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外交
论俄中两国之间的人文合作
В·Л·拉林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6期 2010年09月09日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所长)

  [中图分类号]  F13/17.54.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6-0015-02

  最近一年半到两年期间,俄罗斯和中国的学术界都在认真地讨论俄中两国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问题。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是俄中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学者们和某些政治家都强调了其重要性,然而该问题并未得到广泛的共识。两国的大部分政府官员、政治家、大众传媒、实业界人士以及广大居民群众尚未走出以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阴影,也没有摆脱在对中俄关系、 世界政治和区域政策理解中所存在的误区。这里指的是,在俄罗斯仍流传着“中国威胁论”、“黄祸论”,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沙俄侵略成性”,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赫鲁晓夫)则对中国采取非建设性和傲慢的态度。

  对两国的政治家们来说,“战略伙伴”的确重要和令人感到欣慰,但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们却不应对此满足,他们应向前看。目前“战略伙伴”的基础是对建设多极世界(即理想世界,而这点是最不可靠的)的共识,以及两国之间不存在重大矛盾,也就是说,这一基础建筑在意识形态上,这点有些像20世纪50年代的苏中关系。有鉴于此,必须以实际行动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以及去共同实 现人类的价值来大力加强“战略伙伴”关系。然而扩大双方的经贸合作(能源合作、军事、技术合作)在今天看来虽然是最可靠的,但从长远看却是最有可能发生冲突的领域。不排除俄中两国在中亚发生利益冲突,在东北亚地区构建区域共同体的行动中出现分歧。

  可以把“战略伙伴”的思想形象地比作两艘处在浅水区的远洋轮船的船长通过协商去开辟平行的航线。他们的海图很相近,但在未来的航程中将会遇到经济风暴和政治暗礁、美国的航空母舰和潜水艇、日本的海盗,也有平静的海湾和诱人的欧洲港湾,还会遇到其他的危险和诱惑。这两位船长能否按已确定的航线航行到终点,领航员会不会领错航向?海员们会不会在途中哗变?对所有这些问题,没有,也不可能有确定的回答。

  目前战略伙伴框架中的最薄弱之处是,缺少群众性的社会与政治基础。俄罗斯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们崇尚欧洲是历史形成的,而中国青年向往美国和日本,对俄罗斯不感兴趣,这些都不会扩大和巩固战略伙伴的基础。当将来不可避免地发生政治领导人更迭,新的社会和政治力量登上俄罗斯和中国的舞台时,将不能保证在他们的对外政策中仍能继续把睦邻友好放在首位。

  正因为如此,那些对发展俄中关系有责任心的学者和政治家们应致力于为战略伙伴关系创造广泛的和群众性的人文环境。目前在俄中两国关系中,改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文关系,要比改善双边贸易的结构单一、修建输油管道、甚至要比两国高层领导人会晤时所谈的内容都重要得多。

  俄中两国之间的联系,不可能主要表现为经济联系,也不应在发展经济联系时发生像中日、中美之间出现的摩擦。两国有漫长的边界线,有频繁的人员交往,从而使人文联系成为两国联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即使不是主导的,也是重要的作用。俄中两国开展的过境旅游与欧洲和日本开展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胜旅游不同,后者与中国居民和中国生活的接触极为有限。而俄中两国之间的旅游可以使游客深入到对方的边境城市,省会乃至首都的日常生活,与出租车司机、海关人员、警察,甚至政府机关都发生密切接触。

  笔者认为,存在于人文领域联系中的不良现状是目前制约俄中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使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关系不能充实实际内容,即不能用经济内容去充实,而只能用虚拟内容去丰富它。

  笔者认为,在“人文领域”,俄中关系存在三点不足,它们是:

干部保障不足。无论在俄罗斯还是中国,在学校的教学和教科书中,有关对方的知识过于简单陈旧,在介绍对方时负面多于正面,结果造成两国之间相互印象不佳,使青年失去研究对方国家的兴趣,同时使那些从事研究对方国家的人也对研究对象产生反感。在俄罗斯和中国都不乏教授汉语和俄语的学校,但这些学校都极度缺乏优秀教师。双方都缺少通晓对方历史、文化、政治、法律乃至民族精神的专家。对某些专家来说,一生也搞不懂对方国家的思想脉络、采取决定的机制和行为逻辑。在在自己的研究中公开表现出主观主义和对研究对象不喜欢,甚至蔑视。

