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外交
中俄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比较
肖斌 来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5年第1期 2015年03月09日
 

  【内容提要】作为全球性的且相互毗邻的大国,中俄两国都十分重视软实力建设,并直接运用于地区政策之中。本研究通过3大项中的9个指标,对中俄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进行了比较并发现,在地区政策中,中国更倾向于提高国家的吸引力,而俄罗斯更倾向于寻找更多的且可以利用的软实力工具;总体上中国的软实力比俄罗斯有广度,但俄罗斯的软实力比中国有硬度;在与中俄两国距离较远且没有陆地联系的大洋洲、非洲等地区,中国的软实力要略高于俄罗斯,但是在周边地区的软实力环境上,俄罗斯要好于中国;在与地区大国间的双边关系上,中国总体上要好于俄罗斯;中俄所选择的软实力工具大致相同,但软实力工具的强度俄罗斯要略高于中国,而且比中国的渗透力更强。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地区政策;软实力;

  【作者简介】肖斌,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07)

   

  比较研究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国际关系中一些现象的异同、实质甚至规律。作为欧亚大陆上的两个大国,近年来中俄两国都十分重视自身的软实力建设,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俄两国软实力的发展,进而取长补短。地区政策[1]中的软实力是中俄软实力比较研究中的一部分,也是一项较新的研究内容,因此厘清软实力在中俄两国地区政策中究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 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

  尽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基于不同的现状偏好,中俄两国的软实力有较大的差异,为此一些重要的概念需要在等值性原则下加以厘清,这样才能显著性地提高比较的意义。

  1.软实力的生成条件

  约瑟夫·奈初创了“软实力”的概念,并与威廉·欧文斯、罗伯特·基欧汉合作发表系列文章[2],同期关于实力变化讨论的另一位重量级学者阿尔文·托夫勒,在其《力量转移》一书中提出,财富、暴力和知识构成了权力框架的三角基石[3]。尽管分属不同的理论范式,但在同一时期内能引起众多重量级学者参与讨论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的。一是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体系从两极向单极转变;二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相互依赖加强;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大国对内对外的行为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当前,自奈初创“软实力”的概念已过去20多年了,初创概念时的条件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一是形成了以美国霸权为特征的、相对稳定的单极体系;二是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强;三是信息技术已影响到大部分国家的行为方式。

  2.“软实力”概念的科学性依然不足

  “软实力”被提出以来,国内外有关“软实力”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截至2010年,美国涉及“软实力”(Soft Power)的学术专著有18本、学术论文108篇和博士学位论文29篇[4]。中国以“软实力”、“软权力”、“软力量”为关键词的期刊文章在2012年之前有10 743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有224篇[5]。俄罗斯“软实力”研究起步晚于中美两国,直到2013年“软实力”才正式出现在其官方文件——《俄罗斯对外政策构想》中[6]。尽管国内外关于“软实力”的研究成果众多,但都未超越奈提出的概念,只是在概念的外延上加以扩大,而在“软实力”的核心概念上依然没有形成共识。因为作为一个主观色彩较强的抽象概念,“软实力”很难通过科学方法验证[7]。

  3.“软实力”在本研究中的适用性

  在《为什么中国和俄罗斯不能辐射其软实力?》中,奈根据自己的理论对中俄两国的软实力进行了分析,奈指出如果能巧妙地利用软实力,中俄两国都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减少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但是国家“软实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合法的和有道义的外交政策等三种资源的整合,而中俄两国在这三种资源上都存在着不足[8]。可见,奈本人并没有讨论其“软实力”概念在研究中俄两国软实力研究中的适用性。因此在没有更多的科学研究结果出现之前,本文假定奈所提出的“软实力”概念适用于中俄软实力的比较研究。

  4.中俄两国对软实力的认知

  即便是以奈的概念为准,中俄两国对软实力认识也有明显不同。一是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软实力与奈的概念更为接近[9];二是与俄罗斯相比,中国对“软实力”的认识相对比较抽象;三是与俄罗斯相比,中国软实力研究的方法多样。

