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历史
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俄国史研究——И·В·鲍别列日尼科夫吉林大学讲学纪要
张广翔、许金秋 来源:《世界历史》2009年第5期 2011年01月17日

  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论影响着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对历史进程推动力、发展机制和方向的解释。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苏联社会—政治变革直接影响了专业史学家的历史认知,导致了史学危机。虽然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克服的手段未能达到共识,但俄国史学家公认史学危机是理论—方法论的危机。近年来,现代化理论成为俄国史学界最常用的宏观理论—方法论之一。2008年10月,俄国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所资深研究员И·В·鲍别列日尼科夫在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为期两周的讲学中,阐述了俄国学者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俄国历史的大致趋势。为了使问题更突出和完整,我们适当地充实了其他俄国学者的相关观点。

  一、现代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俄国学者В·В·阿列克谢耶夫院士、И·В·鲍别列日尼科夫和А·С·谢尼亚夫斯基博士认为,资本主义世界提出现代化理论的初衷不是为了科学研究,而是把它作为意识形态和思想斗争的一种工具。资本主义世界希望用该理论抗衡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时世界殖民体系瓦解,出现了很多新兴国家,资本主义世界担心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它们的样板,于是提出一种“非共产主义”的发展道路,使其效仿西方的社会制度[1]。俄国学者承认,尽管现代化理论在其形成时期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倾向,但为学术界提供了很多积极的、创造性的东西。例如,各国工业化的前提条件和发展途径虽然有别,但存在很多共性(社会物质基础、社会制度、社会和人口结构、民众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等)。

  现代化理论从其产生之日起就不断变化。20世纪中期出现的经典现代化理论有很多不足之处,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认为社会发展是直线性的,忽视社会之间的差异,将所有社会的发展模式和阶段划一;将传统与现代严格对立;将西方经验(包括西方的自由—民主模式)绝对 化。这使它招致其他理论的批评。在这些批评的激励下,同时随着社会现实的不断变化、人文科学理论的不断丰富,现代化理论不断更新和完善。鲍别列日尼科夫指出,目前的现代化理论已经与其经典理论相去甚远,已经从最初片面的、抽象的、在历史研究中起不到重要作用的理论模式,变成多维的、对历史现实适应性很强的科学理论。现代化理论研究的焦点也从抽象的、概括的构建“思想”体系转向具体的历史分析;从把现代化进程视为一个直线性的进程转向将其视为一个多样性的、开放的进程,不再认为现代化是现代制度和价值体系彻底取代了传 统制度和价值体系,而是承认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和现代相互作用,传统具有自我发展的潜力。开始重视现代化的社会—文化背景,承认现代化进程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关注历史偶然性因素;承认现代化进程具有多元性、周期性的特点[2]。现代化理论更适用于解释自然演化的进程,而不适用于解释革命的进程,解释后者更适用于其他理论,如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控制论、冲突论等。

  对俄国史研究而言,现代化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 19—20世纪俄国社会自上而下致力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使用现代化理论研究俄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 转化进程,能够解释俄国历史进程的特点,确定俄国在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中的地位。

  苏联解体后俄国学者对现代化理论的兴趣增加。1993年《哲学问题》杂志社召开了题为“俄国现代化:问题和前景”的圆桌会议,与会者对俄国现代化的实质、分期和前景等问题各抒己见。会议上提出的一些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强烈反响。从1994年起,俄国出版了一批著作,从方法论的角度,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角度对现代化理论进行了分析。很多著名学者成为现代化理论的支持者,他们使用该理论解释俄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点,就俄 国现代化道路提出了各种理论模式,阐述俄国现代化前提、推动力量、一般过程和结果。

  二、俄国学者使用现代化理论研究本国历史,阐释国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特点,分析主要集中在国家层面上。他们就俄国发展道路提出如下观点。

  仿现代化、伪现代化 一些学者持自由主义观点,认为西方的发展道路是唯一正确的,现代化进程只是建立自由主义价值观念、资本主义市场和代议制,据此认为俄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与西方有别,是“仿现代化”(контрмодернизация)、“伪现代化”(псевдом одренизация)。这种现代化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俄国社会的传统特征加强。

