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政治
俄罗斯的软实力与国家复兴
许华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1期 2015年03月02日

  【内容提要】虽然自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俄罗斯政界和学界反应并不积极,但对“国家形象”的理论和实践始终都给予了高度关注。普京从第三任期开始,对软实力的重视上升到了战略的层面。俄罗斯对“软实力”的理解具有鲜明的本国特色,文化、语言和领袖形象是构建俄罗斯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俄罗斯设立国际合作署等机构以及论坛,通过文化交流改善国家形象,同时加强媒体建设,在国际传播领域争夺话语权。俄罗斯的软实力发展与硬实力发展并不匹配,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的软实力严重折损。因此,软实力战略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发展任务。

   【关键词】俄罗斯;软实力;软实力资源;软实力战略;

  【作者简介】许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007)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国之间的战略竞争呈现为一种全方位的综合国力竞争,在军事力量、经济实力等传统的衡量国家实力的要素之外,一个国家的价值观念、文化表达、对外政策、政治和法律制度、大众生活方式等“软”要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软实力”为分析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供了一种新的考察依据。

  普京执政以来,为了化解俄罗斯在国际体系中的结构性压力,创造良好的国际交往环境,不得不发展“软实力”,以期改变传统的偏重使用硬实力捍卫国家利益的方式。2013年2月12日出台的新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认为, “软实力”已成为现代国际政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俄罗斯外交的任务之一,就是加强软实力建设,“根据本国特点,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运用软实力机制,寻求在这方面积极活动的方式”[1]。这是俄罗斯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使用“软实力”一词,反映了俄罗斯政府不仅要依靠传统的“硬实力”,还力图通过“软实力”手段赢得全球竞争的决心。其后的斯诺登事件、叙利亚危机和索契冬奥会等,将俄罗斯推到了国际舞台的中心,展示了俄罗斯的大国风范。但是,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使得近十年来俄罗斯在西方塑造良好形象的努力近乎失败,俄罗斯“融入西方文明大家庭”、与北约建立“真正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愿景宣告破灭。

  目前,俄罗斯的软实力战略既面临来自国际体系的强大压力,也要应对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问题。俄罗斯发展模式缺乏吸引力,行为方式缺乏亲和力,以及未能从“重硬轻软”的模式中调整过来,一直制约着国家软实力的发展。此外,如何突破西方的信息垄断,反击西方的妖魔化宣传;如何利用国际机制,掌握制订国际规则的主动权;如何恢复或巩固在特殊利益地区和文化辐射地区的软实力,等等,这些都是俄罗斯软实力战略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必须承认,俄罗斯并不具备与西方抗衡的软实力,但是作为传统强国,俄罗斯拥有独特的软实力资源。本文在回顾俄罗斯对软实力认知的基础上,考察其蕴含在社会文化、政治价值观、对外政策等方面的软实力资源,探讨俄软实力的建设,以及运用的方式、效果和未来发展之路。

一 俄罗斯对软实力的认知

  (一)“软实力”概念在俄罗斯落地生根

  “软实力”概念于1990年由美国学者小约瑟夫·奈提出后,很快就在中国引起回应,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的热点;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报告都视其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明确提出发展文化软实力的问题。俄罗斯的情况与中国有所不同,对“软实力”这一概念并未表现出足够的重视。二十年来,不仅俄罗斯政府官员较少提及,学术界对“软实力”的讨论也不够热烈[2]。2012年,普京在总统竞选文章及外交使节会议的讲话中明确提及“软实力”,该词才进入俄罗斯政治领域,发展软实力也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事实上,俄罗斯此前并非不重视软实力建设。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软实力”一词,但俄政府对与此一脉相通的“国家形象”、“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软实力”的研究和实践打下深厚的基础。

  “民间外交”(народн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是原苏联大力提倡的软实力实践形式,在应对冷战期间的“思想战”、“形象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对亚非拉地区实施许多援助与合作项目,培养出大量亲苏人才,他们成为苏联开展民间外交的宝贵资源。通过“民间外交”,一个经济发达、科技进步和社会福利优越的苏联形象在亚非拉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强化了苏联模式的吸引力,树立了一个有别于美国的超级大国形象。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丧失了很多软实力资源。苏联时期发挥民间外交作用的“对外友协”几近瘫痪,与许多国家在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合作也被终止。俄罗斯领导人在意识形态方面投向西方,国家的形象塑造完全掌握在西方舆论手中。

  2000年7月,俄罗斯第一份外交政策构想出台,明确提出要发展人文交流国际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伙伴和同盟关系体系,改善国际合作条件,让世界认识到俄罗斯的正面形象。但此时的俄罗斯无心也无力开展“民间外交”或“公共外交”活动,其战略空间和国际地位不断受到挤压和削弱,非但未能如愿成为西方大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反而变为一个被西方排挤和藐视的衰落国家。布热津斯基对彼时俄罗斯的形象进行了尖刻的评价:“他们很容易自欺欺人地把自己也看作是一个超级大国的领导人”,“对美国来说,俄国实在太虚弱了,不配成为伙伴”[3]。

  2003~2005年期间爆发的“颜色革命”迫使俄罗斯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格鲁吉亚、乌克兰的总统选战和未来走向之争,被视为俄罗斯发展模式、俄罗斯文化与西方模式和文化的角力。西方世界代表着“民主、自由、市场、文明”,俄罗斯则意味着“落后”和“专制”。格鲁吉亚、乌克兰最终抛弃俄罗斯,倒向西方。当时甚至还有这样的预测:在西方的软实力攻势面前,俄罗斯可能自身难保,隐藏着爆发“白桦革命”的危险。传统势力范围的丧失和面临的颠覆危险使俄罗斯大受震动,开始反思国家形象失败的教训,并采取了打造国际化媒体、设置国际议程、开展“精英政治”活动、聘请国外公关公司进行策划和包装等一系列措施进行补救。