  中俄两国对软实力认识也有不少共同点。一是“软实力”概念的外延被不断扩大[10];二是重视语言文化传播在提升“软实力”中的作用[11];三是中俄决策层都认识到软实力在对外政策中的重要性[12]。

  5.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

  作为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既要突出软实力输出国的优势,也要在一定程度上适应输入国的客观条件,而且能够量化和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因此本文把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定义为,在国际社会相对和平的时期内,一国在全球领导力、地区领导力、国家吸引力等方面的总和(见图1)。

图1 中俄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

  国家的全球领导力指一国对其他国家政治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因为国家综合实力是国家政治领导力的基础,所以国家综合实力是考察中俄两国地区政策中软实力的基本指标。但是国家综合实力强也并不意味着其政治领导力就必然强,为了突出政治因素,一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的地位被作为国家的全球政治领导力辅助指标。此外,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形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国的全球政治领导力高低。

  国家的地区领导力是指在满足一定综合实力的基础上,一国对特定地区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并能通过这种能力把可能的地区冲突控制在最低限度。具有地区性政治领导力的国家都有较强能力提供地区性公共产品来管理地区秩序,基于这一事实,本文将选择国家参与不同类型地区性国际组织的能力强弱作为考察指标。此外,国家间关系的疏密程度也能影响软实力,也就是说国家间关系越紧密,软实力就越容易被输出。软实力工具的强度是指国家利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文化交流、举办大型国际会议、信息技术等非军事手段提升国家软实力的程度大小。

  国家吸引力是指一国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发展模式等的吸引力。由于吸引力的内涵主要以主观认知为主,为了能比较分析,结合世界银行和国际上比较常用的发展指数来分析,包括国家的成长力、政治发展力、国家清廉力等。国家的成长力主要指国家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科学技术发展能力等3大类12项具体指标[13]。政治发展力主要是指国家推动政治系统制度化、促进公民政治参与、增强经济活力和提高政治管理水平的能力。国家清廉力主要反映的是国家惩治腐败,提高国家公平正义水平的能力。

  在中俄两国地区政策的软实力中,上述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是因变量,国家的全球性政治领导力和国家吸引力都是自变量,国家的地区性政治领导力是调节变量,也就是说当国家的全球性政治领导力和国家吸引力发生正面作用时,国家的地区性政治领导力对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起到倍增作用。

二 中俄两国的全球政治领导力

  国家的综合实力、联合国安理会的地位和全球中的国家形象是本文比较中俄两国全球政治领导力的指标。

  1.国家的综合实力

  根据《全球百强综合国力排行榜》[14]的研究结果,到2025~2030年美国、欧盟、中国、俄罗斯等国综合国力的排名基本上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虽然中国发展很快,但由于武装力量水平和地缘政治地位与美国还有较大差距,到2030年中国的综合实力指数值依然会落后于美国,接近于欧盟,俄罗斯将保持目前的地位到2030年[15]。具体到中俄两国的综合实力指数比较见表1。

表1 中俄国家综合实力指数及其2030年前动态预测值

 
日期
管理
领土
自然资源
人口
经济
文化和
宗教
科学和
教育
武装力量
外交政策
综合实力
指数
系数
0.14
0.09
0.09
0.14
0.18
0.05
0.09
0.14
0.09
 
中国
2012年
7.1
8.7
7.3
8.6
7.0
8.0
5.0
7.3
7.0
7.32
2030年
6.8
8.7
7.5
8.8
7.5
8.0
5.5
7.7
7.5
7.55
俄罗斯
2012年
5.1
10.0
8.4
3.6
5.1
6.0
5.0
7.5
5.0
6.00
2030年
5.5
10.0
8.0
3.4
5.5
7.0
6.5
7.0
5.5
6.21

