生产国际化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深入,欧洲文明越来越成为技术成因的和世界性的文明。欧洲文明之所以成为技术成因的文明,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了欧洲文明,而欧洲文明又不断引起技术进步。科技参数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组织体现了欧洲文明的实质。同时,欧洲文明也是“世界文明”,因为世界一体化发展被认为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世界一体化发展,体现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机制在技术文明的一般原则和要求方面发挥职能。世界一体化发展把所有的民族经济变成了它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亚结构)包括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它们在体系中的地位,由它们参与全球化过程的程 度、在本国经济和社会政治发展中利用这些过程的成果的能力决定的。在从“非西方”发展模式向“西方”发展模式进行“世界性过渡”的框架下,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科技革命和世界一体化过程进行研究。以“西方”的胜利而告终的“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引起了苏联解体。
国内和西方大多数研究者从“冷战”的背景来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后果(美国总统顾问、美国财政专家巴鲁赫在1947年美国国会的辩论中首次使用“冷战”这一术语)。
“冷战”期间,两大阵营全球性军事、政治对抗决定了1945年后世界的发展格局。短暂的宣传论战后,“冷战”很快具有了苏联与美国强硬的军事、政治对抗的性质,并开始了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形成了两个军事、政治阵营。军备竞赛是在苏美起点不同的情况下开始的。
由此自然地联想到,1914—1945年间苏联(俄罗斯)在两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中受到了巨大的人员、经济、领土损失。每一次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和克服战争在人口、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后果,苏联人民不得不在战后经济崩溃和全部社会生活混乱无序的极其异常的情况下开始。数百万军人复员、工业恢复、和平时期生产、农业恢复、在战争时期被破坏的苏联欧洲大部分地区的基础设 施的重建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经受极度困苦的苏联人民的极大努力。苏联领导和人民不得不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对苏联实行经济封锁条件下解决上述问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美国是所有参战国中损失最少的国家。战争使美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样,最终克服了1929—1933年大萧条的负面影响,保证了劳动者充分就业,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尽管美国的直接军费开支在所有参战国中是最高的(按1993年价格为31 075亿美元),占国民收入的38.4%,但1939—1945年期间国家的国民财富增长了23.8%。
“冷战”在苏联和美国引起的经济和社会后果有本质的差别。我们认为,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计算能够给以关于苏联在“冷战”期间的实际军费开支数额的比较真实的概念。这个研究所估算出苏联1980年代末的军费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6%。
美国在“冷战”期间军事开支为94 710亿美元,占美国国民收入的5.6%。这样,比苏联更富有的美国军事开支却比苏联少得多。这是因为能够更好地利用科技革命的最新成果的美国经济有更高的效率。还因为在用于维持北约必要军事潜力的开支中美国占30%,而同时苏联在华约国家的军事开支中占80%。
西方研究者认为,西方在“冷战”中的主要任务是“遏制共产主义”(“遏制共产主义威胁”、“遏制共产主义扩张”),只是因此,这一任务才有“意义”。“冷战”以“恶的帝国”的失败,即共产主义的失败、社会政治制度的失败、意识形态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因此,尽管冷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损失,但它是值得的。没有必要再去证明:1991年掌权的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的政治领导人放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并承认苏联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模式没有生命力。美国及其盟友的政策,虽然有一些失败,但仍是相当有成效,适应世界发展的客观要求。“军费开支使苏联力所不及,引起财政拮据,这是苏联体制崩溃的原因”,马克法尔雷肯定地说。80年代初他曾任美国总统里根的国家安全助理,作为主要思想家和战略防御倡议的组织者,他被载入美国对外政策历史中。比“星球大战计划”更著名的“战略防御倡议”是西方强迫苏联进行军备竞赛的最后阶段,按他的观点,这一最后阶段最终搞垮了苏联的经济。马克法尔雷认为,战略防御倡议是为破坏苏联国家经济而制定的“经济战略”。俄罗斯记者采访他时,他说:“我们不是在武器的数量上取胜的,我们是在科学和技术上获胜了。我们加重你们国家的负担,而你们国家却未察觉。我们迫使你们国家花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钱。”马克法尔雷的关于在西方和俄罗斯群众意识中扎根的这种认为苏联解体是冷战的必然结果的见解完全符合逻辑。况且,如果在20世纪俄罗斯(苏联)历史的背景下评价军备竞赛给苏联在其最后20年间带来的负担,这个结论还是“必然的”结论。