  在普京第二任期以及梅普组合期间,俄罗斯国家实力不断增强,但是国际形象并未得到改善。普京高调的外交风格和强硬态度引起了西方的猜疑和恐慌;俄格战争、俄乌天然气冲突等事件严重损害了俄罗斯形象,俄与西方及某些邻国关系紧张,影响了俄罗斯的国际舆论环境。在此背景下,俄当局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国家形象,缓解内外压力。2007年6月和2008年9月,俄罗斯分别成立了旨在推广俄语和俄罗斯文化的“俄罗斯世界”基金会(Фонд “Русский мир”)和作为俄罗斯外宣领导机构的“独联体和境外同胞暨国际人文合作事务署”(简称国际合作署Рос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2009年5月,俄罗斯成立了“国际形象委员会”(Комиссия п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ю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имиджа),把国家形象建设工作提升到新的高度,委员会直属总统,由总统办公厅和外交部负责具体工作。2010年2月,俄罗斯成立“戈尔恰科夫公共外交”基金会(Фонд поддержки публичн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 имени А.М.Горчакова),进一步加强俄罗斯的对外公关和软实力建设。

  普京三度出任总统后,对软实力的作用进一步看重。2012年2月,他在竞选纲领性文章《俄罗斯与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认为,软实力对实现国家利益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4]。2012年7月,普京在驻外使节会议上要求外交官们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尤其要注重打造“软实力”[5]。2013年2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正式提出“软实力外交”的思想[6]。

  综上可见,俄罗斯高层对软实力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国家形象塑造到软实力建设,是时代潮流和国际环境变化的要求,也是俄罗斯治国理念逐渐成熟的结果。俄罗斯把“软实力”视为实现国家利益的工具,其软实力战略仍强调一种“守势”,意在消除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复兴的疑虑,在国际上改善或消除对俄不利的舆论。

  (二)俄罗斯语境下的“软实力”

  梳理俄罗斯对软实力的认知历程,可以发现,俄罗斯政治精英眼中的“软实力”具有十分浓厚的俄国特色。“俄罗斯从未有人按照约瑟夫·奈最初的定义来理解这一术语”[7],在关于软实力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理念、软实力的组成及其来源等问题上,俄罗斯与西方的看法确实存在不少差异。

  1. 在俄罗斯,软实力是一种主要依靠政府推动的外交手段

  2012年,普京在驻外使节会议上严厉抨击美国及西方国家的侵略性政策,认为俄罗斯的海外形象“经常被歪曲”,“立场经常被片面报道”。普京希望外交官们通过使用“软实力”来实现国家利益。2013年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中,软实力被定义为“依靠公民社会力量解决外交政策问题的一整套手段以及可替代传统外交手段的信息、通信、人文及其他方法和技术”。

  俄罗斯把软实力定位为“国家的”、“政府的”,而不是“民众”或者“社会”的,这是俄罗斯对“软实力”认知的一大特点。在俄罗斯的认知中,外交工作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发展软实力的目的在于解决外交问题。从《俄罗斯与不断变化的世界》、使节会议讲话,到2013年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软实力的提出总是与外交密切相关,被视为一种新型的外交手段。这一看法明显有异于美国。美国几乎所有政府机构都参与对外交往,积极传播和介绍美国;文化交流、对外经济、国家安全以及技术、交通、移民、环境等领域都是美国综合对外政策的组成部分。除了发展政府间的交往,美国也重视通过各种“民间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向世界推广西方的民主和价值观念。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一些国际性、地区性的非政府组织及其信息媒体,包括自由之家、和平会、美国民主体制中心、欧亚基金会、国际人权组织、开放社会研究所等,大都在独联体国家建有分部,它们在提升美国和西方的影响力、动员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在“颜色革命”中不战而胜,这些机构做出了极大贡献。

  而俄罗斯负责发展软实力的机构,如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国际合作署、公共外交基金会、国际形象委员会等,都是隶属于外交部或与外交部关系密切的组织,即使是“瓦尔代国际俱乐部”、“雅罗斯拉夫国际安全论坛”、“民主与合作研究所”这些号称独立、公正的专业交流平台,都带有浓厚的官方色彩,影响力辐射范围也受到限制。约瑟夫·奈非常不认可俄罗斯的做法:“中国和俄罗斯都错误地认为政府是创造软实力的主要工具。在当今的世界,信息并不匮乏,所缺少的是关注,而关注则取决于可信度。政府宣传的可信度是极低的。”[8]

  2.俄罗斯政府的执政能力是软实力的重要来源

  约瑟夫·奈把政治治理视为软实力的来源之一,而政府执政能力只是软实力的一种“潜在”来源[9]。他的依据是,在美国,许多软实力资源独立于政府,政治并不是影响美国软实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与此不同,俄罗斯是一个偏重于使用政治资源来塑造国家形象的国家,政治治理是该国软实力的核心,可以说,没有政治治理能力,俄罗斯其他资源性的实力都不能发挥作用。苏联解体后的近10年间,俄罗斯政府的权力受到各种制约,导致出现政府更迭、社会动荡、国家分裂等各种危险情况,国家软实力无从谈起。普京上台后,政府执政能力显著加强,国家形象也因此改观。

  当俄罗斯政府执政能力强的时候,其社会发展水平相应也比较高,国民对政府的向心力、凝聚力强,这意味着政府的软实力较强。反之,政府的执政能力弱,软实力水平也随之下降。但是,西方对这种“强政府”充满戒心,对普京加强国家执政能力的模式也感到不安,认为俄罗斯出现了民主倒退。俄政府的强势特征在获得国内舆论支持的同时,加剧了与西方之间的紧张气氛,形成了“俄罗斯威胁”的国际形象。这也是俄罗斯软实力战略的悖论之一:如果没有强大的政府执政能力,国家将难以形成凝聚力和吸引力;而政府的治理能力强,又会被西方视为帝国野心的复活。两者之间如何取得平衡,是俄罗斯进行软实力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3.俄罗斯反对“非法”运用软实力

  俄罗斯对软实力的运用方式提出了颇具特色的“合法”和“非法”使用的问题,代表性观点来自2012年普京的《俄罗斯与不断变化的世界》:

  “‘软实力’的概念最近大行其道,软实力指实现外交目标的各种非军事手段,包括信息战以及其他的一些方式。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手段经常被用于培植和挑动极端主义、分离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情绪,操纵社会心理,对主权国家的内政进行直接干预。