  В·Г·霍罗斯提出俄国是“帝国模式的”现代化。他认为这种模式的本质特征有:现代化服从于帝国军事—政治扩张、防御外敌侵略、维护霸权地位的目的;现代化不是追求建立真正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形式、管理机制,而只是模仿其外部形式;通过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换取外汇,有选择性地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主要是军事技术,同时使用前资本主义的、古老的措施加强对本国人民的剥削;现代化主要由政治精英倡导,不重视民意。“帝国模式”现代化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果:管理方面过度中央集权化,官僚机构膨胀;精英和大众社会文化分裂;缺乏广大的私有者阶层;资本主义多为“自上而下”发展;广大居民边缘化。霍罗斯认为,在苏联时期“帝国模式”现代化的这些特点仍然保留着,只不过是在另外一种意识形态之下,苏联现代化是“狭隘的、片面的、矛盾的、畸形的”[3]。

  俄国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开拓者В·А·克拉西利希科夫[4]也持这种观点。他强调,俄国现代化是“俄国适应西方历史演化逻辑的痛苦进程”。俄国与西方不同,没有“强大的、团结的企业主阶级”作为现代化主体。现代化“自上而下进行,是为了维护帝国的军事—政治地位”,没有触动多数国民的深层文化和日常生活,二者依然建立在村社和集体价值观念基础上。现代化的结果是,俄国不再是一个传统社会,但也没有成为现代社会。到20世纪初,“帝国模式”的现代化导致国家陷入绝境,政治和社会制度效率低下,社会文化分裂,大部分居民沦为边缘地位。苏联现代化取代了“帝国模式”的现代化。他认为苏联现代化也是没有出路的发展途径,将之称为“伪现代化”。他认为,布尔什维克实行国家加快工业化,建设马克思主义奠基者所描绘的西方社会技术—经济的方针是错误的。这个方针从最初 就决定了俄国落后于西方国家,因为当时后者已经创造了新的社会体制模式(福特制、“福利国家”)。克拉西利希科夫认为,苏联“兵营社会主义”实现了早期工业化,但在生产技术—经济方面落后于西方,排斥那些已经在“大西洋文明”积蓄力量的现代趋势。他否认苏联制度内部具有自我发展、转化的动力,认为苏联政府20世纪50—60年代进行的改革尝试都是表面性的,没有取得成效,只是一场模仿性的改革活动。其最终结论是:“俄国没有完成现代化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

  保守现代化 著名史学家А·Г·维什涅夫斯基反对苏联时期是“伪现代化”、“仿现代化”的观点[5],认为苏联时期是真正的现代化,称其为“保守现代化”,即保留“传统社会制度”的很多基础环节,使用保守机制达到现代化的根本目的。他认为,俄国没有被20世纪的历史所抛弃,俄国历史上没有一个时期像这个世纪一样充满如此多的冲突事件,取得如此丰富的成果。这一时期俄国完成了重大的“飞跃”,“从农业和农村国家变成工业和城市国家,跻身发达国家之列,在所有领域能够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竞争”。这个“飞跃”包括经济、城市、人口—家庭、文化和社会五个方面的现代化,但这五个方面的现代化都没有完成。经济现代化使国家从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建立了基本的现代技术文明,但未能建立保障工业社会经济制度自我完善的机制——私有制和市场。城市现代化使几千万人从农村迁到城市,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际条件,使其过上城市生活,但没有建立起城市关系的载体,即能够独立维护和发展城市社会组织和文化的中等阶层。人口现代化改变了人类的再生产条件,改变了个人的生活条件,但人口现代化也没有完成,因为未能建立人口现代化的基本原则——个人自由选择的原则。文化现代化保障了教育的迅速发展,使人们接受了现代的科技知识。但在俄国,现代的个性主义思想还没有取代中世纪的文化思想,结果产生一种过渡型的个性,兼具现代和传统于一体的“集体主义”。政治现代化为纵向社会流动打开了新的通道,一批出身下层的新政治精英执掌政权,但政治现代化却未能建立完善的民主机制。维什涅夫斯基认为,苏联现代化未能完成的原因在于:改革依靠的是传统社会陈旧的社会机制,制约现代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制度的发展;片面致力于完善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人的个性发展受到制约。

