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5—14日,苏联共产党举行了斯大 林时代的最后一次代表大会——第十九次代表大 会。 从十九大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这期间,苏联共产党先后召开了七次代表大会和数十次中央全 会,从赫鲁晓夫时代进入勃列日涅夫时代、安德罗 波夫时代,它的最高领导核、它的干部队伍、它 的党员成分和基本状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 的重大变化,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和趋势。
(一)
1953年3月5日,苏共中央书记,苏联部长会 议主席斯大林逝世。这在苏共中引起的第二个重大 后果,就是党的最高领导核心的人事变动。根据3 月7日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最高苏维埃 主席团联席会议的决议,苏共中央主席团和主席团 常委会合并为主席团一个结构,人数大大削减,仅 仅由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赫 鲁晓夫、布尔加宁、卡冈诺维奇、米高扬,萨布罗 夫、别尔乌辛和4名候补委员组成。根据会议文件 可以看出,马林科夫处于苏联的主要领导地位,不 仅仍然是苏共中央书记,在主席团列居首位,而且 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但是,会议决定解除赫鲁 晓夫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职务,以便让他集中精力 来从事中央委员会的工作,这在后来被证明是至关 重大的一件事。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原中央书记勃 列日涅夫却在这次极为重要的人事安排中被解除了 这一职务,调任为不大重要的海军政治部主任了。 在安葬斯大林的仪式上,赫鲁晓夫主持了具体事 宜、但发表重要讲话的却是马林科夫、贝利亚,莫 洛托夫,因而当时国内外舆论普遍把他们看作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
1953年3月14日,仅仅时隔一周,苏共中央突 然召开了全会,解除了马林科夫的中央书记职务, 组成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新的书记处。由于书记处 其他三人均不是主席团成员,赫鲁晓夫成了党内最 有实权的领导人。同年7月,贝利亚在一次中央全 会上被作为共产党和苏联人民的敌人开除出党。9 月,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5年2 月,马林科夫正式辞去部长会议主席职务,接替他 的是布尔加宁。
1956年2月,苏共举行了赫鲁晓夫时代的首次 代表大会一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出席大会的 共有1355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81名有发言权的代表。赫鲁晓夫作了中央委员会工作报告和批判斯大 林个人迷信的秘密报告,完成了苏共几年来已经开 始的思想政治路线的大转折。大会选出了由133名 正式委员和122名候补委员组成的新中央委员会以 及由63人组成的中央检查委员会。与十九大相比, 新的中央委员会更换了47%的成员。但是,新产生 的中央主席团却没有很大变化,除掉已被处决的贝 利亚外,仅仅增加了基里钦科和苏斯洛夫两个新 人。但在候补委员中,留任者却只有沙维尔尼克、 其余五人朱可夫、勃列日涅夫、穆布金诺夫、谢皮 洛夫、福尔采娃均系新人。新的中央书记处由赫鲁 晓夫为首的八人组成,勃列日涅夫重新成为中央 书记。
1957年6月下旬,苏共中央主席团内部发生了 激烈斗争。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在伏 罗希洛夫、布尔加宁、萨布罗夫和别尔乌辛的支持 下,形成了强有力的多数,提议解除赫鲁晓夫的第 一书记职务。赫鲁晓夫在苏斯洛夫、米高扬的支持 下,利用了党章关于党的第一书记由中央委员会、 而不是由主席团来选举或撤换的规定,坚决主张由 中央委员会来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全会的结果,使 赫鲁晓夫牢牢地保持了他的第一书记职务。同时, 通过把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谢皮洛 夫作为反党集团清除出主席团和中央委员会的决 议。不久后,又解除了马林科夫的部长会议副主席 和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别尔乌辛、萨布罗夫的 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职务。
1958年2月,参与了反对赫鲁晓夫活动的布尔 加宁被解除部长会议主席职务,赫鲁晓夫接任,他 从此便把苏联的党政大权集于一身。成了苏联共产 党和苏联政府的首脑。同年9月,布尔加宁被取消 了主席团委员资格。
1959年1月底至2月初,苏共召开了第二十一 次代表大会。与会代表共1329人。由于大会被宣布 为非常代表大会,因而依据党章规定没有进行新的 中央委员会选举。但是在二十一大前前后后的几 年里,苏共中央主席团的人事更动却是很大的,差不 多全部换成了新人。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波德戈 尔内、库西宁、波利扬斯基、福尔采娃等人陆续成 为主席团委员,勃列日涅夫还被任命为最高主席团 主席。
