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网首页|客户端|官方微博|报刊投稿|邮箱 中国社会科学网
当前位置 >> 首页 >> 俄罗斯经济
俄罗斯的经济航船能否驶出迷雾险滩
徐坡岭 来源:《世界知识》2016年第7期 2016年04月18日

  2016年3月1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签署2016年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行动计划,即反危机计划,也被称为经济反危机计划2.0版。俄罗斯政府试图用一整套宏观政策举措来扭转经济颓势,阻止经济下滑。2014年底,在西方制裁、油价下跌和卢布贬值的冲击下,俄罗斯经济逐渐滑入危机的险滩迷雾之中。从2015年初开始,俄联邦政府为了阻止经济下滑和实现经济稳定,连出大招。2015年1月27日正式推出经济反危机计划1.0版。一年多来,这些政策措施的效果如何?新的反危机计划剑指何方?俄罗斯政府的反危机之帆能否助力经济航船驶出迷雾险滩?

  经济的危机迷局 

  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国家,2014年经济总量达到1.86万亿美元,人均GDP达12937美元,用世界银行2008年的标准衡量,已经是一个高收入国家。从自然条件看,俄罗斯的国土面积达1709.82万平方公里,人口1.43亿,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几乎所有资源都能够自给自足的国家。从社会条件看,俄罗斯近300年来的文明发展成就独树一帜,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科技文化贡献。同时,由于大部分国土位于北纬50度~80度的北温带以北地区,又塑造了俄罗斯人独特的民族性格和社会特征。这样一个国家,其经济危机也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015年的经济危机是俄罗斯市场化转型后的第四次经济危机。但这次危机的根源和特征与之前的三次危机相比大不相同。

  1992年~1996年,俄罗斯经历了市场化转型后的第一次严重经济危机。从根源上看,这次危机属于转型性经济危机。由于计划经济的生产网络被快速摧毁,新的生产能力又无法迅速建立起来,导致俄罗斯经济总量四年内减少了47%,用经济崩溃来形容这次经济危机也毫不夸张。但俄罗斯却并没有因此发生大面积的饥荒和饿死人的事件。事后总结原因,人们认为是俄罗斯的自然和社会特征帮了这个国家的忙。一方面,寒冷严酷的自然条件塑造了俄罗斯人的坚韧,另一方面,广袤的国土面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又为俄罗斯提供了无可比拟的战略性腾挪空间。也许正因为有这样的条件,俄罗斯人才可以用休克疗法来进行转型改革。

  1998年和2008年的经济危机,在严格意义上都只能算作金融危机,都是由于脆弱的金融系统受到外部冲击而引发的。其中,1998年的危机是主权债务兑付危机,导致当年经济下降5.3%,但1999年经济增速就反弹到6.4%。2008年的危机则是由于非主权债务累积和兑付危机引发,由于危机发生在年底,因此当年经济增速几乎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不过滞后影响却导致2009年经济极速下降7.8%。局部性质的危机,对整体经济冲击的幅度很大,程度却不深,所以,2010年俄罗斯经济增速又迅速恢复到5.4%。这两次危机的金融和债务根源使得俄罗斯政府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变得极为谨慎,控制财政赤字和控制通货膨胀在整个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一直处于优先地位。

  俄罗斯2015年经济增长为-3.7%,仅仅略好于巴西的-3.8%,滑入危机通道。从直接原因看,2015年的这次经济危机毫无疑问与西方制裁、油价下跌和卢布剧烈贬值有关。但分析深层次原因,可以发现,这次危机首先是结构性危机,其次才是外源性危机。最后需要澄清的是,这次危机既不是卢布货币危机,也不是金融危机。至于财政问题,也远远达不到危机的程度,最多可以说是财政困难。

  之所以说是结构性危机,是因为俄罗斯从2000年~2014年的经济增长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部门的贡献和占比越来越大。2010年~2014年石油天然气部门产出占GDP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贡献财政收入的50%左右,贡献总出口的70%左右。制造业部门的萎缩和第三产业中非生产性服务业的膨胀,都使得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能源原材料部门的产出增长和出口增长。同时,大量石油美元流入又大幅度推高了国民经济中其他产业的要素价格,降低了非原料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到2013年,能源部门在GDP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历史顶峰,再也无法通过自身的扩张为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结果,当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时,经济总量急剧萎缩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因此,2015年俄罗斯经济危机在根源上是结构性危机。2012年之后的GDP增速变化证明了这一点。由于能源部门无法继续保持高增长率,经济增速从2013年开始以每年大约2%的速度递减,即使没有2014年下半年的经济制裁和油价下跌等外部冲击,俄罗斯2015年的GDP增速也应该下降到-2%左右。因此,外源性冲击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却不是根本性原因。