很显然,在40多年期间,苏联只能依靠经济超级军事化和居民生活保持低水平(按工业发达国家标准)来维持与经济强大对手的军事、政治对抗。军备竞赛导致了苏联经济变形,以致军事工业综合体达到了所有工业生产的80%。民用工业和农业所占比例不多,成了苏联强大军事工业综合体的附属物。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的过大发展使70年代末苏联总的经济更加落后,导致了苏联军事技术潜力根本恶化,同时苏联的国际地位也衰弱了。
经济落后对苏联及其盟国的国内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苏联领导在改革过程中力图使用传统的提高经济效率办法(“加速战略”)并得出结论:不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苏联经济不可能达到世界技术经济水平。它不只要求彻底改变经营管理形式,而且要求改变苏联整个国家政治制度。没有经济和社会政治生活的非军事化,为维持与美国及其盟国的全球对抗而支出的大量军费负担如不减 轻,改革将无法进行。1987—1991年间苏联领导宣布并试图实现的新思维政策,是要在考虑新政治因素的同时保留苏联作为世界强国。然而只有当整个国际关系体系进行全球性重建,当所有的国家都保证安全和自由的经济政治发展时,这种新思维政策的目的才能实现。在新思维基础上的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的重建没能实现,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苏联的解体。
俄罗斯及国外研究者主要从地缘政治角度和全球规模上来研究苏联解体的国际影响。因此,一些学者认为,苏联的崩溃是地缘政治的灾难,它超越了国际关系体系的范围,只有在文明相互作用的历史的水平上才能评价它。另一些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以及两种制度在意识形态和军事、政治上的对抗,首先是为首的国家苏联和美国的对抗,构成了国际关系体系的基础和核心,而苏联解体是这种国际关系体系的终结。苏联解体后,出现了向多极世界的回归。国际关系体系的重建正在进行,这引起世界的一些地区的不稳定。
原苏联地区成为了不稳定地区和局部军事冲突地区。苏联的解体消灭了统一的国际法空间,“在全苏的因而是中立的部队保护下、在全苏宪法程序框架内解决冲突”已不可能。在苏联领土上出现的一些独立国家至今未找到经济、政治合作 的有效形式。独联体现在存在着,但没有根据认为它今后不会解散。原因在于独联体创立者们对独联体实质的不同理解。
成为独立国家的原苏联各共和国面临着自己在新世界中的位置问题。
中国从苏联的解体中可以吸取哪些教训?换句话说,中国存在分裂的威胁吗?我认为,中国不存在那样的威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民族关系看,中国的居民是同种的。中国的汉族占人口的94%,语言、文化、宗教都统一,这是中国统一的最强大的因素。
2.中国的民族建设是在文化自治的框架下,而非在民族主权框架下进行。这没有给分离主义运动以法律根据。
3.同汉族相比,中国的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方面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4.中国实行与世界经济体系一体化政策,这使中国处在现代技术进步的先进行列之中,这有可能完全克服经济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状况。
5.中国未卷入全球性的军备竞赛,这可以节约相当多的资金并把它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上。
6.中国实行限制生育的人口政策,这抑制了失业和潜在的人口过剩的增长,促进了全民福利的提高。
7.中国领导人努力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这符合中国的传统精神,即家庭、丰盛的饮食和好的生活条件占据首要地位。在后工业化时代,世界正向建立消费型社会的方向发展。在这里,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占第一位,是执政精英们最主要的任务。中国虽然还未达到世界最先进国家的水平,但它正作为一个消费型社会发展着。所以,如果提高居民福利的政策继续进行下去,那么这将是中国领土完整的最可靠的保证。
8.按我个人的印象,在中国社会中,乐观主义、对未来的信心、爱国主义占优势,人们都有一个好心情,有一双平静或是快乐的眼睛。这比任何经济发展速度的统计都要好地证明,中国正处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在世界历史上还从未记录过这样的事件,即一个处于如此发展阶段的国家却分裂了。
总之,我认为中国在短期和中期内不会受到分裂的威胁。中国的现代发展向量可靠地保障着它不受分离情绪和分离倾向的损害。
(孙 岩 译,初 祥 校)
[责任编辑:张 梅]
[作者简介]米罗诺夫(1942-),男,俄罗斯联邦萨拉托夫人,俄罗斯科学院研究员,圣彼得堡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俄国社会史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