1961年10月,苏共召开了第二十二次代表大 会。4408名有表决权的代表和405名有发言权的代表 参加了大会。大会进一步地把二十大的路线系统化 为“三和两全”方针,通过了新的党纲和党章。在 新当选的175名中央委员和155名候补委员中,原十 九大上被当选的只有22%。党的领导机构发生了重 大更新。大会还选了一个65人组成的中央检查委员 会。
1964年10月,苏共中央主席团内以苏斯洛夫为 首的多数派背着赫鲁晓夫悄悄筹备了一次中央全 会,迫使赫鲁晓夫不得不在既成事实面前以健康状 况为理由宣布辞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主席团委员 职务。勃列日涅夫被选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次 日,赫鲁晓夫被最高苏维埃解除了部长会议主席职 务,柯西金受命出任。1965年12月,波德戈尔内替 换了退休的米高扬,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苏共在勃列日涅夫主持下先后召开过第二十 三、第二十四、第二十五、第二十六四届代表大 会。这四届代表大会的代表人数、它所产生的中央 委员会和检查委员会的人数逐届增加。其中,第二 十三次代表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是4620人,有发言 权的代表是323人;当选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分 别为195和1.65人,中央检查委员会为?9人。第二十 四次代表大会有表决权的代表是4740人,有发言权 的代表是223人,新选出的中央委员214人,候补委 员155人,检查委员会81人,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 共有4998名代表,选出了287名中央委员和139名候 补委员。党的监察委员会由85人组成。第二十六大 共有代表5002人,选出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分别 为319和151人。党的监察委员会人数则减少为?5 人。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最高领导核心从1966 年二十二大起由主席团改称政治局,第一书记改称 总书记。这期间,最高党内要人的更迭也是很大 的。姆日阿瓦纳泽,谢列斯特,沃罗诺夫,谢列 平,波利扬斯基,马祖罗夫,米高扬,沙维尔尼 克,季托夫,伊利切夫等人相继以各种原因(或不 宣布原因)离开了中央领导结构。尤其是1977年 5—6月间,波德戈尔内惹人注目地被解除了苏共 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勃 列日涅夫就任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由于他同 时还兼任国防委员会主席,于是便成了集党政军大 权于一身的人物。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期间,佩尔 谢,格里申,库纳耶夫,谢尔比茨基,波诺马廖 夫,葛罗米柯,罗曼诺夫,乌斯季诺夫,契尔年 科,库兹涅佐夫;吉洪诺夫等先后成为政治局委 员或候补委员。安德罗波夫则是1967年7月成为政 治局候补委员的,1973年4月成为正式成员。 1982年年底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就 任新的总书记,苏共进入了安德罗波夫时代。
苏共历史上的早期党章规定,党的中央委员会 有权在两届代表大会之间召开全党代表会议,以便 解决党的工作中出现的紧迫问题。但代表会议决议 须经中央委员会批准方能生效。卫国战争之前,苏 共曾经先后召开过十八次代表会议。1952年的十九 大新党章取消了这一规定。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新党章又恢复了中央委员会的这一权力。然而这样的会议却一直没有举行过。
(二)
三十年来,苏联共产党的干部的变化尤其突出。 根据苏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苏共对各 级各类领导部门的干部选拔和配备不断提出新的要 求,其中最主要的除了政治和道德标准而外,就是 文化程度和受教育水平。由于这项基本政策执行得 比较稳固,苏共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建设颇有成就。 在苏共十九大以前,苏共党的区委、市委和州 委书记中尚有3%的人仅仅具有初等文化程度。到 1956年二十大召开前夕,这部分基本上被换了下 来,仅仅剩下了0.4%,受过中等或不完全中等教 育的书记,也由十九大前的34。7%下降为21%,而 具有高等文化程度的则由62.3%上升为78.6%。在 各加盟共和国党组织中,也发生了类似变化。如果 说1952年初州委、边区区委和中央书记中尚有 0.7%仅仅具有初等教育,21.5%只受过中等或不 完全中等教育的话,那么,1956年初,前一种情况 已经根本不存在了,后一种情况也减少了近2/3, 下降为7.4%。与此同时,受过高等教育的则由原 来的77.8%猛增到92.6%。整个苏联共产党的基层 组织的平均文化程度在这一时期也相应地得到了普 遍提高。1952年年初,基层书记中受过高等教育的 比例很小,只占14.1%,大量的是受过中等教育 的,高达56.5%。此外,尚有29.4%仅具备初等或 初等以下的文化教育。但到1956年年初时,受过高 等教育的已增加到19.3%,受过中等教育的达到 60.1%,具有初等以下文化程度的减少为20.6%。 1966年苏共二十三大召开时,党内干部队伍的 知识水平已经有了更大幅度的提高。据这一年年初 的统计数字,在当时的苏共区委、市委和州委书记 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已高达96.8%,剩余的3.2%也 都受过完全的中等教育。在各个加盟共和国中,党 的边区区委,州委和中央书记中,受过高等教育的 比例更高,达98.9%,剩下的也都具有完全的中等 文化水平。在全国所有党的基层组织中,具有高等 文化程度的书记已上升为34.2%,仅有初等文化程 度者只剩4.4%,其余均受过中等教育。