  信息保障不足。除了上面提到的普通教育和专门教育机构外,还有一些获得对方信息的渠道,其中包括专业学术杂志和大众传媒、人员之间的交往和个人的印象。例如对大部分远东南部地区居民来说,有关中国的信息主要是通过与来到当地的中国人交往、到中国边境城市旅游购物、与到过中国的熟人交谈、媒体的报道获取的。也就是说,在该地区居民心目中,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并不奇怪,因为该地区的成年人中有1/3至少去过一次中国。

  远东大多数出版物在对华态度上有不满情绪,有时甚至带有挑衅性。对中国和中国人持不友好态度的文章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对华态度公正和友好的文章。大部分有关中国的报道、评论和文章的作者对中国的知识少得可怜,因此在其作品中常出现事实上的错误、凭空议论和荒谬的结论。每当发生不愉快的事件、在重大的周年纪念日前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领导人正式访问和会晤(包括地方之间的官员会晤)都是这类文章出笼的机会。

  在俄中边境地区,有1/3的居民认为他们对中国的知识够用了,有2/3的居民愿意进一步了解中国,其中有35%的被调查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有29%对中国历史感兴趣,有26%对中国经济感兴趣,有19%对中国的科学和教育感兴趣。

  可以断定,中国边境地区的居民获得俄罗斯信息的渠道也相类似。哈尔滨、沈阳和长春的市民对俄罗斯的了解极为有限。当然只有经过专门调查才能对该问题做出确切回答。我希望中方早晚会做这项工作。

  很明显,无论是人员交流,还是媒体导向,不仅没有全部提供有关邻国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消息,反而时常使居民迷惑,引起他们对邻国的反感。而这种反感在两国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成为在社会意识中孕育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的肥沃土壤。

  组织保障不足。由于以上两个不足,再加上俄方在自己的对外政策中对中国方向未给予足够的评价,使俄中关系在各个层面,尤其在地区和边境地区之间缺少应有的组织保障。在俄罗斯制定对华政策过程中,受许多客观因素影响,其中有对中国文明本质的曲解。如今俄中两国毗邻地区的领导人对发展双边关系有浓厚的兴趣,但却未建立组织上的保障。许多协议由于很少能够得到落实而成为一纸空文。

  那么后果如何呢?相当不乐观。在俄罗斯公众舆论中,中国是一个经济与人口迅速增长的巨人,有很大的胃口和扩张气势,因此对俄罗斯的利益构成威胁。中国商人在黑河和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场上,没有工作的农民在绥芬河街道上,牡丹江和大庆的旅游者在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大街上都在无意识地,但却在不断地去毁掉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而在中国的大众社会意 识中,沙俄是个侵略者,人们不再通过普希金、托尔斯泰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而是通过美国肥皂剧作家创作的俄国连续剧去了解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当代俄罗斯被看做是不稳定的,充满恐怖主义、政治丑闻和腐败,恐惧中国的国家。缺少高水平的专家,信息空间被歪曲,人文合作被放任自流,造成在双边关系的各个层面上都出现心理障碍,缺少互信,怀疑,非理智行动和强烈的感情色彩。为双方的相互伤害已付出很高代价:如在核电站机组建设招标中失败,不允许参加拍卖石油公司的竞标,输油管道方案被改动等等,这还没有算上那些在边境地区发生的大量相互指责双方不履行义务、不负责任、半途而废的事件。一般来说,这些指责不带有政治和外交性质,但相互伤害说明缺少伙伴之间的了解和互信,不理解对方的行为逻辑,不善于预测对方的行为和最终决定。笔者呼吁发展人文领域的交流,组织文化教育活动,

  这一领域的工作是无尽无休、细致入微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要对文化和教育舍得花钱,这样才会减少诉讼、军队、对因准备不充分和缺少信息所犯错误应付出的学费。

  [责任编辑:安兆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