  尽管俄罗斯经济处于危机之中,但还远远谈不上经济崩溃,而且离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还很远。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可能导致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的两个关键性事件并没有发生。一个是大规模的支付危机和金融系统崩溃,另一个是财政破产。首先,1998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俄罗斯中央银行一方面执行审慎的货币政策,致力于控制通货膨胀和经济中的投机因素,另一方面不断加大金融监管和金融系统改革力度。对于从事高风险和违规业务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严厉打击,仅在2015年就吊销了94家从事高风险和不合规业务的银行营业许可。目前金融系统的风险控制与之前的两次危机时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其次,俄罗斯联邦政府一直执行平衡财政政策,严格控制债务和财政赤字规模。2015年底,俄罗斯债务总规模只有5135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不到30%,其中主权债务仅仅307亿美元,相当于GDP的2.48%,相比美国的104.9%、日本的245.9%、巴西的69.9%、乌克兰的94.4%可以说微不足道。更具短期风险的财政赤字规模,俄罗斯也控制在很低的水平上,2015年第四季度甚至实现了财政盈余,全年财政赤字占GDP的2.6%,低于许多欧元区国家的水平。由于石油收入减少,加上反危机的需要,2016年俄罗斯联邦财政压力上升。为了控制预算赤字规模,俄罗斯暂时冻结了养老金随通胀率上浮的政策,压缩了社会领域支持规模,俄罗斯居民实际收入也由于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减少了5%,但俄罗斯的自然资源结构、收入结构和保障结构都得到保障,暂时的财政困难还不足以引发社会动荡。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一些国内学者和媒体谈到俄罗斯经济规模的变化时,往往习惯用美元现值进行衡量。这涉及俄罗斯GDP总量美元标价的内部财富效应和外部财富效应。就像我们习惯用人民币衡量中国的财富总量一样,俄罗斯人更习惯用卢布衡量国家和个人的财富总量。由于卢布贬值,美元标价的俄罗斯GDP总量和人均量急剧缩水,但俄罗斯人享受的可支配财富在效用和使用价值上并没有什么变化。挣卢布、花卢布,在俄罗斯购买消费品的普通居民对于卢布是否贬值并不敏感。当然,卢布贬值会使海外度假的成本大幅增加,进口产品消费也变得更加昂贵,但恰恰是这部分消费的需求价格弹性和替代效应是最大的,卢布贬值引发俄罗斯居民的消费支出转换效应,更多的消费留在国内,支持了俄罗斯国内产业的成长。

  反危机政策的重心、方向和效果 

  俄罗斯政府2015年1月27日发布的反危机计划1.0版——《关于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优先措施》,共分四大类60项措施。其中,第一大类的33项政策措施旨在“保稳定、促增长”。主要立足于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防止金融系统风险上升,通过财政补贴、再融资和债务重组的方式,降低和消除支付风险,并通过对重要领域融资,稳定经济形势,力保经济增长。这33项政策举措中,除了第20项“以财政补贴和信贷优惠鼓励高科技产品出口”和第29项“以税收优惠鼓励劳动雇佣”是安排在当年2月、4月和8月份执行外,其余31项措施全部要求在当年3月份之前落实。从时间安排和政策内容看,这些政策措施是基于2014年下半年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做出的针对性安排。

  第二大类18项政策措施属于“关键经济领域支持计划”。主要集中于投资激励,重点是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加工工业、进口替代、住房供水燃气基础设施、机械制造、运输设备制造、创新工业园区、高技术产品出口等项目的财政和金融支持。这18项举措大部分要求在当年3月份之前启动,并贯穿2015年全年。第三大类8项举措旨在“保障社会稳定、改善就业结构”。政策举措集中于民生项目和引导就业。第四大类1项举措是加强经济与社会形势监测,为政策实施提供信息反馈。

  为了落实上述反危机措施,俄联邦政府责成财政部和相关部门为落实该计划制定财政预算和筹集财政资源,2015年3月16日,俄罗斯国家杜马表决通过《2015年联邦预算和2016年~2017年预算规划》,标志着反危机1.0版的资金、实施主体和政策对象全部确定,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根据俄罗斯国家杜马预算监督委员会的评估,到2015年底,85%的反危机政策措施得到落实。就效果而言,评估报告认为,关键领域的支持政策效果差强人意,经济稳定政策仍存在诸多不足。

  在总结2015年反危机政策效果及经验、评估基本经济形势的基础上,2016年3月1日,俄罗斯政府推出反危机计划2.0版——《俄联邦政府2016年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计划》。该计划的政策举措包括两大类120项。其中,第一大类属于“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紧急措施”,分别包括就业与社会保障(11项)、支持关键经济领域发展(25项)、支持非原料部门出口(8项)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4项)。第二大类属于“保障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结构性措施”,分别包括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为投资创造条件(24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32项)和推动区域经济平衡发展(16项)。在2016年的反危机计划中,不仅具体措施数量翻番,而且明显加大了结构调整和进口替代的政策力度。