  “什么算言论自由和正常的政治意愿表达,什么是在违反国际法的条件下滥用‘软实力’,对此应当明确判断。对于非政府的人道主义组织和慈善团体的工作,我们当然欢迎。然而,一些被外部势力控制、打着‘非政府组织’旗号的机构,以在某些国家制造动荡局势为目的,其行为当然是绝对不能容忍的。”[10]

  可以看出,俄罗斯一直用批判和警惕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概念。普京的话锋显然直指西方,认为“软实力”的潜台词就是操纵、策反和颠覆,而催生“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致使地区局势混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的软实力攻势。普京的言论代表了俄罗斯政治精英近年来的一种思维定式,即俄罗斯处于国际关系中的道德制高点,而西方违背了国际法和国际准则。类似的观点在2007年普京在慕尼黑宣称要“打破单极世界幻想”的讲话,2013年《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俄罗斯恳请谨慎》一文,以及2014年3月关于乌克兰局势和克里米亚入俄问题的讲话都可以看到。

  关于“软实力”的定义,目前虽然众说纷纭,但普遍认为,它是一种在国际关系中对别国施加影响的能力,可以通过国家间的交流、沟通、磋商来化解疑虑、消除误会,降低安全威胁;也可以通过各种传播媒介,把本国的价值观念、发展模式和利益诉求以一种非强力逼迫的方式进行推广和渗透,争取对象国民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11]。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惯于使用强力来解决国际事务和国际冲突的俄罗斯,其运用软实力的水平显然跟西方不能匹敌。俄著名学者谢·卡拉加诺夫在评论俄格冲突时曾说,俄罗斯不得不使用武装干涉这种硬实力方式的原因,在于俄罗斯的软实力不足,俄罗斯缺少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魅力[12]。不仅“俄格战争”,十年前的“颜色革命”及近期的“乌克兰危机”都显示出俄罗斯运用软实力手段的不利处境。俄罗斯片面夸大软实力的攻击性,对西方的软实力攻势表示愤怒和保持警惕,可以理解为一种自然反应。

  事实上,随着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国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已经超越了以前任何时候,国与国之间的渗透与反渗透、策动与反策动成为一种常态。普京的文章发表一年后,俄罗斯调整了对“软实力”的敌视态度,在2013年版《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中明确提出,俄罗斯也要充分使用“软实力”来巩固、发展和捍卫国家利益。

  耐人寻味的是,2012年,普京在批评西方向某些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提供资金和保护伞、实施特殊“院外政治”活动的同时,表示:“俄罗斯也有类似机构,如国际合作署、‘俄罗斯世界’基金会等等,但俄罗斯不会利用其他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不会向这样的机构注入资金,也不会借助境外政治机构来推动本国利益的实现。我们认为,对其他国家内政和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应当绝对公开化。”在乌克兰危机中,得到俄罗斯资助的非政府组织“俄罗斯文化中心”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中心主任尤莉娅毫不掩饰地说:“有美国与欧洲民间机构及非政府组织的地方,一定会见到俄罗斯文化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影。”[13]克里米亚脱乌入俄固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该组织多年来对当地民意代表重点施加影响的确产生了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与西方的软实力争斗中,俄罗斯其实也在以一种被自己批评过的方式,“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 俄罗斯的软实力资源

  (一)文化——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的软实力资源

  文化是一国软实力的核心资源。强大的文化影响力,是与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并重的国家实力。2014年索契冬季奥运会上,名为《俄罗斯之梦》的开幕式吸引了全球目光,让人对丰沛深厚、富饶灿烂的俄罗斯文化充满敬意。在关于国家形象的各种国际排行榜上,俄罗斯最重要的得分项就是包含着文学、绘画、电影、体育、音乐等因素的“文化”指标。以国家品牌指数(The Nation Brands Index)[14]为例,从2008至2010年,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单项得分一直保持着前十名的位次(2008为第7名,2009和2010年均为第9名)。

  虽然俄罗斯的文化资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俄罗斯整体的国家形象却并未在国际范围内获得好评。数据显示,在国家品牌排行榜上,俄罗斯在50个国家中的位次一直在第21和第22名之间浮动;在软实力(IFG-Monocle Soft Power Index)和国家声誉(The World's Most Reputable Countries)排行榜中,俄罗斯更是处于下游水平。在国际舞台上,俄罗斯获得的追随和支持远谈不上广泛。例如,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只能同古巴、朝鲜、委内瑞拉等11国反对联合国大会关于“乌克兰领土完整”的决议草案,而俄罗斯的对手美国获得的支持则是压倒性的多数。

  如此灿烂的俄罗斯文化,为何不能增强国家的吸引力,转化为软实力优势?同样的文化传统,苏联为何能拥有众多追随者,一度引发了“以俄为师”的文化潮流,而俄罗斯在“文化角力”中却屡屡遭受失败?

  从软实力的角度来说,受众的兴趣和愉悦虽然是产生吸引力的前提,但不是产生文化影响力的关键因素。文化不仅包括文学、音乐、绘画、工艺技术,也包括行为模式、社会制度、政治制度等内容,最核心的内容是观念取向,即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作为核心的文化资源,观念文化比表层的器物文化的影响力更为稳定、持久,能潜移默化地指导和规范受众的行为。正因为意识形态所具有的这种效力,文化才能成为实施权力的一种手段,在国际关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意识形态的作用在冷战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我们把冷战界定为思想战,那么这场战争就具有一个庞大的文化武器库”[15]。苏联在这场文化战中,以意识形态为核心,通过各种文化传播方式输出共产主义价值观。 “苏联努力将东欧人民对各自国家、宗教及政党的忠诚转化为对共产主义的忠诚,并最终转化为对苏联的忠诚,由此使得这些国家和人民自愿成为其推行政策的工具。”[16]因为共产主义的有效传播和渗透,苏联的软实力一度达到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水平。

  苏联解体后,文化的交锋并未停止,意识形态仍然是政治斗争的重要领域。但俄罗斯已经不具备类似“共产主义”那种有效的思想和理念。作为新俄罗斯意识形态的“主权民主”思想不仅被西方质疑,甚至未能在后苏联空间得到传播。东正教虽然在团结社会、稳定政局、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国际传播中并不能担当文化内核的重任。俄罗斯希望融入欧洲文化大家庭,其国家形象战略对意识形态避而不谈,但仍然无法避免俄欧文化的冲突,以及受到西方的阻碍和排斥。

