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苏联史
两个平行市场与经济竞赛的失败
姜毅 来源:载《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01月第1版 2010年03月18日

载《超级大国的崩溃──苏联解体原因探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01月第1版

 

  冷战爆发后,苏联为加强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巩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团结,于1949年成立了经互会。由于东欧经济并入苏联轨道和最初比较顺利的发展,使得苏联领导人认为有可能利用社会主义国家间联合的经济力量,达到在集团对抗中战胜资本主义集团的目的。因此,斯大林在他那篇著名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明确提出了世界已形成两个平行市场的论断。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瓦解,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对立的局面,而这种阵营对立的经济结果就是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相互对立的市场。他还特别乐观地对两个市场的前途作了判断,提出了以社会主义市场逐步包围、蚕食资本主义市场的思想,认为在总危机进一步加深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市场是不断衰败和缩小的;而社会主义市场是不断繁荣和壮大的,它不仅不需要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商品,而且将把自己的商品输往其他国家。虽然斯大林没有明确阐述两个市场之间的关系,但根据总危机、集团对抗思想和苏联的实际操作情况判断,在苏联看来,世界市场分割为两部分,二者之间不仅是互不往来的,而且是相互对立的。后来的苏联领导人虽未再明确重复斯大林的这个理论,但其在思想上和实践中显然是继承了这一理论的。

  从理论上讲,集团内部的经济一体化通过跨国合作、生产分工、专业化等途径,实现各国资源最优配置,使它们从共同发展中获得的实惠超过一国单独活动可能的收益,进而在成员国形成共同市场以利国际竞争,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种总趋势。在这个意义上,经互会无论是其组织形式、还是某些一体化思想和步骤既是起步不晚,也是基本正确的。经互会在提高成员国的经济水平,缩小它们之间发展程度的差距,增强苏联和其他成员国的相互依存关系等方面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经互会的政策和活动体现了苏联对世界经济总的看法和政策,其运行机制也反映了苏联认定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共同规律”。这也就使经互会带有一些致命的弱点。

  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简单化地理解两种经济体系之间的联系(显然,这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直接相关的),认为战后形成的以西方为主的世界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的经济体系是互相排斥、对立、互不相容的。它断定,两种体系之间本质的矛盾,集团对抗的逻辑(凡是对彼方有利的,即是对己方不利的)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不能参与西方经济体系的活动。因此,经互会的活动从其性质上讲就不是为了参与世界市场竞争,而是试图通过组织内部的交流与合作,达到增强社会主义市场力量、缩小和挤垮资本主义市场的目的。这也就使得经互会实际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组织。它只是试图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实行合作,不可能有效地利用世界市场范围内的资源有效配置。这种封闭式的、自我循环的运行方式使各国的产品脱离世界市场,缺乏与世界先进产品的竞争,也就失去了及时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和工艺的推动力,导致了各成员国的技术与工艺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也正因为技术和工艺的落后,经互会国家的产品很少能被世界市场接受,只能在经互会内部交流,互相提供“处理品’,从而导致了各国同步落后。经互会的这种运行方式也是深受苏联模式影响的。作为这种封闭式的模式的扩大版,经互会不可能是开放型的,可以说,苏联东欧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分工,不过是使各国用大封闭(经互会内部的)取代了小封闭(一国范围内的)。需要指出的是,美国在与苏联争夺霸权过程中没有导致国家如苏联那样的衰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作为世界市场的霸主和主导力量,充分利用了这个市场可能带来的收益。换句话说,世界市场的机能成为支撑美国争霸的有力的外部力量。而苏联则不具备,或者说没有利用这种力量。

  经互会内的国际分工格局使苏联处于支配、主导地位,其他成员国处于被动地位,由于苏联的燃料、原材料在世界市场上比较容易换回所需的机器设备和食品,而东欧国家因产品的性能、标准化等差异,难为世界市场接受。所以造成了其他国家对苏联的依赖程度大于后者对前者的依赖程度。从经互会的活动情况看,其他国家的经济是围绕苏联经济而运作的:各国在原材料、能源等方面严重依赖苏联,生产结构和部分产品也以苏联市场为导向。这就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要适应苏联的需要。其自主权和灵活性受到很大的制约。而苏联经济的变化,特别是它的能源开采量下降和开采条件日益困难等情况,对经互会其他国家的打击尤甚于苏联。

  经互会的经济活动是苏联中央计划体制的国际化。在这个组织里,成员国间的各种经济联系是靠政府协议、行政命令建立起来并得以维持的,而不是建立在以市场为核心,自由竞争、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如同国内高度集中的计划和由最高层制定又指令地方和企业完成一样,所谓制定和协调成员国统一的发展计划,其实质是要使各国的国民经济计划再服从一个集体的总计划。超国家的计划体制不是缓解、而是加重各国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性和排斥市场性。

  经互会运行的超国家计划体制加剧着各国经济体制的反市场性和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排斥性,经互会对外的封闭性割断了各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阻断了各国经济体制与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的外部条件,从而否定了苏联经济模式得以改革的一切可能。这样,苏联经济模式的历史局限性便决定了与西方经济竞赛失败的不可避免性。这是导致后来经互会解体的历史根源和苏联解体的外部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