  西方式的有效现代化 Б·Н·米罗诺夫自成一家之言[6],认为俄国的历史发展轨迹与欧洲国家相同。俄国自接受基督教以后,决定其社会发展的主要要素(作为文化前提的宗教,作为物质前提的地理环境)与其他欧洲国家基本上一致。俄国的民族传统和价值观念与西方相比无质的差别,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国与西方在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相似性。与西方国家相比,俄国发展缓慢,特点突出,是因为俄国生活在另一个时区,俄国与西方之间存在时差。从俄国国家产生之日起,国家迅速发展,与西欧国家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俄国国家产生之初与西欧国家的时 间差距约为300年,经过千年之后,在20世纪初,二者之间的时差缩小到50—100年(取决于与哪个国家相比),在现代,二者之间的时差为1—2代人。米罗诺夫认为俄国为在经济上追赶西欧国家,被迫进行一些不成熟的改革。“传统制度仍然健全,充满了生命力”,现代化并没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到1917年,俄国现代化进程尚未完成。社会发展不均衡造成社会紧张局势,导致1905—1917年间爆发了三次革命。米罗诺夫认为,整体而言,“苏联与西方在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差距缩小,在很多领域实现了现代化,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俄国现代化是其确立 欧洲文明制度和价值规范的过程,尽管代价巨大,却是成功的。

  独特文明的现代化 一些学者综合使用现代化和文明理论,认为俄国是独特文明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谢尼亚夫斯基指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与其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密切相关,即与其传统结构,首先是社会文化、人口再生产模式、人口迁移方式等联系密切。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比,大众心理、价值观念、生活传统更为稳定;与政治、法律甚至是所有制关系方面的变化相比,这些方面的变化更为重要。他指出,各个社会在其各自具体的历史阶段发展速度、方向不同,但不能抹杀这个事实,即社会发展具有相对稳定的方向,这个方向由现代化的需求决定。谢尼亚夫斯基认为,俄国现代化是俄国文明对西方文明扩张的回应。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选择哪一种社会组织方式,是俄国文明对直接或间接外来压力的独特反应。两次世界大战, 20世纪初和世纪末在“欧化旗帜下”进行的一些“不成熟和不协调的”改革,动摇了俄国社会的根基,使俄国社会陷入民族—国家危机和文明危机。这一切都是西方“自由主义”文明对俄国扩张的结果。为了对抗来自外部的压力,俄国百年来一直以现代化为要务,集中一切力量,实行动员型发展方案,影 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会的经济组织、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他强调,现代化不等于“欧化”。社会通常排斥异己的、非正常的现代化形式。这种排斥非常强烈,有时采取非常激进的方式。如1917年十月革命以及后来的国内战争,实质上是传统农业社会对欧化的现代化道路的排斥反应。欧化破坏了文明的根基,导致了文明的危机,同时动摇了国家制度。谢尼亚夫斯基认为,最有效的现代化方案,是保留文明特色的方案[7]。

  三、俄国学者较少关注后来的新现代化理论,他们以经典现代化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影响了其研究成果的价值。他们对俄国现代化进程的解释模式化,将其解释为各种抽象范畴的相互作用。鲍别列日尼科夫指出,新现代化理论不再片面地解释现代化,不再把现代化看成是单纯地模仿西方制度和价值观念;承认各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不同国家有自己的现代化模式,有地方社会文化色彩,现代化进程可能出现转折,运动轨迹发生变化,社会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俄国学者一再强调,重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生活每一领域的现代化都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变化,脱离社会文化背景无法理解现代化的特点,无法理解从传统向 现代社会的转化进程。例如,谢尼亚夫斯基提出了俄国独特文明的现代化道路观点,认为现代化成功的主要条件是:依靠社会—文化条件、民族传统、人口素质、社会认可的主导价值观。被西方自由主义理论家视为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规律,对具体的社会、国家和人民而言,并非全部适用。“全人类价值观”实际上只是西方强加的自由主义价值观,只对西方社会文化团体和文明有利,是在保障他们自身的地缘政治利益[8]。

  现代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从生产技术、所有制形式的更换,社会角色的转换,到教育、科学、法律、文化、社交和日常生活领域的变革,还有传统与创新的相互作用、现代化转型的机制等,不全面研究这一切则无法客观地阐释现代化进程。鲍别列日尼科夫提出,俄国学者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还有很多薄弱之处,应多关注如下问题。