1981年苏共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同样鲜明地 表现了苏共干部队伍知识化的程度,在与会代表 中,94%的人具备了中等以上的文化水平,其中有 498人还具有博士或副博士学位,118人是苏联科学 院或地方科学院、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的正式院士或 通讯院士。这时候,党的区、市、州委和加盟共和 国以及中央书记中除了尚有0.1%具有中等文化水 平外,其余全部具有大学文化程度。在这些书记 中,具有博士或副博士学位的占21%。在基层党组织 中,也已经全部撤换了仅具有初等文化的人。受过 高等教育的上升为60.9%,其余全部受过中等文化 教育。
苏共干部队伍知识化,在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 记处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目前在共苏党内担任要职 的最高级领导人、几乎全都是三四十年代的专家, 教授、工程师等等,都是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 人。但是苏共最高领导机构老龄化的问题却没有解 决。1972年时,党的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平均 年龄65岁,书记处成员虽然稍为年轻一些,但也超 过了61岁的平均数。1979年时,由于政治局和书记 处的人事更动不是很大,新补充的四十几岁的年轻 人也没能使平均年龄下降。前者已将近67岁,后者 也将近65岁。这在目前已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苏共干部队伍的另一显著特点在于它的人数不 断增加,例如,从十九大到二十六大,苏共中央委 员和候补委员人数大约每届平均递增为11%。二十 四大前夕党的州委,边区区委和各加盟共和国中央 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检查委员会委员,也从2 万8千4百人,增加到二十大前夕的3万1千4百 人,增加了11以上。党的州、市、区委员、候补 委员和检查委员会委员则从36万3千2百人增至39 万8千人,增加10%以上。
在苏共各级领导机构中,工人党员和集体农庄 庄员党员的数量逐渐增加。例如,二十四大前进入 党的州委、边区区委和各加盟共和国中央委员会以 及检查委员会的工人和农庄庄员党员为总数的 27%,但在二十六大前夕则上升为31.1%。在党的 区、市、州委和检查委员会中则相应地由35.9%上 升到42.1%。基层党组织往往更高些。
苏共除了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具有良好的专业教 育外,一般还要通过各种途径使他们接受党政工作 教育,接受业务和技能方面的再教育,以便提高他们 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其进一步领导党政工作,领 导群众组织工作、领导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水平。 苏共党的教育体制比较完备,除了苏共中央和各加 盟共和国中央以及地方党委直属的党校系统而外, 苏联各地还成立了许许多多对党和苏维埃领导干 部进行培训的学习班。二十六大后,这些学习班已 纷纷改为党和苏维埃领导干部的进修学院。此外, 苏共还设有青年党员学校、马列主义基础学校、科 学共产主义学校、党和经济工作学校、马克思列宁 主义大学等等。党的青年党员学校,主要学习苏共 党章、党纲和党的文件,学习党的建设的基本知识 等等。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学校主要吸收那些具有 中等文化水平的党员,组织他们学习苏共历史、马 列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理 论,学习苏共的政策以及共产主义的道德,科学等 等。科学共产主义学校主要是为受过中等专业教育 的党员而设的。他们在这里学习的是关于发达社会 主义理论教程,苏共历史经验,苏共的现行政策、 思想工作、经济工作方法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等。至于对党、苏维埃, 共青团、工会和经济工作者所进行的更高一级的教育,通常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大学中进行的。
(三)
三十年来,随着苏联社会经济结构,阶级结构 和文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变化,苏共基本队伍的 构成情况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重要变化。根据苏共党 章规定: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一起构成了党的基 本成分。二十二大以来,苏共更进一步宣称他们的 党已是全民性质的党了。