  能够输出本国文化,使其他国家归化、追随,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方式,也是一个强国必备的能力。俄罗斯目前的文化传播还处于生成吸引力的表层阶段,不但文化所具有的教育、说服作用未能有效发挥,那种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人随我欲”的软实力更是遥不可及。所以,虽然俄罗斯的文学、音乐、绘画艺术广受赞誉,却不能有效提升国家的软实力水平。像俄罗斯前些年利用明星、黑熊等通俗文化符号,在西方媒体上宣传国家形象的行为,只是一种停留在表层影响的文化宣传,在观念文化的传播中功效甚微。俄罗斯的文化软实力,应该不仅仅存在于文艺宣传,还需要通过意识形态因素进行拓展和增强。

  (二)俄语能否承担提振俄罗斯软实力之重任?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特征,具有深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语言也是信息传播的基础,在当代国家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软实力工具的作用。借助语言,一个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能够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国家的影响力也能增强,因此,一种语言的传播能力,客观上反映着相关国家的软实力水平。

  俄语的传播力与苏联的国运有着密切联系。苏联时期,俄语在形成国家精神、促进民族融合、提升国家影响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俄语不仅是苏联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工具和文化载体,其作用还发散至中东欧和东亚地区。苏联解体后,俄语在中东欧地区的影响一落千丈,在后苏联空间也失去了当年的垄断地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以摆脱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对俄罗斯的传统依附关系,“弃用”俄语成为一些国家用来彰显独立精神、追求新的国家定位的重要手段。面对俄语地位的衰落,解体之初的俄罗斯一度有心无力,但随着国力的恢复,出于改善国家形象和加强在独联体地区影响力的战略需要,俄语被俄视为提高软实力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加以重视,成为对外战略中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之一。“语言即国家形象,俄语是引导俄罗斯文化进入世界的重要途径”[17]。普京指出:“俄语空间几乎包括原苏联的所有国家和东欧的大部分国家。这不是要建立帝国,而是文化传播;不是大炮,不是输出政治制度,而是输出教育和文化。”为此,“俄罗斯政府将利用一切机会、采取一切办法促进俄语在独联体各国的使用和推广。”[18]

  尽管俄政府决心坚定,但类似“俄语年”的文化推广项目,以及“俄罗斯世界”、“国际合作署”等外宣机构的工作成效在近期内并不显著,俄语的地位没有显著改善,俄力图在独联体地区重构以俄语为主导的文化信息空间的任务依然艰巨。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第一,涉及语言的政策通常不会在短期内立即显示成效,俄罗斯宣传攻势虽猛,但无法立即扭转二十年来俄语地位持续下降的趋势。软实力来自对资源的运用效果的长期积累,需要通过大量的接触、交流和宣传,经历循序渐进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才能实现。在这个意义上,“俄语年”、“俄语世界”和国际合作署的工作效果还需要较长时间来深化和巩固。第二,俄语地位问题不是单纯的语言传播,而是政治角力。各国对待俄语的态度,反映出其对俄关系的实质。波罗的海国家甚至提出了“语言主权”的问题,把是否保留俄语与政治联系在一起,认为俄语一旦卷土重来,国家主权就会受到威胁,因此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轻易妥协。第三,俄罗斯今天的实力无法与苏联匹敌。莫斯科不可能通过行政手段推行俄语,更缺乏经济力量来促进和普及俄语教学。“俄语年”这样的活动只能在首都和个别大城市短暂掀起“俄语热”,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加强。

  俄语虽然不可能重回苏联时期的垄断地位,但是,在当前及较长时间内,还没有一种语言能在后苏联空间与俄语势均力敌,它依然是一种普及程度最高的通用语言。历史的痕迹不会在二十年时间就彻底消失,俄语仍然在这一地区的官方和民间交流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语言是俄罗斯重要的软实力工具,如果使用得当,将在地区一体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正是借着乌克兰欲废除俄语“官方语言”地位的由头,打着“保护俄罗斯族裔正当权利”的旗号进行干涉,不仅合并了克里米亚,还在乌克兰东部地区制造了乱局。俄罗斯打的这张“语言”、“人权”牌,以后是否能成为其实现战略利益的工具,还有待观之。

  (三)领袖形象——国家形象的人格化

  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在叙利亚化武危机、乌克兰危机和克里米亚变局中力挽狂澜,世界发现,必须学会倾听普京所代表的俄罗斯的声音。不管世界赞誉有加还是恶评如潮,普京带领俄罗斯展现出一个正在重回世界舞台中心的强国的形象。

  在当今俄罗斯,普京是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核心人物,在国内和国际舞台上起着极为重要的象征作用,是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的代表。作为领袖,普京的政治成就、执政风格、人格力量和精神气质不仅受到俄罗斯民众的拥戴,也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根据俄罗斯列瓦达中心在普京执政期间(包括总理任内)进行的持续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普京的支持率一直在60%以上[19]。2014年,克里米亚并入俄罗斯一事更使普京的支持率达到顶峰,一度升至86%[20]。普京的形象在中国也受到相当程度的欢迎,尤其是他在外交政策和反恐问题上展现出的硬汉形象,得到了中国民众的广泛赞同。不但中国官方媒体上少见对普京的指责和批评,社交媒体也充斥大量赞扬普京的新闻和评论。《腾讯网》“今日话题”栏目在2008~2014所做的针对普京支持率的调查结果显示,普京的支持率一直处于90%以上的水平[21]。

  但是,在西方眼中,普京形象却呈现出二元特征。一方面,普京上台伊始,那个能让小布什“看到了他的灵魂”,积极谋求融入西方文明大家庭的形象,逐渐转变为不受欢迎的“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甚至“暴君”、“秩序挑战者”、“专制统治者”。对于普京在乌克兰危机中态度坚决、手段强悍地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做法,一些西方政要公开称他是现代版的希特勒。但是,在丑化普京形象的同时,西方又不得不承认普京在国际事务中巨大的影响力。《福布斯》杂志发布的“全球权势人物”榜单中,普京一直名列前茅,2013年和2014年超越奥巴马,位列第一。《福布斯》认为,作为长期维持权力的人物,普京凭借掌握的巨大资源,在统领的人数、发挥影响力的范围以及使用其权势的活跃程度等方面远远超越普通领导人[22]。