  资料来源:国际战略联盟、经济战略研究所、国际未来研究院的《全球百强综合国力排行榜》(2012年第3版)

  根据表1,中国的综合实力指数高于俄罗斯,到2030年中俄两国的综合实力仍然处在大国的等级地位[16],但中国接近于超级大国。到2030年在9个可比项目中,中国在管理、人口、经济、文化和宗教、外交政策等5个项目上要高于俄罗斯,科学和教育将低于俄罗斯,而武装力量将超过俄罗斯。由于综合国力是国家软实力所依靠的物质基础,并决定了国家地区政策软实力能力的大小,因此,中国在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要高于俄罗斯。

  2.联合国安理会的地位

  安理会是联合国最主要的6个机构之一,并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首要责任,还有权利建议大会任命秘书长、接纳新会员国加入联合国,以及与大会一起选举国际法院法官。因此,一国在安理会的地位对其软实力的提升将有较大的正面意义。

表2 中俄美在联合国安理会中的地位

 
安理会地位
是否为创始会员国
分摊会费比例(单位:百分比)
2005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中国
常任理事国
2.053
3.189
3.189
5.148
5.148
俄罗斯
常任理事国
1.1
1.602
1.602
2.438
2.438

  资料来源:联合国官方网站。

  根据表2,中俄两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大致相当,从分摊会费比例来看,中国略强于俄罗斯,不过从实际影响力来看,俄罗斯要比中国强,因为除俄罗斯外,还有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摩尔多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8个独联体国家都是联合国的正式会员国,而俄罗斯则是独联体的主导国。

  3.中俄两国在全球中的国家形象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2013年全球5大洲38国的调查[17]显示,对中国国家形象有好感的要高于俄罗斯14个百分点(见表3)。在5大洲里对中国国家形象有好感的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非洲、大洋洲、美洲、欧洲、亚洲;对俄罗斯有好感的平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大洋洲、欧洲、非洲、亚洲、美洲。

  在本项目中突出的共同点是对中俄两国国家形象好感最高的大洲都是与两国距离较远且没有陆地联系的大洲,不同的是俄罗斯国家形象在5大洲的平均值都低于中国。

表3 2013年全球38国公众对中俄两国国家形象有好感的比例(单位:百分比)

 
平均值
好感最高的国家
好感最低的国家
中国
50%
巴基斯坦和马来西亚(80%)
日本(5%)
俄罗斯
36%
希腊(63%)
土耳其(19%)

  资料来源:Pew Research Center

三 中俄两国的地区性政治领导力

  改善和提高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是中俄两国外交政策的优先目标,也是加强两国地区政策中软实力的必要条件。中国外交历来倡导“周边是首要”,认为周边关系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俄罗斯则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作为其对外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18]。由于大国在地区层次制度性安排的地位、与地区性大国的关系和所能运用的软实力工具等都能直接反映大国的地区性领导力。为此,本文将主要通过3个项目比较中俄两国地区性政治领导力,一是中俄在多边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二是中俄与地区性大国间的关系;三是中俄提升地区软实力工具的强度。

  1.多边关系中的地区领导力

  为了考察中俄两国多边关系中的地区性领导力,本文对中俄两国所参与的、主要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力强弱进行了比较(见表4)。

表4 中俄参与的多边关系中的地区性领导力强弱

地区
地区性国际组织
中国
俄罗斯
弱强
弱中
弱强
弱中
中亚及
外高加索
上海合作组织  
       
     
集体安全条约组织        
         
欧亚经济共同体                  
亚洲合作对话    
       
   
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  
             
东亚
亚欧会议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东盟地区论坛      
       
 
东亚峰会  
           
 
东亚—拉美合作论坛  
               
西欧
欧安组织            
     
独联体          
       
非洲
中非合作论坛  
               

  注:根据唯一性、主导性能力对地区性国际组织作用的强弱,把中俄两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力分为5种,强、中强、中、中弱、弱。具有唯一且压倒性主导能力的为强,非唯一且具有较大主导性作用的为中强,非唯一且具有一定的主导性作用为中,非唯一且具有较小的主导性作用为弱中,非唯一且无主导性作用的为弱。