  俄罗斯的经济反危机计划从2015年的1.0版本到2016年的2.0版本,在结构上大幅度降低了应激性的政策举措,增加了结构性举措,甚至在第一大类的紧急措施中,都贯穿着结构改革的主线,农业、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运输设备制造、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举措更加集中、力度更大。这些方面的变化体现了俄罗斯反危机政策措施的基本指向,那就是通过结构调整和关键领域支持计划,使俄罗斯经济向摆脱能源依赖、进口替代再工业化和创新发展的方向发展。

  到目前为止,这些反危机举措的结构效应还不明显,但经济稳定效应已经初步显现,经济触底的迹象明显。与2014年相比,2015年全年GDP同比增长-3.7%,但环比数据显示,2015年8月已经是经济衰退的最低谷,9月~12月份经济衰退的势头得到遏制,甚至在10月份出现了环比正增长的情况。在经历了卢布贬值冲击之后,通货膨胀率已经从2015年12月份的同比12.9%下降到2016年2月份的8.1%。与此同时,在俄罗斯经济的微观层面,企业盈利水平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加工工业、农业、运输业、批发零售和生活服务业,全年利润增长率达到20%~50%之间。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反危机措施的核心精神体现了梅德韦杰夫关于俄罗斯经济现代化的一贯主张,财政和金融支持对象基本没有涉及军工和其他垄断部门。这增加了反危机措施被强力部门阻挠的风险。在2016年3月份举行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经济论坛上,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副部长明确指出,强力部门的反对可能导致反危机计划的夭折。既得利益集团是否配合,决定着反危机计划的前途命运。

  反危机政策的核心逻辑及长期影响 

  到目前为止,由于经济危机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转换效应仍不显著,俄罗斯经济形势变化仍然与国际市场油价波动高度相关。在俄罗斯政府的经济增长和预算编制预测方案中,石油价格仍然是关键变量,寄希望于石油价格返回50美元一桶水平的上方,仍是各方期望的最便捷的危机解决方案。但显而易见的是,没有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调整,继续依赖能源的俄罗斯经济将无法从根本上克服基础脆弱和抗风险能力差的弱点。

  实际上,如果把俄罗斯的反危机政策进行系统梳理,就会发现,尽管政策的着力点和基本举措中充斥着财政补贴、税收激励和财政投入等手段,但政策逻辑的核心却是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反危机措施。归纳来看,2015年的60项举措和2016年的120项举措,其核心是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实行完全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卢布汇率由市场决定,俄央行不再动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2)货币政策盯住通货膨胀目标区间,以稳定物价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为主线贯彻执行各项政策,反对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俄罗斯关键利率从2015年8月开始一直保持在11%的水平,2016年3月18日的央行工作会议再次决定维持关键利率水平不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为银行体系提供流动性。(3)加强金融系统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发生。2015年,俄罗斯中央银行撤销了94家违规从事高风险业务或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商业银行的经营许可证。向高债务杠杆商业银行和企业提供资金支持,防止银行或企业倒闭产生连锁反应。(4)削减财政支出,平衡财政预算,限制财政赤字规模。俄罗斯2016年预算支出规模比上年削减大约10%,力图控制财政赤字GDP占比的上升。(5)落实进口替代政策,通过刺激和扩大国内生产满足由于卢布贬值进口下降而出现的供给缺口。(6)对具有战略意义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投资支持,推动进口替代过程中技术创新的发展。

  在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中,一个关键变量是卢布汇率。按照经济学原理,本币汇率在长期中由该国的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决定,其中最核心的影响因素是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短期中,则由该国资本项目状况决定。在石油美元流入的影响下,俄罗斯在2000年到2014年7月间保持了名义汇率的长期稳定,但由于俄罗斯国内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卢布实际汇率是大幅升值的。汇率高估一方面打击了国内制造业,另一方面进一步推高了俄罗斯经济的能源依赖程度。经济危机背景下,卢布剧烈贬值实际上是向均衡汇率的回归。由于市场资产结构的重新配置需要,2015年汇率回归过程中的过度贬值符合汇率超调的变动规律。可以预期的是,一段时间内,一个弱势的卢布对于俄罗斯的进口替代再工业化是有利的。弱势卢布和以稳定通胀率为目标的货币政策将推动俄罗斯经济的结构性转型。当然,一段时间的低油价也是俄罗斯经济结构转型的必要条件,毕竟高油价带来的便利财富积累会消解俄罗斯政府推动结构转型的动力。

  (作者为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治研究中心教授)