  强硬的作风和犀利的言辞是普京形象的最大特点。普京独具特色的言论,不仅最大程度地放大了领袖的政治影响力,也极大地推动了俄罗斯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一些语句令人印象深刻,被国际媒体和学界广泛引用,比外交文件更有效地传播了俄罗斯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一言之微,却带来巨大的振动,正如“音叉效应”一般。在最近几次话语权之争中,俄罗斯找准时机与切入点,适时造势和借题发挥,普京领头,政要跟进,意见领袖唱和,公众响应,经由媒体造势,提高了俄罗斯民族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扩大了俄罗斯的政治传播和影响力。普京是现阶段俄罗斯国

  家形象的主要缔造者,也是其体现和代表。作为一位能确保内部稳定,被民众和精英普遍接受,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和大变局中又能显示出高超的政治智慧的领袖,普京的形象已成为俄罗斯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反观乌克兰,其之所以陷入经济衰退和政治动荡的泥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一位有足够威望的领袖和在其领导下的能有效运转的政府。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博弈,是一位杰出领袖与一群政客在智慧、谋略、勇气、毅力等方面的较量。普京在克里米亚问题上的战略判断准确到位,应对措施有理有据,充分展示了掌控大局的能力。普京在关键时刻的意志与抉择,对乌克兰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说,没有普京的谋略,俄罗斯在此次危机中失去的不仅仅是乌克兰,还有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大国地位。

三 俄罗斯的软实力建设与运用

  资源只是软实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资源的运用能力,以及对资源运用的意志、方式和技巧,直接决定着资源发挥作用的效果。只有善用资源,才能够发挥其功能。俄罗斯领导层对软实力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关于软实力资源运用的方式、手段,也是近年来才得到丰富和创新的。俄罗斯积极向美英等国学习,设立负责筹划软实力运用的专业机构和机制,提高国际传播的能力和技巧,发挥智库和学术机构的作用,努力打造俄罗斯版本的“USAID(美国国际开发署)”、CNN、“British Council(英国文化委员会)”、“Goethe Institute(歌德学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卡内基研究院)”[23]。不仅如此,俄罗斯还聘请国际知名的公关公司,利用西方的游戏规则开展国家形象和领袖形象的公关工作。

  (一)国际合作署和“俄罗斯世界”基金会——通过文化交流改善国家形象

  与世界各国在文化和科技领域的合作是俄罗斯塑造良好形象的重要手段,也是俄罗斯“软实力”组成部分。在2000、2008和2013年版的《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中,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一直是俄罗斯外交的优先方向。在这方面,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具有丰富的经验,设立了大量专业机构,在与外国公众进行科技和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推介本国的意识形态、政策、主张,争取国际认同和支持。俄罗斯以此为鉴,也相应成立了一系列功能相似的机构和组织。

  2007年和2008年, “俄罗斯世界”基金会和“国际合作署”先后成立。“国际合作署”与苏联对外友协和国际科学与文化合作中心一脉相承,属于外交部下属机构,而“俄罗斯世界”基金会主要接受科学教育部的领导。两个机构功能相似,主要任务都是推广俄语,传播俄罗斯文化,加强与境外侨民和俄裔的联系,促进俄对外文化援助与交流工作,在国外塑造正面的俄罗斯形象,等等。此外,国际合作署还强调保护、援助在独联体和其他国家的俄侨的职责。2009年,直属总统的“国际形象委员会”成立,总统办公厅主任、外交部部长、总统国际事务助理等政要负责委员会的具体事务。2010年,“戈尔恰科夫公共外交”基金会成立,负责向非政府组织分配赞助款,鼓励和资助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外交活动。

  上述机构虽然都号称是非政府机构,其实背后离不开俄罗斯政府,尤其是外交部的大力支持。在这些组织中,居于领导地位,同时工作成绩也最突出的是“国际合作署”。该机构的工作被纳入外交部的工作日程,其在国外设立的代表处“俄罗斯科学和文化中心”属于俄外交代表机构。俄罗斯成立的这些旨在促进国际交流的组织,在国际上都有模仿的范本,例如“国际合作署”的目标是成为俄版的国际开发署,而“俄语世界”的学习对象则是英国文化委员会、德国歌德学院。这些机构的工作内容除了推广文化和语言,更重要的是从事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甚至还包括情报搜集和干预所在国内政的内容。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俄罗斯的国际合作署、“俄罗斯世界”的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际同行差距较大,远未达到政府的预期目标。

  (二)RT的崛起——俄罗斯在国际传播领域争夺话语权

  在信息化和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媒体不仅是人们用于传递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更是一种包含着国家政治主张的传播工具。在舆论战、宣传战和信息战成为大国之间重要的斗争形式的背景下,国际传播力无疑可视为与文化资源和政治资源同等重要的一种软实力。

  近年来,俄罗斯在与西方的舆论战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颜色革命,俄罗斯脸面尽失;俄格战争,俄罗斯赢了战争,败于宣传。为应对挑战,俄罗斯加速媒体国际化进程,一方面与国际权威媒体积极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进行媒体资源整合,打造了RT电视台、“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等面向国际受众的现代化媒体。在网络外交及新媒体外交方面,俄罗斯积极使用世界知名的社交媒体,如优图(YouTube)、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来传播本国的声音。俄罗斯不仅拓宽国际传播渠道,也致力于丰富传播内容。通过举办如圣彼得堡八国集团峰会、金砖国家峰会、索契冬奥会等大型盛会,以及“语言年”、“旅游年”和“国家年”等活动来获得世界的理解和关注。

  RT电视台是俄罗斯国际传播战略中的一大亮点。经过数年经营,该台不仅在欧洲、北美和亚洲地区取得优异的收视率,在优图上的点击率更是位居第一,成为国际传播格局中的后起之秀。在2013~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中,带有RT台标的视频节目被各国媒体广泛转载,以RT电视台为代表的俄罗斯媒体强力发声,成功打破了西方传媒长期垄断全球新闻议程的局面,显示出新兴媒体的实力。虽然目前乌克兰危机宣传战尚未落幕,但俄罗斯的表现与在颜色革命和俄格战争期间相比进步明显,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西方国家有关乌克兰危机的话语攻势,RT在这方面功不可没。