  根据表4的综合对比,俄罗斯地区性领导力的平均强度要高于中国,不过俄罗斯所参与的地区性国际组织主要集中在欧亚大陆,仅在中亚及外高加索地区,俄罗斯参与的地区性国际组织就达5个,占总数的55.5%。中国地区性领导力虽然弱于俄罗斯,但在广度上比俄罗斯强。

  2.与地区大国的关系

  根据《全球百强综合国力排行榜》中的对地区大国所设定的标准[19],同时以2000万人口以上的国家作为选取地区大国的辅助标准,本文从《全球百强综合国力排行榜》中选取了12个符合标准的国家,中俄与这12个分布在四大洲的国家都建立了不同水平的关系(见表5)。

表5 中俄两国与地区大国间的关系

地区
国家
中国
俄罗斯
国家间关系
A
B
C
D
A
B
C
D
大洋洲
澳大利亚
     
     
亚洲
伊朗  
     
   
韩国  
   
     
巴基斯坦  
   
     
印度尼西亚  
   
     
土耳其
     
     
欧洲
西班牙
     
     
波兰  
       
 
美洲
墨西哥  
   
     
阿根廷  
   
     
非洲
埃及  
     
   
南非  
   
     

  注:国家间关系可分为:A松散联系,B紧密联系(合作),C紧密联系(对立),D没有联系等。〔美〕肯尼思·沃尔兹:《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张睿壮、刘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21页。

  根据表5,中国与表中的9个国家建立了不同水平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俄罗斯有类似水平的国家有3个。另外,根据皮尤的调查,澳大利亚、西班牙、土耳其等国公众对中国有正面看法的分别占调查人数的58%、48%和27%。在与中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的国家中,公众对中国国家形象好感最低的是波兰[20]。与此同时,波兰是表5中唯一一个与俄罗斯有对立倾向的地区大国,在皮尤的调查中只有36%的波兰公众对俄罗斯国家形象有正面看法[21];俄罗斯与表5中的伊朗、埃及两个地区性大国关系密切,但在皮尤的数据中(无伊朗数据)只有30%的埃及公众对俄罗斯有好感,在表5中8个与俄罗斯有松散关系的国家中,公众好感最高的国家是韩国,好感最低的国家是巴基斯坦和土耳其,都为19%[22]。从表5来看,在相对和平时期,中国与地区大国的关系总体上要好于俄罗斯,在地区领导力上略高于俄罗斯。

  3.中俄提高地区政策中软实力的工具强度

  针对国际形势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俄两国都注重发展新的、能提高本国软实力的工具,并应用于实践。目前中俄两国着重利用人道主义援助[23]、文化交流[24]、国际性会议[25]、非政府组织[26]和数字外交[27]等工具。由于数量和规模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国家软实力,为此本文将以数量和规模来比较中俄两国软实力工具的强度(见表6)。

  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是中俄两国常用的软实力工具,如果以2011年的数据来看,在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方面,中国强于俄罗斯[28];国际文化交流方面,如果从中俄两国海外语言机构的数量而言,中国强于俄罗斯;国际会议方面,中俄在国际会议上数量相同,但是影响力不同,略有差异,中国主持的两个会议参加国最多有90个,而俄罗斯最多有35个国家,因此在国际会议方面中国稍强于俄罗斯;非政府组织方面,俄罗斯明显强好于中国[29];数字外交方面,俄罗斯也强于中国。2012年俄联邦外交部开启Youtube网站,在开通后7个月时间里上传了345段视频,点击量达105 000次。此外,截至2013年2月俄罗斯联邦外交部已在Twitter注册了68个账号[30]。俄罗斯驻外使馆也非常重视在当地有影响力的即时信息发布系统上注册账号;而目前尚未找到中国在数字外交上的典型案例,仅在国内的新浪和微信上可以找到中国外交部官方电子帐号。