  第一,现代化进程除了具有一般的发展规律,还受到具体历史人物的具体活动的影响,这个进程中充斥着各种社会和政治团体的对抗,各种力量的斗争。现代化是现实的历史进程,在其每个阶段都充满戏剧冲突,既有飞跃,也有悲剧性的倒退。

  第二,现代化进程受到时间、空间因素的影响。因为时间、空间条件不同(地缘政治,历史遗产,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水平,民族精神等方面),各国的现代化进程都有自己的特点。

  需要特别关注空间因素对俄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俄国地域辽阔,自然气候多样,矿产资源丰富,这对国家整体及其一些领域的历史发展具有双重性的影响;地理因素对国家制度影响巨大。俄国开发早的地区(北部、东部和南部),在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等级制度、民族文化水平方面都相差悬殊,造成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步。

  第三,不仅要从国家的层面上,而且要从地区的层面上研究现代化的发展,否则难以深刻认识现代化进程的实质。不能抽象地研究现代化进程,应该考虑到各地区现代化进程的不均衡性。各地区在工业化、城市化、官僚化、职业化等亚现代化进程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形成现代化独特的地区结构,包括现代化中心地区和边缘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地区相互作用,较先进地区引领现代化浪潮,边缘地区向先进地区学习,吸收、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就。

  第四,现代化的具体机制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这方面,应该重视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问题。现代化理论来源于(庸俗)进化论,传统上关注发展的内因,很少涉及国际局势、国际关系问题。但是,传统的东西虽然有巨大适应能力,可以灵活地适应新的、现代化的职能,却不能忽视外因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应该广泛地研究生产技术、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进程,这些进程对整个现代化进程及其结果影响很大。

  [本文作者张广翔、许金秋,分别为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晓华)

  注释:

  [1]谢尼亚夫斯基:《俄国历史研究中现代化观念的方法论价值和实用性》(СенявскийА·С·,“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аяценностьи применимостьмодернизационныхконцепцийвизучениироссийскойистории”),《信息分析通报》(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бюллетень)2007年第5期。

  [2]《19—20世纪俄国现代化问题:理论方法和研究经验》(圆桌会议资料) (“Материалы‘круглогостола’:Проблема модернизацииРоссиивⅩⅨ—ⅩⅩвв·:теоретико-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подходы,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опыт”),《信息分析通报》(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аналистическийбюллетень)2007年第5期。

  [3]霍罗斯:《比较视角下的俄国史》(ХоросВ·Г·,Русскаяисториявсравнительномосвещении),莫斯科1996年版。

  [4]克拉西利希科夫:《过去一个世纪的赶超——从世界现代化的角度看20世纪俄罗斯》(КрасильщиковВ·А·,Вдогонкуза прошедшимвеком:РазвитиеРоссиивХХвекесточкизрениямировыхмодернизаций),莫斯科1998年版。

  [5]维什涅夫斯基:《镰刀与卢布:苏联保守的现代化》(ВишневскийА·Г·,Серпирубль:КонсервативнаямодернизациявСССР),莫斯科1998年版。

  [6]米罗诺夫:《俄国社会史》(帝俄时期: 18世纪至20世纪初)(МироновБ·Н·,СоциальнаяисторияРоссиипериодаимперии (XVIII-началоXXв·)2卷本,彼得堡1999年版。

  [7]谢尼亚夫斯基:《20世纪文明特点之下的俄国社会变化》(СенявскийА·С·,“Социальные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ивРоссиив контекстецивилизационнойспецификиⅩⅩв”),《俄国历史的社会变化: 2004年7月2—3日叶卡捷林堡国际学术会议报告集》(Социальныетрансформациивроссийскойистории:Доклады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научнойконференции,2 -3июля2004 г·Екатеринбург),莫斯科2004年版,第90—108页。

  [8]谢尼亚夫斯基:《20世纪俄国工业现代化、城市化和人口进程》(СенявскийА·С·,“Индустриальнаямодернизация,урбанизацияидемографическиепроцессывРоссиивХХвеке:соотношениеивзаимосвязи”),《工业遗产:国际学术会议资料》(Индустриальноенаследие:материалы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научнойконференции),萨兰斯克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