  (三)瓦尔代国际俱乐部——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俄罗斯在加强媒体传播能力的同时,也注重在非媒体领域开展对外传播,如利用研讨会、学术访问、咨询、采访等活动,或者直接在境外设立研究基地等举措实施“学者战略”,通过影响作为学术权威和意见领袖的学者,达到改善国家形象和增加影响力的目的。瓦尔代国际俱乐部、民主与合作研究所、雅罗斯拉夫国际论坛就是为开展这些交流活动而打造的平台。

  “瓦尔代国际俱乐部” (Валдайский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й дискуссионый клуб)通常邀请全球著名的俄罗斯问题专家、媒体业者与会,由他们和俄高级官员及学者交流互动。会议最受人关注的是普京的发言和问答环节。与之类似的平台还有 “雅罗斯拉夫国际论坛(Ярославский мировой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форум)”,以及圣彼得堡、贝加尔、哈巴罗夫斯克、顿河罗斯托夫等四大年度国际经济论坛,此外俄还成立了由俄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出任所长的“民主与合作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демократии 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向西方宣传俄罗斯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成果。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以瓦尔代会议为代表的对外宣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了俄政府不断增强的自信心和开放的气度,但是由于此类机构和平台的官方色彩太浓,施加影响的方式有“灌输”之嫌,西方学者对之怀有戒备心理,俄罗斯希望制造国际话题,引导舆论方向的目的并未达到,普京本人也承认:“我没看到境外对这些交流的报道。”[24]要把俄罗斯塑造成开放、民主、进步的国家形象,在国际范围培养出一个对俄罗斯抱有好感且具有影响力的精英团体,俄罗斯需要改变这种由政府单独应对西方社会的多元团体的格局,才能对外国公共舆论产生影响。

  (四)“凯旋”的策划——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国际媒体公关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这在媒体的国际影响日益强大的时代显得更为重要。雇佣美国的公关公司,利用美国的游戏规则进行游说和代理媒体关系,是许多国家改善形象的常用手法。外国政府利用美国的公关公司有“以其人之矛攻其人之盾” 的意味,这是对美国的国际“信息垄断”行为的一种反击。虽然西方媒体集团仍然主宰着国际信息秩序,但这种反向流动的“逆袭”有时也会发挥出重要作用。俄罗斯与全球知名的美国“凯旋”公关公司(Ketchum)的合作就是一例。

  俄罗斯与凯旋公关公司的合作从2006年开始,该公司帮助俄罗斯策划了多次令人瞩目的公关事件,如举办八国集团峰会、普京入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纽约时报》刊登普京的题为《俄罗斯恳求谨慎》的公开信等等。此外,凯旋公关还负责安排高官访问、组织记者招待会、提供背景资料和分析文件、培养与对俄罗斯感兴趣的专家和意见领袖的关系等等[25]。凯旋公司常常鼓励媒体记者撰写关于俄罗斯经济贸易情况、科技公司发展动向方面的报道,或是直接向媒体提供信息材料,希望通过媒体的发布,使这些信息影响美国的舆论和政治决策。同时,凯旋公司还通过其管理的名为“thinkRUSSIA”的英文网站和推特帐号发布一些对俄罗斯有利的信息[26]。

  俄格战争期间,凯旋公司为俄罗斯在美国国会进行了相关“院外”游说活动。在此次乌克兰危机中,凯旋公司虽然迫于舆论压力,声明其为克里姆林宫提供的服务主要侧重于经济发展,但是实际上仍然积极为俄罗斯外交政策出谋划策。凯旋公司将在俄罗斯的一些业务分包给其他美国公司,这些公司在乌克兰危机期间组织商界人士、律师和学者在美国深具影响的CNBC电视台[27]、《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等媒体上推出系列节目和专栏,为俄罗斯的行为辩解,缓和美国民众对俄罗斯的敌意[28]。

  国际媒体公关是“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这在媒体的国际影响日益强大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从美国媒体的反应来看,俄罗斯政府的公关可以说有一定的效果,因为俄政府的声音多次成功地出现在美国媒体中,对美国政要和媒体的指责也得到了报道,起到了一定的“平衡”作用,避免出现俄罗斯的声音被西方媒体压倒,甚至淹没的情况。在反俄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影响美国媒体选择和报道的重要因素的情况下,俄罗斯要想扭转在美国舆论中的不利影响,这种效果远远不能令人满意。不过,在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的情况下,俄罗斯的公关能够“中和”或者“灰色化”对己不利的舆论,也算达到了目的。

四 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与软实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形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纵观一些国际形象和品牌榜单,俄罗斯在其中的名次常常居于中游,甚至有时候还被归入较差的行列。总的来说,在各类国际排行榜中,俄罗斯国家形象的地位不尽如人意。当然,这与西方话语和西方世界标准主导了国际上一些评估机构有关。但应当承认,以上所述的国际品牌和国家形象评估机构的指标还是反映出了当今俄罗斯软实力的一种普遍的投射情况。

表1 2013年俄罗斯在全球相关指数榜上的排名

软实力排行(30国)IFG-Monocle Soft Power Index 27
国家品牌NBI(50国) 22
国家品牌CBI 83
全球最具竞争力国家(60国)
The World’s Most Competitive Countries
32
全球国家声誉(50国)
The World’s Most Reputable Countries
46
全球各国GDP 9
人类发展指数HDI 57

  资料来源:The New Persuaders VI(IFG), Anholt-Gfk Roper Nation Brands Index 2013, The Futurebrand Country Brand Index 2012-2013, The World's Most Competitive Countries (IMD)2013, The World's Most Reputable Countries(Reputation Institute) 2013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固然可以影响一个国家在相关指数榜上的排名,但这种影响并不明显,俄罗斯就是一个例证。俄罗斯的GDP位居全球前十,但其软实力、国家品牌、国际声誉却只能排在相对靠后的席位。可见,相对于经济实力这样的硬实力,一国在外交、政治、文化等方面体现出来的诸如政府效能、社会稳定程度、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媒体影响力、世界遗产数量、旅行便利度、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影响力、教育水平等软实力因素对一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的影响更加重要。俄罗斯未来的软实力发展方向,应该就在这些领域。