表6 中俄地区政策中软实力的工具强度

 
国际人道主义
(单位:万美元)
文化交流
(单位:座)
国际会议
(单位:个)
非政府组织
(单位:个)
数字外交
(单位:个)
中国
8 700
440
2
499
0
俄罗斯
2 800
84
2
5 000 859
68

  综上,在地区领导力方面中俄各有差异,与俄罗斯相比,中国的地区性领导力有广度却没有硬度,即俄罗斯
有一个关系紧密的核心区,而中国尚无可以依赖的核心区。在地区性政策中软实力工具的强度方面,中国在非政府组织、数字外交方面存在较大不足。

四 国家吸引力

  作为中俄地区软实力比较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吸引力更偏主观认知,但国家吸引力与全球领导力一样是国家地区政策中软实力的关键变量。

  1.中俄两国的国家成长力

  本比较项目的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时间周期为5年,12个项目分成3大类,即国家经济发展能力、社会发展能力、科学技术发展能力。具体方法是在12个项目上选择求和平均值,然后在4大类项下进行比较。

  根据表6-1、2、3所列项目的比较,中国在经济发展能力上要高于俄罗斯,在社会发展能力上与俄罗斯大致相同,在科学技术发展能力上略高于俄罗斯。综合3大类指标来看,在国家成长力方面,中国要强于俄罗斯。

  2.中俄两国的政治发展力

  中俄两国同为发展中的大国,其政治发展的好坏和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国家吸引力有直接影响。鉴于贝塔斯曼转型指数(BTI)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广泛的应用,本文选择该指数作为中俄软实力比较研究中政治发展力的参考指标。

  BTI设定了17项标准,对全世界129个国家的转型进行专家在线评估。对于转型进程和政治管理这两项指标,BTI设定为现状指数和管理指数。现状指数包括评估国家的政治转型、经济转型和社会公正下的民主法治;管理指数主要包括评估决策者对政治发展的敏锐感。作为全球少有的对国家转型进程进行量化评估的指标,BTI每两年发布一次。目前已有英国、德国、美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欧盟委员会和透明国际使用该指数。

表6-1 2008~2012年中俄国家经济发展能力

平均值
人均GDP增长率
(单位:百分比)
总储备占
GDP的比例
(单位:百分比)
年人均GNI增长率
(单位:百分比)
资本形成总额
(占GDP的百分比)
中国
8.6
51.7
9
47
俄罗斯
1.7
31.7
1.5
23

表6-2 2006~2011年中俄社会发展能力

平均值
粗死亡率
(单位:每1000人)
15岁(含)以上总就业
人口比率(百分比)
0~14岁的人口
(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互联网用户
(单位:每100人)
中国
7
68
18
28
俄罗斯
14
58
14
34.5

表6-3 200~20年中俄科学技术发展能力

平均值
平均值国家接收知识产
权使用费,(国际收支
平衡,现价美元,
单位:亿美元)
研发支出
(占GDP的比例)
居民专利申请量
(单位:件/10万人)
高科技出口占
制成品的比例
中国
5.8
1.6%
19
26.2%
俄罗斯
4.1
1.1%
18.8
7.9%

   根据表7和图1,可以看出中俄两国转型指数大致相同,俄罗斯略好于中国。在现状指数方面,中国的发展趋势较好,而俄罗斯则有所下降。在管理指数上,中国有微弱的起伏,而俄罗斯则有所增加。综合来看,目前俄罗斯的政治发展力要高于中国,但从中长期发展来看中国的政治发展可能会超过俄罗斯。