苏联共产党人数的激增是它三十年来的最大变 化,1952年年初,苏共党员总数为6,707,539人,、 1961年初,达到9,275,826人,增加了将近1/30 10年后,即在1971年初,又增长到14,372,563人, 比1961年时增加了一半还多。1981年,苏共已拥有 党员1,743万余人,比1971年时又增加了300多万人。 在1952—1965年的“年间,苏共每年平均吸收 候补党员大约为52万人,转为正式党员的大约为50 万人。在1966—1980年的15年间,平均每年接收的 候补党员为58万多人,转为正式党员的平均为56万 人左右。
苏联共产党注重青年党员的发展,从而使党员 的平均党龄越来越趋于年轻化。六十年代时,苏共 从共青团员中接收的预备党员平均每年占接受新党 员总数的46%以上。在七十年代里,竟高达69%。 到:1981年初时,苏共党内十月革命前入党的老党员 仅剩二百余人,党龄在50年以上的,总共也只有14 万余人,占党员总数的0.9%。具有30—50年党龄 者,约占17.7%,有20—30年党龄者,约为16.7%, 最多的是10一20年党龄者,共占33.5%。不足十年的新党员比例也很大,共占31.2%。
苏共党的队伍发展变化的另一特点在于,工人 党员的比例是逐渐增加的。农民党员、职员党员则 相对地减少了。1953年初,苏共党员和候补党员中 工人的比例为32;1%,1966年-上升为37.8%,1976年 为41.6%,1981年初为43.4%。出席同年召开的苏 共二十六大的工人代表,将近27.5%,苏共的农民 党员1953年时为17.3%,1966年下降到16.2%, 1976年更进一步下降到15,1%,1981年初则只占 12.8%。但是,目前苏共党员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依 然是职员党员。虽然这部分党员的比例已经由1953 年时的50.1%下降到1966年的46.0%和1976年的 44.5%以及1981.年的43.8%,但他们在党内的地位 和作用依然是普通工人农民党员所不能比拟的。因 为这部分党员主要地是由国家机关,经济管理机 关、党、团、工会以及武装力量中的工作人员所组成 的。1956年时,这些人在职员党员中高达54.3%。 另一个较为重要的队伍便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农业专 家等,约占22.6%。近年来,这些情况有了一些变 化,前者在职员党员中的比例已大大缩减,只剩下了 26.8%,后者的比例却大大上升,达到了45.7%, 文教卫生工作者的比例也不小,达到23.4%,这充 分说明知识分子在党内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强。
苏联共产党的文化面貌三十年来有了显著变 化。由于俄国在革命前文化教育十分落后,工农两 大阶级文盲众多。因此,党的文化水平长期处于低 下状态。1927年时,俄国革命胜利已将近十年,但 联共(布)党内受过高等教育者仍然只占0.8%。 仅仅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多达63%,甚至还有27%的 人连初等教育也未受过。经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连 续几个五年计划之后,苏联全民族的文化水平有了 显著提高,因此,十九大前夕,党内具有高等文化 程度的已达8.9%,仅仅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下降 为31.4%。未受过初等教育的则减少为7.1%。到 1966年时,苏共党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为17.7%,受 过初等教育的为23.4%,其余均具有中等文化程 度,没有受过教育或者不足初等文化的党员已经不 存在了。1981年时,苏共党内仅仅受过初等教育的 已经减少为10.8%,受过不同程度高等教育的上升 到30.2%,其余全部受过不同程度的中等教育。在 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工作的受过高、中等专业教育的 党员专家,已经从1953年占党员总数的23.9%,上 升到1981年的53%。
苏联共产党的党员主要地是分布于物质资料生 产部门。其比例在1981年为73.3%。其中在工业、 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通讯事业中的苏共党员为 47.4%,农业中为20.1%。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党员 比例只为26.7%,其中占优势的是科技、文教卫生各部门的党员。
苏联共产党较为重视女党员的发展。女党员的 绝对数和比例数多年来一直是持续上升的。1952年 时,苏共党内有女党员127万6千余人,占党员总 数的19.0%,1966年增长为254万8千多人,占党 员总数的20。6%。1981年为461万5千余人,占党 员总数的26.5%。
苏联是一个有着一百多个民族的国家,因而它 认识到在自己的队伍内保持一定的民族党员比例是 重要的。当然,苏共党内最多的自然是俄罗斯族党 员,目前约为60%。其余的是乌克兰族,约为1.6%, 再次是白俄和乌兹别克族,分别为3.7%和2.3%。 哈萨克人,格鲁吉亚人,阿塞拜疆人分别认l 9%, 1.7%和1.6%。剩下的由于民族较小,党员比例均 未超过1%。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地址: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 邮编:100007 信箱:北京1103信箱
电话:(010) 64014006 传真:(010) 64014008 E-mail:Web-oys@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