  研究俄罗斯软实力,总是离不开下列重要概念:国家利益与国家形象、硬实力与软实力等。国家利益、国家形象、硬实力、软实力,究竟哪个是根本?哪个是表现?哪个是目的?哪个是手段?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实现它们的相互配合或有机统一?对此,俄罗斯学术界和政治精英也莫衷一是。

  按照约瑟夫·奈的观点,国家软实力表现为一国的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制度本身的吸引力。一个良好的国家形象会使其他国家产生认同和追随的愿望,从而实现国家的战略目的。如果以此标准来衡量,乌克兰危机无疑重创了俄罗斯的软实力。2013年11月,乌克兰政府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加强与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的经贸关系,乌克兰民众用示威,甚至是颠覆政府的方式表达了拒绝俄罗斯模式,拒绝被纳入俄罗斯势力范围的意愿。与此同时,被普京寄予厚望的索契冬奥会遭到了西方政要的集体抵制和西媒的抹黑和丑化,双方在乌克兰事件中的对抗更是不断升级。继俄罗斯被逐出G8之后,2014年9月,北约峰会把俄罗斯重新定位为“对手”,奥巴马在联合国大会上甚至把俄罗斯与“埃博拉病毒”、“伊斯兰国武装”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威胁”。而这一时期的民意调查结果也显示,俄罗斯形象在国际受众中的受欢迎度持续下滑。皮尤调查中心认为,43%的受访者对俄罗斯持负面情绪,美国和欧洲的民众尤其反感俄罗斯[29]。在BBC与GlobalScan公司联合进行的调查中,认为俄罗斯对世界产生负面影响的受访者比例为45%,比去年上升4个百分点,达到了2005年这项调查开始以来的最高点[30]。

  但是,西方对俄罗斯形象的杯葛并不能让我们完全否定俄罗斯的软实力。软实力是国家资源的多维度和多层次的呈现,也表现为一种对国家的软实力资源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衡量一个大国的软实力不能只考量国际形象这一种要素,一国内部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领袖的号召力,以及在国际舞台上运用软实力资源进行对外传播的能力等因素也是重要依据。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在上述几方面的实力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表现,其软实力发展并非一无是处。

  国家的软实力首先来自于本国内部,没有对内的软实力,就无法产生对外辐射的软实力。乌克兰危机中,西方的遏制和步步紧逼,激发了俄罗斯民众普遍的爱国热情;克里米亚入俄,增强了俄罗斯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不仅使俄罗斯在西方的经济制裁和宣传战中避免了动荡,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心理条件。在全俄民意舆论中心于2014年10月的调查中,认为目前俄罗斯存在着民族团结的人数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31]。“那些希望以制裁在俄罗斯内部制造政治矛盾的人未能如愿,西方制裁反而起到了团结的作用”[32]。与此相对的是乌克兰,这个社会不能保持稳定的国家,即使拥有软实力资源,即使在西方争取到大量的认可和同情,国家依然无法开展正常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甚至连基本的国家安全都不能维护。

  近年来,俄罗斯在与西方的宣传战中一直处于劣势:颜色革命,俄罗斯拱手败退;俄格战争,俄罗斯赢了战争,输了宣传。但乌克兰危机中的俄罗斯绝地反击,顽强对抗西方的媒体战、舆论战,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虽然西方依靠在全球传播议程中占据的传统优势,发布对俄罗斯不利的报道,传播普京、俄罗斯政府和军队的负面形象,但是其效果已经不能与“颜色革命”时期相提并论。以RT为代表的俄罗斯媒体初步打破了西方媒体对国际话语权的垄断,展现出令媒体同行和西方政要震动的实力。克里米亚入俄,有军事威慑的因素,更有俄罗斯在该地区长期进行“亲俄”宣传的功劳。乌克兰媒体形容他们在俄罗斯的宣传攻势面前就像“一个水滴对抗俄罗斯在全球掀起的反乌宣传洪流”[33]。

  尽管如此,西方的软实力在俄罗斯面前仍然保持着绝对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仅掌握着雄厚的软实力资源,还具有丰富的运用软实力的经验,而俄罗斯面对西方的软实力攻势,只是采取“突围式”、“应激式”的反应,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发展战略。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中的宣传反击仅仅是一种战术上的暂时得手,而普京超高的支持率在爱国主义情绪消退后也必将合理回归。正是由于软实力手段的缺失,俄罗斯在应对乌克兰危机时一度无计可施,进退失据,即使通过合并克里米亚挽回一些损失,但国家实力仍然因为西方的制裁遭受重挫。

  乌克兰的离心离德,使俄罗斯认识到依靠武力和强制手段迫使他国依附和跟随的代价是高昂的,单纯依靠武力和强权不仅无法有效确保国家的安全,还可能使国家更不安全。当今的国际地缘政治错综复杂,像乌克兰危机中那种激烈的对抗并不是俄罗斯的一贯目标,只是在压力之下的被迫应对。普京对索契冬奥会的高度重视,说明俄罗斯还是渴望国际社会的承认和接纳。乌克兰事件平息后,俄罗斯仍然需要寻找一条能够获得国内支持和国际认可的发展道路,而不能仅仅通过树立“外敌”的方式获取民众的支持和巩固政权。因此,2014年的瓦尔代会议上,普京在继续“秀”强硬的同时,也表达了诸如俄罗斯没有建立联盟的计划,不奉行“过招”原则,也不打算重建帝国,还强调“俄罗斯加强与亚洲合作伙伴的合作并不意味着背弃欧洲”[34]。

  当然,对俄罗斯来说,使用软实力不仅仅局限于以良好的国家形象吸引人,更不会为了“示好”而“示弱”,其核心目的始终围绕着国家利益,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和安全的问题上还将态度强硬,毫不妥协。但乌克兰危机之后的俄罗斯应该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如何保证国家软实力和硬实力平衡发展,如何通过软实力争取别国的理解、信任和认同,化解分歧,避免发生战略误判,是关系到俄罗斯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毕竟,以软实力和硬实力相结合的方式维护国家安全,才是一种更理性的方式。