表7 2008~2014年中俄转型指数比较

国家
指数
2008年
2010年
2012年
2014年
中国
现状指数
政治转型
4.7
3.15
4.79
3.37
4.94
3.32
5.01
3.33
经济转型
6.25
6.21
6.57
6.68
管理指数
4.92
5
5.04
4.94
俄罗斯
现状指数
政治转型
5.94
5.35
5.7
5.25
5.73
5.35
5.24
4.4
经济转型
6.54
6.14
6.11
6.07
管理指数
3.84
3.41
3.96
3.9

  数据来源:BTI

表8 2003~2012年中俄两国清廉指数国际排名比较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中国
66
71
78
70
72
72
79
78
75
80
80
俄罗斯
86
90
126
121
143
147
146
154
143
133
127

  数据来源:透明国际

图2 2008~2014年中俄转型指数趋势图比较

  数据来源:透明国际

  3.中俄两国的国家清廉力

  比较中俄两国的国家清廉力选用透明国际的全球清廉指数[31]。除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观察员外,透明国际全球清廉指数中的数据主要借鉴了十几个著名的国际机构,还包括生活和工作在这些国家的专家学者。公私部门都有可能存在腐败问题,清廉指数更侧重于公共部门,集中反映政府官员受贿、政府采购中索取回扣、挪用公款等情况。根据清廉指数(指数越高国家清廉水平越好)对所调查的国家进行了排名,清廉指数越高的国家排名越前。透明国际从2001年开始公布清廉指数,当时有91个国家被列入,到2013年已有174个国家被调查,包括欧美国家。例如在2013年全世界清廉指数中,最高的是丹麦,最低的是索马里,同期美国排在14位,低于亚洲的新加坡、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而北欧地区国家的清廉水平最高。由于高清廉水平不仅能吸引国际投资,而且树立国家在世界上的正面形象,因此清廉指数可以间接反映国家的吸引力。根据透明国际统计的数据(见表8),在国家清廉水平方面,中国要好于俄罗斯。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清廉指数有小幅下降,即清廉程度有恶化的趋势,俄罗斯的清廉指数则有小幅上升(见图2)。

  综上所述,通过比较中俄两国的国家成长力、政治发展力和国家清廉力,本研究认为目前中国的国家吸引力整体上要强于俄罗斯,但由于俄罗斯政治发展力有可能在短期内继续保持优势,且国家清廉力也有向好的趋势,为此俄罗斯的国家吸引力有全面超过中国的趋势。

结论

  中俄两国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是由国家的全球政治领导力、国家的地区政治领导力和国家吸引力等综合作用形成的。在相对和平的时期和单极体系的作用下,通过比较中俄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基于对软实力概念认识和国家实力的不同,在地区政策中中国更倾向于提高国家的吸引力,而俄罗斯则更倾向于寻找可利用的软实力工具。

  二是在全球领导力、地区领导力、国家吸引力综合作用下,地区政策中中国的软实力总体水平要高于俄罗斯,但在软实力的效力上俄罗斯高于中国。

  三是在地区政策中,对软实力负面影响较小的地区是与中俄两国距离较远且没有陆地联系的大洋洲、非洲地区,但在周边地区上,俄罗斯的软实力环境要好于中国。

  四是在地区政策中,欧亚大陆仍然是中国和俄罗斯推行其软实力的重点地区,不同的是在多边关系上中国在欧亚大陆的软实力要弱于俄罗斯,但在与地区大国间的双边关系上,中国总体上要好于俄罗斯。

  五是在地区政策中,中俄所选择的软实力工具大致相同,强度上俄罗斯要略高于中国。此外,由于俄罗斯运用非政府组织和数字外交能力比中国要强,在地区政策中,俄罗斯的软实力可能比中国渗透力更强。

  〔本专栏《俄罗斯的软实力与国家复兴》《中俄对外战略中的软实力因素比较》和《中俄地区政策中的软实力比较》三篇文章均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协同创新中心重大攻关项目“中俄软实力比较研究”(2012ZD0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张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