  即便在乌克兰危机中遭到重挫,软实力仍是俄罗斯对自身战略发展路径的选择之一,是实现国家复兴的手段,尤其在遏制与对抗已成为了西方与俄罗斯关系的主要内容,双方存在根深蒂固的“战略互疑”的情况下。俄罗斯要顺利实现持续发展,要在世界上发挥与自身地位相适应的大国作用,就不能不重视软实力的建设与运用,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其他大国一样,俄罗斯要想复兴,既离不开硬实力,也必须具备与此相适应的软实力。

  俄罗斯的软实力实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教训,即只看重议程设置和宣传技巧,力图通过重大事件来塑造国家形象的行为是不够的。如果俄罗斯不重视国内治理和制度的完善以及国内环境的建设,不能制定科学合理的对外政策,即使塑造出良好的国家形象,这种形象也是不稳定的,难以持久的,也难以成为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这是一项持久的、系统性的工作。

  “软实力”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探索当中的理论框架,拓展了以往有关国家权力的理论思想,还将在今后的国际政治发展中得到充实,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将是一种重要的补充。

  注释:

  [1]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Утверждена Президентом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В.Путиным 12 февраля 2013 г., МИД РФ, 18 февраля 2013 г.http://www.mid.ru/

  [2]根据俄罗斯国家图书馆电子查询系统的资料,第一篇关于软实力的论文是尤·达维多夫在《国际进程》(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процессы)杂志2004年第1期上发表的《国际关系中的 “硬实力”和“软实力”概念》(Понятие“жесткой”и“мягкой”силы в теории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й)。该文在学术界的反响并不大,在其之后的2005至2009年间,摘要中带有“мягкая сила”或“ мягкая мощь”一词的文章并不多见。2010年以后关于软实力的研究开始升温,论文和著述逐渐增多。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最早的关于“软实力”的专著——格·菲利莫诺夫的《美国文化外交的“软实力”》(“Мягкая сила” культурной дипломатии США)即在此年出版。

  [3]〔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154页。

  [4]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Россия и меняющийся мир// Московские новости, 27 февраля 2012 г.

  [5]Совещание послов и постоянных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ей России, 9 июля 2012 г.http://www.kremlin.ru/

  [6]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18 февраля 2013 г.

  [7]Евгений Крутиков, “Мягкая сила” России оказалась слишком мягкой//Взгляд, 9 декабря 2014 г.

  [8]Joseph S. Nye, What China and Russia Don't Get About Soft Power, FP, April 29, 2013, http://www.foreignpolicy.com

  [9]〔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0]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 Россия и меняющийся мир.

  [11]孟亮:《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70页。

  [12]Joseph S. Nye, What China and Russia Don't Get About Soft Power.

  [13]邱永峥:《美俄NGO缠斗克里米亚20年》,载《环球时报》2014年4月1日。

  [14]安霍尔特-捷孚凯国家品牌指数,简称NBI,由英国学者西·安霍尔特与捷孚凯公共事务和媒体咨询公司合作制订。NBI指数根据各国的出口、国民素质、文化传统、旅游、政治治理、投资与移民六个方面的情况制订,体现着一国的综合形象。

  [15]〔英〕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国际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16]〔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海南出版社2008年版,第84页。

  [17]Год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а - это крупная мировая акция . http://ria.ru/interview/20070427/64548026.html

  [18]Владимир Путин,Россия и меняющийся мир.

  [19]http://www.levada.ru/29-08-2013/avgustovskie-reitingi-odobreniya-i-doveriya

  [20]Рейтинг одобрения политики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и Владимира Путина в сентябре составил 86%, свидетельствуют данные опроса аналитического центра Юрия Левады.http://ria.ru/politics/20140924/1025471775.html#ixzz3EHwZZIcT

  [21]刘彦伟:《中国人民爱普京?》,载《腾讯评论·今日话题》 2014年3月22日,第2740期。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2740.html

  [22]Caroline Howard, Ranking the World's Most Powerful People?2014, 5 Nov.http://www.forbes.com/sites/carolinehoward/2014/11/05/ranking-the-worlds-most-powerful-people-2014/

  [23]美国国际开发署是承担美国大部分对外非军事援助的联邦政府机构。英国文化委员会通过英语教学、艺术、教育和社会领域的项目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德国的歌德学院的主要工作是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原称基金会)是美国著名的开展国际问题研究和促进国际交流的主流思想库。

  [24]《普京文集》(2002~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25页。

  [25]〔英〕罗克斯伯勒:《强人治国:普京传》,胡利平、林华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78~181页。

  [26]Andy Sullivan, Russia's U.S. PR firm distances itself from Ukraine dispute, reuters,Washington, March 6.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4/03/06/ukraine-crisis-ketchum-idUSL1N0M22BB20140306

  [27]CNBC为美国NBC环球集团所持有的全球性财经有线电视卫星新闻台,CNBC和旗下各地分部的电视台报道各地财经头条新闻以及金融市场的即时动态。CNBC的观众被称为全球最富有,最具影响力的精英,他们大多是具有影响力的人士和企业界高层。

  [28]Сколько Кремль тратит на PR в западных СМИ?http://news.finance.ua/ru/~/1/0/all/2014/03/04/320495

  [29]Russia’s Global Image Negative amid Crisis in Ukraine, PewResearch,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July 9, 2014. http://www.pewglobal.org/2014/07/09/russias-global-image-negative-amid-crisis-in-ukraine/

  [30]Negative Views of Russia on the Rise: Global Survey on Country Influence, GlobalScan. http://www.globescan.com/news-and-analysis/press-releases/press-releases-2014/315-negative-views-of-russia-on-the-rise-global-survey.html

  [31]Мария Самохвалова, ВЦИОМ: Народное единство выросло в два раза с 2012 года// Известия, 31 октября 2014 г.

  [32]Татьяна Замахина, Мотивы Кремля-Вячеслав Володин рассказал "валдайцам" о провале антироссийских санкций//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 24 октября 2014 г.

  [33]Сколько Кремль тратит на PR в западных СМИ?

  [34]Заседани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дискуссионного клуба “Валдай”, 24 октября 2014 г. http://www.kremlin.ru/news/46860

(责任编辑张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